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淡薄名利的人被迫創造一番事業?


這兩位,就是俄羅斯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米寧和波熱爾斯基

16世紀末,也就是差不過中國明朝萬曆年間,俄版「秦始皇」——那個掃平諸侯、一統俄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殘暴不仁的伊凡雷帝終於掛掉了,由於弄死了自己精心培養的太子,皇室沒有強有力的繼承人,遂「二世而亡」,留里克王朝徹底嗝屁,大好江山被俄版「王莽」——鮑里斯·戈多諾夫篡奪,於是乎,王綱解紐,天下大亂;

這時候,宇宙「第二」強國——平獨鎮露大波波豈能錯過這個好時機?於是,大波波找來一個自稱是被弄死的俄國前朝太子之子的人,也就是俄歷史上的「偽皇季米特里」,帶領大軍趁亂侵略俄國,那年頭大波波的戰鬥力那可不是一般的,跟入了山海關的八旗兵似的,一路上燒殺搶掠,攻下了莫斯科,弄死了篡位的鮑里斯一家,扶植偽皇季米特里建立了「偽俄政權」,並且以莫斯科為基地,四齣劫掠,後來覺得扶植偽政權沒意思,於是乾脆連偽皇也弄死了,直接欺壓俄國人,這段歷史被稱為「空位期」,也叫「大混亂期」,這時,我們的主人公出現了。

米寧·庫茲馬,上面畫里拿著菜市場剁豬骨頭斧子的那個傢伙,是個連父稱都沒有的平民,職業是下諾夫哥羅德的一個豬肉販子(張飛的同行),頂多算個日子還算過得去的小商人,對這種形勢看不下去了,挺身而出了……

下諾夫哥羅德克里姆林牆外的一段演講,號召市民組成義軍,有錢捐錢,有力出力,討伐大波波,收復莫斯科,光復河山,解民倒懸。終於,米寧組織了一支有幾千人規模的義軍;

此時,很多俄國貴族妥協了,準備擁立大波波太子兼任俄羅斯沙皇,把俄國國土併入波蘭,並且當時北歐強權瑞典對此支持,並派軍隊進入俄羅斯,以協助大波波為名義開始趁機搶地盤,為壯聲勢,擴大地盤,幾十萬波蘭軍隊準備向下諾夫哥羅德、喀山方向進軍,消滅零星抵抗勢力,讓俄國徹底亡國滅種;

米寧與波軍試探的打了幾次,發現自己確實軍事水平不高,而敵軍太過強大,於是開始訪賢。

另一位主人公: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熱爾斯基,是俄羅斯一個小貴族,沙俄時代莫斯科的一個小稅務官,鮑里斯篡位的時候,辭官而去,直到波蘭人殺來,天下大亂,波爾熱斯基在抵抗運動中負傷,隱居養傷,開始意志消沉,認為俄國必亡了……

米寧了解到波爾熱斯基是個軍事奇才,於是親赴其隱居之地,一番慷慨激昂,催人尿下的勸說之後,波爾熱斯基終於同意出山,和米寧一同領導義軍救國。

(上面就是米寧請波爾熱斯基出山的雕像,站立揮手的就是米寧,坐著的就是波爾熱斯基,後來為了紀念兩位民族英雄,1818年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舊都莫斯科紅場上樹立了兩人的雕像,下面一行文字是「公民米寧和公爵波爾熱斯基拯救了俄羅斯,立於1818年」,相信每一位去過紅場的朋友應該都對這個醒目的雕像有印象)

接著說兩個人的事迹,自從波爾熱斯基參加義軍之後,米寧漸漸的把義軍的指揮權交給了波爾熱斯基,自己專門負責組織後勤和訓練;

波爾熱斯基帶著幾千軍隊,和幾十萬波蘭侵略軍周旋,專打大波波薄弱環節,屢戰屢勝,幾千軍隊居然打的波蘭幾十萬人馬七零八落,狼狽退回莫斯科,進軍伏爾加河和烏拉爾山的目標沒有實現。

米寧和波爾熱斯基的義軍經此一役,名揚天下,俄羅斯大地各地民眾,不管是老百姓還是貴族,紛紛組織義軍,共推米寧和波爾熱斯基為俄國義軍總首領,星火燎原之勢遂起,大波波、瑞典和偽軍陷入了俄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於是,米寧和波爾熱斯基帶領義軍大軍,收復了莫斯科,擊退了侵略軍,大波波們狼狽的逃回華沙去了。

河山終於光復了,二人參加了全俄士紳大會,由於前朝留里克家族絕嗣,大會推舉了貴族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登基當了俄國的沙皇,於是羅曼諾夫王朝開始了,到了米哈伊爾的孫子彼得大帝登基後,俄羅斯成為了世界性的大國;

光復河山,解民倒懸,召開大會,擁立沙皇,開創新朝後,兩位俄羅斯民族英雄,蓋世功勛自解兵權,將軍隊交給沙皇,僅掛名了一個議員,退隱江湖,頤養天年去也……

根據題主的意思,答案要:淡薄名利,被迫,創立功業三個要素;

淡泊名利:不貪權,不篡位,僅以光復河山解民倒懸為志向,功成身退,米寧和波爾熱斯基夠得上淡薄名利了;

被迫:兩個人一個賣豬肉的,一個收稅的,一個是小商人,一個是小貴族,本來日子過得好好的,突然波蘭鬼子打來了,燒殺搶掠,兩人被迫奮起反抗;

創立功業:光復河山、創立新朝、擁戴登基,他倆的每件事都稱得上是大功業了;

綜上,我覺得俄羅斯的米寧·庫茲馬和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爾熱斯基非常符合題主提出的題目;


李旦,淡泊名利第一人,皇位讓出三次,一次讓給麻麻,一次讓給哥哥,一次讓給兒子。這就導致他自己是皇帝,爸爸是皇帝,哥哥是皇帝,兒子是皇帝,連媽媽也是皇帝。

這種絕無僅有的"淡泊名利"也可能是因為害怕。因為麻麻是個殺人狂,表哥是個殺人狂,嫂子是個殺人狂,妹妹也是個殺人狂,兒子李隆基也是一個殺人狂,對女性尤其狠。

但因為他的"淡泊名利",讓母親開啟了神龍盛世,兒子開啟了開元盛世。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不過諸葛亮是不是真的淡泊名利就不知道了……


參考我之前的文章歷史上出現過哪些血腥殘暴的政令法律,但卻行之有效? - 范西迪的回答

穆拉德二世(1421-1451)

穆拉德二世是奧斯曼帝國第六位素丹。

一、家世淵源

其祖是赫赫有名的雷霆巴濟耶德一世,他曾經把奧斯曼帝國帶到第一個頂峰,不料遇到了天神一般的對手帖木兒大帝。1402年在安卡拉的齊布卡巴德爆發了突厥系統最強的兩個帝國一次血戰,結果帖木兒俘虜了巴濟耶德一世。巴耶濟德最終死於1403年。

巴耶濟德一世被俘後,他的四個兒子蘇萊曼·切萊比、伊薩·切萊比、穆罕默德·切萊比、穆薩·切萊比逃往塞爾維亞,向帖木兒效忠。1405年帖木爾暴卒,奧斯曼帝國進入內戰階段,又稱奧斯曼帝國大空位期(1404-1413)。這場耗時內戰結果穆罕默德一世取勝,成為帝國新素丹(1413-1421)。

由於安卡拉之戰後奧斯曼帝國元氣大傷,且帖木兒帝國仍比較強盛,穆罕默德一世逐步恢復了原帝國的地盤,迫使突厥人承認其地位,但總體上採取謹慎治國、韜光養晦的措施。1421年中風而死,復興帝國的重任就落在其子穆拉德二世身上了

二、繼位殺弟

穆拉德二世生於1404年,其母為Emine Hatun。他在阿馬西亞度過了幼年,6歲時遷至帝國首都埃迪爾內。1413年其父穆罕默德一世繼位後,任憑穆拉德二世為阿馬西亞區長官。他呆在阿馬西亞直到17歲。

1421年3月穆罕默德一世死於中風。為防止宮廷爭奪王權,再次出現廝殺與政治混亂,大臣們對穆罕默德一世死訊秘而不宣,隱瞞40天之久。直到穆拉德二世趕到埃迪爾內接管了國政,方才為其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穆拉德是一位性格內向,淡薄名利,喜歡沉思,且極其厭惡戰爭、討厭軍事生活。在太平盛世也許可以作為一個學者、哲學家。但當時穆罕默德一世已經決定了,由穆拉德二世來繼位素丹。於是穆拉德二世被迫投入戎馬生活。

而穆拉德二世上台就面臨著巨大的危機。拜占廷帝國皇帝曼努埃爾二世釋放了巴耶濟德一世的一個兒子穆斯塔法*切萊比(可能是冒牌貨),並宣稱他為巴濟耶德一世的合法繼承人。穆斯塔法*切萊比與拜占廷協定,如果繼位成功,將拿幾座城市報答拜占廷帝國。由於穆斯塔法的身份,使許多土耳其士兵投奔了他。他佔領了加利波里半島、奧斯曼帝國歐洲首都埃迪爾內。穆拉德二世被迫逃到小亞細亞的布爾薩,並派老將巴濟耶德*帕夏攻打穆斯塔法,穆斯塔法殺死帕夏,並率領龐大的軍隊度過達達尼爾海峽直奔亞洲。但投奔穆斯塔法的加齊不願意再為之作戰,他們只想在歐洲掠奪。於是穆拉德二世嚴陣以待,最終於1422年擊殺了叔叔(可能是冒牌貨)。

1423年穆拉德二世圍攻拜占廷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以示報復。不料他的弟弟穆斯塔法造反。

原來穆罕默德一世有四個兒子,兩個兒子夭折於侵襲歐洲的一場瘟疫。穆拉德二世繼位時,還有一個13歲的兄弟穆斯塔法。根據奧斯曼帝國巴耶濟德一世草創的Fratricide習慣法(殺害兄弟習慣法):國王奪得王位後,須將其兄弟們立即處死。穆拉德二世繼位要按照該基本法,穆斯塔法害怕被其兄殺害,便在拜占廷支援下叛亂。穆拉德二世被迫撤軍,處決了穆斯塔法。

三、第一次讓位與複位

由於穆拉德二世淡薄名利,厭惡戰爭,可惜被捲入軍事征伐中,他在擊敗了歐洲威尼斯、匈牙利等軍隊立威後,便與歐洲大陸的國家簽訂和平協議。

待得歐洲與小亞細亞邊境安定,1444年,穆拉德二世便禪讓與其子穆罕默德二世(15歲),自己隱居於風景如畫的布爾薩,過一種隱修士的安定平和的生活。

然而他的退位,卻讓歐洲的基督教騎士們想入非非,他們一聽放著穆拉德二世退位、君主年幼時,一下發兵征討奧斯曼帝國,跑得比誰都快。他們天真的認為奧斯曼帝國的各宗教教徒們都會武裝叛亂來支持他們的行動。

奧斯曼帝國的大臣們擔心把國家交給一位年幼君主,會帶來巨大的危險,於是聯名上疏,請求穆拉德二世回宮重新執政。在大家懇求下,穆拉德二世重新登位。1444年11月,在瓦爾納擊敗了進犯的匈牙利為首的歐洲聯軍,殺匈牙利國王拉第斯拉夫與紅衣主教朱利安,橫掃塞爾維亞與波斯尼亞等地區。

四、第二次讓位與複位

當戰局穩定後,穆拉德二世於1445年4月再次宣布退位,回馬尼薩休養。這個想法實在太簡單有時太幼稚了,果然驕橫暴戾的奧斯曼近衛軍團發動武裝叛亂,公開反對年幼的穆罕默德二世。穆拉德二世被迫二度復出,離開馬尼薩回埃迪風爾,再次執政。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鎮壓了近衛軍團。叛亂的禍首們或者被殺,或者被監禁,或者被流放。穆拉德二世恢復了素丹的權位,危險的局勢已經不容他再次宣布退位了。只要能利於奧斯曼帝國的發展壯大,他又豈能因為個人祝福榮辱而避開紛爭呢?

此後數年他兩次發兵攻打阿爾巴尼亞,清剿當地的游擊英雄坎德培,可惜屢戰屢敗。他還擊敗了匈牙利國王罕雅迪,將其逐出塞爾維亞,奪取了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名城科林斯和佩特雷,還東向擊敗帖木兒帝國。

1451年戎馬一生的穆拉德二世病逝,但他帶來了奧斯曼帝國第二度崛起,原來的風雨如晦的帝國,穆拉德二世來後變成朗朗晴空。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欽定了他的兒子——名震歐亞的君主穆罕默德二世,穆罕默德二世於1453年滅亡了拜占庭帝國,並征服了整個巴爾幹半島,將奧斯曼帝國推向頂峰。

參考文獻:

《中東國家通史*土耳其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奧斯曼帝國史》斯坦福*肖著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大元鳳陽府出生的皇覺寺的掃地和尚

大明陝西某縣的機關招待所工作人員

中華民國某個在上海炒股的浙江股民

中華民國國立北京大學圖書館管理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交通大學的......


唐睿宗李旦:三次辭職,笑到最後

武則天,中國古代家喻戶曉的女權鬥士。

改變了皇帝「這個職位只適合男生」的就業歧視,奮鬥半個世紀終於走上了人生巔峰。

由於女皇這一獨一無二的職場經歷,成就了她兩個兒子「六位帝黃丸」的光榮稱號。

一個是哥哥唐中宗李顯,另一個就是弟弟唐睿宗李旦,也就是今天咱們故事的男主。

之所以有這麼個光榮稱號,是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只有這兩兄弟的爸媽都做過皇帝、親哥們也做過皇帝,兒子和侄子還做過皇帝。

俗話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走上權力巔峰的道路上總是要有人作出犧牲的,成就女皇的道路更需要鮮血鋪就。

武則天老公、唐帝國第三任領導人高宗李治的所有兒子就是走向女皇路上最主要的障礙,包括她自己的親生兒子,他們只能「集體陣亡」才能成就老媽的輝煌。

李治同志有8個長大成人的兒子,4個是和武則天同志的結晶,他們的結局是醬紫的。

大兒子李忠,曾任太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以謀反罪被賜死。

二兒子李孝,麟德元年去世,死亡原因不明。

三兒子李上金,載初元年,公元690年,被告謀反,自殺。

四兒子李素節,載初元年,被告與哥哥李上金共同犯罪,被「縊殺」。

五兒子李弘,武則天第一個兒子,也做過太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猝死。

六兒子李賢,武則天第二個兒子,就是有名的章懷太子,後來也因謀反罪先是被貶為平民,後又在文明元年,公元684年,被賜死。

七兒子就是唐中宗李顯,武則天第三個兒子,先後兩次做過皇帝,第二次登基後,以為能夠逃過媽媽的看管,誰知自家媳婦和女兒比親媽更狠,一杯白酒要了命。

最後就是李旦同學了,雖然也做過兩次皇帝,但第二次登基後急流勇退,退居二線成了太上皇,度過了一個幸福安康的晚年。

關於李旦同學,《舊唐書》說他「孝和,玄真,皆肖先人」。

這真是拍馬屁的最高境界啊,連帶高祖、太宗、高宗都誇了一遍。

而《新唐書》則說「睿宗因其子之功,而在位不久,固無可稱者」。

簡直是高級黑,說這哥們啥可歌功頌德的先進事迹,全是他兒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的功勞。

其實,在那個風譎雲詭、政局動蕩的年頭,長期身處權力鬥爭的中心,還曾兩度做了最高領導人,最後能夠功成身退、得以善終,李旦同學所具有的政治智慧、處世哲學可見一斑。

咱們先從李旦同志的廟號睿宗來看,廟號是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對他這一生所作的評價。

《說文解字》里「叡,深明也,通也。」

《玉篇》:「睿,智也,明也,聖也。」

而在中國古代,只有兩人獲得過「睿宗」的榮譽稱號,另一個就是《射鵰英雄傳》的郭靖的結拜兄弟托雷,忽必烈時被追謚為「元睿宗」。

現在,我們就從李旦同志的三次辭職經歷來感受他的「睿」。

第一次辭職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大唐帝國第三任領導人高宗李治同志與世長辭,太子李顯宣誓就職。

李顯同志上任不到一年,就被真正的大boss武則天趕下台,貶為廬陵王。

李旦同志正式接任領導人,開始了第一段皇帝職業生涯。

從公元684年上任到公元690年這6年間,李旦同志雖然作為國家元首,但母親武則天「臨朝稱制」,國家大事都是老媽說了算,做起了全職傀儡皇帝。

當然,武則天同志並不完全是某些吃瓜群眾想像的霸道女總裁的形象,人家也曾想過「復政於皇帝」。

話說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正月的一天,大boss突然想要測試一下李旦同志的忠誠度,於是就說準備把大權還給李旦同志。

真是親媽呀,挖坑讓親兒子往下跳!

機智的李旦同學「奉表固讓」,趕緊表態,國家在您的堅強領導下,正在為實現大唐夢努力奮鬥,您要是離開了工作領導,廣大的人民群眾是怎麼會答應呢。

本來就是一個小測試,誰也沒有當回事,則天同志繼續乾坤獨斷。

在掃除權力路上的一切障礙後,終於,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初三,帝都洛陽周邊的群眾有組織有預謀地上街遊行,一致擁護武則天同志就任國家領導人,並要求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氏」。

按照慣例,則天同志應該「三讓」,所以她沒有馬上答應群眾的要求,不過,卻提拔了這次群眾運動的組織者、領導者,這已經是很明顯的暗示了。

可憐的李旦同學,就這樣被民意綁架了,不僅要辭職,還要改姓。

第二天,李旦同志聯合皇親國戚、首都及周邊各界群眾、領國領導人、宗教界人士六萬多人,一致請求武則天同志就任國家元首,當然,李旦同志還有另一個請求,讓自己姓武。

面對潮水般的民意,公元690年九月十二,「民選領導人」武則天正式宣誓就職,就任國家元首,並將國號改為周。

上台後,按慣例,應該任命太子人選,但由於糾結於是任命老李家的人,還是老武家的人,武則天遲遲沒有作出決定。

於是她跟全國人民玩了一個文字遊戲,任命李旦同志為「皇嗣」,而不是皇太子,也就是皇帝的子嗣,也就是說他以後不一定就是我的接班人啊,你們這些人可別忙著站隊啊。

雖然李旦同志現在已經改姓武了,但是他身體里畢竟仍然留著老李家的血。

就這樣,李旦同志第一次皇帝生涯就此結束,但是並沒有真正遠離權力中心,頂著一個「皇嗣」的尷尬名頭,隨時都有被廢掉、甚至幹掉的可能。

第二次辭職

八年後,聖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女皇把李旦同學的哥哥、曾經的領導人、現在的廬陵王李顯接回了首都。

這樣做的目的,一來是為了防止李顯同志被反革命勢力所利用,成為反對自己的一面旗幟,二來是因為朝廷內各方勢力對接班人——「皇太子」的人選一直爭論不休,是時候該穩定政治局面了。

機智的李顯同學一眼就看穿了他媽的心思,哥哥要是回到首都,接班人人選還有我什麼事呢。

於是,擺在他面前的就一個選擇,趕緊在被罷免之前主動辭去「皇嗣」的職位。

這樣的選擇簡直不能太明智,既先掌握了部分主動權,給了領導人台階下,不讓局面那麼尷尬,又給足了哥哥面子,顯得兩兄弟情深義重。

隨後,李顯被正式確立為接班人——皇太子,而李旦則成了相王。

應該說,李旦同志第二次辭去「皇嗣」之位後,算是暫時遠離了權力爭奪戰的前沿陣地,保全了自己的有生力量。

第三次辭職

神龍元年正月,公元705年,內閣總理(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民選」領導人武則天下台,前領導人李顯上台,是為「神龍政變」。

也許是出於對弟弟當初主動辭去接班人地位的感謝,李旦同學被授予「安國相王」和「太尉」的榮譽稱號,還被享受同總理一樣的待遇(同鳳鸞閣三品)。

「相王」是李旦同志的職位,「安國」足見李顯同志對李旦同志的高度認可,外加高度依賴。

一向低調的李旦同學,堅決辭去了「太尉」的榮譽稱號和同鳳鸞閣三品。

不久,李顯同志又準備讓李旦同志兼任「皇太弟」。

這是要提前安排接班人的節奏啊。

李旦同學又一次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李旦同學又一次沒有讓廣大吃瓜群眾失望,他「固此而止」,兼職「皇太弟」這事無論如何是不能答應的,否則就是槍打出頭鳥,沒有好下場。

李旦同學再一次選擇了明哲保身。

就這樣又過了四年,可憐的李顯同志親媳婦(韋後)和親女兒(安樂公主)合夥幹掉了。

隨後,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人公布了據說是李顯同志的遺書,明確指定由15歲的兒子李重茂接班,這就是短命的唐殤帝,也叫他唐少帝。

李重茂小朋友剛走上工作崗位不到一個月,就被自己的堂哥李隆基、姑姑太平公主等人再次通過政變趕下了台,老媽和姐姐還被殺了。

短短几年內,帝國就發生了兩次針對最高領導人的政變,政局之不穩將嚴重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

在眾人的擁護下,李旦同學不得已取代了自己的侄子再次就任國家最高領導人。

然而,新的權力爭奪戰又將閃亮登場。

作為幫助李旦同志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出力最大的兩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想在新政府中提高自己的話語權。

先是李隆基因為哥哥李成器的謙讓,而由平王晉陞為太子,正式確立了接班人的地位。

而太平公主的三個兒子都相繼封王,內閣幾任總理都是她的親信。

李旦同志為了平衡二人之間的勢力,真可謂是煞費苦心。

據《資治通鑒》記載,每當有宰相來向李旦彙報工作時,李旦同志都會問「嘗與太平議否」,然後又問「與三郎議否」。

你們這些事都跟太平公主商量了嗎,跟太子商量了嗎。

事實一次又一次的證明,權力的核心只能有一個,這兩人必須有一個先倒下。

終於,機會來了,太平公主牢牢抓住了這次機會,然後,成就了李隆基。

話說公元712年七月的一天,天空飛過一顆彗星。

彗星在古代被認為是災難來臨的信號,太平公主認為機會來了,指使手下的星象學專家向李旦報告,說是彗星出現意味著要「除舊布新」,太子就要上台了。

皇帝還在位,就大談特談太子要準備接班了,看慣了宮斗劇的觀眾朋友們一下就知道了套路,皇帝是不會處罰說出這種話的人的,他只會找接班人出氣,或者乾脆直接把他廢掉。

很幸運,太平公主也是這麼想的。

可是,咱們這位李旦同學就是不玩套路這種東西,為了避免災禍發生,那我就現在退休,讓太子提前上位吧。

弄巧成拙的太平公主此時欲哭無淚。

感覺智商受到侮辱的李隆基一臉懵逼,趕緊去皇宮硬要老爸給個說法。

李旦同志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我能有今天,全是你的功勞,現在時機已經來了,你是個孝順孩子,現在就該即位。

看到老爸心意已決,李隆基也就不再推辭,痛哭流涕接過了大唐帝國的權杖,自此,李旦自稱「太上皇帝」,過了五年安穩的退休生活才離開人世。

這樣來看,李旦同學兩讓帝位、一讓接班人的行為,即使許多都是無奈之舉,但他的主動作為,卻一方面保全了自己,從而笑到最後,不失為一種政治智慧,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無謂的政治鬥爭,甚至為後來開元盛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尼看歷史

http://weixin.qq.com/r/ejltdV3E_gCFrRkW92xo (二維碼自動識別)


難道不是馬雲?

我這輩子最後悔的事情就是創立阿里巴巴。


本來我覺得做一個圖書管理員也不錯,可是他們不發工資,我只好考慮換個職業了


肯定是特朗普啊

圖片出處見水印

忘記哪裡看到的了


西班牙人民與半島戰爭



原復旦國關教授,今國之智囊!


其實我不想當主席,是全國人民選我當主席。成就倒是沒多少。


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號東山,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浙江紹興人,祖籍陳郡陽夏(今中國河南省太康)。歷任吳興太守、侍中兼吏部尚書兼中護軍、尚書僕射兼領吏部加後將軍、揚州刺史兼中書監兼錄尚書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事兼假節、太保兼都督十五州軍事兼衛將軍等職,死後追封太傅兼廬陵郡公。世稱謝太傅、謝安石、謝相、謝公。

謝安出身於名門世家,其父謝裒,官至太常。謝安四歲時,名士桓彝見到他,大為讚賞,說:「這孩子風采神態清秀明達,將來不會比王東海(即東晉初年的名士王承)差。」他在童年時,便神態沉著,思維敏捷,風度條暢,工於行書。

謝安少年時得到名士王濛及宰相王導的器重,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然而謝安並不想憑藉出身、名望去獵取高官厚祿。朝廷最初徵召謝安入司徒府,授任他佐著作郎之職,都被謝安以有病為借口推辭了。

後來,拒絕應召的謝安乾脆隱居到會稽郡的東山,與王羲之、許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頻繁交遊,出門便捕魚打獵,回屋就吟詩作文,就是不願當官。當時的揚州刺史庾冰仰慕謝安的名聲,幾次三番地命郡縣官吏督促逼迫,謝安不得已,勉強赴召。僅隔一個多月,他又辭職回到了會稽。後來,朝廷又徵召他為尚書郎、琅玡王友,謝安一概推辭。吏部尚書范汪舉薦謝安為吏部郎,也被他寫信拒絕。有關官員上疏認為謝安被朝廷徵召,歷年不應,應該禁錮終身,謝安便放浪於東部的名勝之地。

謝安曾到臨安山,坐在石洞里,面對深谷,悠然嘆道:「此般情致與伯夷有何區別!」又曾與孫綽等人泛舟大海,風起浪涌,眾人十分驚恐,謝安卻吟嘯自若。船夫因為謝安高興,照舊駕船漫遊。風浪轉大,謝安慢慢說:「如此大風我們將如何返回呢?」船夫聽從吩咐立即駕船返航。眾人無不欽佩謝安寬宏鎮定的氣度。謝安雖然縱情于山水,但每次游賞,總是攜帶歌女同行。

謝安雖然屢屢不願出山,但當時執政的會稽王司馬昱說:「安石(謝安字)既然能與人同樂,也必定能與人同憂,再徵召他,他肯定會應召。」當時,謝安的弟弟謝萬任西中郎將、豫州刺史,擔負守邊的重任。謝安雖然隱遁山林,但其名聲超過了謝萬,有任宰輔的聲望。他平素常常用禮節來教導子弟

昇平三年(359年),謝萬與北中郎將郗曇兵分兩路,北伐前燕。謝萬在北伐時不能撫慰將士,又誤認為敵軍抵達,導致手下士卒驚擾奔潰,謝萬也單騎狼狽逃還,軍士看在謝安的份上才沒有殺他。不久後,謝萬被免為庶人(一說此時謝安並不在謝萬軍中)。此事使謝氏的權勢受到了很大威脅,謝安自此才開始有做官的志趣,他當時已經四十多歲了。

昇平四年(360年),謝安應徵西大將軍桓溫之邀擔任他帳下的司馬,謝安從新亭出發,百官都為他送行,御史中丞高崧對他開玩笑說:「足下屢次違背朝廷旨意,高卧東山,眾人常常議論說,謝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將怎樣面對江東百姓!而今江東百姓將怎樣面對出山做官的謝安石呢!」謝安深有愧色。他到桓溫的府第,桓溫十分高興,二人暢談生平經歷,歡笑終日。離開後,桓溫對左右說:「你們是否見過我有這樣的客人?」後來,桓溫去謝安的住處,正碰上謝安整理頭髮。謝安性情遲緩,許久才理罷,讓侍從取來頭巾。桓溫制止說:「讓司馬戴好帽子再相見。」桓溫就是如此器重謝安。

昇平五年(361年),在桓溫即將北征時,謝萬病逝,謝安乘機投書請求奔喪,離開了桓溫。不久,被任命為吳興太守,他在任上聲譽一般,但離開後便為眾人所懷念。其後被徵召入朝,擔任侍中,又升任吏部尚書、中護軍

咸安元年(371年),桓溫在北伐時於枋頭慘敗。為了重立威名,他聽從郗超的建議,廢黜了海西公司馬奕,另立丞相司馬昱為帝,即晉簡文帝。

咸安二年(372年),即位不到一年的司馬昱因受制於桓溫而憂憤非常,以致病重,桓溫上疏舉薦謝安接受遺詔。七月二十八日(9月12日),司馬昱駕崩。

寧康元年(373年),桓溫入京朝見孝武帝司馬曜,太后褚蒜子命謝安及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當時,建康城裡人心浮動,有人說桓溫要殺王坦之、謝安,晉室的天下要轉落他人之手。王坦之非常害怕,謝安卻神色不變,說:「晉室的存亡,就取決於此行。」桓溫抵達後,百官夾道叩拜。桓溫部署重兵守衛,接待百官,當時有官位聲望的人都驚慌失色。王坦之汗流浹背,連手版都拿倒了。只有謝安從容就座,他坐定以後,對桓溫說:「我聽說諸侯有道,守衛在四鄰,明公哪裡用得著在牆壁後面安置人呀!」桓溫笑著說:「正是由於不能不這樣做。」於是就命令左右的人讓他們撤走,與謝安笑談良久。由於謝安的機智和鎮定,桓溫始終沒敢對二人下手,不久就退回了姑孰。王坦之當初與謝安齊名,眾人至此才分出二人的優劣。

當時孝武帝年幼力弱,在外又有強臣,謝安與王坦之竭盡忠誠輔佐護衛,最終使晉室得以安穩。同年三月,桓溫病重,暗示朝廷對他加九錫,讓袁宏起草奏表。謝安見後,動手修改原稿,十多天還未改好,等桓溫一死,加九錫之事因此擱置。

太元二年(377年)七月,朝廷加謝安為司徒,他所統轄的後軍文武官員都配上高級府第,謝安辭讓不受。朝廷又加任謝安為侍中、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國諸軍事、假節。當時,前秦在其君主苻堅的治理下日益強盛,晉軍在與前秦的交戰中處於劣勢。同年,因廣陵缺乏良將防守,謝安便不顧他人議論,極力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出任兗州刺史,鎮守廣陵,負責長江下游江北一線的軍事防守。謝安則自己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總管長江下游。謝玄不負叔父重託,在廣陵挑選良將,訓練精兵,選拔了劉牢之、何謙等人,並訓練出了北府兵。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征南大將軍苻丕率步兵、騎兵七萬人進攻襄陽。苻堅又另派十萬多人,分三路合圍襄陽。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

太元四年(379年),襄陽城破,朱序被俘。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秦晉淮南之戰爆發。謝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謝玄率五萬北府兵,自廣陵起兵應敵。謝玄四戰四勝,全殲秦軍。

太元五年(380年)五月,謝安因功被任命為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建昌縣公

太元八年(383年),苻堅率領著號稱百萬的大軍南下,志在吞滅東晉,統一天下。當時軍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謝安依舊鎮定自若,以征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軍事,並派謝石、謝玄、謝琰和桓伊等率兵八萬前去抵禦。謝玄手下的北府兵雖然勇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是東晉的十倍多,謝玄心裡到底有點緊張。出發之前,謝玄特地到謝安家去告別,請示一下這個仗怎麼打。但謝安神情泰然,毫無懼色,回答道:「朝廷已另有安排。」過後默默不語。謝玄不敢再問,便派好友張玄再去請示。謝安於是駕車去山中別墅,與親朋好友聚會,然後才與張玄坐下來下圍棋賭別墅。謝安平常棋藝不及張玄,這一天張玄心慌,反而敗給了謝安。謝安回頭對外甥羊曇說:「別墅給你啦。」說罷便登山遊玩,到晚上才返回,把謝石、謝玄等將領,都召集起來,當面交代機宜事務。

當時,桓沖在荊州聽說形勢危急,打算專門撥出三千精兵到建康來保衛。謝安對派來的將士說:「我這兒已經安排好了,你們還是回去加強西面的防守吧!」將士回到荊州告訴桓沖,桓沖很擔心。他對將士說:「謝公的氣度確實叫人欽佩,但不懂得打仗。眼看敵人就要到了,他還那樣悠閑自在:兵力那麼少,又派一些沒經驗的年青人去指揮。我看我們都要失敗被俘了。」

同年十一月,謝玄遣劉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襲,取得洛澗大捷。十二月,雙方決戰淝水,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淝水之戰以晉軍的全面勝利告終。

戰後,謝安上疏請求北征,孝武帝於是以謝安都督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並、寧、益、雍、梁共十五州軍事,加假黃鉞,其餘官職如舊,又增設從事中郎二人。謝安上書辭讓太保之職及爵位,朝廷不許。

桓沖在淝水之戰之後不久去世,謝安沒有讓謝玄任荊、江兩州刺史,又擔心桓氏失去荊、江二州的職權會不服,桓石虔有沔陽的戰功,謝安考慮到桓石虔驍猛善戰,據有險勝之地,恐怕難以控制,於是任命桓石民為荊州刺史,命桓伊改鎮江州,桓石虔鎮豫州,使三桓統轄三州,彼此無怨言,各得其所,為接下來的大規模北伐穩定了後方。謝安執政,從長遠考慮,使部屬之間無爭無斗,大抵都是這樣。

太元九年(384年)八月,謝安起兵北伐。東路的謝玄率領北府兵自廣陵北上,一路收復了兗州、青州、司州、豫州,中路和西路的桓氏則出兵攻克了魯陽和洛陽,並收復了梁州和益州。至此,淝水之戰前秦、東晉以淮河-漢水-長江一線為界的局面改成了以黃河為界,整個黃河以南地區重新歸入了東晉的版圖。

淝水之戰前東晉版圖

謝玄北伐後東晉版圖

淝水之戰的巨大勝利,謝安的事先籌劃功不可沒。而且謝安從戰前的「圍棋賭墅」到戰後的「小兒輩大破賊」,自始至終一直採取極為冷靜的態度,對於穩定當時建康的人心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此次戰爭使謝氏的聲望達到頂峰。但當時會稽王司馬道子專權,奸諂小人開始乘機煽風點火,捏造罪名陷害忠良。謝安與孝武帝之間漸生嫌隙,一日,孝武帝召桓伊宴飲,謝安坐陪。孝武帝命桓伊吹笛,桓伊神色自若的吹了一曲,然後放下笛子說:「臣對於箏的情分不如笛,然而足以用來與歌管配合,請允許臣奏箏歌唱,並請求來一個吹笛人為臣伴奏。」孝武帝認為他在音樂方面有才能,就下令讓一個御妓奏笛。桓伊又說:「御府的人與臣必定配合不好,臣有一奴,擅長與臣配合。」孝武帝更加賞識他的放縱輕率,於是允許他把家奴召來。家奴吹起笛子,桓伊就撫箏而歌唱怨詩說:「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朦》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他的歌聲慷慨激昂,俯仰可觀。謝安為之落淚,眼淚將衣襟沾濕。一曲終了,謝安越席來到桓伊的身邊,捋著自己的鬍鬚說:「使君在此表現得很不一般!」孝武帝面露愧色。

太元十年(385年)四月,謝安借口救援苻堅,主動交出手上權力,自請出鎮廣陵的步丘,建築新城來避禍。孝武帝在西池為謝安設筵餞行,並敬酒賦詩。謝安雖受朝廷囑託,但隱居東山的志趣始終未消失,每每露於形色。及至出鎮新城,攜帶全家前往,製造泛海的船隻和裝備,打算等到天下大體安定後,從水道回東山。但不久後,謝安病重病。上書朝廷請求估量時局停止進軍,並召其子征虜將軍謝琰解甲息兵,命龍驤將軍朱序進據洛陽,前鋒都督謝玄與彭城、沛縣之敵對峙,委任謝玄為督察。如果二城守敵憑藉地形頑抗,待來年漲水,東西夾攻。孝武帝詔令侍中赴新城慰勞,謝安獲准返回建康。聽說自己的車駕已進入建康的西州門,自以為壯志不成,功業未就,因而感慨萬分,對所親近的人悵然道:「從前桓溫執政時,我常常擔心不能保全自身。忽然有一天夢見自己乘坐桓溫的車駕走了十六里地,看見一隻白雞後停了下來。乘坐桓溫的車駕,預兆將代替他執掌朝政。十六里,從我執政到今天剛好十六年了。白雞屬酉,如今太歲星在酉,是凶兆,我這一病大概再也起不來了!」於是上書遜位,孝武帝派侍中、尚書曉喻朝廷旨意。之前,謝安從石頭出發,金鼓忽然破碎,又加上謝安說話從不出差錯,這一天忽然出現謬誤,眾人覺得十分奇怪。

同年八月二十二日(10月12日),謝安病逝於建康,享年六十六歲。孝武帝聞訊後,在朝堂里哭吊三天,賜棺木、朝服一具,衣一套,錢百萬,布千匹,蠟五百斤,追贈太傅,謚號「文靖」。因為謝安沒有私宅,孝武帝於是詔令在其官府中備辦喪事儀式。到下葬時,其葬禮規格與桓溫相同。又因擊敗苻堅的功勛,被追封為廬陵郡公。

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420年7月10日),劉裕代晉稱帝,建立劉宋,當時前朝東晉的封爵中只有王導、謝安、溫嶠、謝玄與陶侃子孫的爵位未被廢除。謝安的爵位廬陵郡公被降封為柴桑縣公,食邑一千戶

從唐開始,直到明清,稱讚謝安的詩歌數不勝數。至少李白一人就貢獻了20首,

   「安石在東山,無心濟天下。一起振橫流,功成復瀟洒。」

   「安石泛溟渤,獨嘯長風還。逸韻動海上, 高情出人間。」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靖胡沙。」

   「謝公東山三十春,傲然攜妓出風塵。」

   …………

   謝安,自安石,跟王安石的名相同。王安石自己也覺得這很有趣,所以在走訪謝安遺迹之後,他就頗欣慰地寫詩說,「我名君字偶相同」。

   蘇東坡:

   「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辛棄疾的:

   「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

   「卻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唯消棋局。」


這問題太有導向性了,豈不是一答就要刪帖。。。


被周勃陳平推上皇位的仁君劉恆


黎元洪算不算,被逼當了大佬~~~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我本來想當一個大學老師


南美解放者之一聖馬丁,讓賢於玻利瓦爾


想當個耕種土地的農民的劉秀


范蠡


推薦閱讀:

誰能解讀南派三叔1007發的最新微博?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事業 | 世界歷史 | 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