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農民無法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農民是革命軍的主力軍啊,革命根據地也在農村,走的也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有工人參與么?
領導人不也是農民出身,為什麼說農民無法完成,說是工人完成的?
「農村包圍城市」本身就是TG在「四一二」清黨後不得已的選擇,「清黨」對兩大集團的傷害是致命性的,尤其是TG,在遭遇重創後不得不將中心城市的政治空間拱手相讓,結果組織要津都被農村出身的幹部所把持(太祖是其中的頂峰),這些人往往習慣於用鄉土社會的思維來理解產生於工業社會的價值理想,例如Communism被理解為「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階級鬥爭被理解為「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
而對中心城市的放棄也意味著TG的工作重心由社會運動轉向了武裝鬥爭,社運工作更多由城市地下黨系統負責,結果是組織結構越發偏向于軍事化,為中國走上通往奴役之路奠定了基礎。
而認為落後的資本主義經濟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屬性導致中國不適合進行俄國式工人革命的觀點毫無疑問是錯誤的,俄國同樣也屬於後發國家,資本主義經濟較之西歐要落後得多,但這也意味著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優勢要大得多。而中國的無產階級固然不及俄國無產階級那樣強大,但無產階級相對於資產階級的力量優勢卻遠大於俄國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優勢,更何況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屬性決定了中國統治階級不可能像俄國統治者那樣擁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在這種情況下,有什麼理由認為工人階級在中國革命中就不能充當主力呢?
補充:
評論中 @bigcakewu 質疑為何農運不是社會運動的說法,在此需要強調一點:社會運動的根基在於陌生人之間的聯結,在以宗法血緣關係為核心的農業社會裡不可能產生社會運動,因為在這樣一種社會當中人的流動性較弱,容易形成熟人社會,陌生人之間很難建立起穩定的聯結。所以馬克思才會把農民階級比喻為裝在一個麻袋裡的馬鈴薯,利益的同一性、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的相似並不足以讓他們建立起政治上的聯繫。能夠把他們聯結起來的,只能是一個集中化、軍事化、等級化的組織,正如馬克思所言:」小農的政治影響表現為行政權力支配社會。「(《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所以中共一旦把農運作為工作重心,那麼他們除了採取武裝鬥爭以外別無他法,因為只有軍事化的組織方式才能把農民給動員起來。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俄國革命最後蛻變為專制集權的原因,儘管俄國革命是典型的無產階級革命,但隨之而來的內戰導致俄國工業幾乎毀於一旦,工人階級的人數和政治影響力大打折扣,而革命後長期的孤立狀態使得百廢待興的俄國得不到來自先進國的政治與經濟支持(先進國工人革命無一例外遭到鎮壓),無法在短期內重建階級力量。在農民占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唯有維持集權專制的政治,才能將分散的小農階級給整合起來,使蘇維埃俄國免遭解體的命運。所以社會運動只可能是工業時代與都市文明的產物,因為恰恰是工業化與城市化瓦解了農業時代以熟人關係為核心的社群,並加快了信息的流動,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在政治上的聯結才能夠脫離行政權力這個中介,從而產生一種平等、民主的橫向聯結。
---------------------------------------分割線----------------------------------------------對 @bigcakewu 的回答針對性地說幾句:中國革命的主要敵人,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
中國農民群眾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群眾,是願意積极參加革命戰爭,並願意使戰爭得到徹底勝利的。他們是革命戰爭的主力軍,然而他們的小生產的特點,使他們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所以他們不能成為戰爭的正確領導者。以上老毛原文,高瞻遠矚,豈是鍵盤革命家可比。
換句話說,由於農民自身的小農意識,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卻無法擔當領導者,只有更有鬥爭性,組織更嚴密的無產階級和ccp,才能當此大任。
這恰恰說明了為何農民無法在脫離了行政權力與軍事化組織的情況下建立起廣泛聯結,所以也否定了這位仁兄的如下觀點:
其次,農村社會運動並不一定需要強化軍事組織,tg也從來不是軍閥,要說軍事指揮人員的地位,kmt里軍事人員的地位遠高於tg。
我們這裡討論的是把農民作為革命主體對TG組織結構所造成的影響,你怎麼就扯到了農運的組織方式去了?至於軍事指揮人員在地位的高低和討論的問題有關聯嗎?軍事指揮人員地位的高低跟TG的組織結構有哪怕一毛錢的關係嗎?
在tg這裡,軍事手段一直只是手段而已,不是目的。tg領導的中國革命,成功的基礎社會矛盾的釋放遠大于軍事勝利,或者說政治遠大于軍事,也就是老毛說的路線問題最重要。
這和TG組織方式的集中化和軍事化到底有什麼矛盾之處?我們這裡討論的是採取這種手段的根本原因,以及這種手段帶來的後果,你扯到TG成功的基礎不是離題了么?
再說一句,tg的領導人從來沒有農民為主,tg革命的核心人員7大政治局13個人裡面出身農民的有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高崗、彭真、彭德懷,其中的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彭真按後面受到的教育都應該算知識分子,高崗、彭德懷也算有相當的文化。
應該說tg領導層有一部分人出身農民,所以了解農民,但他們是知識分子,不僅僅是農民。
可見 @bigcakewu同學在這裡犯了一個嚴重的精英主義的錯誤,TG除了幾個高層領導之外,還有龐大的中下層黨政軍幹部隊伍,這一批人毫無疑問都受限於某種鄉土社會的思維邏輯,而他們恰恰是整個組織賴以正常運轉的中堅力量。在這些幹部的日常婚姻生活中,他們的鄉土意識就有淋漓盡致的表現,當時延安中央黨校的女學員都有一個約定,就是不嫁老幹部,原因在於老幹部大都農村出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生活習慣粗俗,缺乏情趣,這在陳學昭的《延安訪問記》就有記載:
雖然他知道男女平等,男子應該尊敬女子,……但偏偏有些時刻,一下子,他忘記了!眼前卻只映起在小時候他在農村所看到男子的搶婚,養媳婦這一類事……一個女子怎麼不接受男子的愛?
可見這些老幹部接受過男女平權的教育,但這對他們而言僅僅是一種升騰於實際生活之上的理論,在他們的血肉生命中,鄉土社會的婚戀觀早已成為了一種本能。@bigcakewu 同學在我這篇回答底下的評論中說說當年歡天喜地嫁給老幹部的女學員很多,那我可以告訴你嫁了以後後悔的人更多。在跟帖中這位同學還用TG在1938年後極度重視幹部的文化水平來否定小農意識對黨的侵蝕,但且不說這種極度重視的背後恰恰說明了所謂的「高素質人才」在那時是一種稀缺資源,即使受過一定的文化教育,難道就能敵得過在鄉土社會的長期浸泡?難道僅作為作為理論被吸收的文化知識就能輕易擊潰紮根於血肉生命中的鄉土意識?從上面引述的陳學昭的說法,以及現今很多鳳凰男在婚姻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鄉土陋習(歧視女性,把妻子當做奴僕一樣使喚)不正說明了文化教育在鄉土社會這個人肉醬缸面前是多麼的不堪一擊么?
再來駁斥一下這位同學關於社會運動的說法:
首先,社會運動並不需要工業化,需要的只是急劇變革的社會形態就可以了。宗教改革一樣是社會運動,那時候那有什麼工業化。
以教義辯論、宗教戰爭為主要方式的」宗教改革「居然能被歸為社會運動,真覺得這位同學應該好好補習一下政治學知識。急劇變革的社會形態跟社會運動也沒有什麼必然聯繫,中國上下幾千年,社會劇變的時刻數不勝數,敢情那個時候就有公民抗命和街頭運動?就有自由結社和NGO?社會運動大量的湧現毫無疑問只能發生在一個掙脫了熟人關係與宗法血緣束縛的時代里,能夠瓦解這層束縛的毫無疑問只能是急驟的工業化進程。
至於後面的通向奴役之路什麼的,我只能說做人不能吃了第六個饅頭飽了,就可以當前五個不存在。
如果發霉變質的饅頭都能吃得不亦樂乎,我只能說你的胃真TMD強大。
人都是一個德行,能活下去,誰也不會拚命。就我理解,工人階級是一無所有的,除了自身的勞動力,真的是什麼都沒有。當工人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不足以維持作為人的基本生活的時候,工人階級就不得不揭竿而起了。他已經退無可退了。一無所有,就是工人階級的革命鬥爭的徹底性,堅決態度的原因。反觀農民,大部分農民並非一無所有,用句官方的話,他們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這就決定了,農民革命的不徹底性。當他爭取到了一定目標(比如減租),就不會再有更高的、更徹底的革命目標。佔有生產資料,決定了農民的特性,所以他必須有正確的、徹底的思想指導,和工人階級一起戰鬥(有點像官話)。說句不好聽的,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一個階層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是去了,那才是最可怕的力量。
農民階級造反成功,然後出現了一個群新的地主。對,就是這樣的。
即使到現在,中國的老百姓依然是「小農」。他們會為了欠薪上訪、會為了抵抗強拆自焚、為了征地圍攻村政府。但是如果有人提建立工會、規範契約精神,人們會說這是「池底溝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換句話說,人們懂得通過「反抗」來爭取自己「應得」的利益,但是沒有人關心通過規則保障自己的利益。
中國人崇尚暴力,相信事情只有「吃虧」和「暴力」兩種可能,從而建立了「只有鬧才能獲得利益」的「遊戲規則」。
「鬧」常常能令人妥協,但通常是把利益分配給最能「鬧」的人,於是人們普大喜奔的歡慶「鬧規則」的「有效」、「務實」、「符合國情」。於是「鬧」不斷升級,直到超出絕大多數有家庭、有工作的普通人的承受極限,養活了一批無業游民、市井潑皮、職業「鬧」家。而利益分配總是個零和遊戲,政府不會憑空創造財富,企業管理層也不會拍個桌子變出利潤,有人獲利就有人吃虧,無力「鬧」下去的普通百姓最終成了這種農民起義式的「抗爭」的犧牲品。
自身局限性,你和廣大農民多相處就明白了。不是歧視,農民的本質就是種地的,有塊田種,有糧食吃,有衣服穿就滿足了。農民成為革命主力軍是在工人階級的帶領下,(思想傳播),而工人階級是沒地種的農民和貧農轉化來的。嗯,就這樣。
這個問題幾十年前老毛就回答過了。參見毛選第一卷《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國革命的主要敵人,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中國農民群眾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群眾,是願意積极參加革命戰爭,並願意使戰爭得到徹底勝利的。他們是革命戰爭的主力軍,然而他們的小生產的特點,使他們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所以他們不能成為戰爭的正確領導者。
以上老毛原文,高瞻遠矚,豈是鍵盤革命家可比。
換句話說,由於農民自身的小農意識,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卻無法擔當領導者,只有更有鬥爭性,組織更嚴密的無產階級和ccp,才能當此大任。此外,對文青1968的答案作說明。首先,社會運動並不需要工業化,需要的只是急劇變革的社會形態就可以了。宗教改革一樣是社會運動,那時候那有什麼工業化。其次,農村社會運動並不一定需要強化軍事組織,tg也從來不是軍閥,要說軍事指揮人員的地位,kmt里軍事人員的地位遠高於tg。在tg這裡,軍事手段一直只是手段而已,不是目的。tg領導的中國革命,成功的基礎社會矛盾的釋放遠大于軍事勝利,或者說政治遠大于軍事,也就是老毛說的路線問題最重要。至於後面的通向奴役之路什麼的,我只能說做人不能吃了第六個饅頭飽了,就可以當前五個不存在。再說一句,tg的領導人從來沒有農民為主,tg革命的核心人員7大政治局13個人裡面出身農民的有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高崗、彭真、彭德懷,其中的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彭真按後面受到的教育都應該算知識分子,高崗、彭德懷也算有相當的文化。應該說tg領導層有一部分人出身農民,所以了解農民,但他們是知識分子,不僅僅是農民。從這裡也能看出,在tg內部軍事將領地位不高,戰爭年代也只有朱德,彭德懷兩個政治局委員。同一時期,國民黨45年六大20個中常委裡面,可是有陳誠、白崇禧、何應欽、馮玉祥、陳濟棠5個軍人。和kmt比軍事化,tg甘拜下風。有些人啊,一發達了就是容易遺忘。自己不喜歡的就選擇性遺忘,凡是喜歡的,就歸為己有,我說的是韓國。
對近代、現代歷史的解釋是根據時代需要而變化的。一個想要大踏步現代化的國家,一定要鼓動工人的參與,所以在歷史的解釋中,給了工人相當的地位(有沒有誇張我不敢說)。
小農經濟的狹隘性。農民造反的就明太祖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成功了,某種意義上說,我朝太祖也算是,也是特定的歷史條件下。
推薦閱讀:
※現代人假如回到一九二五年做一個革命者,應當看些什麼書?
※英特耐雄耐爾何時才能實現?該如何實現?
※紅軍西路軍在作戰時,中央的命令為什麼如此多變,甚至朝令夕改呢?
※《西班牙革命與內戰》第十章 保衛馬德里:「此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