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是什麼意思?


《圓覺經》: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白話文:

善男子,只要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眾生,

在一切日常生活中,任何時候都不故起妄想念頭。

對於隨緣應機所生分別心與靜定中所起微細游思,亦不必作意息滅。

身處於一切虛妄幻化境界,應安住於自性本來照了明徹當中,不必再作意了知。

在這覺性自然照徹的狀態中,也無須再去辨別它究竟是虛妄還是真實。

這些眾生聽聞這樣的法門,能夠相信、能夠理解、能夠接受並依之奉行,沒有心生驚恐與畏懼,就是順應於圓滿覺性而頓悟的眾生。

各位善男子,你們應當知道,這樣的眾生,已經在過去世親近、供養百千萬億像恆河沙一樣多的諸佛,以及菩薩摩訶薩,培植下無量功德善根。所以佛說這樣的人,叫作成就一切種智。

這一段話三十二個字,是禪宗悟後保任的要訣,其實也是對於自性「心無所住」狀態的一種描述。


謝邀。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四句話分別指的是:戒、菩薩行、定、慧的修持次第法門。也就是真正的成佛之路。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這是六識層面上的修持工夫,保持六根上的清凈。如蓮花一般,住於淤泥而不染。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於淤泥,其實也是立於淤泥。行菩薩道離不了諸妄相,因此妄心也不能熄滅。比如慈悲度人,就是妄心之一,因為慈悲是建立在無明眾生這個妄相的基礎上的。妄心熄滅而悟,就淪為自了漢了,不能成佛道。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定中生境,同樣也是妄識成相,不可染著,妄以為有所得。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無了知,即現空相,然而空相無有真實虛妄之分,一旦分別,即生執染。如此又是煩惱循環。諸法無實無虛,無生無滅,無增無減。


心經說:照見想蘊空,而不是只照見(妄想蘊)空。所有想及念頭都是空。

所以六祖說:邪(念)正(念)俱不用,清凈至無餘。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

所以,有人說他已經多少年沒有打妄想了,那是漸法,與圓覺經的作、止相關。想均是妄,在認識的那一刻起,想已經離想?

而六祖的對境心數起,以及清洗袈裟,符合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即在全體觀的角度上,比如大海及大海表面上的一個小浮泡,此浮泡只要已知自己是虛妄、浮泡,則無論此浮泡怎麼想都無所謂(只能用無所謂這個詞了),因為無論浮泡怎麼想,都是虛妄。-------------其他大多數浮泡都把自己當真。

文殊菩薩說其既住如來位,亦住阿羅漢位,亦住凡夫位。

一起皆妄,為什麼它不去無法無天、隨心所欲的幹壞事呢?六祖在獵人隊中,每見生命盡放之,為獵人隨宜說法。浮泡是大海所化,亦是一種真。善尚不為,如何為惡?提供一個相反的誤解禪宗的例子。

日本和尚的聖戰日本佛教界對此保持富於意味的沉默,西方禪宗愛好者一夜之間發覺他們原以為和平寬容與冥想超脫的禪意,竟然與納粹主義和戰爭結成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同盟——倍受推崇的禪師原田祖岳1939年寫到:「若下令行軍:前進,前進;若下令開槍,砰砰。這就是徹悟的無上智慧的體現。」當時日本出版的《大乘禪》雜誌上,充斥著各種激烈鼓吹「聖戰」的文章。直到2006年本書的修訂版問世,美國媒體仍不斷有書評刊登,有的徑直以《禪宗的聖戰》為題。

  布萊恩本人就是一位頗具資歷的禪師,曾在日本寺院里跟隨禪宗大師修習多年,直到他發現自己再也無法沉默下去。他把一個既匪夷所思而又順理成章的等式列在讀者面前:不思考=無念無想=無我=無業。如果殺戮時「不考慮任何歷史和社會的情境,不加任何思考地去作戰」,就進入一種無我的狀態,殺戮就成為一種對於開悟的優雅表達。在這個奇怪的等式里,受害者總是被忽略,好象殺戮與他們全然無關。

  當代日本著名禪學者鐮田茂雄如此解釋:禪實屬「非情」之物,不僅否定是非善惡的分別之心,而且徹底否定人倫道德。生死對錯皆無分別,「當下即是」與「立處皆真」被解釋為不管什麼情況下的任何行為都是「真的」。

不善不生,善法不滅。金剛經說:以無四相,行一切善法。


這幾句來自《圓覺經》的話,總括來說即是離妄即真,別無他真可求,亦是修行要旨,教行者離妄之法。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妄不起則真,居一切時則二六時中不離「這個」。但問題來了,難道這是壓制妄念?非也,此指妄「念」。念由心起,即下句所指。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心生則法生,念由心起,若不起念則成枯木,證個黑漆桶,正是諸祖所斥,不見《壇經》記六祖對卧輪禪師提撕云:「惠能無伎倆,不斷百思量,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若去熄滅妄想,則攀緣,妄上加妄,念起則應由它去,任其生,任其滅。此時,正好妙用,而不是寒潭死水。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對境時如何?不是無心,而是對境如如。若見風動旛動,還是自己心動,了知作麼?看則看,聞則聞,嗅則嗅,不作任何扭捏。對境心起,成之即離,不作延伸不添葛藤。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此處無了知亦不得著意著力,辨別此虛彼實,各種揀擇,不揀擇亦不揀擇。《永嘉證道歌》一開頭即云:「大道無難,唯嫌揀擇」,即指此事。否則正是《楞嚴經》所指的「頭上安頭」。

整句實在是修行要旨,由粗念至微細如何離妄,處處示人第一義諦。


看到這個問題,就想起了《金剛經》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想起了《壇經》的「於境離境」。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在任何時候,對待任何事情,不要生起虛妄(例如作、任、止、滅、貢高、我慢等)的念頭。

在任何時候,對待任何事情,不要存斷滅相。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我們要吃喝拉撒,我們的肉身一直在妄境中實實在在地生存著,任何事情都具備虛妄和真實兩面,我們應該面對一切境界而不粘著,在做事情時,意識到事情的虛妄性,能超乎其表,不為其拘,又能意識到事情的真實性,能隨順其中,儘力把事情做好。

個人覺得《圓覺經》、《維摩詰經》、《壇經》、《金剛經》、《心經》,這幾本經書可以互相做註解,雖然用不同的文字,指向不同的面,最後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教育學人破執


說的是第八識真心如來藏本來清凈的狀態,而非虛妄的七轉識。不然怎麼解釋都不通


這句話實際上就是用來破《楞嚴經》裡頭的「妄為明覺」,而實際上,性覺必明,不需要加妄了


隨便啦無所謂,你開心就好。


與無所住而生其心 意同。


觀而不觀

不起心動念,不做分別心,無有分別想,處混沌兮,合於道


這句話是佛對菩薩所講的,並且是已經了知整個世界是虛妄的菩薩,已經了知本沒有我的菩薩,是佛對修聲聞獨覺乘圓滿,已契入大乘的菩薩所講的。

原文的意思:於一切時不起高下想,又不斷滅思維心,不覺查這世界是虛妄的,不覺查的同時又不把這個世界認為是真的

所以,還未修聲聞、獨覺乘法的人,於這個句子是不能得益的。


這說明的是真心第八識體性,非意識的境界來看。若強以意識的境界來思考之,定會出錯。


推薦閱讀:

對於「一悟即至佛地「你怎麼看?
當代有明心見性的禪者嗎?

TAG:佛教 | 禪宗 | 佛法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