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萌芽》從80頁改版120頁?

依然是我所愛。沒有變過。


真的買不起了

並且沒有改板前那麼過癮


一次買了6本想研究一下投稿。

讀了幾篇,好無聊。

也許是我老了,不浪漫了。

這滿篇模板化的風格、故事情節和行文路數,年紀大了還真有點兒受不了…

再也不見高中時候在小書店站幾個小時也要讀完的萌芽了。


這個問題我說實話思考了一個晚上,在零點之前,我因為住校 高三迷上了萌芽。

最能吸引我的是2015年12月的一期,《林里的單車》,配圖文字都很好,以至於我現在都有記得那個奔跑卻早殞的少年,我們高三老師查監控課下也來班裡,有閑書是會被沒的,可是沒有辦法,學校當時不讓帶手機 萌芽 讀者 就是我最喜歡的窗口,它是面向青年的,雜誌當時的80頁厚度也正好,就算老師負起責任心的來檢查閑書,我們也能簡單的拿起本五三壓上,只不過現在厚了邊框上有了彩色的萌芽二字,確實是有些不習慣的。

畢竟愛惜書的人是捨不得壓皺它的。

而且現在一本一本獨立性太強了,在這個數字化信息化快節奏的時代。

多了40頁內容無疑是一種冒險,而且所有讀者在這一選項上都有自己的偏向了,說是豐厚的其實對學生的受眾程度會有所影響的,課業壓力大,該散神的地方如果不能提供些愉悅,反而要求閱讀者的進一步投入體會,學習計劃還沒列出來,課餘的心已經累了,這樣很快萌芽就會走出我們的青春。

將會有更少的人知道它,如同沒有人想知道它的過往有多輝煌,從它走出了多少作家,他們都有過怎樣不同的人生。

插圖減少的不只是一點,我現在任然是住校手頭上有2015年11月刊與2016年10月刊,我對他們做了比對,2016 10月刊加上報名表共112頁,粗略的看了下前68頁是無插圖的,畫有時是心是內容,白字黑字,司空見慣而。

單憑几張印在墨綠色紙上,我們能感受得到什麼,我看不見 擦玻璃的人,看不見古典童話里的鐵男孩,更看不見不同人眼中的地球(10月刊文章),沒有那種味道了,那種可以輕飄飄黏附在大腦上故事的味道。

我自認為自己是個萌芽的真愛粉,一度強迫自己習慣 適應,就像我宿舍里我床位旁邊的電閘 嗡嗡 作響。隨著這個問題的出現,我有些爆發了,原來這樣想的確實不只我一個,我很少寫些什麼,這大概是我混知乎上的第一個長回答。因為我喜歡萌芽,喜歡到我願意多花上幾塊的運費,願意承擔更高的價格,可是我不願意放棄 我對華師大杯的認可與嚮往。

說到 排版問題,上下的間距減少了,左右的間距有所增加,感覺就像是《忒修斯之船》還沒有筆記的原書一樣。

可惜有些人體會不到,也可惜能體會到的人不再是青年。從中走出的作者也不願意去回首當年那個青澀的自己。。


還是喜歡以前的封面和封底,而且現在紙的質量差了好多。

想當年我可是能在一堆書里一眼就看到它的,現在它就擺在面兒上,我還得問老闆有沒有《萌芽》賣


萌芽改版後再也沒能發給我原來的那種感動,不知道為什麼,沒那種感覺了。


家裡有08年-11年的萌芽。。講道理08年的封面是格子左左畫的=-=其實有一點非來著,但是當時那個風氣……,裡面很多插畫是夢鳥畫的(尤其是後面的驚奇組,全是她畫的),畫風多變,一開始以為她畫風就是那種無厘頭的詭異畫風,構圖還很奇怪。後來有一年她畫封面,畫風突變(?),之前黑白的插畫,變成彩色之後意外的艷麗,印象很深刻的就是一個小男孩在一片超大的格桑花之中放風箏。後來改版了,再也沒看過。


人家下半月刊都停了,再不加點頁多攬點這日子沒法過了,

但我還是覺得以前的封面好看,

還有,裡面內容的字變大了,不是太習慣,

高中學校管的嚴不讓帶手機,只能每天看它消遣,以後我還會有功夫看這個嗎


新版每期都買了,但是都沒看,看不下去。以前我只買新概念版本的,喜歡裡面的經典回顧,歌詞,搞笑,散文,青春,萌兄的板塊,和有創意的手繪封面,但是現在改版後這些板塊很少保存,而是多用了小說版的內容,我不喜歡採訪,連載這些內容,每本書中對我有吸引力的寥寥無幾,而且插圖,封面都是非主流,很受不了。就算是因為市場競爭的原因改革了,也要做個市場調查,改好一點啊。而且微信萌芽小鋪常常斷貨,訂雜誌渠道不通順,現在報刊亭都很少賣萌芽雜誌。

作為一個萌芽的粉絲,很希望雜誌越辦越好,但是,怎麼說呢,還是很失望的。不知道怎樣才能讓主編這些人聽到我們的建議。


天哪 我以為只有我一個人忍受不了 好的東西就要保留嗎 以前的封面和插畫多好 完全不能接受現在的非主流啊 天哪 5月版的綠色完全不能忍啊 插畫跟意林神同步 綠色的一坨陰影是什麼鬼。。。。我真的真的好難過


初中高中一直都在訂,老爸年輕的時候有文學夢然後也支持我訂(後來發現自己不是搞文學的料,目前准程序員一隻)然後每個月都在盼著月初來,記得當時每期都看的不過癮,現在加到120頁應該看的時候比以前過癮了。


1.市場選擇2.買貴點


長大以後再也不看。


可能是為了賣的更貴吧!

同很多答主一樣當初每期必買,即使當時一本比一頓飯還貴。前段時間整理舊書翻出來看了看。。。感覺隔了一個世紀,很詫異當初自己居然會看這東西,年輕真有意思。

扯遠了,說實話整本雜誌80%都是無病呻吟,有位答主說的作文題材價值貌似並沒有什麼卵用,沒法用。不過不愁銷量,畢竟中二病文藝裝逼范挺多的。


推薦閱讀:

《彭博商業周刊》封面設計的背後有哪些人或事?
怎麼評價改版後的《商業周刊/中文版》?
雜誌居然可以裝進口袋裡?
還有人記得《少年文藝》嗎?
Wallpaper*為何能風靡20年?也許從這個封面裡就能看出來

TAG:雜誌 | 文學 | 文學評論 | 《萌芽》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