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對南傳佛教有誤解?
認識佛教是從內觀開始的,一開始覺得內觀不錯,自己就想練習,看了很多相關書籍,帖子。後來漸漸發現似乎被一些觀點誤導了,對我整個人生觀都不一樣了,很消極。
他們似乎認為現在俗世間一切都無意義,只有修行解脫才有意義,說一切都是無自性的所以不用執著。在我這為什麼不執著就變成消極的了?,我就覺得一場空,就啥也不想做了以前喜歡出去和朋友玩,去娛樂,現在也覺得無意義不去了,以前覺得工作還是要努力的,現在乾的也沒意思。也不想升職了有時候想想淡淡的執著一下還是可以的,比如娛樂,我覺得我的心是有這個需求的可以歡樂的大笑,現在看電影的時候老是問這有什麼意義?但是心裡覺得很不舒服。之前提過一個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61029417?utm_source=com.miui.notesutm_medium=social是關於無我的迷惑,那麼無自性不執著和消極厭世有什麼區別?就不應該有喜歡的東西了?請不要用一個更深的理論來解釋啦。。。會讓我更迷惑的,謝謝。。。。。
前面寫的有點亂,問題大概就是,我感受到快樂了,那麼我感受到快樂佛教認為沒什麼意義,變成一種抵抗快樂。本來心情不錯立刻就轉換為痛苦,這其中肯定有哪裡不對了
你何止對南傳誤解了……甚至,你對整個佛法都誤解了。佛法(特指出解脫法的部分),本來就是說給那些希望躲避無常傷害的人聽的,你的這些表現,本就屬於正常反應,甚至是那些追求內心寂靜的人求之不得的東東,而你卻把這些當成了一種消極…………打個比方吧:這個世界上,有人認為物質的滿足是第一位的,這種人必然會把因此而導致的內心緊張看得很淡甚至無視;而有的人會認為問心無愧是第一位的,這種人,對於有些掙錢的手腕和途經是無視的。站在第一種人的角度,第二種人就是消極的;而站在第二種人的角度,第一種人是沉淪的。這些現象,在自己的身邊朋友中都能觀察到,而題主既想內心安寧,又想富可敵國……在下只想提醒題主:如果你並沒有強烈的出離心,就最好別玩佛法,會被人格分裂的…………當然,五戒十善可以落實
---------------------------題主好,我是分割線-----------------------------
「前面寫的有點亂,問題大概就是,我感受到快樂了,那麼我感受到快樂佛教認為沒什麼意義,變成一種抵抗快樂。本來心情不錯立刻就轉換為痛苦,這其中肯定有哪裡不對了」
不好14,光看前面的描述了,沒注意這一句,這句可能才是癥結之所在。再針對這句來說說。樂受,本是客觀事實,沒必要去抵觸。行者在這個時候要做的是:觀察這個樂受是怎樣升起並怎樣無可改易的走向消失的(苦諦)?又是怎樣導致自己升起貪執的(集諦)?這個貪執可以依37道品的那些去化解的(滅、道二諦混觀)?等等等等等等等等。你去抵觸,就違背了如實觀察、如實思維的佛法本意了……
主要是對內觀的核心原則掌握不深。
內觀是用中立的心無分別的觀察一切升起的身心現象。這和日常的行為是完全不同的。
=====================================================================
日常生活或者說世間生活的行為都是帶有目的的,為成就感和錢去努力,為快樂而玩遊戲,為獲得新知識而看書,為彌補世間成就缺失或自卑而「修行」等等。
在這些行為之前,都有個行為是否成功的預先的判斷標準。有標準就有對錯,有對錯就有評價,有評價就有快樂或者不快樂的情緒體驗。
比如看某本書獲得了很多新知識——預設目標完成——得到快樂——這種快樂刺激我們下次再去看書;沒有得到新知識就會有相反結果。這就是世間行為建立的源頭。
====================================================================
而內觀是不帶預期的,僅僅是如實的看著發生的一切,沒有評價,沒有抗拒和迎合。我們不因為內觀中產生快樂而強化這個行為,也不因為不快樂就不再內觀。
為什麼很多前輩說不要因為貪圖內觀的清凈之樂而修行呢,因為這種常見的內觀誤區中就有預期,有預期就會衍生好壞。此時,內觀就又成了世俗行為。
你在內觀中的預期就是「佛陀說過的真相」。三法印確實是佛陀說的,但我想佛陀說這個的時候應該是有點為難的。首先,三法印是語言無法描述的;其次,人們已經習慣了帶著動機和目的做事,一聽到修行,他們一定要問「為什麼要修行」。
不回答呢,他們是不會修行的,因為從來沒有人會做一件沒有目的的事。一回答呢,就會出現題主這樣的情況:帶著想看到三法印(比如題主是無常)的預期去內觀,這就又成了世俗行為。
當你快樂的時候,中立、無預期地看著快樂這種情緒才是內觀;但你卻在看到快樂後和你認為的某個「真相」——快樂是無常的 進行了對照。有對照就又有了評價,有了快樂是無意義的、甚至不應該快樂的負面情緒,接著就有抗拒這種負面情緒、抗拒失敗、陷入負面情緒、覺得修行都是假的等等心理造作。
從你帶著看到你自認為的真理而開始內觀的時候,心就已經偏離了內觀。
佛陀說過三法印,但沒有說過「努力抱持著看到三法印的目的去內觀吧,看到的一定要和我說的真理吻合哦」。
============================================================
我發現知乎上關於佛學的幾乎所有爭論都在於沒有搞清楚內觀的這個核心原則。所有隻體驗過世間行為的人是無法理解修行這件事的,所以和沒有真正內觀體驗的人的爭論是無意義的。同樣的,幾乎所有修行的偏差也都來自對內觀核心的誤解。
想要有神通?內觀就成了心捏造一個自認為的神通的世間行為。世間行為是捏造不出神通的,所以這樣的內觀就觀出了一個個精神分裂、可以和神鬼談笑的人。(我聽說過周圍有個修行人已經開天眼了,現在在幫人看病掙錢了。沒毛病,畢竟開始於修神通的世俗行為,當然會終止於賺錢的世俗行為)
想要看到真相?內觀就成了心捏造一個個真相的過程。這個和神通不一樣,「真相」這個東西倒是可以批量生產。一開始可以生產出一些還有點佛經依據的東西來,隨著時間推移,相信我,各種各樣更高級的「佛經」會越來越多的,這和寫小說這樣的世間工作是一個道理。
實修很重要。內觀是生活的藝術,不是理論上的去除貪嗔痴,而是實修真正體悟到。體證無常,保持覺知培養平等心。更加積極地生活,並不是說一切無常便不努力,只是不執著於結果,不因為結果好壞,人生起起落落而過多增添煩惱。比如面對順境,面對讓我們愉悅的人事,保持覺知,知道自己有愉悅的感受就好。保持平等心,當這愉悅的人事不再,也就能坦然接受,不執著。因為這都是會過去的,好的壞的都會過去的。願快樂。
農民工。非常low。輕噴。
彌勒佛咧嘴大笑像.jpg
俺個人覺得,宗教還是於自己的身心越玩越自在,越玩越快樂。適合自己身心的才好。佛法是良藥,但得什麼人適合什麼葯。什麼人受什麼程度的法。
說一切都是無自性的所以不用執著。在我這為什麼不執著就變成消極的了?,我就覺得一場空,就啥也不想做了 。
咱們接觸宗教,是奔著解決人生難題,解答生命疑惑的目的去的。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生當中來。空來空去,搞得自己落落寡歡,毫無生氣有什麼意思?讓你不執著,不執著是智慧。可該乾的事還得干呀。不執著是人家的真切體悟,不是你的,你強拿來拘束自己,那不是給自己下了套,找難受嗎?
你看中國的和尚就說。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拿這宗教里的體悟,還是得回歸到現實人生當中來,那是真真實實,究究切切的事情。人家可沒說,空了,日子不過了,咱們都死去。
一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能成鏡邪?』師曰:『坐禪豈得成佛邪?
坐禪,是和尚們修行的重要部分。咱北傳禪宗廟裡,一天要坐幾支香。南傳更是重視禪修。禪修能培育定性,有助於觀慧。是解脫最有助益的資糧。可光坐禪,坐禪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成佛(成就阿羅漢),為了了生脫死,為了從煩惱中解脫出來,使人生變得自在。現在光坐禪,不融入人生,這不是和坐禪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嗎?
昔有婆子供養一庵主經二十年,常使一二八女子送飯奉侍。一日使抱定曰:正與么時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女子歸,舉似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養個俗漢,遂令遣去,燒卻庵。
枯木寒岩,曾無暖氣。這僧人止的功夫令人嘆為觀止了。可老太婆毫不認同,認為只是一個俗漢。這也是燈錄作者們的看法。你現在光是翻看資料,覺得這個空,那個也空,心裡慌慌。但是是淺嘗輒止,畢竟還比不了這止禪功夫做的極高明的和尚。可空來空去,還是沒什麼意思。
是關於無我的迷惑,那麼無自性不執著和消極厭世有什麼區別?就不應該有喜歡的東西了?
咱這不懂法相名詞的,只能民科強答了。
無我是啥。咱自己的身體,說是自己的身體,生老病死都由不得咱自己的意志。這是無我。
無自性。自性是其他印度宗教所稱述的輪迴本體。無自性,就是沒有輪迴本體的意思。事物是由因果規則主導,輪迴過程中,四大元素組合而來的。
不執著。這是「智慧」吧。我打個比方,不知道對不對哈。你打我一拳,挨揍了,生嗔恨心呀。習性反應。嗔恨心強,就無明怒火升起,腦子一熱,啥也不管不顧要反擊了。有那麼一點定性,哦,知道嗔恨心來了,從無明中能及時抽身。到時候還擊也由你。笑嘻嘻把臉貼上去挨他一巴掌也由你。自己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消極厭世。想死。
你說你看了很多相關書籍,我覺得你是撒謊了。你應該沒看過幾本相關書籍。我看的就夠少的了。看了許多相關書籍,會對基本法相名詞概念不懂?
出家人擔荷佛祖家業,要依照戒律過清凈生活,喜歡就有那一分喜歡的貪著心。他們要斷除。咱們在家人,能不貪著就不貪著。能不貪著最好。可能做到嗎?無始以來咱們累積的習性都在。哪有那麼容易。
上學的時候,不逃課,不去上網,不談戀愛,不交頭接耳,認真聽講,認真寫完作業,你都做到了?考北大、考清華好。你考上了嗎?買北京上海的房子值錢,你買了嗎?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我看毛片,擼,殺生,喜歡吃肉。不犯當然最好,可你做不到能咋辦。
太上忘情,其次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沒轍。
吾年二十有五,聞李元沖與顧涇陽先生講學,始有志,以為聖人必有做處,未知其方。看《大學或問》,見朱子說「入道之要莫如敬」,故專用力與肅恭收斂,持心方寸間。但覺氣鬱身拘,大不自在。及放下,又散漫如故,無可奈何。
久之,忽思程子謂「心要在腔子里」,不知腔子何所指,果在方寸間否邪?覓注釋不得。忽在《小學》中見其解,腔子尤言身子耳。大喜,以為心不專在方寸,渾身是心也,頓自輕鬆快活。是時只作知本工夫,使身心相得,言動無謬。乙丑第後,益覺此意津津。癸巳,以言事謫官,頗不為念。歸嘗世態,便多動心。甲午秋,赴揭陽,自省胸中理欲交戰,殊不寧帖。
在武林,與陸古樵、吳子往談論數日,古樵忽問:「本體何如?」余言下茫然,雖答曰「無聲無臭」,實出口耳,非由真見。將過江頭,是夜,明月如洗,坐六和塔畔,江山明媚,知己勸酬,然余忽忽不樂,如有所束。勉自鼓興,而神不偕來。夜闌別去,登舟猛省曰:「今日風景如彼,而余情景如此,何也?」窮自根究,乃知於道全未有見,身心總無受用,遂大發憤,曰:「此行不徹此事,此生真負此心矣。」
明日,於舟中厚設蓐席,嚴立規程,半日靜坐,半日讀書。靜坐中不帖處,只將程朱所示法門參求。於凡誠敬主靜,觀喜怒哀樂未發,默坐澄心,體認天理等,一一行之。立坐食息,念念不舍。夜不解衣,倦極而睡,睡覺復坐。於前諸法,反覆更互。心氣澄清時,便有塞乎天地氣象,第不能常。
在路二月,幸無人事,而山水清美,主僕相依,寂寂靜靜。晚間命酒數行,停舟青山,徘徊碧澗。時坐盤石,溪聲鳥韻,茂樹修篁,種種悅心,而心不著景。過汀江,陸行至一旅舍,舍有小樓,前對山,後臨澗,登之甚樂。偶見明道先生曰:「百官萬務兵革百萬之眾,飲水曲肱,樂在其中。萬變俱在人,其實無一事。」猛省曰:「原來如此。」一念纏綿,斬然遂絕。忽如百斤擔子,頓爾落地。又如電光一閃,通體透明。遂與大化融合無際,更無天人內外之隔。至此見六合皆心,腔子是其區宇,方寸亦其本位。神而明之,總無方所可言。平日深鄙學者張皇說悟,此時只看作平常,自知從此方好下工夫耳。
乙未春,自揭陽歸,取釋、老二家參之。觀二氏而益知聖道之高。若無聖人之道,便五生民之類,即二氏亦飲食衣被其中而不覺也。甲辰,顧涇陽先生始作東林精舍,大得朋友講習之功。徐而驗之,終不可無端居靜定之力。蓋各人病痛不同,大聖賢必有大精神,其主靜只在尋常日用中,學者神短氣浮,須數十年靜力,方得厚聚深培。而最受病處,在自幼無小學之教,浸染世俗,故俗根難拔。必埋頭讀書,使義理浹洽,變易其俗腸俗骨。澄神默坐,使塵妄消散,堅凝其正心正氣。
余以最劣之質,即有豁然之見,而缺此一大段工夫,其何濟焉?丙午,方實信孟子性善之旨。丁未,方實信程子鳶飛魚躍與必有事焉之旨。辛亥,方實信《大學》知本之旨。壬子,方實信《中庸》之旨。程子名之曰「天理」,陽明名之曰「良知」,總不若「中庸」二字為盡。中者停停當當,庸者平平常常。有一毫走作,便不停當。有一毫造作,便非平常。本體如是,工夫如是,天地聖人,不能究竟,況於吾人,斃而後已云爾 。
你看儒教人物高攀龍,搞格物致知,端肅誠敬,一樣覺得氣鬱身拘,大不自在。別人問他本體如何,他說自己的回答是只是嘴巴說說老成之見而已,並非真實感悟。
我住在火葬場附近,凌晨一兩點下樓,整棟樓沒有聲息,聲光控還不好用,路燈昏黃,把些樹木、亂七八糟的影子打在牆上。我有些心裡事,見過死人。有風一晃,我就悚然心驚,後背冷汗滲出。平日那空啊,體悟啊,感言啊,人生就像一場夢,無所謂之類的,全都丟到九霄雲外。不頂用啊。你這空來空去,空啊,人生沒意義,喪失了興趣。真要生死大事來的時候,真的不怕嗎?怎麼渡越?如何超脫?你是真空了嗎?能空的了嗎?是不是口頭功夫?不是真真切切的真正功夫。就沒有用啊。
以上的話,我一年前就說過,還是老生常談。推薦《禪關策進》。看過此書,回小向大。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功夫還是要扎紮實實去體驗一番。打破骷髏到底是什麼景象。不去參訪善知識,親近真正出家人。自己瞎琢磨。恐怕會出偏。
我也個野狐禪。喜歡胡說八道。功夫落不到實處。善知識有以教我。
枯榮說的老和尚。你看看人家是自在洒脫,神通遊戲。還是消極厭世?
若我此生,若我前生:
從無始生死以來,所作眾罪,
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見取隨喜;五無間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應墮地獄、餓鬼、畜生諸餘惡趣、邊地、下賤及蔑戾車。如是等處所作罪障今皆懺悔。佛學這種文化形式也要因材施教,對症下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緣」,對於機緣不到的人,佛學只能變成毒藥,自古佛學就是上層階級才玩的起、能玩的出彩的文化形式,底層信眾基本上沒有「正信」之說,看了你的文字,我只能遺憾的說緣分未到,不必強求。
(謝絕跟我討論階級,因為佛教本身就出身高貴。請不要用「打倒土豪分田地」的思想來理解我的文字!)
最後送你一句話:誰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 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謝邀
佛教的說的執著有我執和法執兩種,和題主說的執著可能不是一個意思。
那麼,不說很深的道理,剛開始的話,兩者的區別,我覺得這樣理解就行
不執著是不執著錯誤的東西,通過智慧去抉擇和判斷,比如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那麼就不要執著造惡,要積極的行善。
而消極厭世則是厭惡所有的東西,不管善惡,只通過情緒來無腦的抵抗所有人和事
建議讀一讀「小苦蘊經」
題主你好!無自性不執著是對於得失、變化,不要執著,同
時,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還是可以很好地去應對和解
決。消極厭世更多的是比較自卑的心態去因應周遭的人事物
,這或許和之前的挫敗經歷有關聯。
對於你提到「我感受到快樂了,那麼我感受到快樂佛教認為
沒什麼意義,變成一種抵抗快樂。本來心情不錯立刻就轉換
為痛苦,這其中肯定有哪裡不對了」,我感受到你的思維有
些矛盾和強迫,你內心這段時間也許有些凌亂,需要你梳理
好思緒,看看目前到底遇到了什麼困擾,怎麼去解決。如果
自己的力量有限,也可以尋求親朋好友的支持。再不然,建
議尋求專業心理諮詢的支持和幫助。
建議暫時先放下,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當然也不要忘了,多多行善
說下我的理解
並不是沒有真的快樂,發自內心的快樂是痛苦嗎?非是非不是。
非不是,是因為快樂就是快樂,不是痛苦,至少你也不會認為快樂的感受是痛苦。
非是,是因為諸行無常,世界上沒有堅固不壞的東西,宇宙也好、情緒也好,最後統統都會離我們而去。最終走向無一不是苦、空、無常。
佛經上說,我們凡夫「心如猿猴貪著諸境。貪愛不舍。」痛苦來了就想逃離,快樂來了就抓住不放。我們六識通過六根追逐六塵,向外攀緣沒有一刻停下來過。所以結論說是一切皆苦,並非是因為沒有快樂。1、明顯是價值觀衝突導致的。一方緊緊抓著自我不放,一方又用虛無來否定自我。快樂以及體驗到快樂沒有錯,追著不放胡思亂想才是首要問題。首先明確世俗生活的人生目標,以正當的職業謀生。然後理解無常,珍惜當下,認真生活。
2、在我的閱讀經驗裡面,佛教沒有類似感受到快樂是無意義的說法,石頭顯然不等價於人的價值,不然更不會有「人身難得」的說法。
3、可以去網上找 「蓮舟集」 看看,它對我幫助挺大,也許也適合你。
謝邀!
這種消極的心態是很多學佛的人都經歷過的。原因是我們容易對佛法產生誤解。
佛教講世俗生活的無意義是讓我們不要執著世俗的生活,因為我們日常無非是受貪嗔痴的支配在生活。我們要捨棄的是貪嗔痴,不是生活。在生活中,如果我們不去貪著,同樣的生活經歷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感受。得固然可喜,失也不用悲。
前面有網友說到南傳是小乘。的確南傳是小乘,注重個人的解脫,但不是消極的避世。大乘的修行也是以小乘的出離心為基礎。如果能從大乘的發心入手,小乘的教法也是很殊勝的。大乘的發心是菩提心,自覺而又覺他的心。如果想著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人在受著苦,我是不是應該多做點事去幫助他們呢?這離不開世間事業的成就。
總之,小乘的出離心並非消極厭世,大乘發心對修行更加殊勝。
願您勇猛精進!
兄弟,你現在問題是吸收了一些南傳佛教觀念,這些觀念和你一直持有的觀念衝突,和心理生理需求衝突。觀念化就是有這種本質衝突。南傳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強調如實觀察,但又先入為主地建立了一套觀念系統,讓你如實觀察其實是按套路觀察,這種觀念不會影響你的觀察嗎?佛教人士可能會說沒有,因為那是真理,實相,還有一套相應的燒腦理論自證。這事你要換成印度教思路想想就不是那麼回事了,觀念必然影響觀察,四禪八定是共法,咋佛教印度教觀察出來的差別那麼大。若論如實觀察,我只給克里希那穆提點贊。給你個解毒的招數吧,去研究一下佛教史,研究研究你就發現高大上的東西其實也挺俗,宗教組織是個世俗組織,要生存下去,有擴張慾望。你看,這不和你我也差不多了嗎?樓上樓下那些佛教背景的人基本都在講書上看的東西,你喊一嗓子自己實證的站出來基本就看不到人了。南傳要是沒問題,大乘就不會興起,阿羅漢不想活了的事也發生過,要是內觀行之有效就不太可能分裂出那麼多派別了,你都斷苦了,還搞什麼理論呢?大乘吧,宗教化的傾向太明顯了,我是不信那是佛陀親口傳的,和南傳不在一個頻道上。
問:似乎對南傳佛教有誤解?認識佛教是從內觀開始的,一開始覺得內觀不錯,自己就想練習,看了很多相關書籍,帖子。後來漸漸發現似乎被一些觀點誤導了,對我整個人生觀都不一樣了,很消極。他們似乎認為現在俗世間一切都無意義,只有修行解脫才有意義,說一切都是無自性的所以不用執著。在我這為什麼不執著就變成消極的了?,我就覺得一場空,就啥也不想做了以前喜歡出去和朋友玩,去娛樂,現在也覺得無意義不去了,以前覺得工作還是要努力的,現在乾的也沒意思。也不想升職了有時候想想淡淡的執著一下還是可以的,比如娛樂,我覺得我的心是有這個需求的可以歡樂的大笑,現在看電影的時候老是問這有什麼意義?但是心裡覺得很不舒服。之前提過一個問題對於佛教無我的迷惑和痛苦? - 知乎是關於無我的迷惑,那麼無自性不執著和消極厭世有什麼區別?就不應該有喜歡的東西了?請不要用一個更深的理論來解釋啦。。。會讓我更迷惑的,謝謝。。。。。前面寫的有點亂,問題大概就是,我感受到快樂了,那麼我感受到快樂佛教認為沒什麼意義,變成一種抵抗快樂。本來心情不錯立刻就轉換為痛苦,這其中肯定有哪裡不對了
答:恭喜題主,你該轉行了。南傳,注重【離苦】。漢傳佛教,注重【得樂】。懂了吧!去看……南懷瑾先生的著作《花雨滿天 維摩吉經》。覺得好,就好好學。別說什麼【南傳的消極啊什麼的】。佛法是葯,你的病得用【大乘】的【逍遙丸】才能治好。推薦閱讀:
※什麼是愛無能?|為什麼你會被愛無能的人吸引?
※患者的擔心會大於疼痛本身
※年末衝刺,你更需要這瓶「情緒穩定劑」
※男性是否在分手後還會與前任女友保持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