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念力和定力?

有足夠的念力和定力就可以儘可能減少世界的干擾,而生成慧力了嗎?

還是說產生足夠的智慧應對世界的變化進而擺脫煩惱,保持那種安定的狀態。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與其問如何培養念力和定力,不如去問——為什麼我沒念力也沒定力……

為什麼沒定力,因為沒功夫……

為什麼沒功夫,因為不想做功夫……

為什麼不想做功夫,因為不想修……

為什麼不想修,因為不知道修了能幹嘛……

為什麼不知道修了能幹嘛,因為……

誰說的來著,連問七個為什麼,誰都是哲學家……

馬哲里特別重視一個詞兒——主觀能動性。

我說八萬四千種方法給你聽,告訴你怎麼培養念力和定力,你不想做又怎麼可能有結果。

所以問題不在方法論,而在世界觀……


由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所資助的正定可以帶來正智和正解脫。

有穩固、持續的正念,就可以在煩惱萌芽的時候覺知到,一般情況下,煩惱不會增長並且會消失,如果煩惱還是持續生起,但是因為有了正念觀照,你可以對此做出相應的對治方法,這樣,就不會被煩惱所奴役。

為了獲得內心的平靜,我們要有堅強的信念;我們重視內心的平和、平靜,我們重視知足,我們重視深湛的觀智,我們重視解脫、自在。若用巴利文表達,我們重視 Nibbana(涅槃),亦即我們重視內心的平靜和究竟解脫。

因此,如果要獲得內心的平凈,我們要有堅強的信念,也必需具足正念。如果我們知道正念的重要性,我們必須總是保持正念。持續的正念非常重要,我們不能說:從四點到五點,是我保持正念的時間;五點後,我將沒有正念。

真正了解禪修和正念意思的人, 沒有禪修的時間表。這是什麼意思?一個了解禪修和正念意思的人,當他保持正念時,他的心是何等狀況?當他沒有正念時,他的心又是何等狀況?如果這個人了解到兩者間的差異,那麼,他永遠不會說:「現在是保持正念的時候,或現在不是保持正念的時候。」這是不對的。

如果你沒有正念,表示你允許你的心產生各種負面的想法,因為在我們周遭有許多事物,這些事物會讓我們的心變得負面、貪婪、自私、不知足,和不滿。

--《禪修之旅》

關於培育正念,簡要來說就是對當下的身心現象要有覺知,下面舉一些相關的經典和禪師的法談,賢友可以參考一下:

  1. 《大念處經》(詳細解讀可以參考第2)
  2.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
  3. 隆波帕默尊者的法談,例如:《在日常生活之中開發覺性》等
  4. 焦諦卡禪師的《禪修之旅》《覺知生命的七封信》


念頭是緣於六觸集起的意行和語行(受、想、尋、伺)而產生的意念。

念頭分為因無明而集起的不善念,和沒有無明參與的正念。不善念會導致五取蘊,即緣於貪愛而取,從而集起一段新的五蘊;而正念意味著五取蘊的止息。

正念的根源是正見(智慧),而正見需要通過四念處止觀來培養。四念處,意思是需要修行者特別關注的念頭集起的四大類來源;四念處止觀,就是在正確的學習佛陀教法的基礎上,在念處產生如法的作意,來觀察念處的集起(緣起法)、消散(無常)、樂味、過患(苦)和厭離(解脫)。

當修行者具足了正見,正念也就自然產生。當修行者觀察到了念處的集起、消散、樂味、過患和厭離的特性後,如實的了知沒有一個「我」在五蘊中或者五蘊外,五蘊也不是「我的」(我見);所集起的只是五蘊的集起,並不存在一個主體來擁有、主宰、感受、承擔(有身見)。當修行者這麼觀,這麼想的時候,緣於貪愛而產生的不善行(欲尋、加害尋)止息;緣於不善行止息,不善念也止息。但因修行者五蘊(身心現象)尚存,所以依然有作意的功能,此時這種作意的結果,即正念。

阿羅漢是滅盡無明的無學聖者,時刻具足正念(念已現前不忘失)。然而對於有學聖者(初果、二果和三果)而言,貪愛尚存,正念無法時刻的保持,依然會有因貪愛而產生的不善念。所以還是要通過觀察念處的集起、消散、樂味、過患和厭離的特性來斷除貪愛。貪愛分為三種:欲貪、色貪和無色貪,分別對應了五取蘊的三種形態:欲有、色有和無色有。當修行者對五欲集起苦的過程有了完全的認知(遍知),欲貪和因欲貪而產生的嗔會徹底的滅盡。如果這位欲貪徹底滅盡的修行者起正念於呼吸,那麼他將因欲貪和嗔滅盡的緣故進入正定,成就定根圓滿,又叫心解脫。


所以對念根的培養,首先要信任佛陀教法,然後在充分的、正確的理解佛陀教法的基礎上(如理作意)正確的觀察(隨法行);隨著佛陀的觀點逐漸被證實,終究有一天會獲得智慧(正見);以正見去觀察分析無明本身,會逐漸的從貪愛的縛結中解脫,正念會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般的擴大,定根也會隨著欲貪的逐漸消退而增長,最終修行者定根圓滿,進入正定,以自身作證四聖諦的準確無誤。


八正道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把正見經過深入的正思維後,落實在生活中,如此持續不斷,當實證這個正見以後,正念和正定就(才)開始了。

當今欲修行佛道者,恐怕通過觀三苦八苦以建立牢固的出離心是最為迫切的了。出離心一旦建立,你的觀察和思維問題的角度才會和四諦在一個頻道上


如何培養念力和定力?

四念處。

有足夠的念力和定力就可以儘可能減少世界的干擾,而生成慧力了嗎?

這要看需要什麼智慧。

念力和定力的成就並不等於心能轉境,圓融無礙的智慧。


定和慧是一體的,遇事心神慌亂,六神無主,是沒有智慧的體現,而遇事沉著冷靜,則是智慧hold得住的表現。


先總結:定慧等持,不二法門。

從狹義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兩種法門。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回事。

這種說法猶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個人意見還是偏向於「先慧後定」,《壇經》中也有相關論述。

起慧後,所謂自然會生定,這只是一種說法。核心意思還是因為具有一定的慧,或者說是認知後,對很多事情,能快速的判斷,不隨其妄念而續,故能「定」。

譬如一門學問,只有先對其了解,才能進一步加以自己的認知,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精進。

因知而行,方能事半功倍。


如果實修,並有所得,不會問這問題了。

因為自然知道如何用功。

不用功時也自然知道沒用功。

願題主自知


什麼是定力?定力是指不被干擾的能力!打個比方,你現在開始靜心凝神讀金剛經,如果定力不行,讀到第二品就會走神,能做到整篇讀下來一點不走神的人,我佩服!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一切法無常。

所以你若是想牢牢地抓住一個東西,固定住、保持住,恐怕那不一定是符合佛教的世界觀。


不二,即定即慧,即慧即定,過程中,慧需要定來開啟 培養則為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


推薦閱讀:

太上九要(九) 九還一氣總要
「我」或者說「自我意識」,在道門是如何看待的?
在自己家樓下遇到女鬼該怎麼辦,有什麼辦法能解釋這現象?
神仙可學論(二) 至道淵源循有方

TAG: | 禪宗 | 修行 | | 佛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