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修里練定是心不隨境動,是意味著不隨事物產生情緒和思維反應嗎?人本身就是情緒的動物。豈不矛盾?

佛講「八風吹不動」是要我們剔除一切情緒反應嗎?


感恩!

若真能心不隨境轉,的確,就沒情緒可產生,正常的覺受(及思維)還是有,但沒有附加的情緒。

平常人,的確,是情緒的動物,但,已修練成就的人,就不會被內外境牽著走,所以,可以心不隨境轉,當他們做您我平時做的應對,再艱困也只是平常心,所以,起不了情緒,他們的行為模式及思考模式,早在修行中就漸趨於平常心,而不隨內外境轉,所以,別因我們會被內外境轉,就認為所有人一定是如此。

還有,真正的修行人,是在行住坐卧,言談舉止中,練習禪修。

所謂的定,是心不隨境轉的"不為所動"定,並不是定在某情境的定。

不起情緒,是修練到後來自然的現象,並不是去嘗試想要"不起情緒",禪修時若剛修的人,其實是在觀察自己如何起情緒,自己如何讓自己失控,及如何懲罰自己,一次再一次的覺知觀察自己,就如每天踩牛糞的人,回家後都需花好多功夫洗鞋,後來就會想要"如何才不會踩到牛糞而不用如此辛苦每天洗鞋",禪修的覺知觀察是中性的,此中性不只是讓我們不再洗鞋,更讓我們活在連貪嗔癡的練習機會都無的生活中。

若有興趣練習中性的覺知觀察,請參考這篇及相關的連結,有較詳細的敘述:

打坐時怎麼能專註一點進入冥想狀態? - 自在之路的回答

感恩!

祝福!


禪定剔除的是貪,嗔,掉舉,昏沉,疑這五種煩惱,也稱為五蓋,因為它們有障礙和覆蓋心識得作用。

同時,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五種禪支升起。尤其這個心一境心,不是心不隨境動,而是心只隨一個境動。

至於禪定狀態和人有沒有矛盾,就看怎麼定義人了。如果把病人定義為人,人都是要發燒打噴嚏的,那麼健康的人也就不算人了。


禪修里練定是心不隨境動,是意味著不隨事物產生情緒和思維反應嗎?人本身就是情緒的動物。豈不矛盾?

不矛盾。

定力,不是「不隨事物產生情緒和思維反應」,也不是一念不生,而是一念不斷 - 凈念相繼 - 保持住一個清凈的念頭(比如想念著佛,比如看話頭)不間斷。

至於其餘的情緒和思維等雜念,該有有,也一時半會兒消滅不了。惹不起咱還躲不起?咱不理它們就是。

佛講「八風吹不動」是要我們剔除一切情緒反應嗎?

八風吹不動,可以有三種解釋:

1.描述真心第八識如來藏的體性

你本身就有一個祂從來不動搖的本心,祂永遠常住;因為祂真實,所以稱為真,因為祂從來不動搖,所以稱為如;祂就一直是如祂那個樣子,祂就是如如不動。不問是幾種風,「八風吹不動」,乃至世界種種風,祂也是不動搖的;不論世間上有多好的事情誘惑著祂,祂也不被誘惑,因為祂是沒有蹤影、沒有蹤跡的。所以,這樣的本心才是真正的佛法。

http://www.hymzw.net/zjdz/xfsy/xfsy11.htm

2.描述成佛之後,諸佛的境界

佛陀也不受世間八法的染污。世間的八法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就是喜、怒、哀、樂、稱、譏、毀、譽。喜怒哀樂是我們眾生都有的,因為都有所以就稱為被染污了,有一個什麼事情喜滋滋地,然後就飄動了、就得意忘形了,那就是被喜所染污了;或是怒,有一個事情被人家侵犯了,怒不可遏,就會去造作一些惡事,那個就是被怒的這個世間法所染污了;或說是因為一些事情不如意,就非常地哀傷、一蹶不振,那就是被哀這個法所染污了;或者是說有一個事情太快樂了、太稱心如意了,然後他就依於這個樂去欺壓他人,因為他有他成就的快樂,就在這個地方起了慢,乃至用這個去傷害他人,這個就是被樂的法所染污了。稱譏毀譽就是被人家稱讚了,他就得意忘形;或是被人家稍微譏諷一下,他就怒不可言,他就造作一些惡業;或是被人家誹謗、或是被人家稱讚-就是譽,他就得意忘形;或是被人誹謗,他就生氣或是落寞統統都有,這個就是世間的八法。佛陀對於世間八法祂都完全不動,所以有人說 佛陀是八風吹不動。所以說 佛陀對於世間的種種的事相,祂都無動於衷,祂都知道這些因果的事相,所以祂瞭然於心,不受這一些世間八法所染污;不會因為世間人信不信佛陀而起煩惱,也不會世間人是不是稱讚諸佛如來,或是誹謗諸佛如來而生起任何的煩惱,都沒有!所以說諸佛如來不受世間八法之所污。

http://www.hymzw.net/zjdz/pszy/pszy09.htm

3.描述忍辱波羅蜜中的「生忍」 - 對眾生的忍

首先來說生忍。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生忍名眾生中忍,如恆河沙劫等眾生,種種加惡,心不瞋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意思是說,生忍就是菩薩處於眾生中,面對一切眾生以種種惡害加諸於我,心不起瞋恚;眾生以種種恭敬供養於我,心也不生歡喜;因此,生忍又稱為眾生忍。正如 龍樹菩薩說:【菩薩住眾生忍中,忍一切眾生加惡事,行大慈悲。】菩薩對於一切眾生,就如同慈母愛子一般,不瞋也不惱。總歸來說,生忍就是能忍一切眾生所加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八風吹不動;所以生忍是比較屬於忍耐方面的意涵。

http://www.hymzw.net/zjdz/xfsy3/xfsy3_06.htm

南無佛法僧


禪修就是為了脫離輪迴啊。就是為了不當人啊……

不種下「和人不一樣」的因,怎麼結「不當人」的 果……

一點兒都不矛盾啊……


佛說五蘊皆空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凈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

爾時世尊。告五苾芻曰。

汝等當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應病及受苦惱。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

既不如是。隨情所欲。是故當知。色不是我。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複次苾芻。於汝意云何。色為是常為是無常。

白言

大德。色是無常。

佛言。

色既無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壞苦。行苦。

然我聲聞。多聞弟子。執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不

不爾 世尊。

應知受 想 行 識。常與無常。亦復如是。

凡所有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悉皆無我

汝等當知。應以正智而善觀察。如是所有受 想 行 識。過去未來現在。悉應如前正智觀察

若我聲聞聖弟子眾。觀此五取蘊。知無有我及以我所

如是觀已。即知世間。無能取所取。亦非轉變。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說此法時。五苾芻等。於諸煩惱。心得解脫。信受奉行。

-------------------------------------------------------------------------------

舍利子。又此眼等譬如泡沫不可撮摩。於泡沫中 無我無人。無眾生 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 無儒童。無作者 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法不生。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陽焰。一切煩惱貪愛集生。前際後際 無我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無補特伽羅 無意生 無儒童 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行不轉。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芭蕉。體不實故。於芭蕉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幻化。顛倒集生 此幻化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夢中。見諸色相非真實故。於此夢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谷響。由緣生故。於谷響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影像。隨諸業惑之所顯現。此影像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浮雲。聚散無定 體非究竟。此浮雲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電光。剎那變滅。此電光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虛空。離我我所。於空法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愚聾。無所覺知又如草木 牆壁 瓦礫 諸非情物 無所覺知。而此愚聾非情法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諸行。皆流轉故亦如風鳶假緣和合。此諸行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皆是虛假。一切不凈之所積聚。此虛假法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如鏡中像。隨物顯現 旋有旋無。是破壞法。此鏡像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苦井。老病死苦 四蛇二鼠 交相侵迫。此苦井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無實邊際。浮塵之根 死法所侵。乃見邊際。此邊際中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舍利子。蘊處界法亦復如是

若菩薩摩訶薩。內心堅固真實相應。永不墮於貪愛法中。若墮貪愛。無有是處。於貪愛法真實厭離


「諸比丘!如來說四正法,謂口四惡行:一者妄語,二者兩舌,三者惡口,四者綺語。復有四法,謂口四善行:一者實語,二者軟語,三者不綺語,四者不兩舌。

「復有四法,謂四不聖語: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覺言覺,不知言知。復有四法,謂四聖語:見則言見,聞則言聞,覺則言覺,知則言知。復有四法,謂四種食:摶食、觸食、念食、識食。復有四法,謂四受:有現作苦行後受苦報;有現作苦行後受樂報;有現作樂行後受苦報;有現作樂行後受樂報。復有四法,謂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見受。復有四法,謂四縛:貪欲身縛、瞋恚身縛、戒盜身縛、我見身縛。

「復有四法,謂四刺:欲刺、恚刺、見刺、慢刺。復有四法,謂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復有四法,謂四念處;於是,比丘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內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復有四法,謂四意斷;於是,比丘未起惡法,方便使不起;已起惡法,方便使滅;未起善法,方便使起;已起善法,方便思惟,使其增廣。

「復有四法,謂四神足;於是,比丘思惟欲定滅行成就;精進定、意定、思惟定,亦復如是。復有四法,謂四禪;於是,比丘除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於初禪。滅有覺、觀,內信、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離喜修捨、念、進,自知身樂,諸聖所求,憶念、捨、樂,入第三禪。離苦、樂行,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復有四法,謂四梵堂:一慈、二悲、三喜、四捨。復有四法,謂四無色定;於是,比丘越一切色想,先盡瞋恚想,不念異想,思惟無量空處,捨空處已入識處,捨識處已入不用處,捨不用處已入有想無想處。

「復有四法,謂四法足:不貪法足、不瞋法足、正念法足、正定法足。復有四法,謂四賢聖族;於是,比丘衣服知足,得好不喜,遇惡不憂,不染不著,知所禁忌,知出要路,於此法中精勤不懈,成辦其事,無闕無減,亦能教人成辦此事,是為第一知足住賢聖族。從本至今,未常惱亂;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及世間人,無能毀罵;飯食、牀臥具、病瘦醫藥,皆悉知足,亦復如是。復有四法,謂四攝法:惠施、愛語、利人、等利。復有四法,謂四須陀洹支:比丘於佛得無壞信,於法、於僧、於戒得無壞信。復有四法,謂四受證:見色受證、身受滅證、念宿命證、知漏盡證。復有四法,謂四道:苦遲得、苦速得、樂遲得、樂速得。

「復有四法,謂四聖諦: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聖諦。復有四法,謂四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復有四法,謂四處:實處、施處、智處、止息處。復有四法,謂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人心智。復有四法,謂四辯才:法辯、義辯、詞辯、應辯。復有四法,謂四識住處:色識住、緣色、住色,與愛俱增長,受、想、行識中亦如是住。復有四法,謂四扼: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復有四法,謂四無扼:無欲扼、無有扼、無見扼、無無明扼。

「復有四法,謂四淨:戒淨、心淨、見淨、度疑淨。復有四法,謂四知:可受知受、可行知行、可樂知樂、可捨知捨。復有四法,謂四威儀:可行知行、可住知住、可坐知坐、可臥知臥。復有四法,謂四思惟:少思惟、廣思惟、無量思惟、無所有思惟。復有四法,謂四記論:決定記論,分別記論、詰問記論、止住記論。復有四法,謂佛四不護法;如來身行清淨,無有闕漏,可自防護;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行清淨,亦復如是。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摘錄自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八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1 冊 No. 0001 長阿含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4.04,完成日期:2014/04/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不請自來

這是很多人都有的誤區,認為佛教追求的境界是一潭死水。

釋迦牟尼就是為了反對這種思想開始說法。

他認為,如果說沒有思想就是最高境界,那石頭豈不是比你先成道?你的追求不就是變成石頭?

所以他認為,最要緊的是覺知,佛這個詞,就是覺知的意思。凡是不以覺知為目的的禪定,戒律,都會害了你。

所以他教導弟子觀呼吸而不是止呼吸,嚴格來說有點像現代人通過各種冥想開發大腦能力一樣,不是要停止大腦的活動。

硬要比方就是觀察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河,你觀察到了他的每一朵浪花,直到不害怕任何驚濤駭浪,但是並不是說你要截斷這條河。


前洪州同安志和尚法嗣梁山緣觀禪師,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益陽水急魚行澀,白鹿松高鳥泊難。」問:「家賊難防時如何?」師曰「識得不為冤。」曰:「識得後如何?」師曰:「貶向無生國里。」曰:「莫是他安身立命處也無?」師曰:「死水不藏龍。」曰:「如何是活水龍?」師曰:「興波不作浪。」曰:「忽然傾湫倒岳時如何?」師下座把住曰:「莫教濕卻老僧袈裟角。」

看到題主這個問題忽然想起了這個公案。之前也曾看到有人說坐禪時心平氣和,坐完卻動輒發怒。似乎還提到說有外國禪者專門寫了一本書說這個現象。很多人對禪修的認識似乎都是認為要追求平靜,摒棄情緒的波動。我以前也是這麼認為。後來看到這個公案開始疑惑。後來看到雲門三句的某個版本「涵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就更加懷疑所謂的心不隨境動是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樣枯木死灰了。

個人現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這樣的。心不隨境動的心並不是指情緒。心便是那條活水龍,便是那艘小船。情緒是波和浪,隨起隨落,即生即滅。縱使大風大浪傾湫倒岳,也打不濕一片袈裟。


不是剔除,而是讓你明白情緒來源都是主觀的分別執著產生,也就是說其實並不是真實客觀的,既然知道這些都是妄起的,也就不會在當回事,生起出離心


不是,照樣可以有任何的情緒,只是不執著這些情緒和思維。類似看電影,有些人心隨境轉,完全陷入電影里不能自拔,演員哭,他也跟著哭得稀里嘩啦還毫不自覺,以為自己就是裡面的角色。有些人則是境由心轉,也會入戲,有情緒產生,但是隨時想脫離出來就脫離出來,時時刻刻都清楚自己只是在看電影而已,毫不受劇情的影響。


念念流轉,無執即可。為毛大師們都答這麼多?


譬若有人。聞墮舍利國中。有淫女人名須門。若復有人。聞淫女人阿凡和梨。若復有人。聞優陂洹作淫女人。是時各各思念之。其人未曾見此三女人。聞之淫意即為動。便於夢中各往到其所。是時三人皆在羅閱只國。同時念。各於夢中到是淫女人所與共棲宿。其覺已各自念之。


若心不動人還是人嗎


心不隨外境所動,是修止觀。

平時我們的心太躁動的,不會靜下來去觀照自身,而禪就是一個讓我們靜下來往內去思考,明了後,再放下。

情緒動物,所謂的情緒,從百法明門論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情緒,從何而來?

從我們身體的,五根對無塵的接觸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意識執取第八意識而來。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 根 --五根

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五塵

所產生的「」我喜歡,我討厭,「」我怎樣怎樣「」完全由「」我「」來開產出來的種種情緒。

如果想明白,研究一下

百法明門論吧,就會明白情緒如何產生了。

心是啥樣的。

------------

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這是一種處事態度,格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對,功利,衰敗,毀謗,榮譽,稱讚,譏諷,苦惱,歡樂,都能把握好一個度,不極端。范進中舉是反例,就是大樂,而導致瘋掉。這就是心態沒有平和,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了,那又陷入孟子的無為,佛教是中道,做事的時候,盡全力,而不求果。因地努力,果上隨緣。也可以講一種生活中的禪,粗淺的不為世間的大喜大悲而轉,例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不是人離開妄想沒法活,是你自己覺得人離開妄想沒法活,可實際上並沒有任何影響,或者說越能放下反而越好,就如同你不會去研究怎麼呼吸一樣,就如同你不會去研究怎麼舉手投足一樣,本來就會的東西幹嗎加一道手續呢?不嫌麻煩嗎,情緒思維也是一樣的,實際上見聞覺知本來就是本能,你和我說話我聽的很清楚,也可以清楚的對答,心裡也很清楚的知道,關情緒思維什麼事情呢,這種時候能從情緒思維里離開,心就自在了,可也並不是說放下情緒思維就像樹木石頭一樣不會想事了,並不是,而是說更自然的狀態,這件事情我看得清楚想得清楚但並不是通過情緒思維去運作的,這個時候是不分別的,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在內八識都不分別,叫轉八識成四智,所以禪修的目的就是希望達到這種破迷開悟的境界,我們講明心見性就是如此


禪修里練定是心不隨境動,是意味著不隨事物產生情緒和思維反應嗎?人本身就是情緒的動物。豈不矛盾?

如果你說的是修鍊定力,那這是一種功夫。

功夫日深乃至開悟後,不隨事物產生情緒和思維反應的話人就是木頭了:)。

接下來我闡述的是個人觀點:

人本身是情緒動物,這句話我不知道來源也不知道根據。所以,這句話本身是不是為真未可知,如果本身存疑,關於矛盾不矛盾我們就可以暫時放在一邊了。

禪定的功夫越來越深,我們能看到自己應機待物時的心念起動和情緒產生。我們知道自己的這些情緒是因為什麼產生的,是因為我執是因為貪嗔痴還是因為慈悲。那麼這一切我們都在關照也都在覺知。這是對待事物的情緒。

思維反應,在應機待物上,我們會考慮事情的因緣,起因是什麼,接下來是什麼,有什麼樣的機緣,該怎麼做。這一切是脫離了五欲而從事情本身和事情應該怎麼做上去考慮的。

所以,心不隨境動不是心不動,而是心應該如何動就是如何動。當然,首先你要先看到這顆圓澄澄的心。


推薦閱讀:

根宋上師:你的上師知道你是誰嗎?
正念戀愛 | 動態的探戈,「空性」觀愛

TAG: | 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