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行業在互聯網時代應該是怎樣的?怎麼實現?

軟妹在建築八卦女微信公眾號里提出的<建築行業互聯網時代的八個腦洞>確實讓人腦洞大開,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原文鏈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jE4NTkzNg==mid=202526602idx=1sn=c143a4398c70bf654ca592f8efbf3ccescene=4#rd

開完腦洞,激動了一把,接下來要踏踏實實做事了。雷布斯已經開始用互聯網思維顛覆家裝行業了,那建築行業還會遠嗎?人人都知道這是風口,那麼用什麼姿勢起飛呢?

口頭討論比較碎片化,希望大家能在知乎這個平台上把自己的思路整理一下,看看是否會引起共鳴,行接地氣的思路甚至會引來風投也不一定哦。


我是勤勞的搬運工= =

建築行業互聯網時代的8個腦洞

腦洞1:建築行業的阿里巴巴

目前設計單位和甲方之間的關係還是一種非常原始的狀態,甲方可能通過某個作品、別人介紹、百度等很隨機的方式來尋找、選定設計團隊。這樣的情況下,甲方和設計方的匹配程度較難達到最佳狀態。

互聯網時代的建築行業應該有個阿里巴巴/淘寶/天貓一樣的平台。目前產業中各個行業之間的相互對接都存在著不必要的成本,一個公開透明的信息平台會有助於找到最合適的匹配項。

來YY一下這個建築行業的阿里巴巴的功能們:

設計單位或團隊或個人,能夠在上面「開店」,發布自己的作品;

每個作品有分類標籤,例如「酒店」「木結構」「養老」,用戶可以通過搜索系統從建築類型、風格、材質、體量等多方面細分地尋找自己需要的設計團隊;

作品Link到建築師的個人主頁,個人主頁上顯示其的就職經歷和參與項目,甲方在某處看到喜歡的項目,也能很方便尋找其設計方、設計師,可以跟蹤主創建築師現在去哪兒了;

施工、材料、物業等相關公司也能加入,形成全產業鏈的商業平台;

甲乙雙方互評,包括誠信程度、設計水平、服務態度等等,有什麼不靠譜的甲方,大家就可以避免被坑啦~

集合某類熱門要素的特色專題,如「3D列印」啦,「美女建築師」啦,推薦相關的設計師、產品、項目等;

點點點。。。

在這個信息時代,建築行業現在的商業模式簡直就像是原始人漢子A隔山喊話找原始人妹子B,有的A喊得大聲一點,被很多人聽到,也許其中正好有妹子B;有的漢子A聲音小,就只能見人就問,你看見妹子B了嗎?

你看見妹子B了嗎?

你看見妹子B了嗎?

你看見妹子B了嗎?

軟妹覺得,讓原始人漢子A們找到他們需要的妹子B,是建築行業邁進信息時代的第一步。在這樣兩眼抹黑伸手瞎抓的情況下,進步和創新步履維艱。

腦洞2:建築師團隊網路化

傳統的建築設計,都是以設計單位為基礎,甲方將項目委託給公司,項目負責人帶領固定的團隊,對接各工種對接甲方。

對於設計師或設計團隊來說,很大一部分項目收入需要交納給其所在設計院,並不是最高效的。對於一些甲方來說,他們無法承擔大型設計單位的收費標準,其項目規模和複雜程度也沒有這種程度的需求。

在互聯網時代,可以形成更為靈活的方式。也許今後我們不再需要大規模的設計公司,而形成全面的線上建築師聯盟。其實這種建築師聯盟的前身就像校園時代的私活小團隊——通過各種學長學姐錯綜複雜的關係,找到幾個大牛同學一起接一個項目,交納一筆掛靠費而獲得正規設計單位的簽章。

這種設計往往質量還相當不錯,因為一起接項目的小夥伴都是建築名校的學霸,而設計費加上掛靠費也比找正規的設計單位要便宜非常多。

與私活小團隊相比,這種線上建築師聯盟的可能性更多。2014年7月1日,住建部發布了《關於推進建築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出要「淡化工程建設企業資質、強化個人執業資格的改革」「放開建築工程方案設計資質准入限制」。這給予我們的YY設計團隊網路化可能實現的空間。

首先,已有的「私活小團隊」類似小型設計團隊,可以在網路平台上接活。

其次,由於每個人的專業背景、曾參與項目等信息,都可以在「暢想一」中提到的建築師個人主頁清楚呈現,能反映其專業實力(其實就是建築專業版的Linkedin)。因此,建築師們可以通過線上平台尋找小夥伴,組成新的設計團隊。這種團隊可以是較為穩定的,也可以像項目公司一樣,隨著項目的開始而開始,隨著項目的結束而結束。

最後,這種方式還完全不受地域的限制。BIM的存在,可以讓建築師們完全實現SOHO辦公,在線工作。也許你在麗江,他在東京,你們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在同一個方案MODEL上工作,也能通過視頻會議即時交流。

更具有想像力的是,這種開放的關係,可以引入各種行業的專業人士,比如產品設計、藝術家、IT工程師等等,進行各種跨界和創新,使行業出現更多新的可能性。

一派多麼歡樂祥和的景象~

腦洞3:建築全信息網路

2014年,二維碼已經深入生活的角角落落,地鐵站的商品廣告變成附帶二維碼的虛擬貨架,認識新小夥伴也見面「掃一掃」。

讓我們想像這樣一個場景,當你走到一個建筑前,你對它很感興趣,可是你並不知道它何時建成、由誰設計、用何材料等等。這時你掏出手機或Pad,對著門把上方的二維碼一掃,這些信息全都出現。

在這背後是一個專業化的維基百科類似網站(或者百度詞條),一棟建築的相關公司、個人可以登錄,更新關於這個建築的信息。比如建築師、室內設計師、甲方、所用材料、設備供應商、平面圖、等等,甚至還可以看到遊客評價,遊客PO的照片。點擊建築師信息,就會跳到類似「暢想一」「暢想二」里的建築師個人頁面,可以看他還有些什麼作品。

如果建築里使用了某些藝術家的作品作為裝飾,也可以在該建築目錄下錄入。對於歷史街區而言,這樣的二維碼背後還呈現歷史建築的故事、背景、主人、八卦等等。

全信息網路將行業的關聯信息從二維世界鏈接到三維世界,我們可以更加真實立體地獲取信息,擴大產業鏈中各個對象彼此之間的接觸面。

腦洞4:大數據云計算建築

目前,在城市規劃領域,專業人士們已經在廣泛應用大數據手段分析城市人群行為、引導城市規劃設計方向。在未來的建築設計領域,大數據技術也可以影響一個建築的空間、功能設計。

建築師可以通過一些技術手段搜集人群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通過參數化的方式更精確地生成建築,而不再是現在「拍腦袋」和參照經驗的做法。對於特定建築類型的特定使用者,這樣也更有針對性。

就像大家津津樂道的美劇《紙牌屋》一樣,這部用大數據「算」出來的電視劇,包含了3000萬用戶的收視選擇、400萬條評論、300萬次主題搜索。最終,拍什麼、誰來拍、誰來演、怎麼播,都由數千萬觀眾的客觀喜好統計決定。

在一個地產項目開始初期,地產商可以通過在網站上徵集對該項目感興趣的潛在客戶的意見——單套面積、戶型類型、所需配套、精裝風格、心理價位和在意的增值服務等等。這樣,住宅的定位更加精確,在後期銷售的環節可以節省大把成本,也大大降低了企業的風險。

如果用這種方法,有一天 我們做出了奇奇怪怪的建築,我們可以淡定地說,這是群眾~的~意志~

腦洞5:智慧建築

「智慧建築」跟「智慧城市」其實是一體的,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建築或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是一個有效管控的、具備各方面相關係統的運營環境。

它可以將關鍵事件信息發給城市指揮中心,並接受來自城市指揮中心的指示。其功能包括能源管理、空間管理、設施管理、運營服務、安全管理和智能家居等。

例如當建築某處發生火災,可以通過聯網的智能系統迅速找到傷者以及安全路徑;當建築某些結構老化損壞,智慧建築會發出警報;建築內某些空間長久沒有被使用,或者沒有有效使用,也能通過信息系統進行合理的再配置;還有就是當下最火熱的智能家居,通過科技為建築的使用者提供更多舒適便利,在外也能掌控家裡的情況,下班前一小時指揮電飯煲開始做飯之類~

也許,今後建築師需要越來越多地考慮建築設計如何與智能化一體,建築的空間形態也會因此調整進化。

最後由於建築的高度智能化,建築本身成為一個大型的人工智慧,像transformers一樣可以根據需求進行變形,還能和使用者進行擬人化的溝通交流——它會告訴你它最近在暗戀兩條街開外的圖書館小姐,它在街區「建築先生」的選舉中它以兩票之差敗給了隔壁新建成的500強總部大樓,它覺得自己的外牆需要深入清洗一下以保證自己的魅力值。

腦洞6:全民設計

在裝修房子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一般的裝修設計師水準不高,好的設計師價格又太高。自己有很多想法,但是並非專業人士,無法利用各種軟體工具進行設計。

如果未來的所有家居公司為其產品配置模型庫、材料庫,開發商提供戶型的3D模型,再通過一個能都簡易操作的軟體將它們集合起來,客戶就能方便地自行設計,同時直觀地看到效果。

除了個人的住宅裝修外,在未來標準化建造的發展下,客戶甚至可以決定自己的戶型。卧室、客廳、衛生間、廚房都是有標準化的模塊。當大樓的交通核、廚衛管道位置固定後,用戶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大小來組合,根據具體的面積付費。這樣,建築的外立面也是由客戶的搭配選擇生成的。當然,這種會涉及容積率、戶型之間相互遮擋等問題,不過腦洞嘛,隨便想想。

再再繼續。說不定以後像各種遊戲一樣,標準化模塊化的部件組成不同特色套裝。比如社區圖書館套裝、鄉野小教堂套裝、員工活動中心套裝。小甲方可以因地制宜地根據需求設計,再購買構件建造。這樣的建築套裝稍微帶有一些設計感,又省去了建築師的費用。套裝愛好者還可以在交流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經驗,怎麼通過模塊化的東西做出自己的特色,又控制好了成本。

在Minecraft這個像素沙盒遊戲里,就有非常多的個人或組織建造了各類建築。整個遊戲沒有劇情,玩家在遊戲中自由建設和破壞,透過像樂高一樣的積木來組合與拼湊。玩家可以創造房屋建築,甚至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都市和世界。遊戲平台讓他們能夠通過網路在同一個場景內合作,個人也可以通過註冊、升級加入不同的建造團隊。比較著名的遊戲伺服器有「國家建築師」「Linscraft」等等。

腦洞7:眾籌建築

眾籌,是今年最火熱的互聯網辭彙之一,譯自crowdfunding一詞,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眾籌由發起人、跟投人、平台構成,無論身份、職業、年齡、性別,只要有想法有創造能力都可以發起項目。項目類別多種多樣,包括設計、科技、音樂、影視、食品、漫畫、遊戲、攝影等。

眾籌的產品一般都比較小型,可能是一次旅行、一個小發明或者一部短片,發起人會對不同金額的贊助者給與不同的回報,贊助者一般不直接參与產品的製作。像建築這樣大型、複雜的產品,如果進行眾籌,有很大的難度,但也有很大的YY空間。

現在我們來YY軟妹旗下的建築類垂直社群建築八卦會的眾籌建築可能性。建築八卦會成員有建築相關的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從投資經理、開發商、建築及相關工種專業人員到施工方、材料商、營銷人員都有。這些成員中完全可以選出一班人馬組成一個專業的項目公司,暫稱之為核心團隊,統籌項目的運行。

除了核心團隊之外的成員可以根據其所長加入不同團隊。甲方戰投小夥伴負責報建等前期工作,建築師們組成設計團隊,材料商可以直接提供材料,施工團隊也可以在社群內部搞定。所有人的勞動付出和資金投入都按照投資團隊擬定的股份、債權分配方式佔比。

眾籌建築的功能和建築方案都由社群內部投票決定,部分為社群成員服務,部分對外經營。其中可以有各種充滿想像的功能和空間,用以舉辦各種有趣的活動。比如建築電影室啦,建築大師COSPLAY專區啦,每月換一次軟裝的咖啡廳啦~~~

建成之後,咱們將眾籌建築REITS打包上市,參與者可以自由出售手中的股份。想留著分紅的就留著,想再玩兒別的就變現。

嗯嘛,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

腦洞8:建築的虛現實

一說到虛擬現實。。。腦洞就無限了。建築作為與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並齊的六大藝術之一,之所以不能像其它的藝術那麼流行,就是因為它是固定不動的,很難讓很多人都欣賞。

有了虛擬現實,建築與我們之間的物理距離就消弭了,我們可以在虛擬現實中體驗之前難以到達的建築。虛擬環境雖然不如身臨其境的感受,但是至少能讓更多人都有機會接觸。

然後大家就可以在聊天中說道「我昨天去了巴黎聖母院和科隆大教堂呢~」「我報了下周六的路易斯康體驗之旅,去孟加拉、聖地亞哥、費城、德州」。

有了虛擬現實,裝修能力MAX。通過增強型虛擬現實來給清水房加上不同風格的室內設計,看看那個最喜歡最歡醒,大家再也不用對著計算機屏幕腦補了。

建築設計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提前讓甲方/大眾體驗,提出需要優化的部分(然後改改改么),或者換下一個方案(科技在進步,建築師的宿命卻從未改變)。商業建築可以通過這種方法研究人的流線,對招商起到建議作用。

也許,在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之後,地球的資源最終枯竭了。像諸多科幻小說裡面的場景,人類只能沉睡在一罐一罐的營養液中,連接到計算機終端,一生都活在虛擬現實之中。

那時的建築和建築師。。。各位自行YY,軟妹的腦洞就在此打住~


我的yy:

一是開源:應能高度公開設計細節,使得建築功能與形式乃至技術細節能集思廣益,保障質量,並有利於設計理念的更新發展。

二是協作:建築結構設備各方乃至各方的團隊成員的協作應可分布地完成工作而不必受空間所限。

/*************然後打自己的臉*************/

但目前不大可能做到如此理想的互聯網模式,主要礙於:

技術基礎:bim技術目前在企業內應用都尚未完善,完全基於網路的bim離可行更是遙遠

企業利益:小項目小團隊完成足矣不必互聯網,大項目業主、設計、施工各方都沒有公開技術的激勵,更別提各方的灰色利益,除非找到新的盈利模式

行業協議:不像計算機程序有行業統一的介面協議,封裝好模塊就可以互相調用,建築行業只有規範而沒有協議,不同設計人員連畫出的圖紙都千差萬別,更不用說更深層次的技術內容了。在有通行的技術協議前,上面yy的理想模式都是不可行的


打造一個建築平台的「阿里巴巴」


BIM + PC + 3D PRINTER


快用工精英俱樂部,聚集建築精英人才,致力打造行業內工作、生活、娛樂於一體的信息共享

平台!

http://weixin.qq.com/r/vTv64ubEP7tAraKB926v (二維碼自動識別)


-=搬運工來了=-

微博里有個自稱「網路建築設計院」的ID,似乎想針對這方面展開一些討論。Sina Visitor System


推薦閱讀:

淺談傳統家居市場的互聯網轉型
如何用互聯網思維辦一份報紙?
如何將互聯網思維與傳統行業結合?
要怎麼樣才能具備互聯網思維?
拋開政治因素不說,為什麼要將首都設在一個完全不靠海的地方,而是設在「相對內陸」的北京?

TAG:建築行業 | 建築設計 | 互聯網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