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擔當的領導越來越少?
為什麼現在有擔當的領導越來越少,遇到事情能推就推,能慫就慫。這是為什麼?
任何地方,有擔當的領導從來就少。和黨內不黨內的沒什麼關係
什麼叫擔當?說白了就是膽子。
什麼膽子?敢違反當下的規則(包括規定,制定,規範,制度)。
換你敢不敢?
所謂「擔當」,從來都是用結果倒推的。否則,就叫做「膽大妄為」
這個題目有意思,還邀請了我,佔個坑,等我發上來估計會被刪,
時下,人們對為官不為、碌碌無為等「庸政懶政怠政」現象議論頗多。不但高層表明了治理的決心,社會上一些熱心人士,也在積極獻計獻策。筆者認為,無論是對現狀、根源的分析,還是對治理方略的選擇,都應該把視野放寬一些,從「政治生態」這個角度,來進行觀察和思考。
一些人習慣用誇張的「對比法」分析問題,對官場生態,往往做出「冰火兩重天」的判斷。如:有人說,過去「為官太容易」,現在「當官成苦差」;有人說,過去官員「亂作為」,現在「不作為」;有人說,過去形式主義猖獗,現在求真務實蔚然成風……
在我看來,這些說法,雖然都能找到一些根據,但都失之於簡單化。實際上,近年來,我國地方和基層的政治生態,雖然發生了一些積極的變化,但總體格局尚未動搖;懶政、貪腐、濫權和形式主義等官場頑症,雖有「消」「長」之別,但都遠未根除,而且呈現著互聯共生的複雜局面。
從近期看,「懶政怠政」的問題,確實突出一些。相當一部分幹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該辦的事不辦,該管的事不管。據媒體報道,李總在人代會期間曾舉例說,「去年還有1萬多億的資金存量沒有用,一些地方給了錢、批了項目、供應了土地卻沒有用,就是因為不作為」。中部地區一些在縣鄉工作的幹部反映,涉及到政策性強、有一定風險的事,不但各主管部門的領導躲著不辦,黨政主官也能推就推。
一位民營企業的業務主管抱怨,過去,上項目有些破格的事,政府領導敢於拍板,現在只能按規定走程序,有的事久拖不決,有的事最終拖黃。如招商引資的一些優惠政策,地方不敢破格,投資者就不來了。
大量事實表明,扭轉趨於嚴重的「慵懶散」傾向,確實應該納入治國理政的重要日程。
但是,聲討「懶政」,不能過於簡單化。應該清醒地看到以下幾點:
第一、「懶政」問題,過去也存在,只不過在某些方面輕微一些。所以,企望幾劑「猛葯」,就把這個幾十年的頑症治癒,是不切實際的。
第二、貪腐問題遠未解決,不應因「治懶」而放鬆「肅貪」。近年來的「打虎拍蠅」、整肅風紀成效顯著、有目共睹。從一定意義上說,由此引起某些高風險崗位官員的畏懼,並催生或加重「懶政」傾向,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從優化政治生態,增強合法性基礎的綜合效果來權衡,可以說「得」遠遠大於「失」。現在看,權力尋租、奢侈浪費等腐敗行為,有的明顯收斂;有的則變換形式,更為隱蔽。
所以,必須警惕「反 腐過頭影響經濟工作」「應由『肅貪』向『治懶』轉變」等錯誤論調的滋生和蔓延,堅定不移地把反 腐敗鬥爭長期堅持下去。當然,運動式的高壓反 腐,弊端很多,應儘快向制度化反 腐和法治化反 腐轉變,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貪腐」與「懶政」此消彼長的尷尬,實現「廉政」與「勤政」的同進共贏。
第三、與「懶政」相比,「濫政」危害更大。這裡所說的「濫政」,指濫用職權行為,即通常所說的「亂作為」。它應該包括兩大類別:一類是以權謀私的貪腐行為;一類是不直接涉及行使權力主體個人利益的「亂作為」。
人們對前者比較痛恨,對後者則比較寬容。人們對官員「不作為」的批評,多數是正確的,但也有些人迷信「鐵腕政治」,片面追捧在執行政策法規方面的「闖紅燈」「越紅線」行為,把某些謹慎用權的人和事說成是「不作為」。
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很多幹部敢於從實際出發,突破一些條條框框的禁錮,在制度創新和工作創新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某些聲名顯赫的「鐵腕」官員,用權比較「任性」,但在廣受詬病的同時,卻獲得包括本地部分幹部群眾在內的,相當一部分人的高度讚譽,而且曾取得驕人的業績。
但實踐證明,不受限制的公 權力,不但是滋生腐 敗的溫床,而且極易侵犯公民合法權益,造成治理亂象甚至導致治理危機。比如,在城鄉建設中違規強拆;在「維穩」過程中違法、限制上訪者人身自由;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擅自出台優惠政策;給教師下達招商引資指標;讓輕微違反交通規則的平頭百姓到電視台「示眾」;強制機關幹部每天工作16小時,等等,都導致一些不良後果。
第四、形式主義仍頑強地表現在諸多領域,而且常常以「從嚴治黨」「治庸治懶」的面目出現。有相關機構最近組織的問卷調查表明,71.2%的受訪者認為,形式主義是目前官場亟待治理的頑症。基層幹部群眾反映,近年來,收送禮金「紅包」、公款吃喝、公車私用等歪風明顯收斂;檢查評比、送往迎來之類的活動有所減少,但幾十年來形成的「文山會海」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形式主義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如,農村基層薄弱黨支部整頓工作,各級黨委都下了很多功夫,也解決了一些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但上級的要求過於整齊劃一,過分注重有沒有領導包保、活動場所建設和硬體設施是否達標等表面性問題。所以,很多地方動員公共資源武裝薄弱村,很快使硬體建設超過了其他地方。但對如何改善幹群關係,如何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等,涉及到治理機制的問題,卻很少關注。
各種學習檢查的活動,檢查驗收很嚴格,但受傳統治理思路和人力的限制,到基層往往演變成千篇一律的「牆頭」和「紙上」文章。村級黨支部各種應檢材料,都要列印出來,還要裝到幾十個漂亮的文件盒內。有個只有50多戶的小村,文字材料竟裝了50多盒。牆上的圖版,一般都有10多塊,有的達20多塊。村「兩委」辦公室、黨員活動室,越來越寬敞漂亮,電腦電視、投影儀等設施也越來越齊全,但到了冬季,無錢取暖,長期閑置。
再來一個:
為何會出現「兩難現象」——「懶政、怠政」拷(3)
逆淘汰。
我國不像某些存在所謂「政壇不倒翁」的國家,所謂「有擔當」的領導早就因為出了各種各樣的事情而倒台了。你安倍有擔當,就不會用民眾的血養企業你奧巴馬有擔當,就不會讓孩子的童年裡到處都是槍支大麻你默克爾有擔當,就不會讓德國綠化你卡梅倫有擔當,就不會讓老百去羨慕中國軍艦夠了沒有?
哪國都一樣,擔當的另外一個意思就是承擔後果(背鍋),越有擔當的官員背的鍋也越多,當然很快就被解職或者蹲號子去了
首先說一下領導的擔當是什麼。擔當就是要肩負起領導責任。首先說一下為什麼有領導。領導存在的兩個必要前提,一是目標。(這個目標一定是以一個人的力量在短時間內不到或者一個人的力量不可能達到。二是團隊。(一個人的力量短時間達不到,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所以有團隊。)集合眾人的力量難點在於共識,同樣一件事,各有各的主意,各有各的做法,各自為政不能形成合力。團隊成員少的時候大家可以溝通達成共識。人少分歧少。但是團隊成員增加之後,就商量不過來了。十來個人就商量不到一塊了,一直商量就沒時間干正事兒了。團隊之中肯定有威信高的站出來,居中協調。這個人就成了領導。領導的職責就是部署工作,協調團隊成員分歧,公平分配團隊勞動成果。有一件事,需要動用哪些資源,在特定時間達到特定效果之後給予怎樣的回報。下屬執行命令,按照授權範圍,完成任務並交付領導。領導的擔當是什麼,最基本的就是履行職責與承諾。分配任務時責任到人且不超出下屬能力範圍。出現問題,分歧的時候兼顧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調和。完成任務後公平分配集體的勞動成果。(勞動成果在這裡是中性詞,即獎懲)為什麼有擔當的領導變少了,
第一。對處理團隊內的人際關係,利益糾紛,工作方式方法分歧等問題的能力不足。
第二,利己主義。任何情況下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不擇手段。有的領導為了自己的面子而將自己的過失推給下屬,斷送下屬職業前途的也並不罕見。竊以為是現在的官員考核選拔機制給了許多猴子戴帽子的機會。黨的選拔原則是好的,從群眾中來,到底群眾中去。領導首先是拔尖的群眾,好領導是群眾愛戴,並且能和群眾打成一片。但是這樣的好的考核選拔原則沒有好的考核選拔機制與之相配,在腐敗現象,裙帶現象的衝擊下,變得不堪一擊。想要「有擔當」的官員是「青天病、明君病」的變種。官僚從來就是保守的,從來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從來就是能推就推、能拖就拖的。壞處是懶政,官僚主義,尸位素餐。好處是減少政府對市場、對社會、對個人的干預和干擾。權力需要被制約,官員需要被監督。
有一個很經典的理論,就是乾的越多,死得越快,擔當的越多,屎盆子被扣的越多。
命題做事越多,越容易犯錯。這是一
如果犯錯,就會滾蛋。這是二做事的報酬與付出不成正比,這是三公理:一件事只要利益大於成本,就有人願意做。公理二:人都是理性的,趨利避害的。多做多錯,少做少錯
推薦閱讀:
※若蔡英文當選,她會特赦陳水扁嗎?
※38.從孝文帝遷都到六鎮之亂
※加入我們 | 城與邦
※為什麼俄羅斯在敘利亞打仗,土耳其要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