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湯因比?


要說評價湯因比,非談他的著作《歷史研究》不可。我曾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讀這本書,讀的是台灣桂冠公司出的插圖縮略版,陳曉林譯。合上這厚厚的兩冊書,回顧兩個月的讀書體悟,發覺浪費了大好光陰,總之《歷史研究》在我看來連名著都算不上。

《歷史研究》討論的對象是文明,很難以一本歷史書的視角來讀它,它更應該改名為《文明研究》。估計題主是文科生,高中時代肯定不少背政治,你有沒有發現,哲學必修課本上的核心觀點大體與《歷史研究》相類似,尤其是湯因比的「挑戰——回應」論,簡直和矛盾律一模一樣,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挑戰與回應是文明產生的動力。這是一例,我由此覺得,說它高深也不高深,說它膚淺也說不明哪裡膚淺。

我讀了兩個月,總結湯恩比給我的觀點有:

一、挑戰與回應是文明產生的動力;

二、文明的成長遵循報酬遞增遞減規律;

三、文明的衰落本質上是文明的「自決「失敗;

四、高級宗教的出現是高度文明的標誌;

五、研究歷史是出於好奇;

我不知題主獲得這些結論後是否會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反正我一點都不覺得這些結論有什麼細嚼回味的餘地。湯因比一開始說不想研究那麼片面的國家歷史、民族歷史,看到這些他就覺得膚淺,於是想搞大歷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遂取文明之維度,意欲成一家之言。湯因比著了12大卷,幾乎列編所有已發現的文明,確實構建了一個文明史的觀點體系。可是,回到他的結論本身,作為讀者的我們,肯定不能被這蔚為大觀的」巨著「嚇倒,因為我們肯定最終會問到,」老湯,你究竟在說啥?」

首先,我們說以文明的維度來研究歷史是否合適。其實無所謂,只要一個歷史人想,沒什麼做不到的。但是老湯做到了嗎?竊以為他沒做到。文明的維度比民族、國家這些維度更加宏觀,也是完全區別於王侯將相歷史的另外一種總體歷史。但對「文明」的界定,比以上任何維度都模糊得多。以一個模糊不清的主體為研究的出發點,可想而知,達到的效果要麼也是模糊不清的,要麼就淪為平庸。根據上文提供的結論,你會發現,前三個觀點,甚至包括第五個觀點,「文明」一詞完全可以用民族、國家、或者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有名的人物來代替。

其次,老湯的研究方法同樣備受質疑。全書一以貫之的方法,稍有常識的人一眼便能看穿,那就是歸納法,甚至可以說是列舉法。老湯為什麼能寫出12大卷,讓人望而生畏,無非是每一立論,均列舉他所能列舉的全部文明的例子。事實上,老湯開宗明義也告訴讀者,研究歷史不能用所謂的科學的方法。沒錯,人文學科只能闡明、解釋,而不能定義、立公式等等。可是闡明也要科學地闡明,解釋也要科學地解釋吧。列舉法和歸納法究竟能否承擔科學的責任,這是一問。老湯每次提出一個論點,總有一個文明不配合,文明的特殊性幾乎在每一方面都存在,這也是他的觀點不為人所信服的地方。

最後,湯因比在卷首提到,他極反感那些打著世界史稱號下的民族主義歷史,因此他力圖寫出一部不偏不倚的歷史,不帶有任何民族感情色彩。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現實容不得他那樣做。《歷史研究》的前半部躡手躡腳、如履薄冰,但越讀越不對勁,後半部漸漸地滑入了西方的角度。其實,這也無可厚非,大量史實表明,西方文明確實對全球文明貢獻極大,而且也為人類所有文明提供了未來可希望的方向。但是,在我所看的插圖縮略版中,他舉的例子大多是屬於泛敘利亞文明、希臘文明和基督教文明,這恰好與西方文明一脈相承。反觀他所舉的華夏文明,讓東方人覺得特別陌生。例如大乘佛教在華夏文明的作用,在老湯看來,幾乎像基督教在西方一樣具有相同威力;另外,老湯認為蒙古人吸收了基督教的精華,在中國產生一定影響;還有,西學東漸時期,羅馬教廷未能把握機遇,不屑於讓基督教適應中國語境,而喪失了基督教在華傳播的好機遇,湯因比為此感到痛心,而在他那「文明之間在空間上的交流」一節中大書特書。由此看來,湯恩比在研究文明的時候,其實他眼中的文明跟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的,他劃分文明的方法,除了根據一眼就能分辨出的地域差異之外,尤為核心的是以宗教作為劃分的依據。可惜的是,這樣的劃分方法卻始終逃離不出西方的藩籬,因為宗教之於華夏文明,乃至遠東文明,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這也是我對《歷史研究》唯一感興趣的地方,此書深化了我的困惑。

高級宗教(大一統宗教)一說,於中國讀者,的確眼前一亮,但是在西方,老湯得出這個結論,似乎很大眾化。什麼是高級宗教?我理解的是出於同等的普遍強烈的道德傾向,以反對外在的權威而構成的組織。或許「高級宗教」換成「道德」一說更合適。總之,湯恩比的《歷史研究》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湯恩比本人意欲構建一個更大維度的知識體系,為人類的前途作出診斷,可是力不從心。老實說,這方面的理想,如果想從更大維度出發,應該交由一個研究哲學的人來解答,歷史學者在缺乏哲學史知識的前提下,盲目追求標新立異,實不可取。我懷疑老湯的盛名是一些浮躁的人捧出來的。


幫一樓總結: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殊不知人們對湯因比的推崇本來就是說他的東西有多麼完善。我們推崇哥白尼難道是因為「日心說」完美沒有缺陷嗎?

樓上對大歷史的歷史研究評述方法的質疑學界很早就有了,甚至大大早於湯因比。這不是什麼新鮮的。大歷史的研究觀本來就是為了跳脫出所處史觀(包括研究角度研究立場研究尺度的問題),但這其實要人要完全跳出自己所處的環境(何況湯因比所處的恰好是歐洲中心主義已經那麼根深蒂固的環境)站在人類的角度來看,在湯所處的那個還沒有互聯網的年代真不要太難。

所以湯因比他是把不可能作為畢生事業來做的人,是先驅。敢為人先,敢為他人不敢為。你說一個先驅者的東西不夠完美,我就笑笑。再說湯因比的史料功底讓他絕對有資本和信心來做大歷史,他絕對是他那個時代最有資格來挑戰大歷史的人之一。他當年可不像現在發達的信息數據資源。一人之力畢竟太有限,即便如湯因比傾其一生,他所做的也還遠遠不夠。但至少他讓我們看到了大歷史觀的閃光。


建議看下湯因比晚年接受BBC訪談所寫的《湯因比論湯因比》,能更加了解湯因比思想的形成過程。

湯因比早年接受了專業化的古典學訓練,並且也曾在學界任教。但是從其青年學生時代起,貫穿一生,他都是一個「反專業化」的學人。以史料充分與否或史實準確與否來攻擊他的作品,其實都是無的放矢,因為這根本就不是湯因比的追求。

湯因比自己也坦言,自己受早年希臘羅馬史詩以及基督教的影響很深,他寫作的動機之一就是實現內心那種希臘英雄、或者舊約先知式的情懷。他似乎並不追求自己思想的現實影響,而是要把自己一生的智慧展現在上帝面前(受經世致用、修齊治平思想影響深刻的中國知識分子可能很難完全理解他的動機)。雖然這一點也常常被他的論敵拿來取笑詬病,然而湯因比寫作所想要針對的讀者,也絕不是當時那些圈子內的學人。理解這一點,對閱讀他很重要。


真正學究天人的大師。他已經把歷史探討到了意識如何從物質起源、不同生命是否有同等價值的高度。而大部分所謂史學家,還停留在以主觀臆斷評價某個人或某件事是好是壞的階段……


君不見如今湯教授所謂的「標新立異」說法已經兌現並正在兌現?

奉勸您本著一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態度去說話,做事。如此,雖不中不遠矣。


推薦閱讀:

武漢戶部巷的歷史?求教一二
有什麼日本近代史(戰後經濟方面)的書籍推薦嗎?
桃花夫人和餅師妻子
39.從敕勒部落到突厥汗國
如何看待QQ空間文章「郭靖追黃蓉到底花了多少錢?」,這麼換算對嗎?如果不是,那按照當時價值多少呢?

TAG:歷史 | 文學 | 人文abc | 歷史學家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