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網路圍觀是否有助於社會熱點問題的解決?

這幾年的很多事情,杭州飆車、葯家鑫、仇富心理、碰瓷兒.......網路參與的太多太多,但是起到的作用眾說紛紜。

而且,網路圍觀和網路輿論的區別與聯繫在哪裡?總覺得這兩個概念很像,但是不一樣,又可以互相轉化。


謝邀。

說說我前兩天看到的事兒,鍛煉結束,和老婆一起回家,路上看到馬路上圍了一群人,老婆說,去看看。一輛電瓶車停在路中間,一個男人攔住一輛計程車破口大罵,計程車後面停了一輛公交車,計程車上的乘客跑下車來攔了另外一輛車。問:你認為發生了什麼事?

嗯,我們基本可以推測出,計程車司機可能行駛太著急了,碰擦了電瓶車。於是電瓶車主不依不饒。

老婆說,這個男人好像喝多了。怎麼這麼激動。

旁邊的一個老頭說,老酒吃飽了。

過一會兒,110和交警都來了。於是把阻塞道路的車和人都移走。

旁邊的這個老頭說,警察來了你再凶啊,你怎麼不凶了呢?然後通過四周人的議論,逐漸捋出了可能是事實:

電瓶車主喝多了酒,看到綠燈(或者直接闖了紅燈,但是看他激動的樣子,推測是綠燈正常行駛),計程車看到綠燈右轉,或者計程車直行/左轉時,剛好跳了紅燈,因此計程車沒有違規,只是沒有禮讓非機動車,但是,在發生碰擦或者碰撞前,計程車急剎車停下來了,所以沒有發生人員傷亡。

好,如果我分別在剛看到這事兒和聽完這事兒之後發表了圍脖,並且引發了媒體轉發,我們可以推測一下後果。

為了博取眼球,我先發了一篇:「XXX道路被堵住了,一個男人在路中間和一輛計程車司機激烈口角」,再來一篇:「電動車主好像喝多了,非機動車酒駕應當嚴懲!」再來一篇:「計程車闖紅燈,險些撞人,對機動車的監管應該加強!」再來:「各打三十大板,非機動車酒駕,計程車闖紅燈!」

請問,每篇下面如果獲得了大量的轉發和評論,你們認為,這4篇微博帶來的主流觀點是什麼?因為這些觀點,主管單位會否出台措施,以及出台什麼措施?再然後,過了一個禮拜,還有幾個人記得這件事?

圍觀這事兒,你可以說話,也可以不說話。但是最好的選擇是看清楚了再說話,媒體有時候喜歡營造熱點,還可能因為很多原因,選擇性的給出事實,圍觀的人並不知道他獲得的信息是否全面,是否客觀,是否真實——甚至媒體也不知道。

大量的對一件熱點的網路評論構成了網路輿情。如同人們紛紛熱議房價高買不起,結果喊了這麼多年,是把房價喊降了,還是把自己喊的更買不起了,是降低了購房的門檻,還是猛回頭髮現自己被限購了?

葯家鑫事件,一定程度上說,這個人是被說死的;但是死了之後,張妙家人事後的表現是否讓一部分人暗覺葯家鑫說「我怕他們賴上我」多少有些道理?

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乏廉價的正義感,但從來缺乏並且仍將繼續缺乏的是對真正真相的認知和追求,從來缺乏並將繼續缺乏的是客觀的從證據和法治出發的客觀與理智。網路的虛擬身份讓大多數人過足了嘴癮,卻不必背負責任,讓大多數人展現出自己的良知,而不用去過問這樣的良知是否廉價以及是否對他人造成了傷害。

網路的言論自由,是每個人都希望的,但言論暴力這種附屬品,以及它所帶來的危害,有幾個人願意為之埋單?或者,只有當你成為受害者之後,你才會考慮這樣的命題但突然發現無能為力。

網路暴民,是多年前一個我所厭棄的名詞,我曾對這個名詞不屑一顧且反感噁心,但是多年後,回望一下各種熱點事件中,無腦者的狂歡和這種行為帶來的後果,我真的認為,這個名詞雖然偏激且粗暴,但是並非全然沒有道理。

借用魯迅先生的話,我向來不憚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測網路暴民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會無腦可悲到這地步。


我認為網路圍觀本身是沒有錯的,是有助於社會熱點問題的解決。往往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廣大網民的推動得到了解決。但是網路圍觀的過程中有些人有意或者無意的引導輿論以及政府的滯後和不敏感、不作為縱容了網路暴力的形成,繼而導致難以控制的局勢。


看了大家的觀點可以達成一個共識網路圍觀不能解決社會熱點問題。

但是我認為網路圍觀有助於解決社會熱點問題。

我查了下什麼是網路圍觀。簡而言之,網路圍觀就是眾多網友通過網路渠道對某事進行大量點擊,轉發,評論的行為。

那什麼又叫有助於解決社會熱點問題。第一它告訴我們,客體的核心是社會熱點問題,即被大家熱議和關注的社會性問題。第二有助於解決5個字,可以通過問題解決過程和效果兩者綜合考慮。

首先,因為網路圍觀是眾多網友的行為,他必然使被圍觀的問題得到大量的關注,而民眾的這種關注往往使政府給予高度重視。做為解決社會熱點問題的主體,政府的重視不但使資源向熱點問題傾斜,解決其後顧自憂,而且使處理問題的官員勤勤懇懇,效率自有提高。

其二網路圍觀有監督作用。政府作為一個龐大的機構,出現一定數量的貪污腐敗在所難免,但這不是我們放縱腐敗的理由。網路圍觀作為一個人人都有發言權的平台,給了民眾揭露腐敗的機會。這種機會不但使民眾大舒口氣,更保證了處理社會熱點問題的官員不敢徇私枉法,掃除了社會熱點問題解決道路上的攔路虎。並且這種監督作用,改善了官員中的風氣,使政府向更高效更清廉的方向發展。

第三網路圍觀給了政府採納民意的機會。民意往往是衡量一個問題是否被圓滿解決的標杆。當一項制度與絕大多數民眾的價值觀發生衝突時,我們不敢說它一定是錯的,但它一定是值得思考和商榷的。例如「孫志剛事件」,民眾通過網路圍觀的過程使原收容遣送制度的種種弊端暴露無疑,最終導致一部法律(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廢止,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法制的完善。這種對制度的反思,決不是低效率的體現,而是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對百姓的重視,是一種追求更好解決辦法的謹慎,是社會熱點問題解決中,國家和人民最好的收穫。

第四網路圍觀往往伴隨著精英人士的發言和全民的思考。前者給了熱點問題解決者,很多獨到,有用的見解。後者讓全民的素質和思想在一次次網路圍觀中提高。

網路圍觀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弊端,但是我覺得網路圍觀就像是那個廁所里控制抽水的把手,把那個把手轉一下,產生壓力,然後才有水嘩啦一下去沖。


學院選拔的時候,借用了這個辯題打練習賽。今晚比賽結束,特此貼上來,以便交流討論。

感謝主席,大家晚上好。下面由我來對本場比賽進行總結。

第一, 對方辯友今天所說的所有的例子,沒有一例是網路圍觀直接酒吧社會熱點問題給解決了的。他們竭盡全力繞了好幾個彎告訴我們,網路圍觀通過A,A再通過B,B再通過C,然後問題有了好轉,於是認為網路圍觀解決了社會熱點問題。實際上,就是把沒有聯繫的兩件事,聯繫在了一起。但這顯然是牽強附會。他們繞了這麼多彎子,恰好說明了網路圍觀和問題的解決,沒什麼關係。沒什麼關係,就不能稱之為有利於。

第二, 對方辯友今天只告訴了評委們網路圍觀有好的一面,對網路圍觀壞的一面避而不談。我們說網路圍觀魚蛇混雜,泥沙俱下,黨同伐異與不切實際一色,謠言與髒話齊飛,本來尚屬理性的人,到了網上,就換了一副嘴臉,一派非理性的聲音塵囂直上。談到日本,就必然是血債血償,強攻釣魚島,殺光日本人,談到高房價,就是殺富人,均貧富,談到貪污腐敗,就是推翻共產黨。這樣的奇談怪論,這樣的非理性圍觀,到底是有利於社會問題的解決還是不利於社會問題的解決,我相信場下自有公論。

第三, 對方辯友沒有解釋我方提出的墨菲效應怎麼解決,集體行動困境怎麼解決,搭便車怎麼解決,羊群效應怎麼解決。這四大理論對方無法解決,又怎麼能論證他方觀點呢?而這四大理論,無一不是我方立場得證的最大支撐。好,現在讓我們回到辯題,看看這個辯題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其實我方從來沒有否認言論自由的必要性,本題也不是關於要不要言論自由的討論。但是,本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此。我方通過整場比賽只想告訴在座各位一位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們不應該讓網路圍觀蒙蔽我們的雙眼。每一件司法案件的公正裁決,並不取決於網路圍觀,而取決於司法機構的公正性;霧霾問題的解決,不取決於網路圍觀,而取決於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的高效運作;民主中國的建設,同樣不取決於網路圍觀,而取決於每一個中國人,在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的行動。如果我們通過今天的比賽,告訴大家網路圍觀可以解決所有一切社會問題,那實際上就會令我們忽視問題的關鍵,忽視那被網路圍觀所遮蔽的本應該真正得到改革的機構和制度。用一個成語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理解,那就是緣木求魚。之所以我們認為網路圍觀不利於社會熱點問題的解決,就在於此。

更進一步的說,對方剛才大談網路反腐,我便想問,腐敗問題的解決到底是依靠隨機性,不確定性的網路圍觀,還是靠機構建設,制度建設。如果,對方辯題成立,是不是造成本該在資源分配和注意力分配中本應該給反貪部門的資源和關注,流向表面的網路圍觀,而耽誤了制度建設,還能叫有利於社會問題的解決嗎?

恰逢這場比賽之時,海峽的那頭台灣的街頭政治還沒有結束,而大批學生湧上街頭質疑政府的服務貿易協定的起因,就是網路圍觀了一個有詆毀服務貿易的所謂通俗講解版本。使得網路圍觀從線上走到線下,非理性的行為,註定不會解決問題,而是破壞問題的解決。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曾說,表面自由的增加必定造成真正自由的減少。所以,在一個互聯網充斥我們的世界,即使我們依然支持言論自由,但是我們要時刻警惕絕對自由和多數人的暴政對我們世界的威脅。我們要悶頭苦幹,走自己的路,做好制度建設,切實解決圍繞我們的社會熱點問題。

綜上,我方堅持認為,網路圍觀不利於社會熱點問題的解決。


簡單來說,網路圍觀是當下沒有其他辦法可做時,沒有辦法的辦法,但是,這種情況不應該就這樣繼續下去,邏輯上存在更好的辦法,最終解決問題的應該是調查、實驗、推廣,是司法獨立、是公開透明。

我就是因為chrome不能評論,所以來加第三個答案的。

吐槽第一個答案:丫葯家鑫殺人了沒網路在司法獨立的情況下該死刑不?我最煩就是拿葯家鑫來舉例,舉一個沒撞死人還捅了人八刀的罪犯做例子來辯護,網路圍觀是把他沒殺人說成了殺人,還是把他被殺說成他殺人了?

網路圍觀現在的困境在於,媒體或者第一信源,為了吸引關注而喜歡擴大事情真相,或者只挑出一部分真相講述,來引導輿論。

動不動給人扣帽子,還網路暴民,丫高端,丫把自己從人民這堆裡頭提溜出來了是吧?

我也承認很多人在網路圍觀時是缺乏理智,但在明顯,短時間內把人民平均素質從文革提升到大同社會,這不可能,這中間這段日子咱就不過了么?政府就關門了么?互聯網就給它打烊了么?

靠譜的方法是一邊改變你的做法,好好合計,讓那些素質不高的人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危害,嘴炮那就先忍著吧,別像抗日遊行一樣跑上街去砸車;一邊讓他們素質提高,給一人扣頂暴民帽子,你又不能把他們都發配監獄,下回他們一樣跳出來展現風采,除了你解了氣,佔據一個素質高點,你能怎樣?

但網路圍觀本身沒有錯,它只是在這個扭曲的世道上應運而生的一種應對扭曲的辦法,當然它也說不上正確,因為正確的應該是司法獨立,是政府公開透明。


我並不認為網路圍觀是一個合適的社會監督方式。尤其是當媒體自身都失去了其真實和客觀性,成為了謠言的慫恿者。整個網路輿論趨向於抨擊當權者,富人或其他勢強者,同情勢弱者,並不是一種合理的現象。要想網路圍觀成了為一種有效的監督,網民的自我素養還需要提升,媒體行業更是需要整頓。


網路圍觀固然有其好的方面,處於現在互聯網時代,大部分會成為社會熱點的問題都離不開網路上的轉發點贊評論,但這隻表明了一種關注度,但對解決未必能起到好的作用。不否認有過網路圍觀促進問題解決的事例,不過按目前的網路環境來看,民眾的感性發言穩居主流,網路水軍泛濫,同時,社會熱點問題的解決方向很容易受到一些片面禁不起推敲「主流思想」所影響,產生其他的問題。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女記者殉情事件後媒體人聯名致信安徽台台長?
每次看鳳凰衛視新聞今日談,都替阮次山著急。語無倫次,英語糟糕。如何評價這個人,難道就我一個人討厭他嗎?
為什麼有人說《南方周末》連《環球時報》都不如?
國外科技媒體推薦點評 Part.2

TAG:媒體 | 社會 | 計算機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