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中級程度是否可以模仿大師作品進行演奏?

如題。希望以及預先感謝各位大神提點。

例如以夜曲為例,雖然說是自由節奏,但是一般來說教師的教法還是會用節拍器對節奏調節速度。但是不得不說節拍器會造成心理緊張,彈琴的時候感情處理也會相對比較壓抑。

可能大家會說節奏都對不齊談何處理呢,但是這種不對齊並不是自己的散漫,而是源於當初練習的時候無數遍loop李雲迪傅聰等人的音頻,幾乎記住了他們的旋律節奏,因此在自己演奏的時候幾乎是重現他們的旋律的。

最後用節拍器對過大師作品,也是非以節拍器節奏為準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學習者一方面要模仿大師作品,但是一方面又不能模仿呢?這種糾結的關係怎麼處理?


這篇文章供你參考。

誰沒有過年少輕狂時?

前兩天看到一個網友說,考級示範演奏彈得速度比較自由,但當他也模仿著那樣去彈時,卻被老師禁止了。老師說,你又不是他!

這讓我想起了以前遇到過的一位老師,剛去學的時候也是不許我做自由速度,一定要嚴格地按照譜上的時值和速度來彈。後來,摳譜子的好習慣我學到了,但是不許學生做rubato的教法卻被我拋棄了。

我們必須承認,會自己做rubato的學生,必定是樂感比較好的。不管以老師的眼光看來他彈得多麼做作、多麼胡來,但他是在享受音樂。當老師的在學生時代難道沒有過這樣的階段嗎?既然我們也有過,那麼我們也應該對學生有信心,他不會永遠胡來下去,隨著他繼續前進,他的品味會越來越好。

有時候學生會那樣彈,也並不一定是品味壞,只是他方法少,什麼都只能憑著本能來做。老師就可以傳授一些方法,讓學生彈得更自然一些。就像我的一個學生,他很喜歡彈肖邦,也喜歡自己做些rubato。但他每次都是慢起,然後漸快。每個句型都一個樣,難免就有些傻氣。那麼我就對他說,不要每次都用一樣的做法,這次慢起漸快,那麼下次我們先緊後松啊,這樣句型就有變化了,還可以把兩個句子連成一個句子。如果有同一個句子,上次我們做得比較誇張了,那麼下次它再出現,就可以少做一點帶過去。和聲密集、有特殊和弦了速度可以放慢一點,和聲稀疏了可以帶緊點等等。

正因為會自己做rubato的都是樂感較好的學生,那麼老師的指導也就不必非常詳細。我也只是像上面那樣提綱性地指點了一下,並沒有逐句細摳,這個學生下一次來就彈得好多了。

如何做rubato,事關音樂風格的把握。慎用rubato是對的,但是禁止學生做rubato卻是不可取的,嘲笑學生品味差那就是忘本了,忘了自己是怎麼過來的。少年人,輕狂一點又有何妨呢?

另外補充一點,對rubato的感覺要建立在分析的基礎上。純模仿不行,很容易出來不好的分句。


首先我不知道鋼琴中級程度是怎麼樣一個程度……

我覺得我還沒入門……大概還在門前徘徊……

其次我也曾經年少輕狂過……

當年諧謔二聽了四五個版本 摸熟了旋律走向表情處理

開始十分自我陶醉地模仿著錄音做rubato

還被群里的幾個古典樂大神說rubato做的不錯

然後我就尾巴翹上了天

來了德國膽大包天地在鋼琴老師面前做奇怪的rubato

我老師德語授課 下面我簡單翻譯一下她對我的rubato的評價

「你要是開音樂會 沒人管你怎麼rubato 但是你考試這樣彈 是要被槍斃一百次的」

從此我細摳譜面上每一個速度力度表情記號 打著節拍器盡最大可能還原作曲家的真實意圖

再也不敢做亂七八糟的rubato糊弄自己了

rubato是可以做的 在有靠譜的老師指導下 做特定的 符合作曲家意圖 大眾審美以及在自己能力範圍內 能掌控住的rubato

單純從錄音里模仿 哪怕先不說是不是本身理解到了大師這樣詮釋的原因

甚至覺得自己已經對曲目掌握得淋漓盡致

其實都是不可取的

彈浪漫時期很多作品的時候會產生「這裡做一個這樣的rubato 能更好的突出旋律走向表達作品感情」的錯覺

這個時候如果放任自己的「樂感」

只會越練越跑偏

啊 都是夢一場 醒醒 該打節拍器了


No

這樣模仿很危險。你看到了大師彈出來的東西,但你不知道為什麼,也不知道他是什麼思想。每個人都應該彈得不一樣,節奏,速度都可以不同。你說夜曲的rubato,你得先知道肖邦自己怎麼定義rubato的。鋼琴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知道了各種細節,你才有決定怎麼去處理的能力,模仿不是正確途徑。而且你聽的是錄音,跟現場效果相去甚遠

不少人贊同。那麼就補充點細節。

我不在於抨擊任何想法和觀點,音樂這個東西,誰都有自己的想法。我支持樓主不斷進行這種思考和最終得出屬於自己的答案。大家共同探討。我說的是自己的意見,不是正確答案。

到了專業音樂學院,大家喜歡討論一個問題:什麼是rubato?

這個義大利語辭彙最早意思是偷。你要做一個好賊,偷了要還。什麼意思?

rubato就是偷時間。大家,當然包括大師,使用了tubato通常由於以下原因:

1. 在某一樂句中,他選取了某一點作為goal point,可以是dynamically,emotionally或者articulation wise,往往是幾點都有,所以他需要一個device to make the goal point more artistically,這就是rubato,他給予了達到goal point的forward motion並release on the goal point,然後你把之前加速的時間通過延長goal point還回去。這是melody的rubato,而左手accopaniment始終保持原速(這是肖邦自己對於rubato的定義)。但是,由於歷史,年代,鋼琴,音樂審美在變化,我們現在彈肖邦的rubato左手並不一定保持不變。

2.需要突出一個goal point達到和之前樂句對比的效果。鋼琴的音量實際上很有限,作曲家給的標記也很有限:p,f,ff,fff最多了,但是表達的情感千千萬萬。時間就是一個辦法,通過時間延長來達到更突出的效果,也許客觀來說,並沒有更強。既然樓主說了肖邦,我給你舉個例子。

chopin sonata 2 opening 只有forte但是dramatic到不行。之後第一段agitato也是最終到了f,然後一個variation,還是forte。那麼從一個f 到另一個f,譜面上沒給你ff,怎麼才能讓觀眾聽起來你在develop呢?rubato taking time是一個辦法。當然肖邦也在幫助我們,給了不同的accent,略不同的texture,到了second theme之前才有ff。

說了這麼多,那麼樓主反過來看你的問題:能否模仿大師?

那麼現在思考一下,你模仿李雲迪,傅聰的rubato,你是否思考了如何劃分樂句,樂句中的goal point,是否得出和他們一樣的結論,是否贊同在這一個點需要rubato來達到目的。

如果沒有思考出結果,模仿就是依樣畫葫蘆,rubato沒有意義。我自己走過的路告訴我,很多時候我喜歡各種大師的錄音,但最終我不會這麼彈,因為我得出的答案和他們不一樣,或是我覺得用另外一種方式可以達到相同效果,rubato並不是必要的(少用為好,太多曲子馬上膩,就跟放了很多糖一樣)。至於我看了樓上說樂感什麼的,那就請你教教我樂感是什麼。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題主,為什麼我上這麼多鋼琴課,沒有一個老師說過讓我模仿大師呢?

練好鋼琴曲,我認為正確的邏輯是這樣的:我們應該先把它練對,才能把它練好。把譜子上的東西,音符速度節奏力度等等都一絲不苟做出來了,大概才能開始真正彈曲子,考慮處理什麼的,正如一棟大樓需要先有紮實的地基一樣。你的老師要求你用節拍器,就是讓你先做對。你可以想像一下,練鋼琴曲就像把音符裝進一個個框架里,就像把肉填到骨架上,節拍器就是幫你構建這個框架。框架構建好了音符都填進去了,才好調整框架,進行rubato的處理。否則如果一上來就聽大師的作品,模仿大師的作品,你只能看到一個作品的外形,你看不到裡面的框架是什麼樣子——就算你看到了以你目前水平我覺著也不可能直接彈出來——這種情況你彈的東西就是散的,沒有框架的。我們就算不從動機上認為你是散漫的,可是你彈出來的東西就是這樣的。

我練夜曲的時候一開始也有類似的問題。雖然我沒有刻意模仿大師的作品,但我也沒有按照節拍器練過。直到有一次我覺著這樣不好,覺著起碼該把節奏先穩定下來。那一周時間每次彈我都一定會開節拍器,嚴卡節拍(其實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心理緊張),回課前沒有一遍是不帶節拍器練的。那次回課自然不開節拍器,結果發現那一周這首作品的進步反而比之前好幾周都明顯。

為什麼要心理緊張呢?一方面你可能不知道開節拍器這樣的工作是必要的,另外可能你現在的節奏感的確差的有點不盡如人意。就算你打心眼裡想模仿大師的作品,我覺著起碼你還是要練到節拍器能卡准且練到沒有那份心理緊張吧……

另外提一個關於不建議模仿大師的觀點,是做不到。沒有那種分析能力、控制能力往往反而會顯得東施效顰。比如《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開頭一段慢板,有的大師可以彈得速度不那麼慢卻也很有慢板的感覺,但如果你彈得和大師一樣快卻沒有他那種表現力的話,你就是錯的。也比如某作品有的地方有大師會適當拉寬但不失行雲流水,換你彈你可能就成了拖泥帶水了。畢竟大師那麼處理都是建立在嚴謹的分析和精湛的技藝之上的,他們心中有數,手上也有數。沒這個金剛鑽,還是別攬這麼個瓷器活吧,不如就先彈一定對的,不那麼大師的版本。

我老師和我提到聽大師作品的時候,大概也就是說我聽一下大師作品,大概了解一下這個作品什麼樣子,然後頂多再聽一點意思,實際上也就這樣了。聽大師的作品對我們這種水平的人是沒有什麼太大幫助的。也許要到我老師的水平——她對作品已經有自己的很完善的分析,更不用提手上爐火純青的技術——聽大師的作品才能時常稍微有一點感悟,能聽出來大師究竟做了怎樣的處理以及能分析大師為什麼這麼做,然後借鑒到她已有的處理中做調整。這樣才是聽大師作品的正確打開方式吧。


看你模仿哪個大師,模仿得像不像咯?

比如彈肖邦吧,如果你模仿魯賓斯坦、波利尼、阿什肯納奇、鄧泰山、傅聰我還是支持的,他們的演奏比較貼近肖邦的風格,可做參考;

但是如果你要模仿霍洛維茨、波格雷里奇、科托這些的就算了,他們個性太強,已經不是很貼近肖邦了,完全是他們自我的表達,在學習階段可能會誤導你。


如果你不經調研就妄加模仿,最終的效果就會是東施效顰。

什麼是調研:作品背景+譜面分析。

音樂家的每一個處理都是有前後依據的(當然也不排除一些追求節目效果的鋼琴家把曲子彈得很「隨意」而犧牲一定的學術性),你可以參考一下巴倫勃依姆的大師課,巴倫勃依姆算是很會玩商業效果的鋼琴家了,但從他的課上就可窺知他對貝多芬奏鳴曲的研究是多麼細緻入微。

如果脫離譜面、脫離作品本身,僅憑對大師的作品斷章取義是演不好曲子的。大師的處理顯然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但這一定是建立在對曲子有較好的分析的基礎上。總之首先要讓自己的演奏在作品分析上站得住腳,然後才能去考慮那些節目效果。


模仿分情況。如果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暴力膜仿,只能模仿得不到位,最後變成很蹩腳的模樣。

有的學生就是不願意多花點時間自己訓練訓練讀譜,去自己思考這個地方到底該怎麼處理比較合理,靠著聽錄音「臨摹」省事兒,結果讀譜能力一塌糊塗。

當然啦,這樣的學生有的不幸當了老師……於是不重視培養學生的讀譜能力,也叫學生去聽錄音省事兒……這就糟了……有的人沒有聽過錄音(尤其是那種不知道哪裡挖出來的19世紀冷門作品),叫他自己看著譜子練下來,根本練不下來。

所以,我覺得在學生做出自己的分析、能把自己的曲子彈得像個模樣之前,最好別讓他去聽錄音,更不要讓他去模仿。在自己能把曲子消化差不多之前,這樣模仿出來的還是別人的東西。可以聽類似作品的錄音,但不要聽這一首。(瑪祖卡這種很民族的東西以及實在找不著北的除外)

比如浪漫主義很多曲子,要先自己照著譜子把曲子摸下來,然後分析一下、試著彈一下——哪裡該快,哪裡該慢;哪裡該偷,哪裡該還;哪裡該柔,哪裡該重;哪裡該漸強,哪裡該漸弱;哪裡該換踏瓣;哪裡右手可能比左手聲音先出來點效果更好;音樂這條線往哪兒走;等等。把這些東西先自己摸索過一遍並且能彈得下來了,再去聽錄音,感覺就完全不同了——哦,原來這裡Ugorski這樣彈大概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哦,原來這裡我和Magaloff的處理方式是一樣的;哦,這裡像Pogorelich這樣處理效果也挺不錯的其實。

到這裡了如果還想挖,可以去聽一聽霍夫曼那個年代的渣渣單聲道錄音。那個時候鋼琴家和今天的有很多的不同,也更接近肖邦李斯特那個年代,不過錄音質量太差,除了速度和大致的強弱你聽不出什麼更多的細節(即使紙卷重錄也丟掉了很多東西)。

先知道人家精彩在哪裡了,再去膜仿。這樣才是自己的東西。否則,出來的模仿都很蹩腳,有時還很幼稚。

要知道,Pogorelich不是瘋子,他當年是柴院的大學霸。他的演繹牛逼之處在於,有時候和我們大部分的處理很不同,但又是合理的嘗試。不知其所以然地胡亂模仿,就是秀逗。


這個問題,用兩種態度就可以說明了

第一種

學生:「老師,我可以這麼彈嗎?」

老師:"你這麼彈,你當自己是古爾德/郎朗/波格萊里奇/……嗎?"

第二種

學生:「老師,我可以這麼彈嗎?」

老師:"為什麼不行?古爾德/郎朗/波格萊里奇/……就是這麼彈的啊!"

要是郎朗他爸真信了中央音樂學院那幾位嫌棄郎朗的老師的話,郎朗能有今天?

何不讓自己的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靠學生自己不斷試錯,然後老師從旁引導。這遠比老師直接給出正確的路的學習方法,能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


大師也曾經是中級程度啊,你以為他生下來就是大師嗎?


你的能力和大師不一樣 他的「節奏自由」你駕馭不了


我的老師告訴我

新學的曲子先不要模仿大師的錄音 那樣會得大師妄想症 你感覺彈的很像大師 其實並不是 這種想法 圖simple 甚至耐腐!那些細節是很難模仿到的 很難

拿到新曲子還是首先乖乖按照古典音樂基本法 按照老師的的理解分析 把表情句法那些整明白 首先你想個問題 你和你的老師誰更懂音樂?

當然前提是你要找到專業靠譜的老師

所以先有自己的東西 然後再去模仿大師


大師彈琴不只是技術問題,他們之所以是大師,是因為他們的思想,經歷。因為他們的思維模式是這樣,所以體現出來的音樂是這樣。風格既人格。

首先要知道,你模仿他們彈琴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模仿?

如果不知道自己要怎樣處理音樂,

1單純模仿:可以多聽幾個大師的版本,選一個作為類似自己模板的版本,然後自己試著去回憶,不求一模一樣,只求你模仿的東西是過了腦子的,當中摻雜了你自己的想法那是最好的了。

2深度模仿:剛才說到大師的思想和經歷。那麼你自己的思想呢?自己的經歷呢?思想呢,大膽的表達,沒什麼不好的。經歷,咱們現代人已經沒什麼大風大浪和苦難,但是內在經歷(自我思考)還是有的,可能你覺得自己年齡小,經歷人生才10多年,沒關係,看看書會拓展。畢竟人不能永遠在旅途上啊。想彈肖邦,不一定得讓我們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想彈梁祝就去找一個人殉情。多看電影,看書看書看書看書,多聽音樂,在聽的過程中,也許會有"這段音樂的感覺,就像我看的XX書里描寫的XX場景,或者XX故事",然後你的音樂會越來越豐富的,到時候就知道你的夜曲怎麼彈了。祝愉快!

PS.在學習階段,嚴格按照節奏練是沒問題的,這是第一步:彈均勻,在正確的時間內使用自己的手。

然後在你練自由節奏的時候,心裡才有數,自由節奏≠雜亂無章。

就像在一個橡皮筋上(拍子里),畫好均勻精確的刻度(律動),當你抻長橡皮筋,刻度間隔會變大,但依然是精確的。

人在運動的時候心臟會跳的更快,漸快甚至突快,而不是心律不齊。練好精準的節奏,你的音樂就有一顆健康的心臟,也是質量保障的一個重要零件。


剛拿到曲子可以聽聽

開始彈了少聽

快彈完了多聽聽 感受一下自己和大師的區別 大師的處理和自己處理的區別 進步會比較快

但是不要模仿大師


模仿是一種學習方式。當然是可以的了!本來音樂品味提升和審美能力的增強的就是通過大量的聆聽和分析。這是可以在鋼琴學習初級階段就做的。在完成技術基礎練習之後,面對如何處理作品,可以先聽大師的演奏。然後嘗試著模仿。當然,模仿的同時要思考大師如此演奏的深層原因。這樣才能逐漸轉化成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來闡釋作品內涵。


高級程度可以,比如你如果不會對節奏,你去聽普羅科菲耶夫彈自己的鋼琴協奏曲,你就會學到一大堆神秘的改編版協奏曲


知其然前先知其所以然吧;

世事都殊途同歸:

循序漸進、厚積薄發,

火候到了自然推陳出新

說具體些,造航母

=軍艦製造技術+逆向工程+自主研發;

彈琴隨性發揮得有前兩步的

1萬小時功底


我來舉一個例子來說說明一下。為什麼不能盲目的模仿大師的錄音。

以貝多芬的109來說,這首曲子的第二主題是andante,到你如果去聽阿勞的錄音就會發現他彈的相對於andante是要慢的。但如果你去模仿那種速度,就會發現你彈得會完全沒有流動性,音樂全散了。阿勞之所以可以那麼彈是因為人家對曲子的把握還有手指的控制力都不是普通學生能做到的。阿勞這樣彈不僅不會失去音樂的走向跟流動性而且會把音樂做的更充分。

所以,對於一般學生來說,讀譜才是最重要的,聽錄音更多的是吸取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而不是去盲目的模仿。


同樣是彈琴,大師跟我們這種普通人區別真的太大了


不說模仿這件事好不好,想要自然地模仿出大師的演奏本來是極其困難的。 不是隨便聽聽個錄音就能模仿出大師的那種演奏感覺的。

如果一個人能通過錄音發現大師演奏的精髓,並模仿出來,這個人肯定有著很高的音樂水平。

真的不要以為自己可以隨隨便便模仿出來,不信可以把自己的模仿錄下來聽聽....


其實癥結就在一個內在關係上。這可能是一個課程中或者各種樂評中常常出現的字眼。

或者說結合了一切和聲,曲式,功能作用以致曲想的譜面本身內容的關係集,是我目前認為的內在關係。

舉個栗子:某位演奏家的某個rubato段落在某個拍子突然變慢了,從可見的技巧我們可以考慮是不是想要展示一個離調的副屬或者變屬和旋,或者突出這一個功能段落。實際上更多的是結合了各種技法的基礎上的個人的發散的處理。

所以當你沒有經過這樣的思路的時候,單純的模仿你什麼也得不到,大概就這個樣子。

不過模仿並不會一無是處,但是我覺得,經過個人思量之後的模仿會帶來真正的個人風格。


看你打算幹嘛了。

自己在家小彈怡情,也不打算拿出去給別人看,當然隨意咯,彈琴嘛,圖自己一樂就好,和打遊戲、看網文、刷知乎也沒啥區別。

但是如果你打算彈給別人聽,尤其是稍微比你資格老一些,水平比你高一點的同行或者前輩,還是老老實實照實彈吧,在大牛指導下慢慢來,畢竟rubato這種逼也不是誰想裝就能裝的。


當然可以,只要反覆聽反覆練習沒有什麼不能被模仿的,同時也可以提高自己。我自己就有個親身體驗,考6級的時候模仿Kristian Zimerman彈貝多芬的悲愴,不能說模仿到一摸一樣,但停頓,節拍,感情等都很類似了,效果出來也非常好!??


你出名了用臉滾鍵盤所有人都要膜拜,沒出名管你怎麼譚不管真懂假懂的都會踩你


推薦閱讀:

吉他國產品牌最好的是哪家?為什麼?
盛夏消暑指南 | 你和夏天只差了一首歌的距離
如何提高自己的聽音能力?
各個音的頻率是如何確定的?
古琴專欄 | 淺談右手技法之滾拂(下)

TAG:音樂 | 鋼琴 | 古典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