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中國歷史上強大的漢朝唐朝宋朝等等都曾被少數民族入侵,為何三國時期卻是如此的平靜?


各有興衰罷了。

中原和草原兩地,都有自己的統一安定和分裂混亂時期。又互相影響。

時機遇到的不同,雙方形勢自然不同。

三國當時的情況,其實也算不得平靜穩定,但大體沒有巨禍。北方鮮卑將興,南匈奴內附,其他胡人被打壓安撫,中原動亂,卻也沒有給同樣勢力不強的胡人可趁之機。

東漢以魏武帝為首重建的中央政府依舊可以有效穩妥控制胡人,國防無憂。

但是,各類胡人開始大批內遷深入華夏內地,一旦之後的中央政府出現崩潰,後果不堪設想。

西晉,大家都知道了。

漢晉間少數民族內遷及分布圖

考慮要不要展開寫了,我寫的長東西向來沒有多少朋友願意看,也許真該考慮改改風格,本就學識不足,文章毛病一堆,學問寫多了貽笑大方,不如寫一些別的了。


主觀上,漢朝留的家產大,底子厚,還可以再敗。

客觀上,游牧民族尚未過渡到半游牧半定居的新組織模式,還需要同樣腐朽的血統貴族來組織。而舊的血統貴族匈奴虛連提氏(劉氏、攣提氏、以及後來分支赫連氏、獨孤氏)比中原的高門士族還腐朽還爛。

舊的匈奴正統單于劉氏被新興的屠各劉氏取代,屠各劉氏又是跪舔中原朝廷起家,無法在短期內團結匈奴各部。

正在崛起中的鮮卑組織極端落後,甚至不需要中原朝廷出兵討伐。鮮卑此時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聖王時代,也就是連血緣部落都正在形成中,談不上組織,就像我們傳說中的堯舜禹以及巴蜀的蠶叢魚鳧之類的人物,他們的統治依賴某個傳奇英雄,尚未過渡到血緣維繫的政權。檀石槐一死,各部落就散夥了。軻比能登場,被刺客殺死,各部落又散夥了。要是換成組織模式比較先進的匈奴,單于死了自然有繼承人,一個刺客能頂個毛用。

其他的游牧民族,要麼長期為漢朝當炮灰做慣了奴隸還沒考慮到自己又實力造反,要麼就是倉促造反還給自己人捏死。典型的如跪舔漢朝的達人烏桓、盧水胡、氐人。以及造反比孫中山還不專業還送死的羌人。

從漢末一直到西晉初期,游牧民族都在造反和給漢人當奴隸的身份中來回搖擺,還沒找到一條適合他們重新崛起的道路。而五胡時期但凡鬧騰成事的,都是給漢人當奴隸當炮灰、習慣了當職業軍人的鮮卑人、盧水胡以及習慣了當農奴的氐羌以及匈奴。這時候他們已經不是純粹的游牧民族了,他們的身份更像是帝國邊緣受雙重壓迫的農奴和驕悍的職業軍人,按TG的話來說,這種人革命性的最強。而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為了彌補戰亂損失,都各自搶掠人口招徠外族,他們抓來當農奴的氐羌匈奴和逼上戰場的鮮卑盧水胡賨蠻等外族,對經濟文化軍事等遠遠優先的漢人來說,更多的是崇敬和畏懼,造反的不是沒有,可是失去了舊組織模式游牧民族,根本不是中原朝廷的對手。

從漢末到西晉的戰亂,中原漢人損失高達3/5。等到西晉接手,整個陝甘地區、山西一帶大量的胡人在種地、胡人在當兵,漢人在數量上的優勢已經不是那麼明顯了。

然後大夥都知道,西晉的司馬家還搞八王之亂,自己人繼續內訌。

造反成功的胡人都是八王之亂時期成都王舊部,他們最初可能也沒想到能霸佔中原,只是真的活不下去了而已。

等到這伙子既有大量職業士兵、也有大批農民的胡人登上政治舞台,那就不容易輕易被趕下來了。


西羌是段熲帶著打殘了,北匈奴早被竇憲趕到不知道哪兒去了,南匈奴內附了,然後被曹總分成五部起不了大氣候。後起之秀烏桓成就了曹總、郭嘉、張遼、田疇的輝煌。

所以不過是相比自己內部的爭鬥,顯得不那麼起眼罷了。

PS:曹彰也去打過胡人,你感受一下,毫無印象對吧?


看起來確實很平靜。

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是三國時期正好趕上北方游牧民族的低迷期。兩漢時候,強大的匈奴已經被狠狠收拾了一通,北匈奴倉皇逃竄,南匈奴內附,被曹操分為五部好好監視著呢。三國時期雖然是分裂時期,但因為三個國家都各自在自己的統治區內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政權,所以各自對周邊的少數民族戰績都不錯,除了曹魏之外,蜀漢有葛公平定南中,東吳還特別神奇的派了幾十船的人去台灣待了一年。

另外,我懷疑當時北方的氣候變化已經對游牧民族的生計造成了影響,當時北方的降水應該已經開始減少了。這對於游牧民族的放牧是影響很大的,導致了當時的北方游牧民族就不斷試圖南侵,但一直打不過曹魏的軍隊,後來一直到西晉自己內亂到四分五裂五胡才算是順利南下。

第二是歷史記載不足,給人以「平靜」的感覺。這一點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主觀是因為當時士人們對周邊民族的重視程度本來就不夠,這點毋庸諱言。比如葛公平定南中的事兒,《三國志》里記載很少,基本都要靠《華陽國志》作為補充。

客觀是因為從三國之後,兩晉南北朝一直都是亂世,不利於收集資料。司馬遷寫史記是漢朝初年,太平盛世;司馬光寫資治通鑒是北宋,太平盛世。修史是個非常花功夫的事兒,除了大量閱讀各種官方記錄,還要去尋訪各地的故事傳說,採訪重要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及其後裔,遇到重要戰事多半還要親自去戰場遺址去觀察山形水勢。

陳壽為首的一干人等著書的時候,蜀漢的資料都缺失相當多,何況是北方異族。

其實三國時期,雖然北方各族沒掀起什麼巨浪,但也並沒有多安分,充其量是沒對政權的存亡形成威脅的程度。

曹魏的四征四鎮,征北將軍和鎮北將軍基本就是負責面對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的。從歷史記載看,在曹丕繼位之後,曹魏的主要威脅變成了漢中的諸葛亮,北方戰區也逐漸不受重視了。但是一直到司馬師時代,胡人還擊敗過曹魏的雍州刺史陳泰。西晉剛開國時候(尚未統一時),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甚至斬殺西晉重將胡烈和涼州刺史牽弘、楊欣,並一度攻陷涼州(多個嘴,胡烈雖然不出名,但真不是雜魚),轟轟烈烈的鬧了十年,其戰鬥力頗為驚人,為此司馬炎甚至還考慮過讓劉淵帶著匈奴人去協同攻打禿髮軍,可見其威脅。


三國時期的外族問題是非常嚴重的。

雖然大夥津津樂道的都是武帝征烏桓,東吳伐山越開夷州,武侯南征,看上去三家都對周邊有絕對優勢。但是五胡亂華又怎麼來的呢。

是時,河套已經劃給了匈奴,隴西被羌族佔據,北方鮮卑烏桓雜處。長期割據戰爭使人口銳減,各勢力都希望得到外族支持,要麼討好蠻酋固援,要麼遷徙人口。武侯北伐大量遷羌人入內地,曹魏也一樣,劃分五部,卻讓匈奴在河套山西大發展。這些為了充實戶口而使胡漢雜處的舉措根本就是飲鴆止渴。到江統徙戎論出,已經回天乏術。

邊關形勝不再,藩漢雜居無從防備,其後的五胡亂華,正是三國的英雄們留給後世的財富。


看看晉書江統傳所載的徙戎論就知道,漢末以來的胡漢問題遠比漢代嚴重得多,大量的非漢民族進入農耕社會的地域範圍在此定居,並且接受了先進漢文化影響的他們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民族自覺意識,試圖建立自己的國家,這就是五胡十六國能夠誕生的淵源與內核,也由此拉開了3-9世紀中國大分裂時代的序幕。

真正意義上的統一時代的來臨,是進入宋朝以後,但是,在原本漢民族設立過據點的遼東,隴西一代,早已成為非漢民族國家的穩定疆域,河北,山西一代,其風俗,人物,也早已沒有了原來從屬於漢文化的風景。從北宋末年金人的入侵能夠看出,以漢民族為中心的政權所能實際控制,自由活動的範圍,大多還是在江淮一線。

雖然相比於漢唐,三國時代沒有那麼多轟轟烈烈的胡漢大戰,但非漢民族入居內地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的影響卻是邊境線上的戰爭難以望其項背的。


蔡文姬表示不服


以下為《三國志》原文:(知道你們沒耐心看,下面有簡寫翻譯,你可以注意度括弧內的內容就可以)

書載「蠻夷猾夏」,詩稱「玁狁孔熾」,久矣其為中國患也。秦、漢以來,匈奴久為邊害。孝武雖外事四夷,東平兩越、朝鮮,西討貳師、大宛,開邛苲、夜郎之道,然皆在荒服之外,不能為中國輕重。而匈奴最逼於諸夏,胡騎南侵則三邊受敵,【是以屢遣衛、霍之將,深入北伐,窮追單于,奪其饒衍之地】。後遂保塞稱籓,【世以衰弱】。建安中,呼廚泉南單于入朝,遂留內侍,使右賢王撫其國,而匈奴折節,過於漢舊。然烏丸、鮮卑稍更強盛,亦因漢末之亂,中國多事,不遑外討,故得擅(漢)〔漠〕南之地,寇暴城邑,殺略人民,北邊仍受其困。【會袁紹兼河北,乃撫有三郡烏丸,寵其名王而收其精騎】。其後尚、熙又逃於蹋頓。蹋頓又驍武,邊長老皆比之冒頓,恃其阻遠,敢受亡命,以雄百蠻。【太祖潛師北伐,出其不意,一戰而定之,夷狄懾服,威振朔土】。遂引烏丸之眾服從征討,而邊民得用安息。後【鮮卑大人軻比能複製御群狄,盡收匈奴故地】,自雲中、五原以東抵遼水,皆為鮮卑庭。數犯塞寇邊,幽、並苦之。【田豫有馬城之圍,畢軌有陘北之敗】。青龍中,帝乃聽王雄,【遣劍客刺之。然後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由是邊陲差安】,(漢)〔漠〕南少事,雖時頗鈔盜,不能復相扇動矣。烏丸、鮮卑即古所謂東胡也。其習俗、前事,撰漢記者已錄而載之矣。故但舉漢末魏初以來,以備四夷之變雲。

大致翻譯:

以前匈奴一直是漢朝的禍患,直到漢武帝派了衛青、霍去病把他們打敗,奪走他們的好地盤,後來匈奴就衰弱了。袁紹曾收服過烏丸人,但被曹操一舉打敗,從此他們就都害怕了。再後來鮮卑有個柯比能比較厲害,田豫、畢軌都打不過他,直到曹睿聽了王雄的建議,派人把他刺殺了,邊境才安定了。

總結:

當時的草原,正處在興盛-衰弱周期的衰弱期。匈奴已經衰微,烏丸只能依附袁紹,不成大氣候,而鮮卑剛剛興起,出現了一個比較厲害的人物——柯比能,卻因為柯比能的意外遇刺而再次中斷。

不過衰敗的草原卻在積蓄著力量,等待著機會,沒錯,這次機會就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即將來臨。

故而,歷史是不可改寫的,曹睿能刺殺柯比能,但也僅僅是把五胡亂華延後一百年,而已。


三國時期外族問題還是很嚴重的……曹操征烏丸、諸葛平南蠻、陸遜伐山越等等都是蠻有名的抗擊外族典例。之所以有這樣的戰爭當然也是由於少數民族對於中原的侵犯。只不過對於三國時期這一精彩的亂世就沒那麼值得道來。但這也絕對不能用平靜來形容了。


請把宋朝從題目中摳掉,謝謝


1.關鍵還是少數民族自己也不行。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列強打成一團,中國怎麼不趁機征服歐洲?

2.另外,由於統治區域縮小,原本偏遠地區與統治中心距離也變短,漢族政權對周邊部族的控制力反而增強。

周朝通過分封制急劇擴張就是用了這招;戰國燕破東胡、趙逐匈奴、秦滅義渠、楚並越國,雖然過程艱辛,各條戰線還是頻頻奏凱(有個共同點:這些諸侯國因為利害切身,頗能忍辱負重,蠻拼的);南越在繼承秦的嶺南三郡基礎上,還能向南發展把越南併入版圖。

三國時期也是這樣。比如諸葛亮親自出馬平定南中,除了為消除北伐後患,防止孫吳勢力滲入;更重要的是南中的經濟價值對蜀漢政權有重大意義,並且諸葛亮五次北伐,從南中獲取的資源發揮了極大作用。放在統一王朝,像這種「僻陋之地」發生叛亂,能否出兵平叛都不一定,就是議決出兵也很難出動諸葛亮這種級別的幹部。於此可見這種「精打細算」的割據政權對保衛領土的決心不是「不差錢」的統一王朝所能比的。


樓上一群真是好笑

漢末少數民族被曹魏吊打的不要不要的,還敢染指中原?


主要是被北方軍閥剷平了!

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

就是說這個意思,雖然內亂打得一塌糊塗,但是軍閥隨便騰只手就能把周遍游牧民族打得飛起來!


題主以為諸葛和孟獲到底發生了什麼...孫權在長江流域對吳越蠻夷也是耗了大量精力的,只是正史主要記述了三國家之間的事,要是看各國單獨的歷史還是有不少的。

而且前漢尚武,到三國時期基本上弱點的都被刷掉剩下的都是碉堡的打個反侵略戰不成問題


魏國有三條戰線,北匈奴根本沒消停過,你忘了我文姬妹妹是誰掠走的了?


南蠻入侵?


那天聽馬未都先生講的嘟嘟(好像叫這個,優酷上看的),馬蹬發明的比較晚,唐朝以後才有,所以以前騎馬的戰鬥民族都要下馬打仗,比較不佔優勢,後來有了馬蹬……人家如虎添翼,沒事虐農耕民族跟玩兒似的


抖個機靈,玩了三國志9你就不會這麼認為了。


因為歷史上直到宋朝以前,都是外戰比內戰容易,內部矛盾解決了,收拾些游牧民族小事一樁。

三國事實上也有打過外族,但大家津津樂道的只有官渡赤壁而不是烏桓。內戰的權謀慘烈比外戰精彩。


三國是歷史上少數分裂狀態依然能碾壓周邊少數民族的時段。連最弱的東吳都能欺負一下南蠻。


因為版圖原因,三國時期的版圖很小的。而匈奴在漢朝的時候就被打到很北的地方。


推薦閱讀:

20 年前就敢賣 40 美金的木頭鉛筆,是什麼鬼?
國籍與民族,哪個更重要 | 地球知識局
中古英國極簡史(4)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3)
如何評價湯因比?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