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微瀾》到底好在哪裡?

如題。


以下是我關於這部小說的一篇個人講稿。

作為上世紀非常著名的翻譯家和作家。李劼人先生的名字今天說起來並不像巴金等人廣為人知,但卻憑藉小說紮實的質量和對市井民情準確的把握而備受海內外關注。堪稱大師。

說起來我也是很久之前聽說過他這的名字,卻一直沒機會看他的作品。一來他相比同時代的許多作家更低調,二來大學時候我大學時候看的國內小說多是隨大流。老師推薦的看,必須課的看,要考試的看,名氣大的看。所以就很可惜的錯過了拜讀他作品的機會。

李劼人先生出生於1891年6月20日的四川成都。今天看來那還是清朝末年。當時中國還有皇帝,還要留辮子,還有官大人尊卑一說。1919年赴法國留學,曾任《群報》主筆、編輯,《川報》總編輯,還曾擔任過成都市副市長。可見晚清明國的時代更迭塑造了他堅強的性格和很充沛的精力。沒點水平做不了編輯,沒有好體能和應對突然事件能力做不了市長。

李先生一生收藏圖書甚豐,辭世後他生收藏書籍、字畫、報紙、雜誌等,全部捐贈國家。現主要收藏於四川省圖書館。其中古籍線裝書經鑒定、整理後,編製有《李劼人先生捐贈書目》。該目錄收錄李劼人所藏古籍線裝書1 168部16 007冊。從中我們能看出他是個嗜書如命的傳統文化人。

經歷過辛亥革命,參加過四川保路運動,經歷過五四運動,去法國留過洋。國內軍閥混戰,日本侵華,國共鬥爭,半個多世紀的動蕩都趕上了。也正是這種大環境的更迭,造就了他堅守故土,認真創作,不左不右的文字風格。巴金、老舍、曹禺等同時代作家在49年之後積極響應中央號召投身新中國建設,用文字去響應一個時代。李沒有。他只是用自己的筆觸去記錄一個他所熟知的時代。

小說名字是死水微瀾,看小說之前單聽介紹會覺得,這是一個女人心裡狀態的小波瀾。可看過小說之後才會發現,小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是宏大的歷史畫卷,貌似一段關於感情的心裡波瀾背後,確實一個時代更替下對一個小縣城,一個四川省,一個大中華的波瀾。

我冒昧的給這部小說歸納了幾個點,這是我個人的愚見,總結的不好多包涵。

第一個點,叫野。

死水微瀾這本小說很獨特。作者李劼人並沒有像大多數同時代的許多作家一樣忙著革命,而是用近乎紀實文學一樣的文字風格,去記錄那個時代四川鄉下的風土人情。他沒有張恨水小說中陽春白雪的愛情,也沒有張愛玲筆下的摩登,而是用最巴蜀的語言風格去定格那一批人,那一批我們無法看到的先人。

在這部小說中,我們能感受到巴蜀地區普通民眾的那種躍動。在滿足了溫飽之後,開始有新的追求。比方說陸茂林。有家有室總覺得不夠,就花錢捐官,希望走上仕途。說話辦事還模仿官家模樣咬文嚼字,作揖走動。在比方說羅歪嘴。袍哥會有錢有地位,風月場待慣了突然想有個安定的女人陪著,還得是模樣性格數一數二的女人,曾經的相好劉三金在當地也算一等一的姿色,不行,看不上,能過夜不過心。再比方說蔡嫂子鄧幺姑,天生麗質難自棄,打懂事起就覺得自己不是一般人,就該和最好的男人享最好的福。

在宋明理學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都受教育應該樂天知命。要發乎情止乎禮。對待慾望要剋制。那些對金錢,美色,權利追求的都是壞人,都是極少部分野心家。但縱觀死水微瀾這部小說,都是底層人民,除了鄧幺姑的憨傻丈夫之外都有自己的慾望,且敢於直白的表露出來。潑辣,直接,大膽,野性。這點和我們想像中的那時代的含蓄是完全不一樣的。

看現在很多小說里男女之間偷情,一定要偷偷摸摸,見不得光。但鄧幺姑和羅歪嘴的感情生怕別人不知道,尤其是鄧幺姑非要在別人面前顯露出來那種曖昧。發展到最後鄧歪嘴甚至明著告訴老表蔡老闆,我就和你女人好了,蔡老闆甚至表示理解,還參與其中,全鎮上的人也都見怪不怪。這就與我們想像中鄉下的那種保守有天壤之別。

說到這裡,單獨說說四川。去過四川的人都會接觸到四川人直爽潑辣的性格。尤其是看到他們打架的時候,更會覺得野。當年抗日戰爭時候,川軍就以野著稱。狂放,衝動,血性。再比方說李白。你看他的作品就很狂放。黃河之水天上來,舉杯邀明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這種詩文中的大氣是其他人所不及的。為啥?四川人骨子裡的狂是融入性格基因的,不是後天模仿的。

第二點,叫做俗

這個俗不是庸俗,媚俗,是特指四川的民俗。大家讀老舍的作品,會知道這是北京。因為裡面有老北京的民俗特徵。包括飲食文化,包括語言習慣。包括大環境局勢。讀陳忠實的小說,會知道那是陝西。語言習慣,民俗風情都是陝西風格。讀張愛玲,那就是上海的小資情調。要想知道一個世紀前的四川民俗什麼樣?讀李劼人。

一個好的小說能還原一種氣氛。死水微瀾就是這樣。小說中將1900年庚子年間四川小鎮上的民俗市井描寫的事無巨細。比方說普通人穿什麼,未出嫁的女孩穿什麼,嫁人之後穿什麼,風月場的女人穿什麼,奢望成都生活的女人穿什麼,都很詳細。此外,那時候洋人的布料引進,什麼花色,什麼樣式,多少錢,怎麼佩戴,都很詳細的描寫了出來。

再比方說彼時成都正月初八開始籌備燈會,牌坊燈初九正是掛起,在當地民俗怎麼稱謂,什麼題材,有什麼百年老店,經營些什麼,都一條條寫出來,可以當做一個時代的食貨志。放今天來看是最好的民俗檔案記錄。如果要拍當年的電影,直接參照就行了。還比方說,鄧幺姑嫁人後閑來無事幹嘛,抽水煙。這和我們北方抽旱煙一樣。等等諸如此類的,非常詳細。

今天我們的小說里更多是描寫人情世故,卻少了一份對社會的觀察和記錄。比方說普通人穿什麼,戴什麼,玩什麼,用什麼,非得是專門行業的人才會寫。從水滸到金瓶梅到紅樓夢到死水微瀾,都給我們提了一個醒,我們應該更多關注時下。有人說了,郭敬明小說里描寫衣著很詳細啊,酷奇,芬迪什麼的,那不是社會主流,和李劼人先生的社會萬象不一樣的。

第三點,叫做動。活動的動。

在我看來,小說之所以叫小說,是因為裡面有人物有情節有互動有聯繫有起承轉合。死水微瀾中把握住一個大時代脈搏下的小鎮風流史,將傳統中國與西洋文明的此消彼長融合進去,將傳統民俗與新式思潮融合進去。將袍哥會的江湖習氣與洋人教派的思維碰撞融合進去,將庚子年間北京災禍與巴蜀地區普通民眾的社會反映融合進去。這種動態的描寫借主人公的言談舉止和生活方式淋漓精緻的表現給讀者。

小說中的鄧幺姑是生動的。她對生活不滿,尤其在最後莫名其妙被夾在與袍哥會與洋教之間,僅僅是因為美貌。小說中著墨不多的富家生活是生動的。有錢有勢卻又礙於顏面尊嚴,在老佛爺逃出北京時別人不害怕他們卻害怕,這是階級身份不同產生的微量的動。小說最後洋人施壓抓捕與義和團有關人員,整個小鎮迎來一場莫名的風雨,這是大時代的動。

說過這些,還想和各位聊點別的。作為一名知名度並不算特別高的大家,李劼人先生閉門著書的散淡風格決定了他遠離整治,遠離革命,專心記錄時代的作品特色。他的作品在國外備受推崇,他的筆觸讓我們看到了普通大眾在一個時代潮頭所處的位置。不偏不倚,冷眼旁觀。只記敘事件不做評論,更不引導民眾。這種冷靜和慎獨是今天的我們所缺失的。

舉個例子。

要知道中國人一直以來都喜歡給女人潑髒水的,西周滅亡不是因為周幽王混蛋是因為褒姒,董卓不成器被打敗不是因為自己軍閥特質而是因為貂蟬。盛唐覆滅不是因為皇帝不好要怪罪楊貴妃,因為美就要背負罵名已經成為幾千年來我們民族推卸責任的一種手段。

死水微瀾中鄧幺姑是小鎮之花。正月賞燈去成都都引來眾人圍觀。這份驚艷可想而知。他和丈夫,和羅歪嘴以及眾多追求者的打情罵俏,其實這是她個人的事,人家好壞是個人的問題,與旁人無關啊。何況她身邊都是狂蜂浪蝶,都是想佔便宜的貨色。這不怨她。而她追求的不過是更好的生活。最後答應陸也是因為家裡遭難,要給自己一條活路。這有錯么?人追求好的沒錯,她從頭到尾只跟兩個男人發生過關係,丈夫以及羅,陸都沒有碰過她。她是一個被愛主義者,一個希望有更好生活的被愛主義者。這要是給施耐庵寫,鄧幺姑就是潘金蓮第二。

這點上一方面體現出我們的男女不平等,另一方面體現出傳統思想意識里的狹隘和齷齪。要知道特洛伊戰爭為一個美女海倫打仗10年死傷無數,古希臘人都毫無怨言。這就是大氣。心甘情願,我們為了美慷慨赴死,值得了。我們應該反思,美無罪。李劼人先生通過死水微瀾傳遞出這種思想。是劃時代的思想。

鄧幺姑一個女人的風流韻事,是她個人的選擇,卻給我們留下那個時代很生動的社會風情畫。在別人都忙著革命的時候,這部作品卻冷靜得傳遞出一個時代的情緒。


來川師之前,我對李劼人先生一無所知,甚至連「劼」的讀音都不知道。在圖書館找《死水微瀾》也是抱著「畢竟是名人」、「距離又這麼近」的心思。其實忘卻李劼人先生的又何止我呢?拼音輸入法可以準確地輸出「魯迅」「巴金」,卻也輸出不了連續的「李劼人」三個字。新版的死水,在淘寶也是銷量慘淡。

圖書館裡的《死水微瀾》已經是破舊得不成樣子,散發著淡淡地霉味。翻開來粗略看了看,許多的詞和現代大不一樣,「熱心」的某君在某些頁上划去了「別字」,添上了「正確」的現代漢語,藍色的圓珠筆字清晰地印在黃色的書頁上,實在是影響觀感。實際上別字才有味道,別字在過去的某段時間不一定是錯字,它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再說讀音,無論你怎樣靠近規範,你還是會敗給國家語委。

小說最精彩最有價值的,我認為是對四川方言的如實記錄,四川話的味道是普通話無法替代的。譬如「聲氣」之於「聲音」,「老子」之於「父親」,如果是將這些詞替換為後者,其語言效果真會大打折扣。還有一些直接由音而字的詞語,如「伸抖」、「苕氣」,若是單單只用眼睛看,是決計看不出什麼名堂的,非得由字而音——用四川的普通話讀音讀一讀,其意味立馬就顯現出來。

四川方言卻是一直在發展的,本來神秘的哥老會的術語也是隨著時間發展慢慢融入到了普通的四川話之中。「搭手」「栽了」「乘住」如今已經是普遍化了,甚至有的已經傳出了四川,卻是找不到對暗語的感覺。以後講課的時候,掰扯些哥老會的暗語還是有趣。

《死水微瀾》中對於景物的描寫從不吝惜筆墨。單看對於興順號、青羊宮的描寫便可見一斑。時至今日,興順號自然不存在了。上次路過青羊宮,特意進去看了看,裡面的陳設竟是百年未變。劼人先生的描寫其實就是一副導遊圖,還帶著百年前的解說詞。想來興順號也必然有其原型。後來偶然聽說天回鎮是確實存在的,在金牛區。看開頭的時候,我總是比劃者哪裡是哪裡,去想像這些地名在什麼地方。

至於對成都那時的風俗人情描繪,放在歷史教學裡面做一個點綴也是極好,說不定還可以據此出個題之類(為學生默哀三分鐘)。原著讓我們更加明晰地看到傳統社會的巨大慣性和排外性。洋務運動已經接近尾聲,然而大戶卻仍然以為留聲機裡面裝著小人國的人,西醫治病救人,卻被所救者懷疑是來盜寶,藥引是所謂的小兒肢體,以至釀成所謂的「成都教案」。說到西醫,仁濟醫院的啟爾德還寫過《民國四川話英語教科書》,讀來頗有趣味。啟爾德先生與華西醫院頗有淵源,如今華西醫院已經是全國排名前列,誰能想到當年的「成都教案」那等腥風血雨?醫鬧卻是仍舊存在,但已經掀不起波瀾。另外「十二生肖肉(好像是這個名)」也給我留下了印象。

《死水微瀾》的電視劇有兩部,1987版由張國慶主演,拍出了原著的感覺。哦,除了女主角實在不適合鄧幺姑的容貌設定。配音有兩種,普通話與四川話,四川話在左耳普通話在右耳,看劇真是要「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才行。2008年版的,除了女主符合容貌設定外實在是乏善可陳,甚至丟了原著的精髓——四川話。

後記:從川師北門出去,便是劼人路,沿著劼人路走,在其左邊的一條不起眼小徑斜插進去便是李劼人故居。故居名喚「菱窠」,菱窠院內很安靜,只有一個遊客。無論是左邊的書畫展,還是中間的主樓,都是空蕩蕩的。主樓二樓的藏書室,塞進的是古今混雜的作品。想來應當是藏書都捐了,現在裡面是隨便在市場上買的雜書充的數。不過放些諸如《激蕩人生:一起走過三十年》之類,還是過分了。書櫃的門縫已有蜘蛛網。李劼人生平事迹展的大門上有一副對聯,「文如其人先生才算真善美,言必有物後學免操假大空」,流沙河題的,寫《理想》那位。出門,菱窠的「菱」(菱角堰)已不見蹤影,門前不遠正在施工,應當是要建別墅之類。離開時,幽深草叢裡竄出一隻花花綠綠的蜥蜴。

附:李劼人故居幾張圖

正門

書畫室

這張忘了...

手稿

沒有找到藏書室的圖片了...就醬


今天剛看完,封底說此書彌補了沒有描寫鴉片戰爭等時期的著作的缺憾,你可以從四川成都的視角看當時歷史發展對遠離政治中心的地區的影響,當地人的表現真不愧書名死水微瀾。還可以看四川哥老會,成都風光,底層人民生活。還有,主人公顧大嫂,真的很像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


剛開始看了一些,是清末民初的成都風情畫卷,人物刻畫入木三分,而且心理描寫非常細膩。從讀故事的角度,非常引人入勝。


推薦閱讀:

為什麼小說成為現代文學的主流?
如何評價東野圭吾的《幻夜》的結局。?
對朝小誠的小說怎麼評價?
娛樂小說書評如何樂觀評價?

TAG:小說 | 文學 | 中國文學 | 文學評論 | 中國現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