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辭職去旅行的人,旅行結束後是重新融入原來的生活圈子還是開始了嶄新的生活?有哪些辭職去旅行歸來後的心路歷程值得分享?


剛辭職旅行了一百多天的飄過——回到家後,直接無縫連接上了原先的生活圈子。

澳大利亞土著有種毀滅世界的逆天神器叫作飛去來器,這東西只要使用者按照祖傳的無字天書版說明書操作使用,無論怎樣拋出去後都會回到使用者手中,當然如果操作不當的話,它也開發出了打死隔壁王大爺家狗的附帶功能(完了,貌似澳大利亞土著沒人叫王大爺這麼有鄉土氣息的名字)。——辭職旅行也不過如此。

大部分人的人生,不是做漫無目的的布朗運動,就是做周而復始的簡諧振動,無論振幅多大,總要回到平衡位置的,辭職旅行的那段時間只是稍微跑偏平衡位置了一些而已。它是疲憊生活中偶爾的出軌,但正如大部分人的出軌,即便小三再秀色可餐,也會忍痛割愛,最後還是跟陪伴自己多年的黃臉婆繼續平靜地過日子。

是的,我反感那些過度解讀辭職旅行將其無限拔高的行為,其實旅行不過是生活,是最普通不過根本不需過多提及的平常愛好,跟打球、聽歌、讀書沒有太大區別,只不過它持續的時間更長,看起來放棄的東西更多罷了。其實真正辭職旅行過的人,還真沒把它太當回事,只是平淡生活中的小小點綴,回家後該幹嘛還是幹嘛。在旅行很普遍的西方,旅行早就融入了普通生活之中,反倒是剛興起的中國,總是太看得起它進而太上綱上線。其實我在路上遇見的大多數辭職旅行的人,大部分學生時代都曾多次旅行過,該經歷該感悟的很多以前都已經經歷過了,這種生活方式對他們來說並沒有那麼大的衝擊力,也沒那麼多的改變。

所謂間隔年(gap year),也只是gap而已,它分開了過去與未來的生活。旅行中的經歷肯定有助於眼界的開闊和思想的成長,但畢竟大多數人還是要回到現實中來的。這就像讀書一樣,這之中你會有飛速成長,但一下就出現「嶄新的生活」的人畢竟還是少數。

------------------------------------------------------------------------------------------------------------------------------------------------

至於是重新融入原來的生活圈子還是開始了嶄新的生活,這樣的人都是存在的,我說說我路上認識的幾個朋友吧。

1.
一生都在間隔年的瑞士老頭。

我跟他相識於興坪古鎮旁的灕江畔,當時夕陽在灕江上灑下了粼粼的波光,河對岸晚霞中的元寶山是20元人民幣背後的圖案,很有電影橋段的感覺。

他一連跟我聊了四個多小時,說起他的旅行與生活。他已經60多歲了,從十幾歲開始就一直在路上,很有當年嬉皮士的風格。他去過的國家太多了,經歷也太豐富了。在他的娓娓道來中,我甚至出現了以下的錯覺:

他就像是打開了一個塵封多年的百寶箱,從中小心地拿出了一顆顆珍藏多年的水晶球,並將其一一擦拭。頓時,一個個鮮活的地區在月光下放射出了四射的光芒,馬德里、聖地亞哥、瓦拉納西、墨西哥、摩洛哥、香格里拉、阿根廷、瑞士湖畔都在順次亮起,一直到他最愛的安達盧西亞。最後,那隱隱的微光化作了衝天的火焰,這是安達盧西亞無匹的熱情之火在空氣中的不安躁動,
還有他所謂的微妙而特殊的感覺——燃燒在空氣中的西班牙特有的熱情奔放徹底點燃了他的靈魂,然後再在他敘述到尼泊爾時又復歸了平靜,而熄滅它的正是來自喜馬拉雅山凜冽的山風。

當他在某個地方工作了一段時間待膩時,可能就會辭職旅行,或者去新的城市工作,他的人生一直就這樣不斷間隔著,豐富而精彩,卻很自然,毫無矯揉造作,想換工作換城市了就自然而然地去個新城市待著,不像中國某些旅遊暢銷書上寫的那樣「為了旅行我毅然辭職,我為了夢想我牛逼云云」。這只是他最普通不過的生活,是他自己認可的生活方式,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非但沒想過要去炫耀,甚至都沒感受到他的生活與常人有何區別。旅行對他來說就像是空氣,必不可少但卻又時常沒意識到過它的存在。

他跟我說,一切東西還是自然發生最好,生活如此,旅行如此,旅行中遇上的人和事也如此。他說,這一生路上認識了朋友,一般都會很自然地和他們聊天,就像跟我一樣,去了解一下別人不一樣的生活,這很有趣,是旅途中最吸引人的一部分,然後和他們就會分開,各自回到各自的生活中,也沒特意留下聯繫方式。就像我們,如果有緣,以後可能會在世界某個角落的青旅再次相見,如果無緣,那也很好,只不過是擦肩而過。這就是旅行,這就是生活。

在中國人的刻板印象中,他這樣的生活方式一定很漂泊很凄慘,但其實並不是這樣。他有著自己深愛的老婆,有健康的孩子,其它的也與一般人沒什麼兩樣,沒有因為一生在路上失去很多人認為的婚姻家庭失業,除了他嫌瑞士稅賦過重,不常回到瑞士生活這點外與一般瑞士人沒什麼不同。其實這也很正常,旅行本就只是生活的一種,一切都只是那樣自然而然地發生了。生活該怎樣就怎樣,它只不過是項發生在異地的運動,難道你會因為去別的城市打了幾場籃球就與一般人不同了?

聽他在旅行與人生中的感悟,頗有大師揮毫潑墨後划上點睛之筆的瀟洒從容,人生的智慧,只不過是不經意間在路上的長河中自然而然地浮出了水面。沒有多一分,沒有少一分,他從不會去考慮「到底是融入原來的圈子還是開始嶄新的生活」這樣的問題,一切都讓它自然地發生著,這種一切隨緣的境界讓我很是羨慕。

2.
從六年級起就獨自上路的女生。

我認識她時她才大一,卻已經有過很多年獨自旅行的經歷了。如果把學習看成是學生的職業,那她偶爾的翹課旅行也可以部分算作辭職旅行。

她能與任何一個在路上相識的朋友都可以推心置腹,可以在酒吧與你相談甚歡,一起抽煙喝酒爆髒話,吐槽著該死的世界該死的生活,也能第二天離別後跟你形同陌路,彷彿大家未曾相識。她說,旅行了這麼多年(大部分只是在寒暑假),在路上接觸過很多人,這些人這些事對她的人生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卻從沒有留下過路上任何一個朋友的聯繫方式,以後也不想聯繫任何人,重她將新回到原來的生活中,就像路上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回到現實中,她的生活圈子完全還是以前的那樣,她依然做她的學霸,依然努力地爭取著她想去的世界頂尖學府的offer,但是旅途中眼界的開闊與對她世界觀的重塑,卻在她的現實生活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這印記應該也算「嶄新的生活」的一種吧。

其實,很多人在路上和現實中完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狀態,有時甚至判若兩人,所以回去後無縫融入到原來的圈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因為他們從未曾真正遠離過。只是當你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時候,其實早已與最初上路前的那個你不一樣了。

3.
一個搭車+沙發客+逃票,至今仍窮游在路上的女生。

那是在雲南認識的朋友,曾3個月僅僅花了1000+RMB就走過了10個省,她會定期辭職旅行,一直就這樣在路上飄著,我問她要走到什麼時候,她說不知道,也許她會一直走下去,最近又去了南亞,這就是她嶄新的生活吧。這沒什麼不好,這是她選擇的方式。

生活,不過是適合自己的就好了,並沒有統一的標準,無論是哪種生活方式。

------------------------------------------------------------------------------------------------------------------------------------------------

想起了《圍城》中的比喻。其實辭職旅行就像是出痘子,很多人在沒出過,沒產生出抗體時多少都想出一下,但出過以後會發現也就那麼回事。當然,這個出痘子的過程讓我終生難忘。

旅行這東西的確可能會上癮,有些人將其當成毒品(無貶義),至此開始了自己嶄新的生活,或飄在路上賣藝,或通過代購、投稿等方式在路上謀生。更多人的人還是將自己當作飛去來器,終會回復到現實生活中,過著表面上看與以前無異的生活,只是他們的思想,或多或少因那段旅途而改變了。

——辭職旅行對每個人的影響,完全是因人而異,只要對他有幫助,哪怕只有一點點,我認為都是好的。

其實有個東西與辭職旅行很類似:

你畢業後離開了家鄉,去北飄了幾年,中年時重又回家鄉工作。這之中,北京的經歷其實也是一種間隔,你回來時還是那個熟悉的城市熟悉的生活圈子,但你到底算是真正融入了原來的生活圈子?還是算開始了嶄新的生活?這不是簡單的二分法,我想更多的人應該是在保有原來的生活圈子的基礎上,把在帝都開闊的眼界和學到的經驗帶回去,僅此而已。

——讓旅行與人生都回到它最初的原點。

最後,再順便給出一個我最近回答的類似問題的傳送門:

為什麼這麼多人認為到西藏旅遊就能找到人生真諦?


這我不得不吐一下張靜的答案。

間隔年是扯淡嗎?行萬里路不如讀萬卷書嗎?

間隔年的概念到底是什麼我看現在好多人還沒搞清楚。是放下一切賣車賣房到一個或幾個你不熟悉的地方去所謂流浪嗎?是嗎?

我之前寫過一個關於間隔年事例的答案,間隔年不是說你要一年遊手好閒光吃不拉沉溺於外面的世界,間隔年是讓你暫時離開慣常的生活軌道,去嘗試開發(注意是開發)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裡面可以包括嘗試新的職業,也可以不必,誰特么說間隔年就一定要辭職去遠方了。請一年的假回家設計搭建一別墅算間隔年嗎?當然算!這就是我前公司CTO乾的事兒,丫沒事兒還回公司吹牛呢。

認清自己,讀書就能認清自己了嗎?書里那些內容都是怎麼來的?你從書上看來的東西你在人間不需要體會嗎?間隔年或者辭職去旅行或者不辭職去旅行都好,都是體驗,凡體驗就必得有期待,就得決心打開全身的毛孔,但是旅行的魅力在哪裡?是在於驗證LP上的攻略嗎?不是啊!是在於發現,或者叫開發。如果沒條件不能說走就走,你每天上班走條不一樣的路也是一樣可以有所發現的。只是說,人在不熟悉的環境里,更加善於發現,或者說開發,更容易激發一些想法和正面的情緒,甚至是膽量,這跟日常工作生活的平台感是不同的,固然沒必要把它拔高到一個蕩滌心靈的地步,但是這跟讀書也是截然不同的。你讀一百本寫倫敦的書,也不如親自在那座城裡轉上幾圈。

另外自拍怎麼就叫裝逼了?那是不是人家把身歷其境的喜悅給別人分享?你怎麼就能確定那就不如你的目的高尚了?我喜歡看一切旅行的照片,或者被稱為旅遊的都可以,除了不遵守公德散德性的。憑什麼就說人家深度不如了?人家在路上的體會你都知道么?

間隔年甚至都不必是一年,半年也行幾個月都行,死摳這個名詞就更不見得明白它的本源,本來是說國外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後先玩兒一年再找工作,所以放在辭職不辭職的前提下來討論間隔年本來就是不搭界的。暫且說間隔年就是辭掉一份工,玩兒一陣,再找一份工。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有人散心,有人完成心中的夢想,有人探索新的領域。它對接下來的生活是不是有幫助,我個人的經驗,以及身邊朋友的經驗,當然有!

換個活法兒哪怕是只有幾個月也好,把曾經想嘗試的事情嘗試一下,或者去體會一下別人是怎麼生活的,這件事本身落實下來就是一種實踐和勇氣了,有多少人窩在辦公間的格子里思前想後都只是YY最後看看風光電視片就算了。當然這也是人家的活法。但是對於勇於偏離正常軌道去體驗的人,至少,在經歷之後,會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至少,會知道自己日常工作生活的意義是什麼;至少,勇敢一點是沒有錯的。

經歷是最寶貴的財富。

另外,強烈推薦一下本問題下 @關毅 的答案,裡面有事例。


看到葉子的私信我的第一個反應對我自己而言是很難過的,對葉子而言是挺慚愧的。因為我還沒什麼資格回答這個問題。辭職之後的旅行之路終究沒有開展,從去年辭職到現在這段時間期間發生了太多事兒。其中的複雜心理經歷與感受也許我一直都不會想著詳細的長篇寫出來,因為心太累。也許不一定什麼時候會有心情再寫下來給自己看,但現在不會。

正在猶豫,要不要回葉子你的私信的時候,消息提示葉子發來的這個問題的邀請。我想,葉子也許一定是遇到了當初和我類似的岔路口而難以做出抉擇。靜下來想想自己當初想尋求幫助尋求理解尋求方向的難過。覺得,無論我的回答對於葉子有沒有幫助,我依然願意把這近一年來的感受化作最真實,最真摯的最簡單幾句話來和你分享。對你有幫助,感謝上蒼,沒有,亦感謝上蒼。

1,永遠要努力做一個果斷的人。即使一開始你的果斷作出的是一個不合適的決定,並且這個不合適的決定讓當時的你看起來付出了負的代價。因為與由於猶豫不決的陋習惡習而給你帶來的代價相比,沒有什麼是不值得的。回頭看看,你一定會微笑著感謝當初那些小負代價。

2,有想法就要去捍衛它。永遠不要先入為主的想著也許會有誰誰理解你支持你。

3,人生只有900個月。

想起來,再更新吧。

大家晚安,葉子安。


在透支自己工作n年後,曾辭職旅行4個月,去了澳洲、紐西蘭、柬埔寨和越南。回來後花了2個月找工作。既沒有融入原來的生活圈,也沒有開始嶄新的生活,只是換了僱傭方式回來掙錢而已——原來是僱員,後來變成了freelancer,因為freelancer來錢快。

心路歷程就是:我要把這麼多年沒玩的本全玩出來!---&> 自由自在地玩了40天 --&> 開始厭倦了每天背個大包到處走,要不是景色特別優美,簡直想直接回家睡覺 --&> 總算回家了,直接病倒,因為太累了 --&> 但是機票已經訂好了,只能一康復立刻又上路 --&> 太累了,一點都不enjoy後面的行程,且很嫌棄柬埔寨的路況。

綜上所述,我用了4個月意識到:1)自己還是很喜歡工作的,只是需要更注意休息,純遊玩也很無聊,沒什麼意思;2)自己更喜歡到方便安全乾凈的地方遊玩,對類似柬埔寨環境的旅遊地以後不會再選擇了。

旅行是認識自己的途徑。其實說白了,你接觸的人多了也會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只是現在普通人的生活圈子都不大,交往來交往去也就那麼幾種生活模式,旅行也許能讓你體驗、見識不一樣的生活、思維方式。僅此而已。


個人不支持為旅行而辭職,但是我卻是去年剛剛完成辭之後考慮旅行的事。辭職時斟酌許久後的決定,與為旅行無關,那段工作壓力太大甚至讓我晚上睡覺鬼壓床,而且確實已經不再是我想要的方向,最後辭掉了。希望休息一下,靈光一現想到去旅行。在北方生長的孩子,所以決定去了南方諸多城市,在廈門做義工呆了一個月,從江南各大小城市一路玩回來。覺得自己蠻幸運的,一個人,在路上遇到蠻多有意思的人。到現在,有時候做夢還夢到曾經走過的一些大街小巷,真是魂牽夢繞了。有機會一定還要去,包括途中認識的朋友,不是每個都能交心,但至少有那麼兩三個至今保持著聯繫。

說到旅行結束,是去年11月的事,我本人在青島工作,本來在猶豫是否回西安家裡去,因為房租還未到期,再加上一些手續上的事,就在猶豫要不要過了12月再回去。這裡一定要說一點,本來就打算旅行的一路上好好想想個人去向的,結果根本沒空好嗎!每天都是美食美景偶爾還有美男!其他的事都被拋在腦後啦!……很巧的是,等我回了青島,幫原公司的同事寫了點東西,被老闆發現不是她寫的風格,那位朋友也很坦蕩的招出來是我幫忙寫的,於是……在我還在猶豫個人去向的時候,被原公司的老闆返聘到了另一個部門裡……居然在去年冬天做的比我自己想的還好,到今年得到各種優厚待遇,意外地續了約......突然覺得,在現在的領域裡,我倒真的還有些興趣去深入探索,儘管不指望自己一輩子都在這一個領域裡,但目前來講,還真有許多值得探究的。最後,就是為了讓我爹媽心安,決定要找個男生認真交往了。嗯~


我身邊一個朋友,在事業上升的高峰期辭職去旅行了,他一走就是幾年,如今還過上了自己最喜歡的生活。

你身邊可能都有這樣一個朋友吧:在一線城市工作,長得一般,每天穿著襯衣西褲黑皮鞋,臉上掛著標準的服務行業微笑,靠著幾年不懈努力業務也還不錯。

眼見著升職加薪,底下也開始有一幫自己的得力下屬了,別人見到他也會開始帶個尊稱 X總——總之他是很多來到一線城市,靠著能力和努力一點點站穩腳步的打工一族的縮寫。事實上你肯定不止有一個這樣的朋友,事實上沒準你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你能想像這樣一個朋友突然有一天離家出走了嗎?然後等你再聽到他的消息時,他已經騎著一輛破自行車,在丈量祖國的邊境線了。那照片里,烈日別樣紅,天空凜冽藍,他標準的服務微笑從臉上剝掉了,只露出從靈魂里透出來的快樂和純真。

你很難想像,環顧我四周所有具有上述特徵的朋友,我也幾乎找不到完整的一個。這麼說是因為我也曾經這麼做過,但是那時候我還很青澀,手裡一無所有,這種無所畏懼失去的勇氣才讓我一路走了下去。

?

他是我見過的最帥的屌絲

但是他不同,他出走那一年,正值事業高峰期。

在深圳摸爬滾打四年,由剛開始意氣風發的小夥子一個月跑爛了四雙鞋去做銷售,到四年後負責一個區域的總業務,生活也跟這個城市的角角落落剛剛磨合好,身邊的一群朋友都是幾經犯難與共後篩選下來的。

生活剛朝他露出善意的微笑來,他選擇出走了。

就在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早晨,開完例會後,他遞了辭職報告,做好工作交接,請朋友吃了頓飯,然後跟出門買包煙一樣,平平淡淡理直氣壯地走出去,不回來了。

那些嚷嚷著工作無聊,人性複雜,辦公室鬥爭令人作嘔,人生單一無趣的人,卻並不捨得放棄他們每天咬牙切齒的生活,只能在日復一日的煎熬中一點點妥協,忘卻自己,直到完全麻木,倒也覺得舒適起來。

而他,戲劇性地選擇了在六一兒童節那一天,騎著車出發,去活一個屬於自己 樣子的模樣。

為什麼有那麼多騎行流浪的故事,我不想說,也並不欣賞欽佩,因為很多人選擇這種流放方式,是出於對自己現狀生活的不滿,而又無力改變,這種出走不需要勇氣,只需要自暴自棄。

只有在你擁有了很多東西,嘗試了穩定溫暖的生活後,做出的出走,才有直擊心靈的力量和震撼,因為這是一場勢均力敵地交換,是以平等姿態跟生活的談判。

是我們主動,做出的選擇。

那一年他28歲,騎著一輛摔斷了半邊把手,綽號叫「獨角氂牛」的美利達勇士550,歷時76天,騎行了5673公里(路線曲折),住在最破舊的青年旅館,半路還丟了錢包,靠著身上兩塊五毛錢走過來。

但, 這並不是一個腦子裡長著浪跡天涯,行俠仗義的追夢人如何歷經千難萬險,最終實現輝煌的勵志故事。

如果是這樣一個故事,他應該才十二歲出頭,身負血海深仇, 或者乾脆就是一個孤兒,一路走來,奇遇不斷,最終練就一身非凡武藝,戰勝無數出身優良的富家貴族子弟,贏取白富美,從此人生走上巔峰。

但它卻不是這樣一個故事。

它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在全世界都在追逐著名利的時候,他卻在追逐自己的夢想。好吧,這兩件事其實沒那麼不同,被名利俘虜的人也算是在追逐自己的夢想。

但是他的夢想,卻是真的夢想。

這個夢想,不是 「爸爸媽媽說」、「老師說」、「電視報紙說」里那個被說出來的藍圖;不是藍領白領之上的那個金領;不是獵人給麻雀設的圈套里的那點米粒;不是留在教科書上那個被活人任意塗抹描繪的名字......

與其說,他在追逐這個夢想,不如說,他被夢想選擇了,因為在後面漫長的年歲中,他對這個夢想毫無抵抗能力。

我見過很多在路上騎行的人,徒步的人,自駕游的人,「出行,流浪」這些名詞很有煽動力,這是一種奢侈品的象徵,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它需要很高的成本,時間和金錢。

走在路上的人,總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你看,我在擁有一件奢侈品。這種心理讓「我為什麼出發」的思考,簡化成了「我要出發」的衝動。

所以,他們機械地前進著,拍照,發圖文,忍受著這個隨時都可以結束的苦難之旅,只需餵飽自己膨脹的虛榮心。沒有一個人,有勇氣一直在路上。

我想他也是吧。

難道不知道五星酒店的床有多溫軟嗎?難道忘記了城市裡面燈紅酒綠的娛樂跟美食的味道了么?難道不記得樓下拐角處的咖啡館裡熟悉的安逸了么?

那些東西,熨帖安妥地等在那,觸手可及,你每天都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如何被安置在一個舒適的空間里的,這份踏實和不變,才是生活應該有的常態,不是么?

他說,不是。

騎到破廟裡,架著小爐子煮泡麵加野菜,聽著外面雨滴長夜,讓一個個不期而至的旅人擠在自己腳邊的防潮墊下(那可能就是一塊塑料布),分享彼此的食物和故事。

那份悠閑和愜意,可不比咖啡館裡的閑談差呢!

等長長的旅程走完,我問他,你該回來了吧?

眾人的艷羨里也帶著疲倦和觀望,你特么總是要生活的吧?體面的日子才是一個社會人的責任。他笑著說,回不來了,我已經被另一種生活選擇。

他說,我想做點有意思的事。

於是,在那個古老的小鎮上,他開了一個叫愛情公寓的青旅,裡面有上下鋪。我想愛情應該不會在上下鋪中間發生吧。但實際上有很多愛情在那裡發生,也有很多愛情在那裡停歇。

這個青旅,一點都不像青旅。什麼都是他自己親手倒騰的:拼接桌布,古樸檯燈,葡萄架,花圃,明信片,路標牌匾,房間走廊上的牆畫......

他把自己的氣質,用一個愛情公寓裝得滿滿的。

我是個有潔癖的人,所以我覺得這個氣質跟我是相衝突的。

你看,那廚房誰都下廚,吃飯時候滿滿一桌子,中間還總是有不請自來的陌生人,你拿把香菜,他拎根蘿蔔,跟過家家一樣,又像是一個大家族裡的大鍋飯。

吃完就算了吧,還偏偏要生一堆火,烤著甘蔗饅頭玉米,你一言我一語地瞎聊,平時不都是一群「我很內向很孤獨很憂傷」的人么?怎的到了這個屌絲氣質滿滿的愛情公寓就全體變異了?

而且,你們呼啦啦一群大人,跟在他掛著黃色鴨子玩偶的自行車後面瘋,不覺得害臊么?整個一旅遊團似的,不是說好了「一個人的旅行」、「要當個靜靜的美男/女子」么?幹嘛要湊群熱鬧?

還有你,你,你,拍這樣的照片,不是你平時的風格啊,什麼,你還要洗出來做出明信片?他是個瘋傻,你們怎麼都跟著瘋傻呢?

那些平日里一本正經的人,到了這箇舊民宅公寓了,忽然集體返璞歸真,流露出一種孩童的天真和好玩來。這大概也解釋了,為什麼當他準備愛情公寓第二次裝修升級時,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眾籌成功了。

我默默地想,愛情公寓就是種傳染病,專門傳染屌絲氣質。然後我小小猶豫了一下,就跑過去跟他們體驗地攤生活。等晚上收工了,坐地上跟吉他歌手一起胡亂唱,鼓手敲得咚咚直響,毫無章法可言,就像我當時的人生。

那時候,我眼睛犯了病,走路看東西都帶重影的,經常忽然就看不見了,醫生說不能再看書寫字了。我跑到這個小鎮,窩在愛情公寓里養病。

我怕出去,怕走路摔跤,怕以後好不了,但是我當然不能讓人知道我的脆弱。

所以他帶我出去的時候,我都假裝很輕鬆。我們從小鎮最低洼的地方,走到最高處的山頂,從最繁華的早市,走到荒無人煙的沙地,從星空密布的夜晚,走到朝陽綻放的清晨......

等走完整個小鎮的每一個角落,吃遍百家飯後,我的眼睛就恢復了。然後,我又回到了城市。他守著自己的愛情公寓,帶著另一波剛剛摘下面具,急不可待地撲進大自然玩耍的大人們。

我在他微信里,每天分享著愛情公寓不同的故事和照片。

他的足跡從西北一路縱深,走出了國門,走向每一個染著他氣質的地名,那一口白牙的笑,點亮了我許多灰色的日子。有時候埋頭在格子間工作時,想想還走在路上的那個人,心裡就心安許多。

有人說,生活總歸是要穩定下來的。

我不知道什麼叫穩定的生活,衣食無憂,溫飽體面么?如果說朝九晚五是一種生活常態,那對我,對他來說,一路前進也是一種生活常態。

只是,我們選擇的方式跟大多數人不太一樣,但並不是因為這個不一樣,就表示沒有「好好踏實生活」呀!

我最看不得那些假裝好意,實際誹謗地勸慰「你應該踏實點過日子了」的人,這個踏實要如何定義呢?賺很多的錢,買很高檔的衣服,補充一堆營養保健品,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有一方自己睡覺的格子?

這些算是踏實過日子嗎?

如果這是你所追求和渴望的,那這樣的生活姑且算是踏實吧。

他呢?

做自己開心的事兒,娶了喜歡的人兒,在一個喜歡的地方,換著花樣百般折騰,這樣鮮活靈動日子,你敢說不是踏實過日子?

我想,那些鄙夷的面目底下,應該深藏著一顆嫉妒的靈魂吧,因為在他們乾癟的人生里,除了有點錢(很可能也沒有),簡直沒有任何其他可以誇耀和值得肯定的東西。

而錢,是他玩著生活也能賺到的。

在我忙著考試學習的期間,他告訴我說自己註冊了公司,招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在忙一個「很棒很好玩又能賺錢」的項目。對了,他說,下次過來這邊,我可以開車接你了。

這話我不信,記得剛買車的時候,我們走出去十米不到就一頭撞在大樹上,只好又叫4s店的夥計弄回去修車,他照樣嘻嘻哈哈好地說,真好玩,要好好練車了。

我們挑著大晚上人少的路,一路開到雪山腳下,中間上坡的時候熄火n次,有時候超過一輛三輪車,他也能興奮老半天,要知道坐在副駕駛室的我可是驚出一身白毛汗啊!

可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熄火後怎麼也啟動不了時,就會認真跟你說,別擔心,車上有水有餅乾有暖氣,我們看一晚星星吧,等明天叫朋友過來開回去。

隨遇而安,隨處可棲,任何事情,不管好壞,都能用玩的心態來面對和處理,這種生活態度跟方式,正是我缺少和嚮往的啊!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他告訴我,又搬辦公室了,公司正在面臨新的契機和轉折,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才不會告訴你,很可能是他又玩倒閉了準備重新開始呢!

但是又如何呢,人家永遠都能玩下去啊!

關於那些舍斷離是怎麼做到的,兩塊五毛錢的日子是怎麼維繫的,異國他鄉語言不通的困難是怎麼克服的,愛情公寓是怎樣一點點建立又存在於人心的,他是怎麼打敗一大波對手,娶到那個漂亮的少數民族中學女教師的......

那些故事的細節,有些我不能說,有些我不知道,但是終有一天,我會原原本本地把他的生活,他的夢想,捧到你面前,提醒那個曾經孩童般笑著的自己,你也有過一顆跳躍的心啊!

他說,我的出走,早有預謀,而你的騎行經歷,給了我榜樣。那個夢一直在那裡,那個人一直在那裡,只是在合適的時機,他醒來,他被選擇了。


第一份工作,在一個互聯網巨頭工作,作了1年2個月的時候選擇了辭職,不想再每天晚上固定11點鐘下班,每天工作14,5個小時的感覺,不想再沒有自己的私人生活,又痛苦著沒有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睡眠不足,很討厭經常被拒絕,甚至遭白眼的樣子,也不喜歡那種一直強姦著別人的意志的氛圍,以及業績這些帶來的很大的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堅持了一年,到最後覺得沒什麼動力做下去了,之前自己很要強,但也總算證明了自己不是沒有能力了,而當時想法又很理想化,存了一點錢,對錢也沒什麼很大的要求了,買房買車對年輕的自己而言很遙遠,又因為沒有女朋友所以沒有這方面的壓力。後來想起一直在和別人說著自己想去環遊世界,但目標總歸很遙遠,所以先從國內旅遊起。就準備辭職後去旅行。

而那年7月份離職。辭職後花了兩個月時間準備和休息,準備好裝備,就在9月份的時候去成都,和網上約好的驢友匯合,一起騎車去拉薩。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後來自己又去了古都長安,從長安一個人騎行到了天津。總共花了4個月時間。

回來後其實很迷茫,在路上體驗到了那種只要自己真心想做,自己就可以成功的感覺。但卻無法適用於現實,自己還在迷茫著要不要繼續做銷售,或者轉向策劃?內心仍然漂浮不定,還是想去旅行,想邊打工邊賺錢,反正餓不死,雖然會很拮据,但也不失為一種旅行的方式,但內心放不下對家裡人的責任,如果這樣子下去,自己很可能無法贍養父母,父母到需要我的時候,我也沒有錢能撫養他們。後來決定工作到50歲左右就去實現夢想。

重新找工作,對自己期望值太高,好像以為旅行之後什麼都會解決了,但其實並沒有,這過程中還是各種不順,自己以前遇到的問題還是原封不動地在那裡等我,對我說:老朋友,回來了。除了周圍人偶爾的讚揚,還有一些不解,生活實質上並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但是心態變化很多,很清楚自己心中的世界大了很多,也很清楚那種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的感覺,很苦,但是很值得。但整個人也很浮躁,很虛,眼高手低。而後來又換了兩份工作,現在是第三份,也不知自己可以做多久,但會儘力去做。先將自己現實中的事處理好,就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是對自己這樣說的。共勉。


我的經驗是辭職旅行回去後的朋友大都經歷了一段不適應期,在旅行的美好回憶和現實的生存壓力間變得有點竭斯底里……但這是短暫的,畢竟要繼續生活。很多朋友也選擇了新的開始,開始改變那些在路上發現的自身存在的問題。我還不能準確的說出旅行帶給我怎樣的影響,因為細微的變化都還在持續著,但有一點很肯定,歸根結底是要面對自己,改變自己,所以無論是老圈子還是新環境,可能會存在難易程度的不同,但最重要的還是要行動起來。


在我看來,旅行看世界,是屬於大多數人的慾望之一,和吃飯、睡覺這種慾望差別不大。

只不過有些人,他更好地平衡了旅行、工作(吃飯)房子(睡覺)這些慾望。所以在他的價值觀里,他會選擇有了富餘的時間和經濟能力之後去旅行。而有些人,也會抱著「父母在,不遠遊」的想法。還有有些人,同樣是價值觀問題,他則會對自己的人生需求有不同的選擇和看法,他的前提是這樣的:有了富餘的時間和經濟能力之後不一定會去旅行,或者說更希望在適合的時間去旅行。

所以他們選擇了辭職旅行。

說到底,這是取捨問題。

拋開價值觀問題,我們大多數人對辭職旅行的第一印象是:勇敢、冒險精神。《Into the Wild》《On the Road》激勵了一代年輕人內心的不安荷爾蒙。

但反過來想,安於平淡難道也不是一種勇敢的人生態度?我們無法輕易拋開某個人的過往經歷、人生背景去評論一個人,也許你心目中的「勇敢」標籤不過是在他人眼中的幼稚。

而對於說「炫耀旅行」這種說法,認同關毅的說法,旅行不過是生活,是最普通不過根本不需過多提及的平常愛好,跟打球、聽歌、讀書沒有太大區別。但也無可厚非,現實生活中人們自然而然會對較少出現的事物抱有「逼格」較高的看法。在西方,旅行幾乎是年輕人成長的一門必修課。這僅僅是個人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值得鼓勵,但不盲從。如果你抱有辭職旅行後人生來到一個新的高度的想法,恐怕還是有點不切實際。

但如果你認同人生不是截成兩段,前一段賺錢後一段旅行,而是人生是由「保持讀書、工作是你的價值體現、旅行是過程不是目的」構成的話,那麼上路吧,人生就該有意思點。


瀉@秦皇島海怪 葯

其實辭職不是為了去旅行,正好有這個時間就去西藏待了半個月。

西藏,網上盛傳的心靈聖地以及宗教朝聖地,更多的是冷眼旁觀,總有距離感以及玻璃感,這也是短暫旅行存在的問題,雙方文化差距所在。看到滿大街跪拜虔誠的信徒,我會驚訝於他們內心的堅定,對於西藏充滿了疑問。

在西藏也接觸了一批漂在拉薩的藏漂們。有的來了又走了,有的離開再回來,有的來了就留下來·····有開客棧的,有開酒吧的,有在這邊工作的,有賣珠子的,有做義工的,當然留下來,是因為喜歡這裡,享受這裡自然風光,宗教氛圍,自由自在的生活。離開的,很多是源於需要平衡現實生活,回到內地去了。

對於西藏最大的感受是,路上的風景遠遠美於知名景點。例如318川藏線(去林芝、然烏路上)、去納木錯的路上,以及青藏鐵路線上~(上圖)

當然,短暫旅行改變不了什麼,人有習性的力量,追求慾望、滿足慾望,在此兩級不斷搖擺。

但是,旅行的意義,可能就在於跳出自己常有的生活,去看看這個不一樣的世界,去冷眼旁觀自己的念想、歡喜、憤怒等等。

回到上海,迅速回歸正常生活軌道了,找工作、找房子。。。。。

自己在快節奏的生活工作之餘,能夠經常慢下來,留給自己與日常軌道在時間上、空間上一段距離,反觀自己,善待自己的心。

這樣就挺好。


雖然沒有「辭職去旅行」的經歷,但有過辭職後,徹底脫離了原來的生活環境,投入陌生。

回頭來看,徹底投入陌生,是辭職的最大收穫。因為投入了陌生,就將原來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籤統統撕掉了,這樣更容易看清自己。而認識自己,是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生活的前提條件。

所以如果選擇「辭職去旅行」,那就在旅行中仔細觀察自己吧。把自己認清楚了,很多辭職前的困惑,就都解決了。


去年夏天的時候,我做了一個決定,辭職然後去非洲。臨走之前,給同事們發了封郵件:「歲月還漫長,我們路上見」——搞的牛B哄哄的樣子,但其實我心裡一點都沒底。我怕回來後找不到工作餓死。

但是我更知道,如果不去旅行,我恐怕現在就會整個人都爆炸了。我看了一下工作五年後積攢在銀行卡里的餘額,沒事,至少還夠我活個兩年——至於兩年以後,江河日下也好,窮途末路也好,我也特么認了。

然後帶著這樣的不安,我一個人去了非洲旅行,路上差點死在乞力馬扎羅雪山上。但是回想曾經那些在路上的記憶:馬賽馬拉大草原奔跑的斑馬和獅子、乞力馬扎羅山頂上空浩瀚無際的星河和漆黑寧靜的大地、利物浦海港邊刺骨的冷風和窗戶中透出的溫暖亮光,東京灣抬著頭仰望的摩天輪、亞茲德月光下用波斯語為我們念詩的小哥、從台北到台東到台南一路上跟我們說「不會不會」的姑娘——就算只是為了這些,就算旅行回來之後餓死窮死,那也值了。

我很喜歡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關於旅行的一段話:所謂的「旅行」,在於抽離具有惰性的日常生活以強化思考的深度,是一種和自己的對話。在旅行的過程中,因為割離了不必要的雜質而得以和自己坦誠相見。就在這個一來一往不斷反覆的過程中,一個人才得以成長,變得更為堅強。

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強——我特別認同這一點。在辭職的前一年,我一直處於一個很焦慮的狀態,急著要證明自己,又急著要得到想要的東西,各種負面情緒總是會不知道什麼時候忽然就排山倒海一樣洶湧而來,鬱悶、憤怒、失望、後悔、野心、沮喪、懊惱,有時候甚至會忽然覺得整個人生都一下子暗淡了。

而辭職之後,無論是在路上還是回來之後,這些壞情緒都不見了,徹底不見。我曾經擔心的「找不到工作餓死」,根本就沒有發生,我不但沒有餓死,還真正開始投入到了自己一直想做的工作。新工作比以前忙得多,但我覺得過得特別開心。什麼鬱悶、什麼糾結、什麼痛苦全部滾蛋,真要遇到什麼不爽的事兒,看場球、打兩把遊戲就好了。我說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但我相信對於某些人來說,「旅行」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良藥。

辭職旅行回來之後,我覺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人,我站在這裡,我的腳下就是世界,即使我一無所有,誰都別想打敗我。

最後分享幾張在非洲的照片吧:


我也辭職出去摩旅了一個月,回來後換了份工作,其他差不多。

另外一個顯著的變化是心理上的變化,如果是去摩旅前我肯定會興奮地讀本題的每一個答案,現在我只會簡單地看看排名前幾的答案,我想說什麼呢,我想說,你想去做的事就去做,沒有人可以給你描述出一道菜好不好吃。


我在每次即將失業時都興緻勃勃地計划過間隔年,都夭折在了續合同這件事上。

但我同時每年都有旅行,大大小小都有,拜法國實驗室55天年假所賜。

55天年假,也就是11周,一口氣放完的話,連續79天,將近3個月。

但這55天,也不是全部都能隨意請,其中39天實驗室關門,被迫放假,想工作都不行,能隨意支配的,只有其餘16天。當然老闆覺得你精神狀態不好也會強迫你放假去refresh一下。

而更過分的是,這55天還不算公共假期,比如今年11月11日,一戰勝利日,周二,於是我只要請11月7日和10日兩個年假日,就能享受5天的假期,去斯洛維尼亞度個小假。

我沒有在炫耀,這樣的日子也過不了多久了。法律規定的臨時工作合同有限制,現在已經是最後一個,無法再續。

無論是被迫還是主動的休假,這些年來其實一直是在工作和休假之間轉換。

我想題主問的所謂融入,更多的還是在問工作相關的吧。我的感覺是,我享受休假,享受去看這個世界,但我也享受工作的成就感。

我的工作聽起來很苦逼,每天不停地做實驗,自嘲科研民工。可我也是真心地喜歡和享受這份工作:每天努力幹活,出了結果就有思考的機會,實在解決不了就去求教同事或導師,導師身為本行業幾乎是站在世界頂端的人,總有不錯的建議,同事們實力也很強,一起腦力激蕩簡直不能更high。做得累了,或者長期沒有結果鬱悶的時候,假期就來了,這時候從每天日常生活中脫離出去,是種調劑,回來後投入工作也能很快。

當然也有時候工作得正high卻不得不停下來,也曾抱怨假期太多打斷進度,但總得來說,我很喜歡這樣的生活節奏。

等下一次即將失業的時候,可能真正的gap year才會到來。而gap year結束後可能才會是真正的考驗。

我想,真正要重要的是對待日常生活的心態。如果有一份熱愛的工作,如果身邊有讓人開心的朋友,每一天都能過得比旅行時愜意,那旅行回來後融入不管哪個圈子都不會難的。


以我的經歷和身邊n個間隔年回來人的經歷,如果抱著這個目的辭職旅行,其實說直白點就是逃避,是不靠譜的。走之前的問題回來還是問題,不會自己消失。當然收穫也不小,但這取決於你的心智模式,一樣的環境卻有不同深度的體驗。有的人回來說旅行改變了我的人生,可路上我也沒少看一路各種自拍回去裝b的。所以我建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是從讀書開始比較靠譜,先掙開眼才能把世界看清除。事實上如果書讀多了路走遠了你會發現間隔年這個說法本身就挺扯淡的

好吧,補充點廢話:

補充一下我自己的經歷:

在路上遇到不少人把間隔掛嘴上的共同點:無外乎工作壓力大的感情經歷波折的畢業找不到合適工作的畢業找到工作但擔心沒機會玩想徹底先放鬆一下的事業發展碰到瓶頸的都有n個理由。都把間隔當成靈丹妙藥。都是網上功略倒背如流,一定要吃啥玩啥看啥,人家說菲律賓危險,機場都不出。三天玩轉清邁,一周走遍泰國。聚在一起的話題一定離不開我去過哪裡哪國,各種著名景點前一定有他們的到此一游照片,迅速發到微博:"哎,曼谷的氣溫太熱了,好在這裡的芒果shake比國內強太多了"

再舉幾個相反的例子:在菲律賓碰到的英國老外,單身父親帶著三個孩子來菲律賓學風箏衝浪,因為老二在學校軟弱,父親希望通過這項複雜刺激的活動培養他的自信。 在長灘碰到的中國老大爺,累計4次來長灘100天,因為這裡的英語環境自學英語。在河南旅社碰到的一個學設計的小姑娘,自己利用家教打工的錢假期旅行,不去景點,只是考察各地的建築,開學繼續學習和家教賺錢。在我家當沙發客的荷蘭小姑娘,呆了6個月沒去過天安門和長城,但每周末都要去國家博物館呆一天。這些人如果你不問,不會給你主動灌輸什麼旅行的意義啊,間隔年的精彩啊,去過哪幾個國家啊。

為啥間隔?為啥旅行?這些問題俺覺得不弄清楚,就是在自己的城市走走也不錯,間什麼隔?


12年曾經辭職去西藏和雲南旅行了2個多月。

辭職旅行前後其實變化不大,因為在辭職的時候就想好了旅行途中的可能性,1)旅行途中有一些機遇能夠導致我有足夠經濟能力繼續走下去;2)錢花完了,回家找工作上班。我的結果是第二種。

此外,關於旅行的意義也想得比較明白,首先旅行的確讓人感覺很爽(是否真的快樂只有自己知道),其次,旅行能驗證我一些對人生的思考,讓個人性格有些積極的變化(個人思維比較消極,性格也挺悶,有點抑鬱,沒有症),再者從人生的長度考慮,旅行也不過是其中的一段經歷,故事,可以讓自己有一段值得稱道的過去。

老圈子不用融入,生活不至於嶄新。

在外遊盪兩個月之後,回家之後休息一段時間直接找工作上班了。朋友當然還是之前的朋友,至於開啟嶄新的生活?...還不至於。最多是在歸來的那幾個月內生活得特別有滿足感,那也是心理最滿足的一段時間。

心路歷程:開始特滿足,之後回歸正常。

那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覺得特滿足特快樂!雖然身上的存款沒了,生活挺窮迫,但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麼,也清楚知道要做什麼,怎麼做,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很有希望。---這是一種生活中的最佳狀態。當然,激情都能被消磨乾淨,這種狀態自然也是有保質期的,在不到半年的時間,經歷了一次短暫失敗的感情(大概三個月)後,生活回歸了正常。正常人的負面情緒重新佔據部分生活,雖然知道自己要什麼(實現財務自由),怎麼做(努力工作),但目前的工作在短期內無法實現,我還得忍,因此時常有負面能量。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現在。時好時壞。好的時候,充滿信心和希望,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非常有意義,只要堅持努力工作,無論是實現財務自由,還是找個稱心如意的女友,早晚都能實現;壞的時候,負面能量爆棚,一個人抽煙,聽歌,胡思亂想,發一些亂七八臧的文字,感慨生活的無奈。

這就是心路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旅行起到了什麼作用?我覺得是1)理順了我的人生想法和看法,完善個人對生活的看法,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怎麼做。2)通過旅行驗證了一些想法,給自己的慾望做減號,消滅掉不切實際的想法,讓自己變得務實,不再浮躁,懂得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慾望,懂得在過程中堅持與隱忍,懂得接受生活無奈,個人的渺小。3)旅行開始讓自己意識到性格對人生的重大影響,我也開始逐漸讓自己的性格變得更好。

總之,一次辭職旅行改變不了什麼,但當你開始讓旅行賦予生活一些意義,並且在過程中積極思考的時候,旅行可能就會成為改變生活的催化劑,進而影響你的一生。

---當然,任何事物都是如此。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