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人生邊上你們看後都有什麼理解?
錢老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作家,想聽聽大家對他這本書有什麼新的,深層的見解。
什麼是好書?
或是如《局外人》一般,讀罷後讓沉浸在無限悲涼之中,無法自拔;或是如《白夜行》一般,隨著故事的推進感同身受,經歷他的人生;或是如《傲慢與偏見》一般,隻言片語便有醍醐灌頂之感。《寫在人生邊上》屬於第三種。
錢老說:「門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種奢侈。」
在屋子裡,我們彷彿與世隔絕,開闢一片桃花源地,可我們失去的是春去秋來。至此,窗便應運而生,它是和事佬,「窗引誘了一角天進來,馴服了它,給人利用」。由此類比,碎片化閱讀的出現也變得順理成章了。我們知道想要大好風光秀美風景,需打開門走出去才可體驗,但我們仍期待透過窗窺視一隅美景。我們知道想要入木三分的感悟需精讀長篇大論,但我們仍渴望從碎片化的文字里生的些許感悟。不計其數的書是門,翻開它需要時間需要精力,而碎片化的文字便是窗。需要門,為我們展出光明大道,也需要窗,允我們窺得一隅風景。
錢老說:「相人莫良於眸子」
通俗的說,便是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常言道:畫龍點睛,唯有有了眼睛,才可稱作有靈氣。我們評判一個演員的演技如何,往往在於他眼裡是否有情是否有內容是否有故事。過分喜愛,愛意會從眼神中溢出;過分仇恨,眼神中亦是殺氣騰騰;過分悲傷,眼睛便空洞無神了。,一眼便能看到底,或是簡單純粹,或是俗不可耐;有人的眸子,一眼望去似鑽進無底洞,或是見過滄海桑田後的複雜,或是品過酸甜苦辣後的無奈。所以後來,人們愛上了墨鏡,使得這條直達心田的小道一片漆黑。
錢老說:「人生的刺,就在這裡,留戀著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戀的東西。」
愛因斯坦也曾說: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一日如一分;和討厭的人在一起,一分如一日。充滿人生哲思的兩句大白話,誰人未曾感同身受呢?然而,喜歡和討厭,都只是相對的,同樣,快樂和悲傷也只是相對的。曾覺得喜歡的被歲月碾過後也破舊不堪,曾經討厭的也被年華鍍了層金。快樂終將成為回憶,在回憶中再次發酵。這似乎也可以解釋蓋茨比為何如此孜孜不倦的追求著黛西,為什麼再度牽手之時反而暗涌落寞之情。他想著年少時的快樂,那份很快的快樂在他心底野蠻生長。
錢老說:「在我們追求和等候的時候,生命又不知不覺的偷渡過去…人生雖痛苦,卻不悲觀,因為它終抱著快樂的希望…為了快活,我們甚至於願意慢慢去死。」
因此,蓋茨比披荊斬棘,無論此中何種痛苦,都無怨無悔。其實那份快樂,早已變成了情思編製的幻夢,而他嚮往著快樂如故。正如孔夫子永遠祈禱著回到西周那般禮樂妥帖的社會,可回到過去本就是不可能之事。這美好的幻想,這天真的希冀,是一記麻藥,麻痹了我們的痛感,不知不覺過了一生。好嗎?不好。
其實蓋茨比不過是個偏證,他追求的是回到過去的快樂,一頭扎進回憶的泥濘里不肯脫身。而我們更多的追求的是未來的快樂,我們追求的未來也絕非過去的複製品。它不似回憶的快樂那般輪廓清晰,所以對我們要求也是更高,唯有認識到自己,看清了自己,明白自己要什麼,這才會快樂,才會得到未來的快樂,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在追求此種快樂之時,縱使行路坎坷滿是荊棘,縱使未至快活彼岸便駕鶴西去,也無怨無悔。好嗎?好。
錢老說:「義正辭嚴的叫喊,有時是文學創造力衰退的掩飾,有時是對人生絕望的惱怒,有時是改變職業是試探,有時是中年人看見旁人還是少年忌妒」
這或許正解釋了網上為何如此多憤青的出現,他們沒有文采學識,便開始批判他人江郎才盡;他們碌碌無為,便開始嘲弄他人活得苟且;他們正值傾覆,便開始授人教訓以求退路。殊途同歸,都不過是消費他人,賺得些許影響力。以此看來,「人紅是非多」也不無此道理。引得人關注的同時,也引得被消費,走的太快,不免為後人暗箭所傷,不免成為眾矢之的。王小波說得好呀,「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有的人啊,不願承認自己的無能,卻又因此滿腔憤恨,於是便開始教訓別人。
錢老說:「我更奇怪,有許多人教訓人類,何以人類並未改善。…不過醫生雖然治病,同時也希望人害病。」
正如前文所說,有太多的人所謂的教訓,不過是在發泄自己或是逐利之舉,即便是真有一絲利他之心,更多的期許仍寄於得利之上。為什麼那麼多人讀了成功學的書還是沒有成功?為什麼聽了很多大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那麼多站在巨人肩上之人,卻愈發的渺小呢?拋去自身因素不說,作成功學之人告訴了你99%的汗水,可他斷然不會告訴你最具決定性意義的1%的天賦。而所謂的大道理,也不過是空洞的話語,甚至是為了教訓而教訓,放在任何人任何時代都使用的言語,又怎能期望它具有現實效果呢?正如《看見》之言:「要通過行為來學習,不是說話,說話是抽象的,不侵入他們的感受,但用行為去學習,更直接。」寄希望於他人的教訓,不如自己撞到南牆後,衝破它。
錢老說:「叔本華《哲學小品》中說,思想家應當耳聾,大有道理。因為耳朵不聾,必聞聲音,聲音熱鬧,頭腦就很難保持冷靜,思想不會公平,只能把偏見來代替。」
或許,我們會因為受人之恩而對其偏愛;或許,我們會因為一朝被蛇咬而對其仇恨;或許,我們會因為無心之說而產生有意之見。似乎,我們真的應該「耳聾」。然而,我們之所以產生上述那些情況,並非因為我們聽聞了過多的雜聲而無法保持冷靜,而是由於我們未能耳聽六路,只為一家之言所蔽惑。耳聾者的思想,並非思想,而是臆想,脫離了現實的天馬行空都只是幻想,更何況,沒有人是獨存於世,我們永遠無法切斷與他人、與這個世界的聯繫。柴靜在《看見》中說,記者表現出來的東西不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判斷,應是全方位調查了解,呈現給大家事實的原本模樣,觀眾自會有所評判。我們是世事的觀眾,也是這個世界的觀眾,我們更應全面了解知曉其原本面目,從而更為冷靜的思考,產生更為公平的想法。如是乎,我們何不海乃百川,廣聽八方之音?
錢老行文幽默,隨筆中更是少不了自嘲。《談教訓》一文末,筆鋒一轉,自嘲自己也是在教訓啊。在《一個偏見》之中也不忘拿自己開刀,認為「人生邊上的隨筆才是老老實實、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見」。其實,多數人對一些事一些書一些人發表感想,無非是自認為有所看法,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教訓。以己之見,略帶教訓的文學創作才可稱為有思想的作品,而為了教訓而教訓的作品,才是悲劇。他所說的偏見也更傾向於個人觀點,並非平常認為的負面之見,也正如他所說「偏見是思想的放假,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娛樂」。
我們作文總會陷入一段喜歡為賦新詞強說愁,以堆砌風花雪月的辭藻為傲的時期,那時的我們,思想內涵是貧瘠的。正如周杰倫所唱「為賦新詞裝憂鬱,霧滿樓春雨添瓦綠。白話一點也可以,我心裡滿滿都是你。」王勃少年所作的《滕王閣序》無比華麗,將典故運用自如,久而久之,卻會發覺此文之中他個人之思卻屈指可數。而錢老的《寫在人生邊上》沒有舞文弄墨沒有過分雕飾沒有那般流光溢彩,雖也旁徵博引,卻將更多筆墨用於描繪腦海中的世界。
錢老此作絕非鐐銬之舞,他不似紳士般中規中矩作文,何事都有個框框架架,不得僭越。雖然此作不比周樹人般慷慨激昂,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之勢,但其里中思想也不容小覷。此作突破了眾多國人的自以為是,《伊索寓言》一育兒良本,他卻由動物及人,體悟出不一樣的道理。此作記錄的是錢老泛若不系之舟的思緒,閒情逸緻的遐想,想到哪便是哪,沒有目的的出發,才能到達最想去的地方。其發散性思維,由一及百,每個思維點的遞進,毫不生硬,引領讀者於不知覺之中,遊歷了他思維的蒼穹。
此書讀罷,不會似千斤鐵墜入胸腔般壓抑沉重,不會似火柴耗盡了最後一點氧氣般空落落,也不會似水滴落在柏油地上,蒸發後不留下一絲痕迹。心中之感,無以言會,只嘆錢老不時自我嘲諷的幽默行文之風,和著濃厚的哲思之氣,可謂是坦坦蕩蕩真君子啊。
一個毛頭小孩跑來握住你的手,問你知道他的生日心愿是什麼嗎,不等你猜,他迫不及待告訴你他想要一個與父母一起去遊樂場的周末。你哈哈一笑,默默他的小腦袋。若你有心,也許會問他,為什麼有這樣的願望啊?他或許會悄悄告訴你,他已經太久太久沒有見過他們了。你收起了笑容,俯下身想要抱抱他。你不知道他的心愿是否會實現,但是真心的回握他的手,說你的願望一定會實現。
一個百歲老人已經無法保持每天長時間清醒的思考,她把記憶和心思用筆記下來,放在你面前,跟你說,她思考著關於鬼神的問題,她想了關於人、靈魂以及人和靈魂的鬥爭與統一。你保持微笑,聽她娓娓道來,時不時點點頭。若你有心,也許會在結束時候,發現還有一半的文字都是注釋。當你探究,她又展現給你一段一段記憶,那裡面有老學究、小保姆、神父和叔叔,也有如今還繁衍在城間的喜鵲和還被誦讀著的《論語》。你收起了笑容,俯下身想要抱抱她。你不知道她走到了人生邊上,是否已安然圓滿,但是真心的寫下文字作為回禮,說她的一生如此傾倒世人。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幼年長大,脫離了父母的庇護,驕傲的頂著大大的「我」招搖。有人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從此看到幼兒都滿心滿意的關愛,此為為父為母之心。有了自己的孩子,便知天下父母一片苦心,忽而感恩戴德,反哺父母,從此看到老人都格外敬重,此為為子為女之心。可是啊,我們早已忘了為幼之心,若不多學多問,何以將心比心,令稚子得到他們期待的來自長者的呵護?不到自己走到人生邊上,我們很難體會孤單與恐懼著,在回憶和遺忘之間掙扎著的為老之心。而若不聽不看,任性而為,等我們為老之時,於已「老」之老,我們除了悲憫,還能做什麼呢?
我們常在夢裡見到一些人,有的是老友,有的不認識,有的清晰,有的模糊,但我們依然知道那是什麼人,那是什麼地方。我也相信那便是脫去了肉體的靈魂本身。若是天上,百歲的老人見到自己五六十歲西去的父母的,不是一頭銀髮的老人,也不是青春無敵的少女,那該是沒有肉體的局限,獨立而非常鮮亮的靈魂。那老人如若彼時依然想知道自己這一生是否值得親人寬恕,從苦海中洗凈恩怨,我願奉上微薄的笑容與淚水,向著雪山和大海,誦讀萬遍讚歌,以萬物之靈呼喚萬物,只願她已經孤苦了十年的靈魂得以再見一生思念的人。
更多原創讀後感,歡迎關注【南北】公眾號
錢先生說了,全是偏見。呵呵。小品文,看看挺好的。以小見大是先生特點,而且每個話題說的都是題無剩意。大學者寫小文章,特別的味道
別的不說,光這個書名就彰顯出作者的才華。
求類似風格書
推薦閱讀:
※讀完《湯姆叔叔的小屋》後,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怎樣去理解路內的《追隨她的旅程》?
※為什麼歷史上文學修養很高的皇帝成了亡國之君?
※請評價一下《大師與瑪格麗特》以及作者的意謀?
※《挪威的森林》開篇提到的那口井有什麼象徵意義?
TAG:文學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