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通常會在什麼情況下發生?

舉例,通常大災年會爆發農民起義,那什麼等級的饑荒外加哪些條件會促成起義爆發呢?伊朗歷史上的那次起義就爆發在那一年而不是前一年或者後一年,其中有什麼統計學上的奧秘嗎?

再舉例,你坐在電腦前玩模擬遊戲,當你看到哪些數據達到哪個參數,你會做出判斷馬上要爆發起義了呢?

原本寫的是農民起義,想想刪掉農民,讓範圍更大一點。


階級矛盾達到無法調和的程度。

很多時候,我們從窮富來區分階級,其實不然,窮富只是表象,利益佔位才是內在。

資產階級站起來推翻貴族,不是因為他們比貴族窮……相反,他們比貴族富有。但是貴族的存在,讓富有的資產階級無法充分享受財富帶來的好處。久而久之,矛盾積累,爆發。

中國老百姓歷來溫順,能吃飽就不造反,為啥?因為農民和地主之間的矛盾就圍繞這麼一點:吃飽。

工人站起來反抗資本家,是因為沒法得到8小時工作制保障,在於艱辛付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

顯然,不同的社會,不同的矛盾點。但是起義有一個共同點:組織性。

哪怕是山賊,也是有組織的。但是其規模不足以成為起義。而且在任何社會,都有不滿者,都有反抗者,但只能算零星的不安穩因素。

矛盾加劇,會增加有組織性反抗者的數量,當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起義。

所以,矛盾程度(百分比)和反抗組織的規模(按人數?),或許可以作為網遊數值吧。


從古至今中外的大多數例證來看,原本被馴服的民眾之所以冒險發動起義,其原因多半是由於經濟問題(吃不飽飯),特別是發生天災(發水乾旱蟲災導致農業歉收)或者人禍(發動對外戰爭以至於國力衰敗)之後,由於統治者無法解決「政府失靈」問題,往往因為國庫空虛導致政府失去了提供公共產品的職能,導致政府權威的喪失的同時,又因為調節手段單一,只能通過不斷向民眾徵稅來彌補財政短缺,最終引爆了普遍不滿,導致國家的分崩離析。

從民眾的角度來看,起義更常見的原因其實來源於某種"不均衡感",人們的預期與實際獲得之間出現落差,比如,原本以為只要按時交稅就可以了,沒想到還要因為皇帝的詔命去服兵役,當這種落差越來越大,以至於當現有政治系統連大家最起碼的生存需求都沒法滿足的時候,那麼陳勝吳廣們只能尋求「自力救濟」了。

以秦國為例,歷史上最能忍耐的當屬秦國民眾了,秦國在秦孝公改革後的130多年裡,就一直讓民眾處於折騰的狀態中,從秦孝公到嬴政,幾乎是無歲不征,年年打仗,比如秦昭襄王就曾下令全國16歲以上男子全都從軍,開赴長平戰場,這一場戰爭雖然打贏了,也讓秦軍傷亡過半,但僅僅一年後,秦國又以50萬大軍包圍邯鄲,可以說秦國時期在使用民力上,是從來沒有吝嗇過的,而秦國民眾似乎也從未讓朝廷失望過,變法使得秦國民眾產生對法律天然的敬畏感,變成國家取之不盡的「螺絲釘」。

但是,秦國民眾能忍不代表山東六國就都能忍,秦國模式是無法短期內複製給山東六國的,秦國實現統一之後,依然秉承著統一戰爭時期的執政理念,鑿運河,修長城,築驛站幾項大工程連續徵調90萬民夫,當時全國的人口才2000萬人,基本上三分之一的青壯年都被徵調去干工程了,這樣的結果就是老百姓家裡幹活的就剩下老的少的了,農業生產能力自然大打折扣,在農耕社會,就意味著國家財富的嚴重縮水,與此同時,秦始皇還在進行著南北兩線的戰爭,30萬軍隊北征匈奴,50萬大軍南征百越,巨額戰爭經費最後還是要轉嫁到民眾身上,在統一戰爭結束最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如此大動干戈,就好比是剛剛經歷一場大手術的人,走出病房擼起袖子就要跟人干仗,打完仗了又去工地搬磚頭,這樣的花樣作死隊員在任何電視劇里都活不過兩集,可以說導致秦末起義的是不折不扣的「人禍」。

不過,經濟問題往往只是引爆革命的導火線,要想將膽小怕事的民眾拉上前線,還需要一定的精神動力,比如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喊出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元末起義時的:「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些口號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可謂是煽動缺乏意志與冒險犯難精神的民眾最好的興奮劑。而且,民眾在造反過程中雖然參與其中,但大部分充其量不過是搖旗吶喊的「從犯」,基本上處於「誰有飯吃跟誰走」的狀態,他們大部分時間是有著很高的可妥協性的,在造反隊伍的內部他們也沒有多少發言權,一旦中央政府的公共產品提供恢復正常秩序(賑災減稅分田地),給個招安的機會立馬就從良了,有地種,有糧吃,再生一窩娃,畢生的奮鬥目標實現了,誰還跟你造反?

所以,大多數造反的目標是推翻那個不受歡迎的統治者,並未改變原有的權利秩序架構,他們不太反對現有權力分配的「架構」,而只是反對現有權力分配的「比例」而已。

換句話說,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人,只是想把龍椅上的人推翻,自己坐上去而已。第二個原因可能是:儘管現實中不乏志向改變權力架構的人,但是不滿是一回事,能不能提出更好的替代方案是另一回事,在更新的政治制度出現之前,一方面義憤填膺的表示不滿,但除了表示反對外也拿不出什麼更好的實際解決辦法,更多的時候是報有著一種「發泄一下」的衝動。


開集體會議


回答一下,僅供參考:

古代流民達到人口的20%,嚴重社會動蕩起義,1/3時進入王朝覆滅前期。

現代失業到達人口當達到10%時,會造成恐慌,當到達20%左右時,社會就會動亂甚至崩潰。

失業中國不在此列,08年經濟危機,中國失業2000多萬,放在任何一個國家立馬奔潰;中國

只是回家種地了;


已關注題主,萬一成了咱也能混個從龍之功。


當統治者太老實太拘泥於俗套舊論,不搞集權專政,被人忽悠要聽聽大家意見,太主觀,不能提拔一批敢作敢為為了當官耍威風連老媽都肯出賣的,視讀書人為傻瓜,的這樣一批接地氣的官吏,那麼,動亂真的不遠了,而搞動亂者必須是掛著為國為民面具的估名釣譽者,他們對下忽悠愚民鬧事,對上忽悠搞權力改制,夢想扮演救世主,這種儒必須坑,王者以威德行天下,使民畏之,九刑一賞,則民愛王,

………………

就一句話,當統治者慈悲,糊塗時,動亂就到了,

看看明末,崇蒸皇帝用的全是名牌大學畢業的,連個把工農兵大學生都沒有,他居然不肯封一批土匪屠夫做官吏,這樣的朝怎能不亡,不是土匪有過人之能,而是大學生被世俗之見所敷,行事不如土匪敢擔當啊!

只有重用地皮流氓的王朝方可基業長青啊,很遺憾,這是事實啊,


答不對題,之前一位歷史老師說過,他認為中國百姓是最沒有反抗力的百姓。

原因在於每次起義都是百姓已經沒有吃穿,無法生活才起義的。


其實我認為,這種認為貧窮就會導致起義的想法本身就不全面。

起義的發生和演變,本質是社會組織構造的失控與重構的過程。

三年所謂的自然災害時期,飢餓而死的人超過當年日寇屠殺,為何我黨政權穩如泰山?

民國時期窮苦百姓滿地都是,為何領導起義的(不論孫國父,常凱申,還是潤之,小平)都不是社會最底層的窮人,而且其中不乏地主,官員,資本家出身。(潤之家在湘潭是絕對的首富,地主加米店老闆,否則哪有錢讀長沙師範?那時候絕大部分人都不識字)

所謂的起義,革命,本質上是統治集團內部權力再分配的過程。。集團內一支派系對利益不滿,就暴力搶奪。都是上層社會的事情。即使在冷兵器時代,赤貧百姓對統治階層面前也都是毫無還手之力的。

陳勝吳廣起義,不都是半路死了,最終成功的是項羽這種前朝貴族。

東漢末年,張角起義,最後剩下的魏蜀吳也都是前朝貴族出身。

最赤貧的社會底層,缺乏大的格局和眼界,缺乏自我組織和管理的能力,缺乏勾心鬥角的長久的基礎的熏陶,在貴族面前不堪一擊。


有教義信仰,

或生死所迫,

或利益所驅,

小團隊成型,統一規則,找到切入點,有個slogan,內外精神鼓吹,選出幾個分管老大,殺出第一桶資金,依靠某財團支持,,,咦?怎麼跟創業一個樣


喂110嗎這裡有人...


成功了才是起義,失敗就是謀反。


推薦閱讀:

舊影瑣憶·第一顆原子彈長得有點萌
聞一多是被哪個政治集團殺的?
東北發展全靠日本,建國後的發展不如滿洲時期?
如何看待在歷史討論中帶入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

TAG:歷史 | 政治 | 統計學 | 革命 | 歷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