標籤:

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們都是怎樣成為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的?

很多產品經理都是技術或設計出身,你呢? 對於新人或者有意向這個職位的,有什麼建議?


我怎麼成為產品經理?意外概率,一秒種變產品經理。

不可能有比這個更完美的案例了,不玩APP白紙新人+大牛程序員。

// 這是2012年底的故事,時間流逝,信息過期。僅供故事讀取。

2013年6月25日補充:

長篇前半部分,講生平第一個APP,都是新人錯誤。

長篇後半部分,講的生平第二個APP,講中級錯誤。

第二個APP下載地址在:http://huodongrili.com/huodongrili.apk

推薦每個城市有趣活動。

第一個APP是慘敗,拖累大牛工程師,他真的生氣了。我們不再更新。

嗯,今天終於有勇氣貼出數據了:

第一個APP:

目前你的app有294個用戶。平均使用時長,每人每天不到30秒。73.39%的用戶第一次看完引導頁面後,只使用app 40秒就退出了,且沒有再次使用的行為。

第二個APP:

6月3日,重寫APP,用戶0。

6月12日,398個用戶。

6月19日,696個用戶。

6月25日,2988個用戶。

絕對無付費推廣之類,只在知乎和微博,把簽名檔改成『活動日曆』APP。

工程師不變的情況下,好的產品,能自發生長。

回頭看我第一版,死掐界面,根本沒觸及到功能核心,簡直該被大雷劈。

回頭再看我設計的起因和初心,不管是『因為我愛你』還是現在的『活動日曆』,希望用戶開心,希望用戶嘗試有趣事情,初心從未變過。

——————————第一個APP的故事————————————

給悲慘真實案例,說明新手直接做產品災難後果。

我的APP是手繪框架,純因為我不懂設計而導致(沒搞懂APP 和 遊戲設計區別)

然後工程師就含淚做了支持手繪的框架。

然後我忘記告訴他,要左右滑動等等交互……所以一稿沒有滑動(我想不到更2B的行為了,只是因為你忘記告訴工程師要滑動!)…

2013年5月19日補充:用戶量太低,APP已經無人維護狀態,不提供下載鏈接了。

評論都太跑題了,請對比答案最末端APP界面,豬頭設計,和目前設計區別。

我現在的工程師,也是我朋友啊,也很好人。

起因:

一直想做個溫暖純凈的應用。讓不開心的人開心。

傷心時候,容易開始死循環,不吃水果不運動,天天宅著不見人。

想做個APP,陪他們走過黑暗,鼓勵他勇敢向上,告訴他陽光的方向。

我關於產品的知識,來自Google搜索 + 各種免費電子書 + 啃知乎問答。

一個人琢磨產品設計邏輯交互等等一切。工程師很忙,偶爾gtalk溝通,只說APP進度。

沒人教android基礎,設計入門,交互必知等等。

我根本沒見過APP開發,真的不明白切圖,功能標準,文檔寫法等等……

幫助程度是:用Google搜 &> 買書 &> 參加線下聚會

我不知道怎麼描述這個故事,APP功能改過N次,設計也是。

不按照時間順序了,我直接一一列出我的錯誤,供後人借鑒。

2個人完成APP。我從零開始做產品,目前APP已上線。另一個是工程師C,他搞定所有代碼。

給設計圖,思路,錯誤給你參考。能看到新人設計產品所有犯錯。

多謝系列極低概率組合,意外說服大牛免費幫我寫代碼,這是故事開始。

工程師: 國內最早玩android狂人之一,有接近200個不同android手機,酷愛寫代碼,常在地鐵上用平板繼續寫代碼和測試。(對方想匿名,若有從細節猜出人名,請不要在評論裡面寫出T_T…… )

豬頭: 不懂代碼,啃過Python,想自己寫個網站,最後還是沒成功,完全沒產品經驗,用Nokia手機很多年,最近才換Android手機,也不是APP愛好者。

網路名言:「不怕狼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這個故事是:當自己是豬頭隊友時…

錯誤1:忽視文檔,在線協作平台重要性。

工程師同學超級忙,跟他溝通都是Gtalk文字交流。沒有電話,沒有面對面,誤會不可避免。

好好寫文檔,很重要!尤其初次合作,大家沒默契。

但我文檔都亂糟糟(自以為有條理),文案改了又改又改,散在無數郵件。

很多圖標,修改一次,兩次,三次,重看郵件我自己都暈了…

每封郵件都是修改,幾十封郵件,各種修改……

最後終於想起用Evernote同步,只要看一個鏈接,所有數據都在。

他回復:「恩,早就該這樣了」

(請注意這個細節,他不強制我怎樣工作,這改變整個APP走向)

update: 我們現在用Google Doc嗷嗷~~ ╰( ̄▽ ̄)╮

超級好用嗷嗷~~ 協作同步備註分享統計全部超方便嗷嗷~~ 還免費嗷嗷~~

錯誤2:缺乏基本程序常識。

回首往事,絲毫沒有因為完成APP而高興(那是因為他代碼NB)。

成熟產品經理,能節約一半以上時間。

切圖錯誤,應該加入投影寬度,我計算原始圖形寬度,長寬比都是錯的(這個不嚴重)。

但完全不懂基本理念,android規定字體最小尺寸,圖標最小尺寸等等,還在APP裡面使用不規則表格!還手繪圖案,還有棵每天長一片葉子的樹!(而他居然都做到了,雖然費很大週摺……)

我明顯沒搞清楚遊戲和普通APP設計區別。

正常產品經理根本不會提出的設計,不會做的邏輯,我居然全做了……

如果不是剛好遇到大牛,其他人真的會直接會拒絕我這樣設計。

錯誤3:設計產品一廂情願。

初期方案是,提醒人好好吃飯,提醒對方天天記錄心情。

從美好願望出發,忘記基本前提,用戶為什麼要用?能帶來便利或改變么?

用戶根本不需要有人提醒他做某事,To-do list,日曆等等,早就能搞定這種事情。

過度通知,是干擾,是強行綁架。

最初居然還想強制全屏通知,絕對流氓。想全屏不過因為這樣視覺效果最好……

差點淪為流氓,雖然懷著美好願望。

錯誤4:缺乏經驗

這個真的是錯誤! 我一腔熱血做設計做功能,一心覺得只要用心,新人也能做好,沒經驗真的沒什麼。

二稿,心滿意足發微博說:最完美設計,死而無憾的設計!

三稿,當時高鐵意外停車,很緊張微博說,今天不能死,最完美設計還沒郵件發送呢!

四稿,心滿意足再次跟人說,哎呀,超愛這個設計啊!做好後,真死而無憾啊!

五稿,這次朋友搶先說:還好上次你沒死啊,這次是不是又死而無憾了?

缺乏經驗麻煩就在這,我沒意識到,每次都會比之前更好,你會持續發現新問題並且修正,這永無休止。有生命力APP會持續更新。

設計真的只是一部分,滿足用戶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圖標,用了我一整天時間(真的是一天啊!就畫這個,不停Google搜,XX用法,XX教程等等)。不懂設計。很笨拙調整線條,拖來拖去。

圖標上樹葉是網路搜免費資源,實在沒辦法畫樹葉,真不懂畫&>_&<

給你看3個圖標對比,最初是隨便做一個圖標,覺得沒什麼,然後某天在自己手機上看了看,一堆設計精美的圖標裡面,我的圖標難看得要死!!然後開始改圖標(第三個是目前的圖標,我想做個看著就很愉快的圖標):

錯誤5:迷戀細節

應該想好核心功能先,滿足用戶需求,UI差不多就好。

快速發布,聽取意見,然後迭代更新。

當局者迷……當你努力做UI細節時候,很容易一個像素一個像素死掐,忘記大局。

現在終稿APP,遠不及完美,但基本功能成形,這樣就可以了。

這個終稿,交互不是很好,好幾個頁面設計,大有可提升空間。

但是!!不要等到完美了。我所謂的完美,用戶可能根本不關心。

如果APP對他們沒用,再好看又怎樣。

不如快速上線,讓真實用戶開始使用,聽他們反饋,根據真實信息開始修改。

錯誤6:功能錯誤。

APP不需要退出鍵,返回再返回就退出了。我根本不懂,我做了大關閉鍵,但居然沒做『設置』功能。

不能直接使用其他APP某些介面,很多是付費合作。不懂公開介面和商務介面。

錯誤7:設計時候,根本沒考慮過實現難度。

輸入框設計,要考慮鍵盤彈出後,頂窗口功能,這個還好,不是很嚴重。

我的APP居然使用的手繪!!根本不是標準方框……

工程師做到了。但其實這樣有點影響性能,正常產品經理,根本不會這樣去設計。

節選回復記錄:

標準方框在很多情況下是必須的

手繪的風格必須隨時調整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公司說做不出來

不是因為工程師太SB

而是因為其中演算法太複雜

不是數學系畢業的人跟本沒辦法下手來解決

這也是為什麼2D的遊戲很多公司都能做,但是3D遊戲就必須有不凡的實力了

一個3D旋轉就足夠折騰死一群人了

衝突1:關於APP邏輯

我是外行,很多想法簡單天真。我有5個功能,那就5個功能鍵么。任何時候,都能點擊其中一個鍵使用功能。

複製出當時Gtalk激烈對話,節選:

你那5個按鈕,就是沒邏輯啊

這不是簡不簡單的問題

邏輯都沒有,還讓人理解啥呀

我就問你,任務的上下文是什麼

你能答上來么

所以你還是沒理解任務的上下文

你自己理解一下吧

不合理的需求我不做的

混蛋 跳轉邏輯只能有一個 記住了

設計的前提是,只有一種跳轉可能

你這個設計,跑到哪裡都是找罵

不用再說下去了

自己想個幾天吧

按照他建議,把他推薦的APP全部看了一次,所有功能都想一次,按鍵和功能之間邏輯再想一次,再想一下,為什麼這個按鈕在這裡?為什麼是這幾個功能?為什麼這個藏起來?為什麼這個進入新頁面?

給任務提交頁面,從最初稿,到現在真實APP的截屏,你可以看到我邏輯上的變化。

初稿設計,下面5個功能鍵盤,是所有頁面都存在的。永遠永遠存在。

我最初還很高興的想,用戶一定覺得超級方便啊~真笨……

衝突2:設計風格

我的設計,和最終拿到的APP,效果相差非常之大。

豬頭果斷去死掐,工程師說,你要考慮不同屏幕和系統,你不是給自己設計的,要考慮到真實用戶。

豬頭很傻說,我手機就是最常用屏幕啊!

然後地鐵,走路特別留心其他人手機型號。真很多很多不同尺寸,真有超小屏幕安卓手機,且數量不少。

我之前怎麼從來沒注意過?

衝突3:隨便變更設計

某設計我去掉標尺,工程師:「但是我在上面花費了近2萬行代碼」

我在幹嘛啊!!

成熟產品經理,應該原型在自己心裡過100次,最終成熟交稿,而不是這樣……

APP一稿結束,他跟我說,這是唯一做了一個月還沒上線的項目。

遇到豬頭隊員,真的很拖進度…

教訓1:資料要好好歸類

設計稿我改動無數次,這沒什麼,嘗試是應該的。

但是,居然!!在一個文件上改動的,如果我突然想起,3天前設計也不錯,已經沒有原始文件了。

我必須找出終稿,重新畫出3天前的效果。

真的不能更SB了!!

應該儲存之前設計,留檔備份,按照日期,按照N版,等等備註。Evernote本地筆記可以做到。

update: 我們現在用Google Doc嗷嗷~~ ╰( ̄▽ ̄)╮

教訓2:原型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

很多東西,原型上沒有問題。

變成代碼後才發現,死掉無熱區鍵盤覆蓋等等。

APP不是按照你邏輯進行,他調用其他介面,他依賴其他環境,外部變更,會影響你最終展示效果。

原型不是萬能的,要持續修改。

最重要的是,和工程師保持溝通,不停修正和提供其他解決方案。

教訓3:測試用戶不靠譜

不要相信用戶測試耐心。其他人不會像你,會抱著APP各個功能全部測試。

且發現問題後,怎樣改進,只有你自己去想。

設計,交互等等,不在普通用戶知識範圍。

目前的靠譜建議,都是APP相關人士提出。普通用戶可以做友好性測試。

教訓4:不用迷戀原型工具

我是win用戶,手機只有安卓。很多原型工具只有蘋果版。

剛開始還糾結,後來發現Axure足夠了,看到不同跳轉帶來的感覺。設計AI夠了。

那些是把你想法說出來的工具。

重點是你怎樣想,你怎樣設計這個產品。紙張畫也可以。

當然我用AI,沒畫,是因為我畫畫實在太爛,AI至少能拖一個標準矩形出來……

其實最重要的是,你怎樣設想這個APP,做怎樣的內容,怎樣引導用戶。

就算給你全世界最好的原型工具,能做出最NB的高保真效果,但如果是爛產品,還是沒前途。

重點是你怎樣想,其次再是表達讓人看懂。稍微爛一些的界面,沒關係。

完成因素1:每個人做自己的事情

工程師做過很多很多APP,但從未評論我界面怎樣,從未跟我說,按鈕要這樣設計,顏色要那樣搭配之類。從沒講過。

他一直跟成熟產品經理合作,但他從未跟我講過,你內容要這樣,帳號要那樣之類,從沒講過。

他繼續寫代碼,我持續做設計和內容,做一切我能想到,需要做的事情。

完成因素2:信任

我相信他的技術,他提到需要改進,我全部思考再思考。

我相信他會替我寫完,很安心的把文本圖片修改再修改,用我所有時間,來做這個APP。

最難的是,相信他會替我寫完。因為他超級忙,而且我根本不懂產品。而且這個APP看不到前景。

他有次問,為什麼從來不催他進度?難道你不關心APP上線?

他不知道的是,我曾經拿APP想法跟很多人聊過,大部分人都沒聽我說完,或告訴我不可能。

只有他聽完,並且開始寫,我已經極度意外和感謝,真的從未想要趕進度。

他相信我能完成。遠在我能相信自己之前。

小時候看《童話大王》說,鼓勵能把白痴變成天才。

他相信我能做到,相信我能聽懂並且改進,相信我不會浪費他勞動力,相信我每次改動有理由……

信任和鼓勵,讓我沒有壓力不停改進,做我能想到最好方案。

從爛方案,變成我喜歡方式。不管是內容,還是設計。

為了鼓勵用戶提交作業,每天,大樹會長一片樹葉,類似遊戲方式,讓用戶直觀看到。

為了說明設計APP初心,引導頁面手繪一個小故事。

為了更好視覺效果,爛圖片全部修飾過,文字全部按文本框寬度排版。

做完這個APP,我想轉行做產品經理,我有個產品經理朋友,很嚴肅的跟我說不行。他理由如下:

第一,做產品經理很苦逼,需求方逼你,開發人員會不鳥你

第二,你要從頭開始學,之前的經驗等於浪費

你沒做過,不知道當你沒有控制權的時候,讓別人幹活有多難

而且我猜你也不是特能忍的人,你會被氣死的

光憑一腔熱血做不了的,除非你是公司的創始人,你就是老大

那你的需求能得到很好的貫徹,雖然它不一定是對的。

1個產品(有的公司還有專門的交互設計師,沒有的話產品經理做)+一個視覺+1個前端+一個程序

這是基本配置

那相當於你一個人把產品,交互和視覺的事情幹了

(豬頭插話提問:)如果是你,會選薪水不錯的,還是選薪水低,但自己喜歡的?

答:我會選薪水不錯的

恩,我會選我喜歡的。

當然他重點是開發人員不鳥你,我突然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從來沒有遇到過。

APP是我想要做,我設計界面,我思考邏輯,我想辦法吸引用戶,我日日夜夜琢磨文本內容……

然後把這一切說給程序員,他從來沒說過不可能。

除了不合理要求調用介面外,那些介面太貴了。

所以,這是一個超帥超美好的回憶,他從沒說過不可能。我只要集中注意力做APP就行。

完成因素3:開始做,不要思考

不懂邏輯時候,畫出了一稿。

不用用戶引導,改了第二次。

不懂圖標含義,分類方式改第三次。

看起來很走彎路。

但如果我先讀交互,邏輯,圖標,設計,產品等等,這些東西,4年用來學習都未必夠用。

學游泳最快方式?跳下去,開始游。

遇到問題,再Google,再問人,再學習,開始做,今天眼前現在!

那些各種推薦,各種好書,我現在在讀,而且覺得那些書真的都很不錯。

如果有一天,神決定讓你實現一個願望,如果這樣低概率的事情真的發生了。

請用10000%的努力,不要浪費這個機會。

PS,我真的開始做產品經理了。

雖然薪水低很多,但真心熱愛這份工作啊~

外星人快要來了,地球貨幣什麼的,弱爆了~ 還是為理想而戰吧~~

終於上線成功,好開心啊!!!!

------------------------------------------------------------------------------------------

上線第二天(補充):

真正的產品經理,要對APP負責。

不但要發現需求,設計APP,根據用戶反饋更改APP,也要運營這個APP

不然變成費無數力氣,但沒有用戶使用,這樣你團隊心血,因為產品經理而全部浪費。

我不知道有經驗的產品經理,接下來會怎樣做,但我現在努力思考一切可行方式推廣APP

我好擔心最後真的沒有用戶,會很對不起被我說服的工程師:「我們一起做個溫暖APP,來改變世界吧」

再補充:

發布升級包,點擊升級,安卓市場原始鏈接居然直接失效!!改成審核狀態。

還好機鋒的還在,不然要吐血。

初期每1個下載量,都會拚命珍惜~這個事情~~真的很火大啊!!

-------------------------------------------------------------------------------------------

世界末日前再補充,收到N多反饋信息,很多我們已經琢磨改進……

但是,說UI丑,有點小傷心……給歷史記錄真實截圖(我自己手機使用中)……

前面是一稿二稿三稿一直改下去。初稿是挺難看。

交互不太好是真的……

設計是從零開始,沒有複製其他APP,自己琢磨這樣會比較有趣,就這樣做了,

跟一流設計比,的確有些差距……

---------------------------------------------------------------------------------------------------------------

12月26日,看到太多歪樓評論後補充:

因為我自己,每次看到這種故事,也會這種推論。

終於成為當事人的時候,很珍惜告訴真相的機會。也許其他故事是這樣。

這個故事,真不是。

真的跟愛情沒關係,他覺得想法有趣,真的只是覺得,我值得當朋友。

而且他有幸福劇情。我仍然是狼狽繼續奮戰的豬頭~

幸運遇到好人,幸運得到幫助,這個瞬間已經很多謝神。

餘下劇情,繼續獃獃自己努力想解決方式。

一版反應並不好,終於承認,NB的產品經理,在於人性。

界面,交互等等,是最容易學習的部分。

用戶需求,了解人性,才是產品經理最核心的技能。

2013年1月30日,再補充:-------------------------

用戶量過低,APP暫停了。代碼缺乏維護,廣場不能使用。很多功能開始異常。

故事看到這裡就好了,沒必要去下載使用了。

在開始認真當產品了。對不起認真寫代碼的工程師。希望有一天,能正常設計一個產品。

恩。 The End.

2013年2月23日,補充:

代碼是開源的,全部代碼+原始素材在:

root-tools/LovingYou2 at master · rarnu/root-tools · GitHub

承認第一次設計是失敗+錯誤,不能再浪費他人勞動,APP徹底不更新。若有感興趣的,可以直接修改。

再看這個故事,自己覺得很羞愧,真的很無知無畏。恩,故事留著警示後人吧。不懂行的PM,帶來的悲劇後果。

--------------------------------------------------------------------------------------------------------------------------------------

2013年4月29日,補充:

豬頭跟另一個工程師,前端同學開發的APP,已經上線了。

這樣很容易看到,我第二個APP和第一個區別了。正常很多是不是:)

不提供鏈接了,第一版不穩定,UI和數據都需要調整。我手機的真實截圖。

唔,怎麼說服後端同學和前端呢? 也許我應該出一本

《怎樣通過講故事 找到戰友——豬頭開發指南》

這次你們不能喊:是真愛,在一起了哇哈哈~~ XD

上文的第一個APP幾乎無用戶,絕無盈利可能,浪費工程師心血,特意嘗試捐助可能性。

但這樣很影響用戶體驗,第二版會改掉。但會努力嘗試盈利可能。浪費他人勞動是很糟糕的事。

唔,這次心得是:如果不再犯初級錯誤了,恭喜你!進入犯中級錯誤行列了。

更新第二版了,繼續犯中級錯誤。嗯。給二版截圖:

2013-05-13補充:配圖是我現在APP界面,再再再正常不過了。

小熊也很有愛。嗯,跳過開頭的同學,請不要再歪樓啦~

明明是豬頭認真設計APP的過程嘛~

-------------------------------------------------------

分割線,講第二個故事(唔,等我空,會補全的,方便另一個從零開始做PM的孩子):

劇情簡介:

開發遇到各種狀況。高手同學忍無可忍重寫『活動日曆』

下載地址在這裡:活動日曆 - Android Apps on Google Play

http://huodongrili.com/huodongrili.apk

這個APP結束後,我再也不做PM了。

很多產品經理都曾經以為,自己很NB,能拯救世界改變生活。

其實我們都忘記了,工程師才是幫你實現的那個人。

而且,他們真的很了解邏輯,是很贊的UE。

我想,跟C在一起做事,誰都想做PM。太愉快了。

嗯,做完這個APP, 我不做PM了。不喜歡追進度,幫人改Bug,不停跟催和提醒。

這些事情,在C身邊,從來沒發生過。

真的很喜歡跟他一起做事,超愉快的。尤其是對比:

郵件給某人,2天後也無回應,一直跟催,對方回復:現在很忙,你寫郵件我。

眼淚看天,明明寫了一堆郵件好不好!

C絕對會被聯絡到。一旦忙碌,會提前告知XX時段開會等等,XX之後能被聯絡到。

發現Bug,郵件告訴工程師,一段時間後,收到回復:「Fixed」

C會主動嚷嚷:我發現一個Bug啦~已經修復了~引發這個Bug的原因是XXXX

C空的時候,還能繼續講,我跟你說XX軟體那SB做法,他們裡面有個Bug現在也沒解決掉~ 趕緊拿零食,看屏幕,看對方眉飛色舞講技術八卦。

每一次發現問題,你都能學到新東西。

有時候小陰暗的希望,多幾個Bug,能多聽一些知識(&>_&<還好他不看知乎,不然應該會被掐死的吧)…

後來才知道很過技術乾貨,他們不會也不能拿出來公開分享。

用Google 或者 Quara,真的不如跟大牛當朋友。

呆過幾個團隊,做過一些設計,大量不愉快都發生在溝通上。

在某些項目里,會讓你欲哭無淚,80%時間放在程序實現,放在跟工程師溝通,幫助確定bug,一直被不停建議:你先讀讀XXX文檔……

而跟C合作,是面向用戶的。我只要說明問題和解決方案,證明用戶是否喜歡這個功能。這樣就好了。我的一切行為是面向用戶,研究用戶的。APP怎麼實現?怎樣更好?C全部搞定了。

告知某人可能有Bug,對方:你怎麼使用的?你把XXX 和 XXX搞清楚沒有?

而最後真的是Bug,而且由於延遲處理造成其他人很大困擾。

告訴C可能有Bug,C:當時環境是怎樣?卡住時候,XXX是什麼狀態?稍等,我看看Log.

跟某人約定4件要做的事情,然後2周過去了,他只做了一件。再去詢問,他說,其他幾件事優先度不是排在1後面么?我已經把1做完了啊。我在等你再溝通,給新優先度。

我有點想哭……因為實際有更多需要做的事情,我精簡4項而已。

跟C約定一堆要改的事情。他用碎片時間,一點點改掉。

發現有狀況,你只需要跟他說一次!就可以了。不管你用Email說。Gtalk說,還是怎樣說。

某些人一定說,你再寫郵件提醒我,你寫到Evernote上,你標註到wiki裡面,你怎樣怎樣……

我贊同一切同步協作方式,只不過,我覺得C把那些事情,順手記錄在自己時間線,真是最完美做法。

其實每個人都很忙,小學生都超級忙。忙真的不是敷衍的理由。

可以不參與項目,一旦加入,認真盡責做事。即使跟錢沒關係。

C真的做到。

因為看到之前故事後,常常有朋友取笑我,也有人掐細節,想證明C技術不是那麼厲害。

所有人都忘記一件事情了。為什麼我要高高興興在寫這個故事??

因為跟C一起做項目,是最愉快的體驗。

能學到很多知識,能被彌補短板,最初的項目,他能發揮創意,最更好的效果。

也許他不是技術最NB的,但跟他一起做事,是最愉快的。

最贊的是什麼?你要提醒工程師做的功能,C全部提前考慮到,他自動做了。

你沒考慮到,但能幫助你未來擴展的功能,他也都做了。

這是APP目前真實截圖。

嗯,繼續寫。左邊是我設計效果,右邊是真實截圖。

1)C強烈建議我自己設計Logo,不要隨便用圖標。他是對的。

2)天氣,我的更好看,被C狠狠教訓說,難道是3月平均溫度么?用戶怎麼知道這是當天溫度?

3)背景色,我用了白色,小文藝,C用了主題,優點是,一旦更換系統主題,APP一切配色會跟隨一起改變。

4)活動高度,56,不能再低,因為加入了滑動刪除手勢,稍微影響一點點界面,但更好用了。

5)C加入文字滾動,如果標題太長被截斷,文字會慢慢向前滾動。

他第一建議是: 如果標題太長被截斷後面出現…

第二建議是:或者手指按在上面文字會開始滾動?

終稿是:文字自動慢慢開始滾,一旦你做任何操作,文字會回到最初狀態。

C真的是很贊的UE。

在參加某次培訓時候,我也發現了,很多工程師,都能對UE提出很贊的建議。

各種極限、臨界情況,都能考慮到。

6)我設計的默認刷新,自動刷新。C說,要允許用戶手動刷新。嗯,他是對的。

7)關於刪除活動後:

我設計的是『環聊』方式,一旦刪除,下方整個橫條幅提示,幾秒後消失。

C說,可是我們不鼓勵用戶從垃圾桶找回不喜歡的活動啊。

只要你刪除活動,垃圾桶就出現。任何時候都能找回來。

如果不刪除,什麼事情都沒有,也沒有垃圾桶。

嗯,他的設計,更好。


產品上線一年,吸引用戶2.3億,種下真樹1000萬棵。

這是螞蟻森林。

在95公益日上,我們找來了螞蟻森林的產品經理祖望,讓他講講,自己是如何成為螞蟻森林的產品經理,並一步步做出這個產品的。

以下是祖望的自述:

一年前的夏天,一個陽光高照的正午,我接到一個電話。老闆說,祖望啊,我們剛剛開了個重要的會,公司要推動綠色金融戰略。這個會,雖然沒有讓你參加,但大家一致、全票通過,支持你來做這個產品。

我就這樣成了螞蟻森林的產品經理。

綠色金融是一個政府和行業能聽懂的高大上的東西,但螞蟻更熟悉的是個人用戶和小微企業。要不給每個用戶都開通一個碳賬戶,把每個人的綠色低碳行為記錄下來?那個時候公司說讓我做碳賬戶,就是在支付寶的餘額旁邊加個按鈕,寫三個字「碳賬戶」,30天內上線。

我自己問自己,做這麼一個叫碳賬戶的東西,還指望每個普通人能聽懂、去用,這靠譜嗎?可拒絕也沒有用啊!我們的價值,不就是要把不靠譜的東西變成靠譜嘛。

我開始想。步行是低碳的,無紙化是低碳的,我們確實可以讓用戶的部分低碳行為累計起來。而做碳賬戶目標雖然明確,但聽起來太難懂、太不互聯網、太不感性了。

做綠色金融,綠色最容易讓人想到的就是樹。有沒有可能,我們讓手機里長出樹來?從手機里養大一棵種在土裡的樹?

我拉了一群小夥伴一起討論這個瘋狂的主意,大家居然都覺得挺有意思、挺酷,還說那些低碳行為,可以每天產生一個個小泡泡讓用戶去戳。不僅可以收自己的,還能跑去戳別人的小泡泡。

當時一個最難的終極提問是,「支付寶那麼多用戶,我們能做到每人種一棵虛擬樹,我們就種下一棵真樹嗎?要能種樹,我們才能啟動。」

這個主意就懸在這了。我們有5個億的用戶啊。當時一群人就開始起鬨,誰要敢說能找到樹,這個我就敢做!要找不到那麼多樹,還談什麼感性啊,乖乖回去做按鈕唄。

我本來以為沒人敢接這一攤,結果有個女孩子站出來說,我去找!她找了我們的第一個合作夥伴叫阿拉善SEE,人家要種一億棵梭梭樹呢,夠多了吧?

那問題就來了:人家敢種,你敢做嗎?

現在想來,做一個互聯網產品,靠的還真不是感性,而是要敢想。今天技術的支持,讓很多以前不敢想的東西,能夠在我們眼皮子底下,在我們手裡實現。所以我們總說那句話: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我們這些碼農沒日沒夜地加班,螞蟻森林出生了。上線前有個工程師問我:「祖望,我們那麼拼,這個上線後會有多少用戶啊?我要配置資源。」資源嘛肯定是多點好。我告訴他說,你按1000萬日活躍用戶配置!

不過吧,說實話,這話我沒好意思跟其他人說。

要知道當時在中國日活躍能超過1000w的app也就那幾個,要給一個環保、綠色金融產品背這樣一個KPI,而且螞蟻森林種樹又遵從比較嚴格的科學性,一個人要勤勤懇懇三個月每天收能量才能種一棵小樹。要全中國每天有1000萬人堅持這麼做,可能嗎?

我說出這個數字,是不是太天真

好在老闆也一直沒問我。螞蟻森林上線到現在,他們好像忘了給我設置KPI這件事。所以可能很多人不相信,螞蟻森林從來沒有背過任何KPI,一天都沒有,純野生的。

但是,在用戶面前,我們團隊所有的人,都太天真了。

用戶的熱情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出生3個月,螞蟻森林用戶突破6000萬人,5個月,累計用戶超過2個億。每天早上7點,數以千萬計的用戶一醒來就進入森林收取能量,讓我們整個性能工程師團隊壓力巨大,伺服器擴容、負載均衡、限流策略……總之,你問我為什麼螞蟻森林團隊的人每天都熬夜?因為種樹的人太多了、你們太熱情了……

還沒完。當年的終極問題又回來了,人多樹也多,哪來那麼多樹?

今年6月份,我們春種的一批樹剛種到土裡,用戶又新增種了一大批樹,我們上線稍微慢了一點,用戶就懷疑我們是不是騙人,不再種樹了……我和我們找樹的那個女孩子,每天眼睛一閉、一睜,就是一件事,樹呢?樹呢?!

幸運的是,我們身邊有你們,一群支持綠色環保的公益夥伴們。今天,我們要特別感謝阿拉善SEE基金會、中國綠化基金會和億利公益基金會,感謝大家,沒有大家的鼎力支持,螞蟻森林和我活不到今天!

更幸運的是,我們背後,有一大群越來越能理解我們的用戶。

我們一開始上線的是一種比較矮小的灌木,用戶一不小心,就叫它「junjun」樹,現在只要有人說俊俊樹,就有人糾正說,這是梭梭樹,一棵能抓住10平米荒漠呢。

我們的用戶開始知道,在內蒙古有個叫阿拉善的地方,那裡的荒漠化問題需要大家一起來解決。前陣子阿拉善地震,很多人除了關心那裡的人們,也關心我的樹怎麼樣了……我們趕緊發微博報平安。

用戶的樹越種越多,我們得去阿拉善以外的地方去種樹。問題又來了,錢從哪來?我拿出計算器算了一下。哇這筆錢真是我這輩子要申請的最多的一大筆錢了……夠買好幾個我了……我們戰戰兢兢地去公司管理層會議上做彙報。這次開會,我參加了。

我們跟老闆們說,這是用戶的夢想啊。用戶說了,每天早上叫醒自己的不是夢想,是螞蟻森林。有個女孩子為螞蟻森林寫了篇論文;有個小胖子因為攢能量,減肥了70斤;有人的孩子和這棵樹同一天出生的,說以後要一定去看看樹,跟孩子說說這棵樹的故事。

用戶在網上留言說,種完樹後,感覺「終於這個世界因為我的存在而有了點不同。」 還有人說,這棵樹,就是「二十多年的生命中第一次有一個被我賦予生存資格的第一物。」

我們當時做了個PPT,老闆們就站在這個PPT面前,對著這幾句話,看了好幾分鐘。然後轉頭問我們,這都是用戶說的嗎?真的嗎?

我們說是啊。

然後老闆說,好,預算無上限。

那一刻,我真的覺得,能在這個公司,做一點點改變世界的事情,太榮幸了!

一個倔強的主意就這樣走到今天。我們在思考,科技能給公益帶來什麼。今天的互聯網+公益,在科技的帶動下有了不一樣的面貌,越來越回歸公益的初心:人人行善,重在一個「行」字。

今天的科技能讓人人行動起來。2.3億的螞蟻森林用戶,到現在為止種了1000多萬棵真樹。螞蟻森林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在於,讓人們真正為了藍天行動起來,早起、走路,在看得見看不見的地方,中國的年輕人開始用真實行動保護地球。2.3億人相當於世界人口的3%啊——當初我們做這件事的時候,並不敢想像自己能夠走到今天。

我們從虛擬的世界出發,在今天改變了一點點現實。一棵樹,一棵低矮的梭梭樹,哪怕只給地球帶來一點點改變,也是真實的改變,也是真實的成就感。

我越來越相信,公益不是一個狹窄的概念,公益不是一件非常艱深的事情,公益就在我們身邊,人人可得,人人行動。

科技,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公益。

Digital Globe公司拍攝的衛星圖片,黃色的是沙,黑色是沙子吹走後的裸露大地。一道道規則排列的,就是2.3億人一起在螞蟻森林種下的梭梭苗。

來源:我是「螞蟻森林」產品經理,聽說有2.3億人想認識我?


非程序員出身的PM,也有做得不錯的,比如QQ郵箱的產品經理,他說的話大概是:如果你比銷售人員內向,又比工程師外向,你就可以考慮產品經理這個職位。

不過這當然沒這麼簡單,你還是要懂技術的可能性和局限,還要有一定的項目管理能力,還有適應快速變化,競爭激烈的行業環境。

至於創業自己做自己公司的產品經理,那不懂技術當然會慢很多。我問過王興,怎麼看不是程序員出身的產品經理,他不否認他們可以成為優秀的產品經理,但是他說如果真的離技術比較遠,不能和工程師一起寫代碼,就要小心,「不要高估自己對產品最後的影響能力,因為最後不是你寫代碼,最終決定產品的很大一部分是寫代碼的工程師,就是誰離什麼東西最近,誰的影響力最大。」所以創業做互聯網產品的,還是要懂編程比較好。

大公司支撐系統更好,做好用戶體驗、市場分析,流程式控制制好,也可以是優秀的產品經理。

當今中國這個職位和許多專業崗位一樣,還沒非常高度職業化,網路普及快,缺口還是蠻大的,進入可能不是很難。


你懂的,我基本不跑題。

高考成績公布的時候,發現沒有考到預期的分數。原本和一個朋友約好了考同一個大學,但是他考得比我更差,去了華南理工大學(我不是在黑華工)。在選志願時,想到自己高中的理科基本都廢了,不想再讀理工科,於是決定選個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最終報了中山大學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我不是在黑中大)。

班上的同學大多是因為對影視或動漫感興趣才報的這個志願,而我,純粹是因為覺得自己有美術的天賦。到大二的時候,發現專業的主要方向是人機交互,班上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很諷刺,畢竟他們原本想學的是電影、動畫。然而,我卻迷上了互聯網,迷上了用戶體驗。誰讓當時 「用戶體驗」 這麼火,而我又覺得它是那麼的容易(抓住重點的話其實真不難)。

大二時,喜歡上隔壁專業一個學霸女孩,給我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動力,再加上自發的喜愛,鑽研得十分投入。當時除了學習 UCD 相關的設計流程和方法外,還體驗了所有自己知道的國內外的熱門產品,閱讀了每個科技媒體上的每一篇文章。認真學習的那個學期,專業課程大都排名第一,即便前一個學期不怎麼上心,最終還是拿了個一等獎學金。

升大三的那個暑假,去了學校和蘋果公司合作的數字媒體研究中心,成為了唯一的本科生研究員,跟著研究生們一起做項目,學習方法論(我寫畢業論文都不參考國外的文獻,然而學人機交互的時候基本是參考國外的資料)。當時實驗室有一個人人懼怕的女教授(不少人被她罵哭過),也是後來我們的專業課老師之一。然而,在她面前我一點也不慌,甚至多次在上課時被點名表揚,所謂奇了個葩。

大三,加入了小米高校俱樂部,是全國的第一位成員(當時沒幾個人知道小米,也是差不多那個時候知道老羅,雖然他還沒開始做手機)。為了參加小米的發布會,無視了所有的實習招聘,跑了一趟北京。參加完活動後還拿了個交互設計師實習生的口頭 offer,後來去報到的時候,才被告知這個崗位不需要實習生,問我是否需要轉平面。我心想,我所有的激情都在產品設計上,平面並不是我想要的,於是便拒絕了。回到了廣州時,只剩 UC 的實習招聘還沒有結束,問同學要了筆試題和郵箱,答完發了過去,最後成為當年唯一被錄用的交互設計實習生。

從未考慮過在 UC 工作,心裡只有 BAT,甚至說只有 T(當時企鵝的 CDC 是所有 UX Designer 都想進去的組織),所以壓根沒有考慮轉正的事情。春季招聘的時候,大公司的名額已不多(基本是實習轉正),報了微信,未通過(只招了一個)。這回尷尬了,廣東可選擇的互聯網公司不多,這回該何去何從?後來想想自己旁聽過不少新聞、公關的課程、和朋友打的商業競賽都進了決賽,要不去創業公司吧,適合我這種綜合型的人(不敢說才),多點發揮的空間。於是,便應聘了北京一家做閱讀產品的創業公司。創業團隊均為清華畢業的中年男人,一半是海龜。

應聘的時候是交互崗,實際做的是視覺。到最後,產品、交互、視覺、運營通通給做了(培養了全局思考的能力)。但已無力回天,公司無法融到下一輪的錢,於是團隊解散。恰巧身體不好,回家休養了幾個月。

年後找工作,地點鎖定在廣東。還是沒啥選擇,原本約了騰訊的面試,後來被告知雖然簡歷很不錯,但由於不是應屆生,也不符合社招的條件,於是取消了。最後去了唯品會,職位是交互設計師。在唯品會碰到很多好玩的夥伴,領導也非常信任我,給了我很多重要的任務。但是,還是覺得大公司不適合自己。流程太多,方案改了一遍又一遍。過了一層領導,又被上一層領導否了。一層一層的,去到總裁辦的時候,都不知道改了多少回,方案早已沒有了自己原先的靈魂。另外,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了產品的決策決定了交互設計師所創造的價值的上限,於是便決定不再做交互設計師。

恰巧,之前認識的一朋友創業。聊了聊,感覺項目挺靠譜,便毅然決然地再次北漂(捨棄了唯品會一萬塊的項目獎金,當時算很高了)。這次的經歷一點也不高大上,報到的那天迎接的人都沒一個,辦公室亂糟糟的,團隊正好十人左右。然而拋卻各種混亂不說(我還要負責叫工程師起床),年輕人有幹勁,做事夠純粹,田忌賽馬(不管什麼崗位,早期員工大多為優秀高校的佼佼者),一年半過去後,產品的用戶從剛加入的的幾十萬做到了兩千萬,各種數據也大幅提升,甚至是原來的好幾倍。公司賬上的錢超過了一億,一切看起來都很好。但是,最終在產品上無法和 CEO 取得一致,於是 2015 的年末選擇了離職。

對於整個職業發展的歷程,自己還是感覺非常慶幸的。第一是陰差陽錯地進入了朝陽行業(現在已沒有那麼朝陽了);第二是科班出身(學 UCD 的,UI、UX、PM、用研通通能做);第三是真的熱愛這個行當。

我知道樓主問這個問題主要是想確定自己是否適合做產品經理,或者怎麼才能成為一個產品經理。我在這裡也不長篇大論了,主要幾點:

1. 熟悉 UCD 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2. 同理心,多學習心理學和行為學的知識

3. 學點經濟(微觀 、宏觀至少得懂)、商業和營銷的知識

4. 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和邏輯思維,對感興趣的問題持有好奇心(思索每個現象背後的發動機是什麼)

5. 熟悉各平台設計規範及相關原型設計軟體(基本的硬技能,沒啥好說的)

其它碎片化的信息可以 follow 我,雖然現在寫的回答很多都不是產品設計相關的,但是說實話,產品是個認知和思維的活,涉獵的面雜點是應該的。


一百多個回答中發現很多人的答案講得是做產品經理之前大家是做什麼的或者產品經理是做什麼的,這樣又造成惡性循環讓更多的人這樣回答,不過問題本身的描述就有誤導性,不怪回答者。

我想問問題的人其實是想知道或者說想讓別人知道,在沒有任何產品背景或者產品相關背景情況下的人怎麼通過可行的辦法提升自己的產品技能或者意識,然後讓成為產品經理變成可能。

我站在以上同學的肩膀上總結了一下這個問題:

要想成為產品經理,換句話說你要做成產品經理這個「產品」,至少讓它可用,可能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方面的需求:

個人認知方面

個人認知也就是你用什麼方法去獲取和搜集最新的產品信息、用戶需求,你是否有一雙細緻入微的眼睛或者廣闊的思維,當然如果你現在沒有但你至少應該有這方面的潛力,實在不行就不斷的鍛煉自己。那麼其他人怎麼提高自己對產品的認知水平呢?有以下幾個方法:

a. 關注互聯網社區,多結交這方面的朋友。不管這種朋友對產品的理解是深還是淺,你總是可以從中學到點什麼。

b. 嘗試不同的產品,像極客一樣追逐新鮮的東西。微博等東西的出現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不但讓你可以迅速了解當前的熱點,同時也讓你更快的了解到最新的產品資訊。

c. 吸取別人的經驗和教訓。一個產品總有被罵的一面,搜集整理這些點,成為你的一個驚醒庫,在你有能力設計產品的時候,你被罵的機會就會少。

d. 提升溝通能力。做產品總要說服很多人,有時候是老闆,有時候是研發,有時候是市場人員,有時候甚至是你的女朋友,你總要掌握一些技巧,這是在不斷的碰壁過程中提升的。

個人思考方面

信息爆炸的觀念很早就有了,人們也做了很多努力去幫助別人過濾信息,這其中就有google的成功,還有digg的努力,後來又出現了社交網站的熟人傳播模式(facebook的like),以及現在的問答網站,這種幫助從由一個組織提供轉變到眾包提供,雖然信息的準確性提高了,但是信息量依然是巨大的,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過濾能力(也就是思考能力)顯得有為總要,細化到產品層面就是需要我們:

a. 經常系統地總結和思考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產品的類似功能點。當你使用的產品多了,你就能看到很多產品功能,有些產品功能其實是類似的,但是改變了展示形態,這就需要你善於觀察和總結,能夠把他們歸為一類。

b. 多理解和思考為什麼產品需要某個功能,什麼場景下需要這個功能。很多產品功能可能在當時情況下你並不覺得很重要,甚至你都很難發現它,但是當你遇到的時候又會覺得很讓你驚訝,普通人也許驚訝一下就過了,但是你可能需要思考的更多。

c. 探索失敗。整個互聯網行業中產品太多,失敗的產品總是佔大多數,不要沉迷在成功的產品中,失敗的產品其實更是一部經驗教科書。

個人實踐方面

思考而不實踐就是空談,就是空中樓閣,也許你現在還沒有從事互聯網產品行業,但是你有做一個自己產品的機會,你就一定要把自己所思考的結論運用到實際當中去,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或者是否幼稚,從而剔除掉那些對產品有害的東西保留住在產品路上對你有幫助的東西。那麼怎麼做呢:

a. 進入一家這方面的公司,實際參與到一件產品的設計工作中或者一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如果你的運氣不錯,這是最好的實踐方法,就算你只是產品部一個打雜的,至少之前的產品經理會給你些寫文檔的機會,運用上去吧,你會收穫很大。

b. 建立一個博客或者個人網站,併當成一個個人產品,然後用產品的思維去運營和設計。如果你的運氣稍差,你可以選擇為自己建立一個獨立的博客或者個人網站,也許很多人認為現在都微博了還博客幹嗎,但我想說的是「現在也有快餐,但是我們還是會經常回家做飯。」在這個過程中你不但可以運用你的理論,你還可以學到設計、信息規劃、技術、數據分析、運營等方面的東西,也許一不小心你就被創業了。

c. 做一份接近用戶的工作,比如市場、運營、編輯或者客服。產品人大部分都很信奉UCD(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思想,實際上所有的產品原型都來源於用戶(當然你自己也是用戶),既然不能馬上走入產品崗位,那就先去親近用戶,避免在做產品的時候出現閉門造車的情況。

個人沉澱方面

思考過了,實踐過了,但這些依然是浮雲。思考了還在自己的腦袋裡,實踐了也只是形成了初步的成果,如果不把它們記下來並分享給其他朋友是沒有意義的,就好像建房子,你只是把地基搭好了卻不在上面添磚加瓦,然後又去建新的地基,雖然你很忙,但卻沒有一棟成型的房子,而分享給朋友就是請他們來家裡做客,感情就會深,交心就會多。

a. 反思錯誤,並深深印在自己心裡。自己思考的結論不免有錯,遇到錯誤一笑了之的心態雖好,但是得不到什麼,只有弄清楚自己為什麼會錯,是什麼讓自己判斷出錯,怎麼避免不再出錯,想清楚這些問題錯才錯的值得,而且你解決了一個問題,那麼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b. 將思考和實踐過的東西寫下來。好記性不如爛鍵盤,這是真理,以前只能寫在本子上,現在可以敲進電腦里,有自己的網站就是方便,甚至存在雲端,歷史也洗不掉,把東西沉澱下來做好適當的分類,當你需要的時候你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也許你還沒有產品方面的經驗,但是你已經有了很多積累。

c. 懂得分享成果。把糧食存起來等天荒地老,雖然很浪漫,卻一樣很愚蠢,因為要麼會壞,要麼會被老鼠偷吃掉。分享給別人,讓別人知道你在思考,提升你自己的影響力同時幫助別人成長,把快樂分享給別人你的快樂會加倍。

其實這四個方面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通過搜集、思考、驗證、總結四步逐步提升產品意識和市場意識,縮短與產品經理的距離。另外除了這四個主要方面的需求需要滿足,我個人認為產品經理還需要「懂點技術、懂點設計、懂點經濟、懂點哲學、懂點心理學」,當然略懂即可。

QQ郵箱的產品經理說過一句話「如果你比銷售人員內向,又比工程師外向,你就可以考慮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我想說的是「只要你足夠想,就可以!」,歡迎來到互聯網產品的世界。

---------------------------2016.7.5更新-----------------------

更新於「如何評價百度大 UE 總監劉超在 2016 國際體驗設計大會的演講? - 用戶界面設計」事件之後。

以上主體回答發表於2011年8月份,當時我僅僅只是一個產品助理,所回答的內容更多的是對自己的一種要求而不是經驗分享。經過這5年在產品經理崗位上的積累,我依然堅持初級產品經理在能力提升方面的觀點,但對「只要你足夠想,就可以」卻產生了懷疑。

特別補充:產品經理的能力提升一定要 儘早、持續、腳踏實地

很「著名」的一句話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但我的理解這和「人人都能成為產品經理」是有區別的。

每個人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經歷,但這並不能代表把一個人扔到產品經理這個崗位上就能瞬間讓其有能力去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提出正確、高效和富有創意的解決方案,然後迅速的將方案付諸實踐,最終讓所有面臨這個問題的人得到幫助。

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本身並沒有魔法,不管任何人都需要經過實踐和積累,不過很遺憾的是即使你走了這個過程,也只是提高了一點成為真正的產品經理的概率,但比起那些不經過努力、不夠虛心、自以為是的產品經理,努力的人將更值得尊敬。

另外,在產品經理入門的書中,我更推薦《啟示錄》。


看了 @林茜茜茜茜姐的答案,瞬間想寫點什麼,來梳理梳理一下我的上半生,原諒我是個話癆。也算是給冷啟動 - 互聯網產品經理入行培訓做做宣傳吧。

因為其實這個答案,在兩三個月前的冷啟動入學考試中的第五題差不多已經答過。

那時候出的題目是:

如何確定要把「互聯網產品經理」作為你的職業目標的?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做了哪些事情?

下面就順著以前回答的答案開始吧。

其實入行互聯網就是一個很神奇的機遇。大體說成因為某個社交網站,了解到了一個老鄉群體,因為一個老鄉群體認識了一個老鄉,後來這個老鄉推薦我做這個社交網站的校園推廣大使,再後來就是省大使,開始負責湖北省61所高校的推廣工作,再後來是到這個網站總部實習,負責華中區300+所高校的推廣工作,自從算是入了互聯網的行。我把一切神奇的機遇都算成緣分。而這是我與互聯網緣分的開始。

為什麼想做一個PM?

12年暑假在該社交網站實習的時候,因為校園推廣工作,所有接觸了大量用戶對該社交網站web端產品的吐槽,並且一一反饋給領導,領導提給了產品部同事。

但是還是無疾而終,後來積累到9月份,微信崛起,該社交網站的根據地校園市場岌岌可危,產品部門的人才找到我們部門收集校園用戶反饋,當時提了好多改進意見,不是被他們說開發進度有問題就是說難以實現或者其它奇奇怪怪的理由。

那時候我就在想,MD以後我自己做產品肯定不這樣。於是想著作為一個市場人員再怎麼努力也拯救不了失敗的產品,必須從源頭去改善這個產品。所以下了做產品經理的決心。

有了這個決心後我就果斷的從該社交網站辭職了。

開始漫漫求職路,此時我大四下剛開始。經過一個冬天,也是因為一個機緣巧合的機會來到了LBE安全大師。又是一段緣分的開始。當然因為LBE是一個技術驅動型的小團隊,當時是沒有產品經理的,我身為運營人員開始了半年的積累過程,在這之中其實還是蠻枯燥無味的,無非就是解決用戶的問題,反饋一些問題給技術們,完全就是一個半客服工作,當然那時候還是很激情澎湃的,並沒有因為枯燥的工作而去意志消沉。相反還是很雞血的在工作著,不斷得給產品提著各種各樣的意見,周末還泡在論壇裡面和用戶探討產品問題。

第一個產品?

當我從校園畢業歸來的時候,公司已經擴展了不少人,開始了成長期,這時候技術們開始了5.x產品的開發工作,例行管理的發了一封郵件徵集產品意見。

於是我從一個深度android用戶角度提出了禁止濫用USB調節模式靜默安裝的這個功能點。如下:

當時CEO老大就給回復了郵件:嗯,這個想法很好。

後來一兩個月後當秋天快要來的時候,公司由於5.0版本的一些差評決定改變。老大也意識到公司存在的一些問題,可能是暑期對外招聘產品經理的時候一直沒有遇上合適的吧 。於是覺得讓我嘗試一下。當老大跟我聊了想讓我轉型為產品後。

我既沒有那種「TMD怎麼不早點找我啊」的衝動,也沒有「LZ要大幹一場」的壯志。

更多的是惆悵,因為老大告訴我安全行業還沒有一個不懂技術的產品經理。

如何在一個初創型技術性的公司做一款android安全產品?

  • 一、首先是做一個畫圖工:在一段的時間內,我學會了交互原型的搭建,以後所有的產品變更都有了文檔支 持,不再是設計師茫然,工程師惆悵。
  • 二、在技術大佬甚至老大們面前學會溝通,學會去中和: 當然自己還是不想局限於做一個交互設計,自己開始學會提煉需求。 把需求轉化為功能。在這個過程中,以上面那個禁止濫用USB調節模式靜默安裝為例,最後的成品產品與我當初所想已是有很大不同 。我是想通過手機去還手機與電腦安靜,到最後由於技術原因,做成了【軟體自動安裝監控】 。在這個功能的產生的那一周,CEO、CTO、COO們就在我的工位旁不停的吵架著,商務認為我們這樣干會得罪不少市場,會影響我們渠道推廣,我則認為如果不這麼做,那還不如不做,技術們則表示實在無法做到通過手機去控制電腦短的彈窗。最終大家不斷PK,相互中和,才有了【軟體自動安裝監控】的誕生。(一年後的現在360殺毒才開始內測此功能,長得還一模一樣。)
  • 三、永遠站在用戶的這一邊: 坦白的說,能夠在一家以技術為王的小公司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用戶,我曾在兩個月的時間內,每周閱讀上萬條用戶反饋,關於產品方面的,然後每周提煉僅百條,每周三拉上包括老大們的所有技術們,一條條的去過,提出修改意見,爭取同意,然後提交開發。這為我積累了不少信任感,現在不需要這樣,每次提出產品修改或者改版計劃,技術們也能欣然接受。
  • 四、想的比你做的要多: 在一個安全產品團隊,身為產品你的空餘時間是有的,因為很多時間技術們都在修bug、適配新機器。這時候你有多餘的時間可以學習,可以思考。所以總能誕生一些新想法。關於新想法,去推導,自己與自己pk, 當你覺得很靠譜的時候,就可以與團隊分享了。當然更多的分享會無疾而終。但是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停止思考。
  • 五、不懂寫代碼,不代表不懂技術: 關與產品經理應該不應該懂技術這個問題,知乎裡面有過很多思考。我的切身體會是還是得懂一些,你可以不懂實現原理,但是你得懂得那些能做那些不能做,做的需要多長時間。這是最基本的。甚至一個PD型產品經理你得熟悉各種平台的控制項詳細情況,以及性能情況。
  • 六、不要停止學習與交流: 大半年的時間內,我都是自己摸索產品的成長之道的。因為互聯網開放時代,想學習一個行業,入門要求的話還是很簡單的,搜索解決一切。與前輩們交流也是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在我一年多的產品經歷中,最遺憾的可能就是沒有一個產品大牛帶我,甚至是沒有一個懂產品的指導我。所以才會找到冷啟動擬補這個遺憾。希望更加進步。
  • 七、最最重要的:保持熱愛: 這個是最虛的,可能也是最實在的,現在我之所以在做這個產品,可能就是因為我大學時代搞機開始的。那時候的我省錢買手機,換手機,折騰手機,android、黑莓BB、wp7、webos都折騰過。因為第一台手機M8,也就和LBE小組產生了緣分。你看一切都源自熱愛。

好了,絮絮叨叨說了這麼多,也算是完成了產品的入門過程。

人的一生其實也是一件產品,需要不停打磨,不斷迭代升級。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前輩們趟好每一條路,涉過每一段水,翻過每一座山,才告訴我們,OK,這樣走,沒錯。

當我們沿著前輩的痕迹走完這條平整的路,涉過這段不深的水,翻過這座最近的山,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其實前方已經很開闊了。接下來的旅程就要慢慢自己走。

矯情 的話說完,開始植入廣告:

安卓上最好用的安全軟體:LBE安全大師歡迎試用、挑刺、吐槽。LBE手機安全大師

目前我所知最好的PM培訓計劃冷啟動歡迎大家內測。冷啟動 - 互聯網產品經理入行培訓

( @林茜茜 姐 ,我這麼拚命的打廣告,你還不來點贊嗎?)


我曾走過很多彎路,也不知道那是不是彎路。

1我壓根沒聽說過「產品」這個詞-2008年

高二,我在淘寶論壇看到一些店家的分享,看了很多草根創業的小故事,覺得這種發現一個商品、市場的事情很好玩,於是我開了一個淘寶店。我一直在賣不同的東西,但我沒有精力開發自己的商品,就當做一個愛好。看的多了,逐漸記住了一個公式,gmv=流量*轉化率*客單價,我不知道這個東西離開了淘寶有什麼用。也從來沒思考過,那些爆款的商品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也沒想過淘寶本身作為一個產品是如何被設計創造出來的。

2我滿足了一個需求,賺了錢-2010年

高考結束後,突然覺得學了那麼多知識一下子都用不上了,很鬱悶。於是我辦了一個學習班,家長紛紛給孩子們報名,送他們來上課。一個暑假下來,整個團隊賺了幾萬元。我無意中滿足了某種需求。但我沒有思考我滿足的到底是孩子們的需求,還是家長的需求,我到底滿足了什麼需求。

3我第一次見到「產品」這個詞卻理解錯了

大學,只是覺得想「創造」點什麼,但又不知道能創造什麼,看到校園裡的創業競賽,就報名了。我們開始研究往年的獲獎案例,發現所有的商業計劃書都有一個模塊叫「本公司提供的產品/服務」。我用了很長時間去理解,什麼叫「產品或服務」?想了很久,大家一致認為,產品就是商品的意思,就是我們這家公司準備賣什麼。

4我為了做網站而做了一個網站-2011年

團購這個詞突然火了。學校里的風雲人物某學長加入了一個叫美團網的公司創業去了,據說這個公司的老闆是一個倒霉的人,他發明了一個叫校內網的網站並且便宜賣給了一個無名氏,結果被賣掉的網站火了。每個聽說過學長的同學,都為他的前途擔憂。我想的是,想做網站自己去做就好了,為什麼要給別人打工呢,一個網站而已,難道聯合同學們的力量,會做不出來嗎?於是我和幾個同學合夥,把想法畫在紙上,想不清楚的地方就照著美團的樣子抄,結果做了一個和美團網一模一樣的網站,叫就享團,在學校里小有名氣。

5我為了創業而創業 2011-2013

就享團交易量少的可憐,掛了。我意識到經驗不足,需要學習,於是暑假去朋友的團隊參與了兩個項目,社區論壇http://39yes.com,紅酒團購http://jiumeituan.com,邊建網站邊做seo,做到一兩萬pv團隊沒錢了。暑假結束我回到學校,覺得2c難做,又做了一個b2b2c的平台http://521le.com,向拉手網等團購網站提供電子票供應服務,有個校友感興趣,加上大家自己掏錢,一共湊了大約百萬元,2012年底做到1000萬gmv,然後迎來了千團倒閉,產生了大量壞賬,13年春天幾乎一直在討債,最終這個項目虧掉了大概80萬。我對互聯網心灰意冷,決定做密室逃脫,剛好我大學專業是工程管理,我從0研究搞定了設計、施工,在五道口開了第一家店《盜墓圍城》,我自己做微博營銷,用微信公眾號做預約,然後我意識到密室逃脫的復購有問題,就結束了這個項目,這一年賺回了大約50萬。然後2048、別踩白塊這兩個遊戲火了,再一次點燃了我對互聯網的幻想,於是又做了兩個遊戲app,下載量只有幾千,融資也不順利。這個時候我再過幾個月就要畢業了。

6遇到引路人,結交了優秀的pm -2014年

無意中加入了一個叫小飯桌的組織,遇到了一群準備創業的朋友,包括現在小有名氣的三節課、pmcaff、西少爺、伏牛堂等,以及許多BAT的朋友,他們中有一些比較優秀的產品經理,對創業也有了新的認識,發現自己過去的視野太窄了。這裡面和一個百度出來的團隊最聊的來,於是我加入了他們,一起做了一個新產品叫「功夫熊」,做為前幾號的創始員工,有幸和創始人一起工作,也受到了他們的影響,ceo曾負責百度某無線產品線,後在某c輪公司做過產品總監,專業能力目測在p7以上,在產品方面足夠指引我,基本重構了我的邏輯體系。coo創過業,也在百度做過產品和運營,由於格外志趣相投,他點燃了我的自驅力。cto之前也在百度,技術全面且同理心極強,屬於技術產品型,目測能力在T6以上,由於經常一起加班,看他寫代碼,我逐漸能看懂代碼,後來無意中學會sql,並且理解了python.我非常努力的成長,不斷的對產品結果負責,A輪融資之後開始整體負責產品、設計、運營團隊,晉陞到p8,成為團隊中最年輕的管理者。這期間我們也和點評、美團進行了合作,互相開放了API,美團放出了一級入口,底部tab:上門,二級頁里給我們的排序非常靠前,我們有30%的流量來自點評和美團。

7再一次失敗的復盤

後來證明我們選擇了錯誤的品類去創業,需求不夠剛,效率有瓶頸,成本不夠低。我們承認自己對需求的判斷不夠准,在資本寒冬中冬眠了,為了活下來,我們做了裁員,我也勸走了一些同事並做了善後處理。我們復盤反思除了需求本身之外,這個年輕的管理團隊在戰略、效率、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多問題,如果能再成熟一點,再強一點,雖然無法突破需求本身的規律,但結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8去美團尋找答案,卻陷入了迷茫

我們復盤時多次提到了美團,那個令人羨慕,久經沙場,就是不死的神話。我從看著美團誕生,到看見學長加入,到學習抄襲它,到與它合作,最後再也無法追趕,有太多的疑惑需要解答,業界傳說美團的後台效率奇高,到底長什麼樣子?他們是如何做產品決策的,美團的運營能做到多精細?帶著這些疑問,我降薪拿了一個產品運營崗p6的offer去了美團。在美團解開了一些疑惑,然後我的成長就停止了,陷入了迷茫期。美團c端的核心路徑是首頁搜索,迷茫的時候,我就跑日誌,看query,去體會用戶在想什麼,在搜什麼,他在不同的場景下怎麼去表達需求,召回的結果是什麼,最後購買的轉化率是什麼樣子,我問我之前的引路人,以前在百度是不是也經常做這個,他說是。我有點能體會搜索pm的感覺了,窺見需求,化身用戶,樂在其中。

後來數據許可權盤點,搜索日誌不在我的崗位許可權內,就不能再看了,我只是發自內心覺得做搜索的pm很幸福,研究搜索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9碰運氣,尋方向,遇明師

從美團出來,我拿了一個阿里p6的offer,薪資也可以回到曾經的狀態。但是我很糾結,因為這款產品我自己用的不多,我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狂熱的投入進去,我的一面leader也是p6,我不確定她能否指引我的方法論和產品觀。

我當時特別想做搜索的pm,甚至一度想去百度大搜,可惜他們不招人。

結果機緣巧合,我遇到了更好的。

我遇到了全世界最複雜,最難做,最有潛力的產品之一,比搜索還要好玩。我的同事,是我見過最踏實聰明的pm,我們一起立志做世界級的產品。

我的面試官,一位是非常高潛的p7,可以看到背影;一位是top的產品架構師,可以指引方向;一位是已經封神的明師,足以啟迪人生。

0238減去9238,等於-9000.這是實力的差距,也是前進的動力。我將以此激勵自己,陪伴產品成長,不斷輸出總結,成為世界級的pm。——懂的人一看就懂

最後,我的許多想法,可能都是錯誤的,無需深究。


先提一下那個老梗:產品經理這個職位設定最成功的地方可能在於裡面含有經理兩個字。

直到自己創業,我還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成為產品經理」,我剛入行的時候是做演算法工程師的,最早的時候眉毛鬍子一把抓,從分析需求制定策略到編碼實現都是自己一條龍,管的事情又偏展現層,因此被很多人誤以為是產品經理,後來一直將錯就錯下來,直到如今。。。

產品經理最奇妙的地方在於沒有一個大學專業是對應這個職位,所以中國第一代產品經理基本都是半路出家,賣紅酒的,搞傳銷的都有。

對於有志向成為產品經理的人,我的建議是:

1.腳踏實地,想要讓功夫上身,必須踏踏實實把該看的書看了,該做的事情做了,該踩的坑踩了;

2.別特么總是熱衷於討論誰誰創業成功,誰誰拿了多少投資,開口閉口戰略整合,融資併購,產業格局,那些都與你無關

3.保持一個淡定的心態,產品的成功與很多因素有關,隨緣就好。

4.產品經理也分很多種,做C端的,做B端的,做網站的,做app的,偏分析的,偏設計的,偏運營的,想好自己的目標。

5.be a good man,廣結善緣。

最後,歡迎大家來【玩具超人】兒童玩具租賃官網做產品經理,我們尤其歡迎90後,95後的加入!


一句話:多看,多思,多擴展

產品經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站在上帝的角度用產品去改造世界。而上帝就是個產品經理。

「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用了幾億年,比任何一個產品經理都有耐心,進化效果也更徹底。很多理念可以在設計產品時借用。

一、群體行為

  • 1.1 自然現象(烏合之眾)

1.鳥群飛行視頻封面BBC.冰凍星球01 00_10_32-00_12_30視頻

上萬隻鳥能保持有規律的飛行節奏

2.暴力之眾

視頻封面蒼南城管打人事件視頻 無人指揮,但短時間內,群眾因為外界刺激而形成整齊的攻擊力

3.球迷

視頻封面Nordkurve Gelsenkirchen視頻 小團隊的吶喊聲能迅速引發其它球迷的響應,進而形成整齊劃一且規模較大的吶喊與動作節奏。你怎樣看待球迷與球迷間的信息傳遞?

4.演唱會

視頻封面阿黛爾皇家艾伯特大廳演唱會視頻 現場聽演唱會的魅力除了看到明星,更包括現場的觀眾互動效果。組織者可以通過引唱、燈光吸引、空間限制、聲音吸引等方式提高產生共鳴的群體數量

5.快閃

視頻封面快閃視頻 快閃可以說是將共鳴效應最大程度地放大的一種手段。通過將統一行為的群體數量逐漸擴大,引發觀眾的共鳴,這種共鳴不一定非要群眾的參與表演,更多地是某一種情感的集中煥起,對社會(或群體)產生潛移默化的升華效果。

再比如下邊個場景,大家可以根據上邊的案例去發揮自己的想像:

視頻封面中國好聲音荷蘭版,街頭演唱,你鼓舞了我 You Raise Me Up視頻

  • 1.2 對上述幾個案例總結,可發現其中一些共同特性

1.有引爆點(引爆點有時不明顯),共鳴開始後,引爆點不再必須——引爆點;

2.群體產生相同反應(共鳴),且能產生共鳴的個體越多效果越好——群體、共鳴、同時、同場合;

共鳴:可以通過限制空間(如在球場內)、聲音吸引、色彩吸引、文字吸引等方式來加強共鳴效果

3.群體中每個個體能實時接收到其它個體的反應變化趨勢信息——趨勢同步

*補充:有時這個引爆點不甚明顯,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它可能是觀眾中的一小部分拉拉隊,也可能是觀眾群體某一瞬間突發的共鳴現象。參考一個現象:

上晚自習的時候,同學們都在小聲談話,教室里形成一個封閉且小聲吵鬧的群體,突然地,大家都安靜下來了(此時並沒有班主任出現,當大家發現安全後又會開始談話)。對這個現象的解釋可以參考知乎這個答案

上述案例中的這種共鳴效應可以用以下這張球場關係圖來說明,紅色關係與綠色關係共同發揮作用,才產生球場上的共鳴效果:

1.紅色關係:引爆點是場上的狀況(當前是「球」,其它情況下可能是「球員」),被所有個體接收到;

2.綠色關係:「受眾個體A」會同步接收到其它受眾個體的反應信息,並同步更新變化,同時影響A作出的反應,結果往往是全場的共同歡呼或共同嘆息——該綠色關係在產品設計中較易被忽略

如果你是一個80後,可能你會對小時候看電視的場景略有印象。那時沒有PC、手機分散人們的關注對象,電視台播放什麼電視劇,人們就統一看什麼,然後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論對象。可以說,電視台決定讓什麼成為引爆點;街頭小聚的場合就是一個「球場」,進而產生共鳴效應。

如今,隨著信息獲取源的巨大擴展,電視台的這個效果已大打折扣,但並未完全消失。比如春晚,雖然爛,但當天多數中國人還是會看,每個人都可以默認別人有在看春晚,於是當天發的微博、朋友圈內容都可以圍繞這些內容併產生較強烈的共鳴現象。

  • 1.3 群體行為在產品中的運用:

&>&>正面案例:

  • 1.微博

文章微博

引爆點:公眾人物,大事件,短時間內

群體共鳴:轉發、評論具備該功能,可以用來吸引對同一事件的關注者

趨勢同步:短時間內同一事件的相關微博迅速傳播,對微博用戶進行事件進展信息同步

  • 2.產品-朋友圈

引爆點:朋友發的朋友圈消息

群體共鳴:都是引爆者的朋友——提升共鳴度;評論者是朋友才能看到雙方評論-提升共鳴度

趨勢同步:用戶粘性高,隨時在刷朋友圈,具備該條件

  • 3.產品運營-知乎問答

引爆點:某一問題(與答案)

群體共鳴:提高對同一問題感興趣的關注人數量,具體手段如下:

a.合併同類問題

b.「相關問題」功能

c.通過「關注」功能,在關注者的「最新動態」中推廣他可能關注的問題

d.「邀請」該問題相關者來回答以提升共鳴度:a.摺疊不相關的答案b.「公共編輯」來優化問題,提升傳播效果

趨勢同步:該項效果一般

&>&>反面案例:

  • 1.產品-來往-草莓

引爆點:即為各條帖子——但發貼人身份未在評論中體現(而另一同類產品「無秘」,則在評論中體現出發貼者的身份),使引爆效果大大減弱

群體共鳴:

有:對某一話題的貼子關注

無:關注者間無利益關係,共鳴效果大為減弱(相比「無密」有朋友、朋友的朋友、地域3個利益關係來圈劃用戶)

趨勢同步:產品粘性不強,實時同步效果較差

  • 2.產品-天貓魔盒-雲OS系統

引爆點——差:首頁推薦的不一定是用戶想看的,有引爆效果,但很弱很弱;其它內容又太多,每一個都起不到引爆效果;

群體共鳴——差:(魔盒只是使內容獲取、操控更便捷)電影院的一個優點就是有球場效應,觀眾能實時共鳴。魔盒在這方面可以說效果為0,未提供一個類似朋友圈的產品來形成朋友圈(或愛好圈、朋友的朋友圈等)的共鳴;

趨勢同步——差:無共鳴,更談不上趨勢同步,用戶間的信息同步基本為0

二、進化-產品生命力

進化,在生物學中是指種群里的遺傳性狀在世代之間的變化。在繁殖過程中,基因會經複製並傳遞到子代,基因的突變可使性狀改變,進而造成個體之間的遺傳變異。當經過自然選擇後,這些遺傳變異在種群中變得較為普遍或稀有時,就表示發生了進化。同樣,在產品設計中也有著同類的理論。

*附:張小龍推薦員工看的一本書叫《女人的起源》,有興趣的可以看下;

也可以參照一部PBS於2014年出品的的最新紀錄片《從魚進化來的你》,英文名《Your Inner Fish》

1.死亡

解釋:生命之所以稱為生命,不僅在於其能生,而在於其能亡。只有能主動逝去,才會有迭代進化,才會為其它更有生命力的個體成長提供足夠空間,形成一個良性的迭代規律。

產品借鑒:產品需要學會自我死亡/休眠

正面案例:

  • 1.微信對象排序

1.消息記錄:按最近活躍時間排序(旺信、手Q也如此)——體現生命力強弱

2.已刪除的群聊天:若無活躍則不出現(微信初期版本的設置方式)——休眠

3.(部分)服務號:只在特定需要的時間推送——休眠

微信紅包:一般在春節期間推送

文件傳輸助手:PC端登陸時才出現在第一位

結果:能保證最有生命力的功能出現在前端位置,提高產品活躍度

反面案例:

  • 1.淘寶-寶貝收藏、微博-收藏的微博(已逐步演變成「稍後查看」功能)

1.總量只增不減:如每天收藏2個商品,4年收藏2920個,俞積俞多,降低整個收藏產品的活力;

2.個體生命力差:商品被收藏後,若用戶不主動使用,或者產品本身為從中提取出足逸的用戶行為並加以利用,則該收藏商品活躍度為0,價值為0

2.分與合

解釋:一個種群,在特定條件下會產生分支,獨立發展。但若該種群太過稚嫩或環境兇險,則可能被自然淘汰消失。

產品借鑒:合併同類功能,提高產品活力

正面案例1:微信聊天產品(私聊、群聊、臨時會話)

——統一為「一對X」

私聊:一對一

群聊:一對多(長期使用)

臨時會話:一對多(短期使用)

優點:將3種功能合併為一種功能,提高產品的活力,提升產品易用性

反面案例1:旺旺(或QQ)聊天產品(私聊、群聊、臨時會話)

——生生給拆分成3種獨立的功能產品

缺點:降低了各個功能的活力;長遠會演化出不同的3種產品形態;降低了產品易用性

  • 正面案例2:一個框搜索所有信息

  • 正面案例3:

知乎-知乎指南(相當於知乎的「幫助中心」):直接利用知乎的問答產品特性,將知乎的「幫助中心」設計為一個問題與多個答案

魅族flyme系統-便簽:「操作說明」與「升級說明」作為其中一個便簽形式出現

  • 反面案例3:

淘寶-收藏/購物車/已買到的寶貝:同一流程功能設計出3個功能非強關聯的產品,增加了用戶的理解成本

  • 正面案例4:

微信-文件傳輸助手:將該功能工具融入進了微信的「通訊錄」,作為一個特殊的「聯繫人」,減少了用戶使用與理解成本

反面案例4:

淘寶-逆向交易流程:分退款、售後、規則投訴3種功能產品,功能設計上、可使用時間段上,用戶難以區分理解(要靠形式各類的方案來引導會員,而「提醒」則意味著產品未從人性本能出發去設計

3.使用工具-交互

猿人會使用石器等工具,一開始他們可能會隨便撿個石頭去嘗試,但發現不好用,不好拿捏,而且使不上勁,那麼它與這個石頭的關係就是弱的,隨時可能拋棄:

但如果換作一個形狀特殊,容易把握,方便發力,且能敲碎動物骨頭的石頭,那麼它與這個石頭的關係就會越來越牢固。它會有動力去打磨這個石頭使之更好用,自己也會通過對工具的利用提升自己的技能。

產品案例:

正面案例1:微信大圖標,大範圍觸控區域,無需過多思考,本能觸碰即可,人機交互性能好

  • 反面案例1:微博小圖標(保存、放大圖標),需要小心尋找,精確觸碰,人機交互性能差

  • 正面案例2(微博客戶端):URL按鈕化,符合人手指觸碰的特性,人機交互性能好

  • 反面案例2(手淘-旺旺聯繫人):URL從PC端照搬到無線端,未與觸控手機與時俱進,不符合人性

正面案例3:移動端旺信諮詢對象與諮詢過程結合

——待諮詢對象植入聊天信息流中,顯得自然順暢

反面案例3:PC旺旺諮詢對象(商品鏈接)與諮詢過程的分割

——待諮詢對象雖然帶入「焦點」,但用戶不清楚商家能否看到得,導致用戶要重新主動發送一次商品鏈接

三.拼爹

無線產品比PC產品天生更具有生命力(PC產品的特色是輸入快、顯示屏大,與無線端產品特色有本質區別)

  • 1.無線產品更具有獨立個體特徵——吸收用戶特徵,代替用戶參與進化:

無線產品往往與使用者密切相關,「APP產品賬號-手機-用戶」基本都是一一對應的——前兩者能最大程度地吸收用戶的信息與習慣,進而在互聯網中作為代替用戶進化的載體;

PC產品往往有這些缺點:多人共用一台PC、一人使用多台PC、軟體產品賬號非一直登陸——導致PC產品很難集中體現一個用戶的行為習慣,更無法代替用戶去行使進化功能

  • 2.基於無線產品的界面特性,功能操作主線更集中,主線上活動量高,更能加快進化:

無線:同一維度中,操作一般集中在上下時間線中

當然,無線端也有反面案例(支付寶錢包、微信錢包;不一定這種設計不好,但設計時要知道這樣會降低可進化性):

PC:主要功能區不明確;橫向/豎向操作不明確——分散了活動主線

  • 3.基於以下方式,PC產品可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進化力

a. 加強操作主線——集中一個維度區域展示主要活動流;邊沿區域置空或只展示不分散主要活動流的信息

正面案例-百度搜索、谷歌搜索、知乎

  • 反面案例-雲OS魔盒:

推薦、影視、應用基本都是視頻,只是推薦方式不同,卻分成3部分,主次不明,演化結果可能是有3條主線,也可能是找不到主線

b. 提高吸收用戶行為習慣能力——如賬號保持登陸、讀取聯繫人信息、讀取地理位置

  • 反面產品:PC淘寶複雜的重新登陸邏輯、主搜產品無進化基因(每次購物都要從頭操作一次搜索篩選;通過讀取cookies來推薦搜索過的商品實際上完全沒有任何進化意義)

4. 手機產品的操作更符合人(甚至原始人、文盲)之本能

a. 手指滑動操作——包括單手指、多手指

b. 重力感應——包括甩動、搖一搖

c. 語音輸入——因其手機特性,比PC端更易推廣語音輸入

d. 安裝、刪除更簡潔——點擊(或拖動)即可完成,不像PC端要完成各種選擇(IOS、Andriod比Windows進化更徹底)

......

四、總結

物理學學界有著「牛頓第一定律」這樣的規則,可以指導學術計算,後來又發現「相對論」這種更高層次的指導定律,可以解釋或指導更廣泛的學術研究(Elon Musk也曾透露他的思考根基:物理學(視頻))。產品由於其服務人類的本質屬性,也有類似現象與規律,通過觀察自然界中的一些現象,進而學習其中的規律,有時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雖然不能說是萬能的什麼定律,但至少可以在你思考遇到瓶頸的時候給到你靈感。

對了,有興趣可以多看些紀錄片,比如《冰凍星球》、《北美大地》...


技術層面:

1,從圖標到圖表

2,從文檔到框架

3,從設計到運營

4,從螺絲釘到發動機

戰略層面:

1,從頭腦風暴到耍流氓

2,從獲取信息到積累知識

3,從牆內的體制化到牆外的茉莉花

4,從埋頭幹活到抬頭看路

總結:非科班出身,經驗且有限,但興趣大於職責。


最開始是技術出身,在大學的時候和師兄一起做學校的 pt 下載站,做的時候幾乎是純模仿東北大學的六維空間,都是基於 Discuz 的二次開發。

我們都是六維空間的重度用戶,在用他們的 IPv6 下載的時候會遇到很多不方便,所以我們自己做的時候進行了微創新,讓用戶用的更方便。比如用戶要在電影區發帖,帖子內容必須要有電影的海報和簡介,從豆瓣、veryCD 等網站上複製過來的內容粘貼到 discuz 的編輯器里大多數情況格式會變得混亂不堪,圖片也會因為盜鏈顯無法正常顯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想到一個辦法,在用戶發帖的時候,不要求填寫帖子內容,而是新增一個 「豆瓣鏈接」 的輸入框,發帖者只需要填寫帖子標題、豆瓣鏈接和上傳種子就可以了,程序在後台通過豆瓣的 API 去自動獲取電影的海報和簡介,當其他用戶在瀏覽帖子的時候,就會有一個關於電影的完整的介紹。(如下圖)

這樣不僅發帖更簡單,看起來也更美觀。

很多人看電影都是先在豆瓣上逛一逛,看有什麼熱播、推薦的電影,即便是老電影,也要先去豆瓣上看看評分再決定是否要看,那麼為什麼不直接在豆瓣的頁面上提示本電影可在校園的 pt 站上下載呢?說做就說,現學了油猴腳本的語法和規則,一天就搞出了這個插件,該插件會獲取當前頁面的網址,通過正則匹配到該電影的豆瓣 ID,再通過這個豆瓣 ID 去學校論壇的後台查詢有沒有可下載的資源,如果有,就列出下載鏈接。(效果如下圖)

後來我發現了這個網站 http://torrentproject.com/ ,提供 API 介面的種子搜索引擎,我把插件改了改,讓它支持了外網用戶,發在了我的這篇(豆瓣電影下載插件)博客上。

之後我有的很多創意和點子,都把它們付諸實踐了(比如 chrome 手氣不錯插件、將網頁選中文字一鍵分享到新浪微博的Bookmarklet)。有的點子並不新穎,甚至只是我新學習一項技術的練手,但重要的是我把它們都做出來了,滿足了自己和一部分人的需求,這種喜悅就像親手發明了一個東西。

大三大四時候面臨找工作,我意識到自己在演算法和數學方面太弱,要在技術方向上發展,很難學有所成,我發現竟然有一種職位不用寫代碼,只要靠想創意和點子就可以了,我非常欣喜,找了相關的書和網站讀了讀,覺得這職位簡直就是為我設計的,然後就義無反顧地去應聘了。當然,這個職位就是產品經理,我也走上了產品經理的不歸路。


『我沒有做過互聯網,想做產品經理怎麼辦?』

『別的團隊都要有經驗的產品經理,我的簡歷根本選不上怎麼辦?』

『找不到牛逼的產品經理帶我,我想自學成材怎麼辦?』

這樣的問題是我最常遇到的十個問題之一。然而我在知乎上猶豫了半年都沒有答過,只是因為回答這個問題太難,而且如果寫不好,真的會誤人子弟。

現在終於決心把體會寫出來,希望大家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判斷去偽存真,不要偏信。

分成兩部分說。

1. 產品團隊到底需不需要新人?需要什麼樣的新人?

2. 作為新人,到底怎麼樣才能加入一個團隊做產品?

其實這兩部分用產品經理的思路說,解決的就是『對方的需求是什麼?我該怎麼滿足他的需求?』這樣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產品團隊到底需不需要新人

大部分團隊會聲稱不需要新人,不管是非互聯網的從業者還是應屆生,以及互聯網行業的研發運營等崗位的轉行者。其中一部分團隊或者公司這是嚴格的篩選條件,尤其是大公司,HR 那關都過不了。

但更多的情況是,他們會關注下、了解下這個人的背景和以往的經歷,是不是有可造的餘地。原因很簡單:互聯網的人才資源中,產品經理奇缺

對,這是一件反常識的常識。圈內缺好產品經理缺得要命,圈外卻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我和身邊的產品經理朋友,都曾經放出口風想要找工作,獵頭和各路招聘網站就找上門來,ABCD 輪的公司直接電話邀請,簡直如狼似虎。

而我所見到的創業團隊,稍有經驗的 BAT 出來的產品經理,都可以帶團隊,做產品總監或者 leader。更多的創業團隊其實連有經驗的產品經理都沒有,記者、編輯、建築師、設計師、銷售、射電工程師、律師、廚師、保險員、總裁秘書......我真的見過這樣出身的產品經理在做產品。對於他們來說,『只能將就』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哦,你問 BAT 出來的那些高級產品經理和產品總監呢?當然是去當 CEO 了......

所以,他們的理想目標當然是有經驗的成熟產品經理,而現實情況往往是只能找哪個朋友來幫忙、或者找個能幹活的勉強應付。如果有個相對有知識儲備、可以做得更專業的新人來作為折中方案,他們肯定是願意接受的。

我見過的很多想轉行的,自己都半點信心沒有,永遠是跟別人表現出一副『求求你讓我進團隊,我想學點東西』的樣子。你換個角度想想,這樣的人誰敢用?

而且敢要新人的、比較著急需要新人的,都是中小公司,他們需要的是能做事,而不是希望在資源緊張的時候還要抽身給你做培訓,又不是慈善公司。

從這個角度出發,你要對自己的定位是『我雖然是新人,但我完全可以 hold 住場面』以及『雖然沒有經驗,但我有好的環境/好的導師/好的機會一定可以大展身手』。

這是更多情況下別人希望你能做到的。

那麼就到了第二個問題了。到底怎麼樣才能以新人的角色進入這個團隊呢

誠然,你如果是學機電的,跟學計算機、學媒體、學營銷、學設計的比,肯定要居弱勢;你如果是在中國銀行當櫃員,跟在百度當前台、騰訊做財務、阿里干銷售的比,自然也是弱勢的。

也就是說,你什麼都不做,只是刷了刷知乎,看了看幾本最流行的產品經理指導書,聽了幾次馬雲張小龍吹的牛逼,就去投簡歷碰碰運氣,那結果是顯然不必多說的。

如果你是產品團隊的面試官,看到履歷上只是戰戰兢兢寫了一些對做產品經理沒有加分的事,你肯定也不會再多看一眼。

我的建議如下:

1. 把過去經歷里所有跟產品經理有關的都提煉出來,把無關的都忘掉

不管是簡歷,還是跟面試官聊,都把跟產品經理有關的作為重點,別提自己在其他方面有多優異。即使是你覺得你之前的經歷牛逼得很,但放到別人會關注的方面里可能屁都不是甚至會有反作用。

比如你是機電工程師,表達自己做零部件圖特別漂亮、修汽車特別專業,所以學習能力很強,肯定做產品也特別專業。這是很無力的證明。

你應該說的是,你曾經作為工程師主持過一個項目,達到了什麼效果,以此證明了領導協作能力;你曾經在某個設備的研發中改進改良了一處設計,提高了多少效率,以此證明了創新和設計能力;你曾經針對設備運行中的具體反饋數據做出了更多調整方案,以此證明了對數據的分析處理能力。

甚至過去讀書期間,打過辯論賽、組織過晚會、主持過社團,都可以拿出來說,只要言之有物,總能算是證據的。證據充足,你能成為產品經理的條件才充分。

2. 學習足夠多的知識

我發現想轉行做產品的朋友最大的誤區是,會把精力都放在到處打聽是不是哪裡有機會可以碰碰運氣、什麼渠道能更快地加入一個團隊,而不是豐富自己的知識上。

跟這些朋友交流,他們很少會說讀了多少產品經理的專業書籍,很少會提到設計方法和需求分析,更不用說試著寫過一些競品分析或者交互文檔了。他們表達的十句裡面有八句都是『求求你幫我找個地方當產品經理吧』。

如果提醒他們應該多讀些書、多看些資料,他們就會把手一伸:快告訴我看哪本書、快告訴我怎麼學。好像給他們幾個錦囊,就能保未來做產品經理一路太平一樣。

現在搜點什麼不就是分分鐘的事,而且互聯網創業熱起來後,關於產品設計的文章一天能出來一百篇,看這些文章寫的事,再看看文章里提到的術語、提到的書、提到的產品,成為專家不容易,但成為『懂行的人』總是可以的吧。

對產品的理解還是停留在到底擬物好還是扁平好,到底騰訊強還是百度差,喬布斯在中國接班人究竟是誰的這些問題上,離懂行還差 100 個自稱產品經理的土老闆。

這裡推薦下這幾個問題:

產品經理如何入門,沒人帶的情況下如何學習? - 創業

創業公司產品經理怎麼做? - 互聯網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或產品負責人會可能忽視哪些實際上很重要的小事? - 創業者

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們都是怎樣成為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的? - 互聯網創業

推薦這三個網站,是我從很多家會發布產品經理文章的媒體中挑出來的最優質的: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互聯網早讀課

饅頭商學院_產品經理培訓

推薦書的話可以參考:

按產品經理能力劃分,我們需要看哪些書?-20150527早讀課

關於互聯網產品經理有哪些經典書籍? - 產品經理書籍

3. 試著做點事情

嗯,雖然你可能只有點子沒有程序員,雖然你沒有良好的環境和牛逼的導師,但你至少要做點事情,證明當你有了程序員的時候、有了好的環境和牛逼的導師的時候,可以做出有價值的東西來。

會寫代碼自然最好,可以自己把自己當成設計師、工程師、產品經理和項目經理,分飾四角,比如 @codingrhythm 老師就很厲害:一個人如何開發一款 App?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會設計,會編輯,甚至會做簡單的 PPT,都可以試著做幾份競品分析或者畫幾個交互文檔。

別問我具體方法,自己想辦法學習。

其實還有個很好的輸出自己能力和知識的方式,就是寫東西。在知乎上寫,在簡書上寫,有了一定水平可以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去寫。只要是乾貨,會是特別出色的加分項。

不僅是對自己的證明,寫東西還能讓你自己的知識成體系、從形而上的感知到落地的描述。

4. 應聘某個團隊時,要保持自信,也要放低姿態

保持自信剛才提到了,不要總表達是來學習、來消耗別人的,要表達自己是來做貢獻、來產生價值的。前提是你有保持自信的基礎。

放低姿態指的是,不要預期把自己一下放到真正統管全局的位置,去做產品負責人。我跟向我求教的新人說的都是:

如果這個團隊有牛逼的人、有靠譜的事,那不管你做牛做馬,都要擠進去。

如果這個團隊除了給你可觀的薪資和吊炸天的 title,那不管你有多得意,都不要答應。

我剛到鎚子的時候,是個論壇管理員,根本在產品設計的事上插不上手。但放平心態,一段時間後我發現,每天觀察用戶反饋,也在需求把握上成長很快,逐漸就有底氣跟有經驗的同事去討論問題了。

作為新人產品經理最怕的就是眼高手低,覺得與其在團隊里負責一個模塊的瑣碎工作,不如去創業團隊指點江山。但產品經理做的偏偏就是把事情縷清楚、把不管多碎的事情搞明白,你折騰一陣子,只懂想點子出主意,只知道互聯網大勢不知道需求分析的幾大法則和用戶體驗的幾大要素,註定只能變成點子王。

放低姿態,先上手,入了行,上了道,再考慮當老司機的事兒。

這些就是我的建議。希望能幫到你。


技術==》項目管理==》產品管理

相信很多人是這樣一條路


以前做技術,後來銷售部門的銷售也太不明確了,被安排與客戶細化需求,然後把需求轉化成文檔安排開發,後來變成項目助理,再後來,因為泡豆瓣太多了,就變成PM了


對於重技術的公司,好像大部分產品經理都是技術轉型的。個人感覺是,其實之前什麼職位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產品有興趣,能夠持續研究行業的發展和保持激情,以及對產品的那種感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大二的時候在智聯招聘上發現了這個職位的名稱,覺得很有意思。

開始搜羅一些關於「產品經理」的資料,並決定以這個為目標奮鬥,專門建了一個「產品經理攻堅計劃」的文件夾,放置相關的文檔和資料。

大三的時候在兩次失敗的面試之後,第三次終於成功了。

我想最關鍵的,除了準備充足之外,還的有一顆好奇並謙虛的心,不停的使用新產品,並不停的問自己,為什麼他們能成功,他們又失敗了?


說說我的個人經歷吧,對新手、對產品設計有興趣的朋友或有啟發,也權當對自己過去的一個總結。

大學裡學的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學校里「玩」了四年電腦,下載各種軟體,自己搗鼓網站、視頻,安裝XP、Vista、Ubuntu,樂此不疲。

11年3月份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家叫個信的公司去我們學校宣講招聘,我當時去聽了,覺得做手機軟體蠻有意思的,後來還在微博上(當時玩微博的人應該還不算多)找到了他們的官方微博,對他們的軟體使用後做了些點評,引起了他們CEO的關注,讓我發封簡歷過去。當天熬了一個通宵在我的N78上面使用個信,系統地整理了對個信的意見、看法,附帶著簡歷用Gmail發出去了。既滿懷忐忑又興奮異常。

後來收到了對方的回復,說我對產品的感覺不錯,讓我去他們公司聊聊。當時還是第一次聽說產品經理,去之前一天還特意去圖書館把蘇傑的《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和王堅的《結網:互聯網產品經理改變世界》看了,力圖對產品經理的多一些認識。

雖然當時已經拿到了另外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的offer,還是毫不猶豫的去了這家。還清楚的記得上班的第一天是11年的3月28日,當時沒什麼人指導,第一次在會議室講PPT還被批了,非常之囧。不過在創業公司,很快就有機會做項目,沒人指導,就自己琢磨,吃飯時琢磨、坐公交車時琢磨、蹲坑時琢磨、睡覺時琢磨,琢磨怎麼把體驗做得更好。那段打了雞血的日子,是如此的充實!時常會為了一個想法而興奮地睡不著覺。當時的實習工資只有800,連房租也租不起,借住在舅舅家、父母也反對我放棄待遇優渥的工作,可我就是認準了這才是我這輩子想做的事,任憑父母怎麼說也不聽。

不斷做著項目,學到了不少東西。到了快要畢業的時候,拒了前一家公司的offer,還為此付了2000塊的押金,這筆錢對於當時的我而言還是蠻大的,但我堅信自己做的是喜歡的工作,絕不後悔。經常會為了一個體驗的改善和我們老大爭得面紅耳赤,但我們老大氣場很強,口才極佳,反應也快,面對面交談常被他駁得啞口無言,但我很固執,覺得一些觀點是正確的就希望按照那樣做,可是又辯駁不過他,於是我採取了迂迴戰術,給他發消息從而避免面對面交談,恰好文字表達是我的強項,可他也不是容易說服的人,我就三天兩頭騷擾他。

直到今天,我仍舊慶幸自己選擇了這份工作:

我會不厭其煩為團隊成員報銷發票;

我會自己花錢給加班的同事買零食;

我願意在人手不夠時自己熬夜測試;

在路上看到好的文案都會駐足拍照;

我願意陪開發的同事熬夜通宵加班;

我會為實現交互效果周末下午折騰;

寧願繳違約金也要進入熱愛的行業;

我會為產品上一個錯別字錙銖必較;

我會冒著大雨去參加行業設計論壇;

我會利用有限條件向同事用戶調研;

我寫的微博大部分都是產品相關的事;

所有這一切,只因為熱愛。

其實,你適不適合這份工作,最大的因素是你對它有多大的熱情。如果你發自內心的熱愛,你在吃飯、睡覺前、上廁所、乘公交車、等電梯等時候都在考慮怎麼讓你的用戶能夠更方便,體驗更好,你投入的時間是別人的N倍,你做好的概率自然也要比別人高很多。

如果想再詳細了解自己是否合適產品崗位,看這裡→_→

公司會不會招應屆畢業生做產品助理?如果會的話,會有一些什麼具體的要求?

如果想了解如何學習、做好互聯網產品,看這裡→_→

學習一個新領域的知識的最佳方法和最快時間各是什麼?

PS:如果你有更多想法,或者想深入學習探討交互設計、用戶體驗,歡迎關注微信「idesign123」和我交流~


我剛進一家網的時候就是後台編輯-&>文編-&>SEO助理-&>產品助理+測試-&>產品人

之後的經歷是BD(移動應用團隊)-&>微博策劃(移動應用團隊)-&>項目負責人(現在的工作)

基本上除了技術和銷售我都做過了。

想入行沒底子從編輯/運營開始最好,有技術就從技術入手,電商行業的客服不推薦,工作量大而且其實學不到什麼。

從業一年多沒給自己寫過什麼,突然有感而發寫了下面的東西,那麼就說說我在創業團隊的經歷和感悟吧。可能相對來說更有幫助。

自己能做的事:

有一顆善於體諒他人的心:最終你會發現你很需要這種能力,無論你在和用戶溝通還是和同事溝通的時候。讓別人舒服一點,你就會舒服很多。

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只有當你發現越來越多的好產品的時候,你才會慢慢理解產品是什麼。

有一個有管理意識和團隊意識的腦子:老闆更喜歡有團隊意識的人,你的手下(或者潛在的手下)更喜歡有管理意識的人。

有一種不停學習的信念:這個世界是快速變化的,互聯網和這個世界發展的一樣快,我們覺得互聯網快只是因為其他行業太慢了。所以作為從業者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跟緊時代將會付出的代價,如果我超過三天沒有去關心行業動態,就會心慌。

細節:對於細節的關注體現出了很多人的不同,當然很多人不需要細節就已經很與眾不同了。但是如果你一直積累細節,你就慢慢的發現自己的與眾不同。這裡的細節其實無處不在的包含且不僅僅包含於以上四點中。

後天的凝聚力和分享精神:這些需要自己培養,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和你的閱歷以及能力正相關。分享精神,也是展現你能力和閱歷的一方面,但我單拿出來說是因為這種精神是這個行業最需要但又最欠缺的。

外界條件:

一個好團隊:當一個團隊很強大的時候,低於平均值的個體要麼被提升要麼被拋棄。做被提升的那個人。如果沒有這樣的團隊,親自或者協助一個有力的人組建他,你會受益匪淺。很多管理方法都是從實踐中提取出來的。團隊氣質來自每一個個體又很大程度上影響個體,很奇特的生態。但是我喜歡。

一個好老闆:一個思路正確且能夠帶領團隊走下去的老闆。這個老闆一般是以團隊領導者的身份出現,如果你有機會和能力輔助他,那麼你很大程度上來說已經是管理層的一員了。創業公司和老闆接觸應該不難,無論從管理方法,為人處世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那個人應該總有一些你需要學習的東西。這方面也側面的隱喻到了一些譬如好的產品經理就是半個CEO這種理論。我大體是同意的,產品經理其實就是(管理學+閱歷)削弱版的CEO。

這兩點同樣重要,尤其在你剛開始接觸這個行業的時候。


我是設計出身.

大致路線是:視覺 &> 前端 &> 產品

技術或者設計出身,有利有弊。

弊:做為產品經理(ProductManager),在了解用戶的基礎上需要更多的了解市場,環境,團隊管理,溝通等等,這一點可以參考更多傳統行業的產品經理。

另外,據傳Tencent的產品經理還要管錢的,給你一比錢,你自己去規劃你的項目,從招人到項目,到發展都要思考。這種鍛煉不可多得。

利:在工作過程中會更容易了解可行性。

所以有些公司會把產品經理劃分成幾種類型:

規劃型,需求型,市場型,技術型...什麼的.

總之目前個人看來,弊大於利,還是需要多學習,多沉澱。


畢業後在一家日企當程序猿,經常篡改業務方需求,領導無奈,就把我轉了

(戲謔的歸納,細節省去三千字)


推薦閱讀:

NPS·關於產品和用戶的終極問題
鮑捷:我對產品經理的一些碎想
如何用產品經理的思維做短租?情懷運營推廣一個都不能少!
慢下來與審題
【可能性 | 產品與大設計】推薦閱讀(039期)

TAG:產品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