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是葯三分毒有道理嗎?

從小就聽老人們講是葯三分毒,這句話有道理啊?

補充一下問題:

本人從小體弱多病,比如每年都會有好幾次因為扁桃體發炎引起發燒感冒,常常皮膚過敏,濕疹、蕁麻疹、毛囊炎、痘痘等各種皮膚問題都經常過,體質很容易上火、發炎,倒也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小問題總是不斷,所以整體上感覺我長年累月沒有斷過各種葯。身邊的老人們和一些朋友都勸我少吃藥,能熬過去就熬,能不吃就不吃,他們都說「是葯三分毒」,吃多了體內就積累毒素了。


常言說:是人就有缺點, 你會覺得吳彥祖、馬雲和街頭混混一樣嗎?

-----------------------

藥物的評價需要考慮諸多因素

同樣功能, 有副作用是 是胃潰瘍噁心的藥物, 副作用是肝損腎損死亡的藥物就是垃圾

同樣功能, 有不良反應出現率是5%的藥物,不良反應出現率10%的就是垃圾。

同樣副作用,有治癒率80%的藥物, 治癒率40%的藥物就是垃圾

同樣副作用,同樣功能,有價格是10塊錢的 , 價格是100塊錢的就是垃圾。

同樣副作用,同樣功能同樣價格,有每天用藥一次的, 每天用藥3次五次的也是垃圾。

以上都相同, 有口服的,需要打針輸液的,也是垃圾。

以上都相同, 有常溫保存不會壞的,需要放冰箱儲存的就是垃圾。

以上都相同, 病人護士就能操作的, 如果非要專業訓練醫師才能操作,也是垃圾。

以上都相同,正常本該吃一片, 有誤吃10片不會死人的,誤吃了兩片就會死人的也是垃圾。

所有以上都相同,一個安全用了100年, 今年才出現也是垃圾。

當然,藥物評價需要綜合考慮,絕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多條的判斷標準,綜合比拼藥物的好壞。 藥物對個人的反應也常不同,就要留下多個安全性和有效可接受的選擇。治癒率高的,副作用可以高一點,治療癌症等與時間賽跑的藥物,治癒率的權重要提高。治療感冒咳嗽之類自愈疾病,安全性價格的權重要提高。

----------------------

補充了問題 ,突然發現回答不切題了。 補充如下。

一個合格的藥物,收益和風險都會足夠好

吃藥三分毒,不吃藥你可能會死:

高血壓的藥物可能讓你噁心、疲憊、神經紊亂,但是不吃,你會腦出血、腎衰、死亡。

糖尿病藥物可能會讓你胃潰瘍腹瀉, 但是不吃,你會失明、殘疾,腎衰,乃至死亡。

吃藥三分毒,不吃藥你會難受好幾天:

頭疼吃個止疼片,有小几率胃潰瘍,但頭疼起來更要命,你連工作都做不好。

普通病毒感冒乾熬也會好,吃個撲熱息痛能好受不少,忍受一點副作用。 你喝可樂,熬夜打遊戲、吃甜食,也同樣不好,不同樣是為了心情舒暢一點么?

過敏了,吃個葯馬上就舒服了,不吃鼻塞、皮膚癢,膚色難看。

--------

但還有個問題, 醫生亂開藥,病患亂吃藥是廣泛存在的。亂吃藥帶來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很多時候,常常會吧疾病和藥物看作一一對應關係,但沒這麼簡單。很多病,如過敏, 有多種辦法,需要醫生對症給你診療,打掃勤換床鋪、戴口罩、遠離過敏源、吃藥、搬家、脫敏針都是辦法,吃藥也有多個類別,數十個供不同的情況選擇, 一直發生的話,要儘快尋求醫生的幫助。


謝邀,我學了半輩子藥學,這個問題正好落在我的專業領域之內。都讓開,我來強答了!

首先,介紹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識。嫌長的同學可以直接跳到最後。

藥物是預防診斷治療疾病的化學物質。

詳細地說,藥物是指人們用於預防、保健,有目的的調節人體生理功能,並規定有功能主治、適應症和用法用量的化學物質。

一種化學物質能成為藥物,從本質上說,是因為它能夠調節人體生理功能。

比方說,能降低血壓的化學物質,才能成為降壓藥;能殺死細菌的化學物質,才能成為抗生素(按照傳統觀點,抗病毒藥物不屬於抗生素範疇);能阻止細胞生長、甚至殺死細胞的物質才能成為抗腫瘤葯;能讓人安靜下來、甚至睡著的藥物,才能成為鎮靜催眠葯。

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的特性,歸根結底是由藥物本身的物理或化學性質決定的,藥物可以在體內與人體細胞或外來異物發生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被稱為藥物的作用機理,調節人體生理功能而產生的結果,稱為藥物的效果(藥效)。

藥物的效果大致劃分有兩類,一類是我們想要的效果,起到了預防診斷治療疾病的作用,這一類效果統稱為治療效果,另外一類是我們不想要的效果,與治療目的無關,給人帶來了各種不適,這一類效果統稱為不良反應。

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兩者相輔相成。難以機械地分開。例如,抗腫瘤葯的作用機制是阻止細胞的增殖,它能治療腫瘤,但同樣也會阻止正常細胞的增殖,例如生殖細胞,上皮細胞,從而產生不良反應,例如噁心嘔吐,掉頭髮。有一種降血壓葯實際上是通過促進排尿來降低血壓,因此它在降低血壓的同時,帶來尿意不斷的不良反應。口服降糖葯、糖皮質激素和抗抑鬱葯多半會提升食慾,帶來讓人變胖的不良反應。新葯研發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在盡量保留前一類效果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不良反應。

另一方面,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的特性,既與藥物本身的理化性質有關,也與藥物的用量有關。結構類似的化學物質,有類似的作用機理和效果,但是有高有低。例如青黴素和氨苄青黴素。同一種藥物的效果,一般與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血葯濃度)成正相關,血葯濃度越高,藥效越強。

給患者用藥,劑量必須有個限度,在限度以內,藥物能發揮治療效果,超出限度,藥物可能會發生更強的治療效果,但是會對人體造成更多的傷害,甚至壓倒了治療效果。這些傷害統稱為毒性反應。舉個例子,胰島素用多了,會產生低血糖而暈倒。抗腫瘤藥用多了,會殺死正常細胞。

有些化學物質沒有被開發成藥物,是因為它們毒性太大,所以一上來就被淘汰了。

————

好了,介紹了以上背景知識,我就可以導出題主想要的答案了。

『是葯三分毒』說明了藥物的效果存在複雜的辯證關係。

一、在劑量限度以內

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由藥物作用機理決定的,都是藥物調節人體生理機能的結果。兩者存在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難以機械地分開。

也就是說,理論上任何藥物都有不良反應,要開發新葯,只能選擇治療效果較好而且不良反應較低的化學物質。換句話說,治療效果佔七分,不良反應佔三分。

二、超過劑量限度

藥物的效果和藥物的毒性,本質上都是由藥物的作用機理決定的,都是藥物調節人體生理機能的結果。

藥物對人體生理機能的調節,可以看作量變,如果沒有超出必要的限度,就起到預防診斷治療的作用,就表現為藥物的效果。

藥物對人體生理機能的調節,如果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就會對人體造成額外的不必要的傷害,表現為藥物的毒性。

量變引起質變。藥效和毒性之間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


沒道理。

我的理解是,葯,可以是一分毒,也可以是二分毒,三分毒...或者十分毒。(非抖機靈)


毒副作用是因為藥物作用、劑量寬泛而產生的。並且某種藥物的產生基本上就確定的它一定會產生的所有作用,會因為劑量大小,劑型特點,使用方法而有所差別。

目前極少可以說尚未出現沒有副作用的藥物。

但是這些副作用相對於它的治療效果是相互權衡的,兩者相權取其輕。

不考慮使用目的而單單考慮器毒副作用是錯誤的。


這不是道理...是真理....還有一個真理叫做只要是藥物就會有不良反應.


只要劑量足,萬物皆有毒

葯當然也不例外

不過這不是你不遵醫囑的理由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葯三分毒這種說法顯然是一概而論一棒子打死的。脫離劑量不能談藥效,同理,脫離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什麼葯長期使用沒問題,什麼葯長期使用會有不良反應都是要具體分析的。


當然啦,我還沒見過有哪個葯沒有不良反應的!


不在一定量的範圍內討論有沒有毒性都是在耍流氓

想想你米飯吃多了

都有毒(撐的)


這麼說吧。饅頭也有個半數致死量。


是的,飯吃多了還漲肚子。


中藥里很多都是日用調料,食材

這麼說我們天天都在吸毒咯


葯吃多了最大的問題不是毒性,而是耐受性和耐藥性!

另外,藥物都有代謝周期,超過這個周期體內就一點不剩了。累積個屁!


我真的是沒辦法說啥了……題主…

有人說中藥…其實水啊,糖啊,鍋底灰啊,這些都算葯…我記得白糖是味甘性平還是啥來的 (鍋底灰好像叫土龍膽2333)

關於西藥…肯定是有毒副作用的…畢竟純凈水喝多了還水中毒呢…破壞人體的平衡了啊親…

這個問題深入探討沒必要,淺顯說說還沒說服力,這就很尷尬…

知乎大神們都會怎麼回答呢…我就靜靜關注看看…


推薦閱讀:

製藥行業的HVAC培訓資料
中醫是否失去了「自主創新能力」?就是指用中醫本來的理論知識和手段去應對新病症並研發出新的技術和理論。?
現為藥廠 QA,怎樣做職業規劃?
為什麼日劇廣告總看到小林製藥?在日本小林製藥處於什麼地位?
藥物設計中氟取代有哪些方面的考量呢?

TAG:藥學 | 製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