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的四皈依如法嗎?

學佛成為佛弟子,先要受三皈依,佛教的三皈依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且次序不能顛倒。藏密卻是四皈依: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索達吉堪布在《密宗斷惑論》一文中如是說:「有人認為,密法是四皈依,在皈依三寶前,先要皈依上師,故與顯宗相違。依止上師是修學密宗的關鍵,但這不只是密宗的特色,在顯宗中要取得成就,同樣也須皈依上師。因為上師不是個人,而是將佛法僧三寶總集為一身,


感謝 @降魔的邀請。

1. 佛弟子學佛得依止經典,經典中只講過三皈依,並沒有四皈依的說法,現在某些藏傳佛教的學人因為在經典中找不到證據,就強行引用好些佛藏中尊師重師的經文來作為「上師皈依」的佐證,這實際上是非常牽強的。

2. 某高校學者講,有法師專門考證過,四皈依大概是公元十世紀出現的。之所以產生四皈依這種不如法的儀軌也很容易理解,藏地與漢地相比,長期以來都比較落後,民智不開,普遍比較單純簡單,相對漢地這樣更為發達的地區普遍比較迷信,且他們的思辨能力也確實不如漢人,他們在信仰上是比較狂熱和感性的,藏傳佛教的信徒對於自己皈依的上師活佛信仰特別虔誠,所以久而久之在傳播過程中,自然就很可能出現這類不如法的篡改,其實類似這類狂熱導致的一些不如法的亂相很多,在當今這個成就上師絕跡的時代,現在大多數藏傳佛教的信徒都堅定地認為自己皈依的上師或者活佛是大成就者,佛菩薩再來,百度百科當代好些活佛上師,其中的記載就跟神話故事差不多,劇本都類似,其出生前父母就很有德行,出生時有殊勝瑞相,從小就天資聰穎智慧過人等等,然而現實中,在高考收分如此之低的藏區,這些所謂的智慧超卓的成就者,連個三本都考不上。

3. 太虛大師和阿底峽大師這樣的祖師大德都不認同四皈依:

太虛大師在《阿底峽祖師故事》裡面講阿底峽大師對「三皈依」的看法:

阿底峽祖師為建立西藏佛教之第一大師,宗喀巴祖師之菩提道次第,即依據阿底峽菩提道炬論而著作者,班禪大師曰:『阿底峽祖師由印度入西藏後,周遊全藏處處講說,閱三四十年;所講說者,惟是皈依三寶。後有一處,與會皆緇素高德,而阿底峽所講者,仍惟皈依三寶。座中頗多不欲聞者,乃請益曰:「聞上師說皈依三寶者,屢矣,此義已知,祈更示深要」!阿底峽曰:「吾系從印度來之佛弟子,只知皈依佛法僧,故亦惟說皈依佛法僧,不知除佛法僧外更有佛法;爾西藏若於佛法僧外更有深玄要妙,非吾所知也』云云。記者按:由此可知西藏之皈依上師,亦謂由上師得依三寶耳,並非三皈至為四依者。故知學藏密者說四皈依,學東密者說五弘願,皆不免矜奇立異之小家子氣!

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九卷說大乘以及密乘三皈依為:

「次應為授殊勝歸依,謂佛為世尊,法是大乘滅道二諦,僧為不退聖位菩薩,以為其境。」

《菩提道次第廣論》正明其境: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贊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此處宗喀巴大師明確說明:「謂若有一」,假使有一個,「能辨是依非依慧者」,有智慧能夠辨別什麼是該歸依、什麼是不該歸依的人,「理應歸依」佛法僧三寶。

4. 要論密,禪宗直指人心的教導方式,比之於密宗更為深密,禪宗的開悟,依靠智慧高超、手眼通天的禪師隨方解縛,其教化手段如天馬行空,常人完全無法看懂,所以密宗的人稱禪宗為「大密宗」。然而對比可見,同樣都依靠師父,為什麼禪宗就一直都只講三皈依。密教某些學人違背佛陀的教誨,自創四皈依,是否如法?

5. 把上師皈依置於三寶皈依之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對三寶不夠恭敬,光這一點從皈依戒體傳承的角度來看,就是有問題的。

(2)三皈依已經包括所有的皈依對象,在皈依三寶之前加上師皈依純屬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3)如果按照法相唯識學、中觀的標準,在斷煩惱方面,十地的初地歡喜地,也就相當於小乘的須陀洹向,這才是真正「皈依僧」的皈依對象,並且包括了出家人和在家人,由此可見,當今大多數的上師或者活佛都沒有資格被作為皈依的對象。

(4)此外,藏傳佛教信徒所皈依的上師通常都是個體性的,皈依的通常都是具體的某位上師或者活佛,而三皈依中的「皈依僧」指的是皈依賢聖僧的全體,而不是僅皈依某一個人。尤其當今藏傳佛教信徒由皈依上師或者活佛的個體而對那些沒有證到菩薩果位的上師或者活佛產生極其狂熱的個人崇拜,從修證佛法的角度來講也是極不如法的。

6. 皈依是佛子學佛登堂入室的重要環節,對佛子慧命的影響極大,如果佛子不進行如法的皈依(三皈依),得不到三歸戒體的傳承,是沒有佛子身份的,這樣就無法跟佛陀和真如建立起增上緣,對佛法修證會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依止凈土法門求生極樂的學人在這方面尤其需要謹慎。從保險的角度來講,根據經典中的講法,我們受三皈依可以明確地得到戒體傳承,而四皈依就難說了,因此選擇三皈依是最為可靠、穩妥的皈依方式,打個比方,就好比投資,有兩個不同的投資對象,且投資成本相當,回報相當,然而其中一方有巨大風險,而另一方沒有任何風險,你願意選哪一個。

以下是經典中關於「皈依」方面的開示:

三皈依,不可多,《大莊嚴論經》卷第六:

「複次善觀察所作當時雖有過後必有大益。我昔曾聞。有一比丘常被盜賊。一日之中堅閉門戶。賊復來至扣門而喚。比丘答言。我見汝時極大驚怖。汝可內手於彼向中。當與汝物。賊即內手置於向中。比丘以繩系之於柱。比丘執杖開門打之。打一下已語言。歸依佛。賊以畏故即便隨語歸依於佛。復打二下語言歸依法。賊畏死故復言歸依法。第三打時復語之言。歸依僧。賊時畏故言歸依僧。即自思惟。今此道人有幾歸依。若多有者必更不見此閻浮提。必當命終。爾時比丘即放令去。以被打故身體疼痛久而得起。即求出家。有人問言。汝先作賊造諸惡行。以何事故出家修道。答彼人言。我亦觀察佛法之利然後出家。我於今日遇善知識。以杖打我三下。唯有少許命在不絕。如來世尊實一切智者。若教弟子四歸依者我命即絕。佛或遠見斯事教出比丘打賊三下。使我不死。是故世尊唯說三歸不說四歸。佛愍我故說三歸依不說四歸。即說偈言。

 決定一切智  以憐愍我故  是以說三歸  不說有第四  為於三有故  而說三歸依  若當第四者  我則無歸依

 我今可憐愍  身命於彼盡

 我見佛世尊  遠睹如斯事

 生於未曾有  是故舍賊心

 有因粗事解  或因細事悟

 粗者悟粗事  細者解細事

 由我心粗故  因粗事解悟

 我解斯事故  是以求出家」

三皈依,不可少,《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優波離品第八:

「 (優波離)問曰:『若稱佛及法,不稱僧者,成三歸不?若稱法僧,不稱佛者,成三歸不?若稱佛僧,不稱法寶,成三歸不?』」

(佛)答曰:『不成三歸。』」

三皈依的次序不可變動

《優婆塞戒經》·凈三歸品第二十」中,佛言:

「善男子。若男若女若能三說三歸依者。名優婆塞名優婆夷。一切諸佛雖歸依法。法由佛說故得顯現。是故先應歸依於佛。凈身口意至心念佛。念已即離怖畏苦惱。是故應當先歸依佛。智者深觀如來智慧解脫最勝。能說解脫及解脫因。能說無上寂靜之處。能竭生死苦惱大海。威儀庠序三業寂靜。是故應當先歸依佛。

智者深觀生死之法是大苦聚。無上正道能永斷之。生死之法渴愛饑饉。無上甘露味能充足。生死之法怖畏險難。無上正法能除斷之。生死錯謬邪僻不正。無常見常無我見我。無樂見樂不凈見凈。無上正法悉能斷除。以是因緣應歸依法。

智者應觀外道徒眾。無慚無愧非如法住。雖為道行不知正路。雖求解脫不得正要。雖得世俗微善之法。慳吝護惜不能轉說。非善行性作善行想。佛僧寂靜心多憐愍。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於正道得正解脫。得已復能轉為人說。是故應當次歸依僧。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優波離品第八,亦如是開示:

「(優波離)問曰:『佛若以法為師者,於三寶中何不以法為初?』

(佛)答曰:『法雖是佛師,而法非佛不弘,所謂道由人弘,是故佛在初。』」

「 爾時優波離復白佛言:『世尊!若受三歸戒時,先稱法寶,後稱佛者,成三歸不?』」

(佛)答曰:『無所曉知,說不次第者,自不得罪,得成三歸。若有所解,故倒說者,得罪亦不成三歸。』」

可見,佛教的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的內容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佛、法、僧三寶不僅不能多不能少,而且次序也不能顛倒,否則不成三皈依。不成三皈依就是沒有皈依三寶,沒有皈依三寶,就沒有戒體,也談不上是信佛學佛了。

《般舟三昧經》:

「佛言:當持五戒,自歸於三,何等為三?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

《優婆塞戒經》卷五,凈三歸品:

「是三歸依乃是一切無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

三皈依不成,一切戒不得,《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優波離品第八:

「(優波離)問曰:『若不受三歸,得五戒不?若不受三歸,得八戒不?若不受三歸,得十戒不?若不白四羯磨,得具戒不?』」

(佛)答曰:『一切不得。若受五戒,先受三歸,三歸既竟,乃得五戒。』」

密教部經典《蘇悉地羯羅經》:

「澡浴都了。想浴本尊。復於其處。當誦所持真言。任誦多少。然始可往。常念誦處。乃至未到彼所已來。不懷貪瞋。隨順諸境。身心清凈。敬想本尊。而徐徐往。堅持禁戒。如前所制。當持不忘。既到彼所。即應如法作諸事業。而念誦之。當須作曼荼羅。常念誦既疲。當須轉讀大乘經典。或作制多諸餘善事。常不廢忘。應須三時歸依三寶。三度懺悔諸餘罪業。三時發菩提心。若如是者。當得成就。三時發願。願成所勝事為除罪故。」

密教部經典《佛說瑜伽大教王經》:

「時阿闍梨誦此真言三遍已。於曼拏羅地中間。以塗香作圓相曼拏羅。作此曼拏羅時。當誦大輪明王真言然後請召諸佛賢聖。獻大種種殊妙供養。祈求諸佛而作歡喜。時阿闍梨出曼拏羅外於十方出生。然後弟子經宿入於曼拏羅中。依法作擁護以香水灌頂。復用塗香塗於心中。想已心中羯磨杵。右手系擁護線。與齒木揩牙。地鋪吉祥草。加持已安座而坐。時阿闍梨與弟子受三歸依。懺悔罪障迴向發願。乃至弟子以身命布施發大菩提心。即說三歸伽陀曰。

我今歸敬於三寶  我佛曠劫超三有

 妙法能除煩惱根  獲成聖眾離欲尊

 我昔所作諸罪業  今對三寶至誠懺

 回施功德利群生  誓願求證菩提果

時受法弟子誦此伽陀滿三遍已。阿闍梨復為弟子。隨力隨意開導說法。令彼至誠發大菩提心。然後如前依法。作於供養發送賢聖。

時弟子於曼拏羅地右脅而卧。於其夢中必見境像。第二日阿闍梨用鮮凈五色線絣曼拏羅。時阿闍梨觀想其線。即真法界性遍照自性王如來。即一切如來藏。法界清凈故離諸塵垢能凈眾生界。所用五色粉即五如來。觀想已。阿闍梨先下粉。然後令弟子同作第一結界地。第二與弟子受三歸。第三令弟子入曼拏羅。第四作發送法。

佛為第一依,不可在「皈依佛」之前增加任何皈依:

《央掘魔羅經》云:

「此乘是大乘,說名無礙智

一乘一皈依,佛第一義依

佛法是一義,如來妙法身

僧者說如來,如來即是僧

法及比丘僧,二是方便依

如來非方便,是第一義依

是故我今日,皈依於如來

於諸皈依中,如來真實依

如欲食興蕖,應當取真實

舍真食虛偽,自他無利益

如是愚痴人,千醫莫能救

如是舍一依,修習方便依

是則群痴眾,千佛不能救」

《大般涅槃經》卷八·如來性品第十二: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善男子。汝今不應如諸聲聞凡夫之人分別三寶。於此大乘無有三歸分別之相。所以者何。於佛性中即有法僧。為欲化度聲聞凡夫。故分別說三寶異相。善男子。若欲隨順世間法者。則應分別有三歸依。善男子。菩薩應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歸依於佛。若即此身得成佛道。既成佛已不當恭敬禮拜供養於諸世尊。何以故。諸佛平等。等為眾生作歸依故。若欲尊重法身舍利。便應禮敬諸佛塔廟。所以者何。為欲化度諸眾生故。亦令眾生於我身中起塔廟想禮拜供養。如是眾生以我法身為歸依處。一切眾生皆依非真邪偽之法。我當次第為說真法。又有歸依非真僧者。我當為作依真僧處。若有分別三歸依者。我當為作一歸依處無三差別。於生盲眾為作眼目。復當為諸聲聞緣覺作真歸處。善男子。如是菩薩為無量惡諸眾生等及諸智者。而作佛事。

善男子。譬如有人臨陣戰時即生心念。我於是中最為第一。一切兵眾悉依恃我。亦如大子如是思惟。我當調伏其餘王子紹繼大王帝王之業而得自在。令諸王子悉見歸依。是故不應生下劣心。如王王子大臣亦爾。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作是思惟。云何三事與我一體。善男子。我示三事即是涅槃。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最為上。非余支節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為尊上。非法僧也。為欲化度諸世間故。種種示現差別之相。如彼梯橙。是故汝今不應受持如凡愚人所知三歸差別之相。汝於大乘猛利決斷應如剛刀。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知故問非為不知。我為菩薩大勇猛者。問於無垢清凈行處。欲令如來為諸菩薩廣宣分別奇特之事稱揚大乘方等經典。如來大悲今已善說。我亦如是安住其中所說菩薩清凈行處。即是宣說大涅槃經。世尊。我今亦當廣為眾生顯揚如是如來秘藏。亦當證知真三歸處。若有眾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經。其人則能自然了達三歸依處。何以故。如來秘藏有佛性故。其有宣說是經典者。皆言身中盡有佛性。如是之人則不遠求三歸依處。何以故。於未來世我身即當成就三寶。是故聲聞緣覺之人及餘眾生。皆依於我恭敬禮拜。善男子以是義故應當正學大乘經典。迦葉復言。佛性如是不可思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亦不可思議。」

將「皈依上師」放在皈依三寶之前乃畫蛇添足,多此一舉,《佛說大般泥洹經》:

「爾時世尊復為迦葉重說偈言:

 『汝莫如聲聞,  童蒙之智慧,

 唯是一歸依,  當知非有三。

 如是平等道,  佛法僧一味;

 為滅痴邪見,  故立此三法。

 汝今欲示現,  隨順世間者;

 應當從此教,  歸依於三寶。

 若人歸依佛,  便為歸依我;

 歸依等正覺,  正覺我已得。

 分別歸依者,  則亂如來性;

 當於如來所,  而作平等心。

 合掌恭敬禮,  則禮一切佛;

我與諸眾生,  為最真實依,

 清凈妙法身,  我已具足故。

 若禮舍利塔,  應當敬禮我;

 我與諸眾生,  為最真實塔,

 亦是真舍利,  是故應敬禮。

 若歸依法者,  應當歸依我;

 清凈妙法身,  我已具足故。

 我與諸眾生,  為最真實法;

 若歸依眾僧,  亦當歸依我。

 諸餘一切眾,  皆佛僧所攝;

 我與諸眾生,  為最正覺僧。

 無目眾生類,  為之生道眼;

 是故聲聞眾,  及諸緣覺僧,

 如來僧悉攝,  歸依最真實。
』」

一切想求受三皈依,成為佛弟子的學人,都應該如法地求受三皈依,深信「佛陀對於諸眾生,乃最真實依」,莫在最上皈依、真實皈依之上,還安立一個皈依上師,使自己無法得到皈依戒體的傳承。

迦葉尊者讓名為「大正句」的憍薩羅王勿皈依他,而應皈依三寶,《大正句王經》卷下:

「(大王):『尊者。我從初聞日月喻時早已信伏。但為欲聞尊者智慧辯才故。以是言激引宣說。唯願尊者。察我誠心知我信伏。誓願歸依迦葉尊者。』

迦葉報言:『勿歸依我。我歸依處謂佛法僧。汝當歸依。』

王復告言:『依尊者教歸佛法僧受近事戒。從今已去誓不殺不盜不淫不妄復不飲酒。終於身命持佛凈戒。』

爾時大王受化導已。誠心向佛受三自歸。永奉五戒。與婆羅門長者等。歡喜踴躍禮拜而退。」

印光大師法語:

需知所謂歸依者,乃歸依一切佛、法、僧三寶,非歸依個人。例如今日各位來歸依,我不過代表三寶,授證三歸,並非歸依我一人。每見僧俗有誤解歸依意義者,在家人則曰:我歸依某法師;出家人則曰:某是我歸依弟子。遺大取小,廢公為私,可悲!可嘆!故為因便說明,免再貽誤,望各注意。」

---------------------------------------------

凈土宗和禪宗實際上都是密教,但是都不搞四皈依,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受四皈依是無法得到皈依戒體傳承的,尤其對於凈土法門的學人,一旦受了四皈依,若不去重受三皈依得到戒體,往生一事基本上是沒什麼希望的。

當今佛教這個圈子,偶像崇拜特別嚴重,這個圈子裡的很多所謂「大德」,實際上並非名副其實,佛弟子稍微缺乏點理性素養,很容易就會掉坑裡。

佛教徒對於善知識的選擇必須慎重,寧可錯過,不可認錯,只有培養理性素養,提高教理水平,從而提高擇法的智慧,才能保證自己不會被那些包裝吹捧出來的「高人」忽悠。

某藏傳佛學院對密教的信仰比較狂熱,其堪布講經說法的資料,網上到處都能找到, 這裡就不作評價了,一般認真學兩年經典,隨便翻翻他們的那些東西,自然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對於如何看待當今的藏傳佛教,可以參考這個回答:

藏密是佛教還是邪教?


四皈依是密宗修行中的一個修鍊法門中的四句真言!三皈依則是皈依戒中皈依,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藏傳佛教的皈依戒和漢傳佛教一樣,是三皈依。

佛陀告訴我們要依義不依語,批判四皈依的人根本就沒明白四皈依在密宗里的真實內涵,望文生義,去和屬於戒律範疇的三皈依對比,不負責任地判定藏傳佛教篡改了三皈依,這和事實相違,藏傳佛教的戒律是三皈依。

密宗和顯宗在修法上有個較大的不同,修密宗必須要有傳承,任何密法都需要上師的傳授,這點不需多言,不信者自己去翻閱漢文大藏經的《密教部》諸多經文即可知道。

大乘佛法總說要皈依三寶,要發菩提心,而在密宗里還有有針對皈依和皈依發心的非常具體的修行法門,比如修寧瑪派里皈依的修行法門中,需要觀想皈依境,口誦真言,這個真言是梵文的四句話:南無古汝唄 南無布達耶 南無達摩耶 南無僧伽耶。翻譯成漢文,可以翻譯成 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且觀想的皈依境中的上師,並非自己現世中是人的師父,而是一個佛陀的形象的上師,這個上師的心則是自己上師和諸佛菩薩無二無別的心。所以說這個皈依上師是一種修行的心法,象徵著自己所修密法的傳承來自自己的上師,以及上師的上師,而源頭來自佛菩薩。修這個法門一般不允許修法者把上師觀想成自己現實師父的樣子!不過不少漢地學密的人不懂這個。所以說四皈依中的這個上師並非自己現世中的上師。這四句真言被大家簡稱為四皈依。這種觀修法門來自印度,這個法門在教義上有違背佛法嗎?

在漢地諸多寺院的放焰口儀軌里,就需要念誦這四句真言,不相信的去參加一次,跟著法師們念一遍就知道漢地法師們念不念「」四皈依「」了。

佛教有三皈五戒,沙彌戒,比丘戒等戒律,這些是佛陀制定的,沒有那個佛門宗派敢去改變戒律。而藏傳顯宗和密宗,只要是受皈依,全是三皈依,藏地從來沒有四皈五戒之說!以下我把藏傳佛教皈依時念誦的文字內容找來貼出,大家看看是三皈依還是四皈依:

藏傳佛教皈依儀軌

藏文讀音:贊巴 宮色梭

漢文意義:上師一心念我   (意為:上師請您仔細聽我說)

藏文讀音:道芒德(這句上師念,自己不念,等上師念完後自己念:弟子×××) 

漢文意義:我名某某(報自己的姓名,例如自己叫張三,則此處只說:「弟子張三」就可以)

藏文讀音:歇傑微

漢文意義:如是

藏文讀音:單恩德內容得誒 迦色 措耶巴德

漢文意義:從此時起直到命終

藏文讀音:宮尼 囊堅秋哦 桑吉拉 加森切沃

漢文意義:皈依佛 兩足尊   (兩足意為:福德和智慧。兩者都圓滿之尊稱為兩足尊)

藏文讀音:德橋東  扎了瓦囊堅秋哦 秋拉 加森切沃

漢文意義:皈依法 離欲尊

藏文讀音:措囊堅秋哦 根敦拉 加森切沃

漢文意義:皈依僧 眾中尊

藏文讀音:刀街色 措耶巴德

漢文意義:我乃至盡形壽  (盡形壽意為:此身死亡。我從現在直到這個身體死亡為止)

藏文讀音:根秋森拉 加森切沃

漢文意義:皈依三寶

以上由上師帶領念三遍。念完三遍後,上師會有彈指的動作,當聽到彈指聲音時,觀想自己已經得到皈依的戒體(意為:已經得到了圓滿的皈依)。最後上師念「他耶諾」。然後自己念「拉梭」。

藏文讀音:他耶諾(這句上師念,自己不念)

漢文意義:此乃方便。

所以說,四皈依是密宗修行中的一個修鍊法門中的四句真言!三皈依則是皈依戒中三皈依的意思,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如法。

藏傳佛教人士篡竊佛教,曲解佛教法義早已是常態,目的不外達成他們將外道法羼入佛門,藉此騙取佛教徒供養錢財與色身的意圖。因此,藏傳佛教為了淡化歸依三寶,以免佛教徒依三乘菩提等真正佛法修學,便將焦點移轉至上師個人的身上,將信眾求法的誠心誤導至盲從上師,故意李代桃僵地以「四皈依」來模煳「三歸依」,甚至把它歸攝在藉名杜撰的「四加行」之下,明目張胆的篡改佛法,張揚邪說誤導學人。

可以發現,「四皈依」正好是「依人(上師)不依法」,也是要信徒「依語(上師所言)不依義(佛法正說)」、「依識(藏傳佛教祖師的戒禁取見)不依智(佛開示的智慧)」、「依不了義(於自心真如以外別求上師法)不依了義(不依自心如來第八識)」,因此藏傳佛教不提「四依止」便罷,堅持要提起四依止時卻剛好自曝其短,自現其敗闕。

胡攀亂扯的藏傳佛教「四皈依」報導之二

假藏傳佛教的「三昧耶戒」,一開始便篡改佛法三歸依,將彼上師高置於佛前成為「四皈依」,首開「依人不依法」的惡例;然後更遮止信眾不得疑謗上師,不得毀謗其密法,也不得對外泄漏密法內容,終生不得捨棄三昧耶邪戒、不得訶責五蘊不凈、不得毀謗婦女「慧自性」(曲解般若空性,方便利用婦女於雙身實修中做「般若佛母」「 空行母 」而說女人為智慧)等等。 董事長指出,這種邪見惡戒顯然與南傳佛法及北傳俱舍宗的觀五蘊六識虛妄,強調斷欲去愛相違背,也和漢傳大乘佛法要修證的「本來自性清凈涅槃」相背離;此惡戒施設的唯一目的便是鞏固並隱藏假藏傳佛教四大派法義修證上的種種「不凈」,它正是反「 人心的凈化 」的枷鎖啊!

探一探「人心的凈化」──關於「國際佛教論壇」的省思?系列之三

南無佛法僧


誰讓你這麼提問的?你難道不讓密宗上師活了嗎?密宗上師不吹牛真的會死。不搞四皈依,又能拿什麼自欺欺人?某堪布連《金剛經》沒看明白就講,還不是依靠四皈依。還是某堪布用他自己的密意改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妙法蓮華經》,還不是依靠四皈依。還不是因為四皈依,達賴喇嘛領著一群人叛國了。正是因為四皈依,學密的信眾,哪有一點判斷力。正是因為四皈依,上師自我膨脹,容易被捧殺。正是因為四皈依,上師凌駕於佛之上,有產生邪教的可能。正是因為四皈依,所謂學密的,基本屬於藏控。正是因為四皈依,藏傳佛教早不是佛教了。誰讓你這麼提問的?


警惕藏傳佛教的四皈依

鳳凰佛教2012-01-17 16:52:17

學佛成為佛弟子,先要受三皈依,佛教的三皈依是指皈依三寶,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且次序不能顛倒。但是,西藏密宗卻是四皈依: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索達吉堪布在《密宗斷惑論》一文中如是說:「有人認為,密法是四皈依,在皈依三寶前,先要皈依上師,故與顯宗相違。依止上師是修學密宗的關鍵,但這不只是密宗的特色,在顯宗中要取得成就,同樣也須皈依上師。因為上師不是個人,而是將佛法僧三寶總集為一身,

密宗皆是先皈依上師,再皈依佛,更以為上師比佛更重要、更好,如第九世創古仁波切在《上師的重要性》一文中如是說:「要使自己足以接受這種灌頂加持,行者必須修持上師瑜伽,並視自己的上師和佛陀無二無別。更好的是認為自己的上師甚至比佛陀更好,如此,行者將能全然得到佛陀的法教及圓滿的加持。上師與佛陀無二無別的事實或許不是很明顯,然而,上師持有全部的法教及不間斷的傳承。從上師那兒得到法教精髓,將可使行者如同受學於佛陀般地開展修行的道路。所以,受學於自己的上師和受學於佛陀之間並沒有任何差別。但是,上師甚至比佛陀更好,因為我們無法親見歷史上的佛陀並和他建立師徒關係,但是我們可以如此親近我們的上師,所以,對我們來說,上師甚至比佛陀更好。」

藏密為了強調上師的地位與作用,還鼓吹上師「連賢劫千佛不能化度的眾生,他們都能化度」,鼓吹上師對眾生的慈悲與恩德超過了諸佛,如華智仁波切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講:「上師是三世諸佛之本體,上師的身為僧眾、語為妙法、意為佛陀,總集三寶;又身為上師、語為本尊、意為空行,總集三根本;又身為化身、語為報身、意為法身,總集三身;上師是過去諸佛之化身,未來諸佛之源泉,現在諸佛之補處。上師攝受了賢劫千佛也未能調伏的我們——濁時眾生,從慈悲與恩德方面來講上師超過了諸佛。」

再如《遙喚上師頌》(帕綳喀大師 造 仁欽曲扎 譯)說:「一切諸佛合一總體現上師相,除此具恩上師之外別無諸佛,至誠懇切啟請普攝諸佛上師,今後中有願皆不離慈悲攝受!」

藏密的祖師為了抬高上師,甚至要十方一切諸佛每天要三時頂禮、供養藏密的上師,如《事師五十頌》說: 「得受殊勝之灌頂,金剛上師之面前,十方世界中所住,如來三時敬頂禮。」

藏密為了籠罩弟子、信眾,還自創了「上師相應法」,如藏密道然巴洛布倉桑布上師開示說:「修頂我之上師,即觀想向頂嚴之上師祝禱,求其加被;祝禱後,上師下降、與自己融合無二無別,永遠作此觀想,上師與本尊本來無二無別故。上師現本尊相,今既與己融合,自己即是本尊,本尊、上師與行者自己,三位一體無二無別。自觀為本尊即照儀軌所說本尊之形像明白觀想、毫釐不爽,視為真實不假、一心不疑。此本尊即本身變成,與自己無二無別。行者上座後,在修儀軌之前先修上師,請上師來融入己身,若不以上師為前導,而徑修本尊,則決難成就。」(《那若六法》80頁)

西藏密宗的四皈依,並將上師置於佛陀之上,以為上師比佛重要,上師的恩德超過諸佛,故尊敬上師應超過佛,他們所編造的理由,看似很有道理,但是,卻經不住佛教經典的檢驗。

佛教的三皈依,首先要皈依佛。佛教的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不僅不能多不能少,而且次序也不能顛倒,否則不成三皈依,如《優婆塞戒經》之「凈三歸品第二十」中,佛親口說:「善男子!若男若女,若能三說三皈依者,名優婆塞、名優婆夷。一切諸佛雖皈依法,法由佛說,故得顯現,是故先應皈依於佛。凈身口意至心念佛,念已即離怖畏苦惱,是故應當先皈依佛。智者深觀如來智慧解脫最勝,能說解脫及解脫因,能說無上寂靜之處,能竭生死苦惱大海,威儀庠序,三業寂靜,是故應當先皈依佛。」

「智者深觀生死之法是大苦聚,無上正道能永斷之。生死之法渴愛饑饉,無上甘露味能充足。生死之法怖畏嶮難,無上正法能除斷之。生死錯謬邪僻不正,無常見常、無我見我,無樂見樂、不凈見凈,無上正法悉能斷除,以是因緣,應皈依法。」

「智者應觀外道徒眾無慚無愧,非如法住;雖為道行不知正路,雖求解脫不得正要,雖得世俗微善之法,慳吝護惜不能轉說,非善行性作善行想;佛僧寂靜,心多憐愍,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於正道得正解脫,得已復能轉為人說,是故應當次皈依僧。」

《大方便佛報恩經》之「優波離品第八」亦如是開示:「(優波離)問曰:『佛若以法為師者,於三寶中何不以法為初?』(佛)答曰:『法雖是佛師,而法非佛不弘,所謂道由人弘,是故佛在初。』」

「爾時優波離復白佛言:『世尊!若受三皈戒時,先稱法寶後稱佛者成三皈不?』(佛)答曰:『無所曉知說不次第者,自不得罪,得成三皈。若有所解,故倒說者,得罪亦不成三皈。』」

「(優波離)問曰:『若稱佛及法不稱僧者成三皈不?若稱法僧不稱佛者成三皈不?若稱佛僧不稱法寶成三皈不?』(佛)答曰:『不成三皈。』」

可見佛教的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的內容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佛、法、僧三寶不僅不能多不能少,而且次緒也不能顛倒,否則不成三皈依。不成三皈依就是沒有皈依三寶,沒有皈依三寶,也就談不上信佛學佛了。

佛教裡面還有一個「四皈依害死人」的典故,說明佛法中根本就沒有四皈依。如《大莊嚴經論·40》記載:有一個僧人,常有盜賊來搶財物,僧人害怕便日夜關門閉戶。一日來了一個賊人,從門縫裡面把手伸進來想拿點東西,結果被僧人用繩子給套住了。僧人很氣憤,便拿棍子狠狠地打這個賊,打他第一棍時僧人喊了一聲:「皈依佛。」賊人不由自主地跟著喊「皈依佛」,打了第二棍,僧人喊「皈依法」,賊人也跟著喊「皈依法」,打了第三棍,僧人喊「皈依僧」,賊人又跟著喊「皈依僧」。這時賊人十分害怕——如果繼續「皈依」下去,一定小命不保。僧人卻沒有繼續打下去,就將賊放了。這賊差點被打死。後來被打的賊反倒因此出家了,還極力稱讚佛陀,讚揚佛陀的原文是「我於今日遇善知識,以杖打我三下,唯有少許命在不絕。如來世尊實一切智者,若教弟子四皈依者我命即絕。佛或遠見斯事教比丘打賊三下,使我不死。是故世尊唯說三皈依,不說四皈依。」

上師的地位不應置於諸佛之上,如《大智度論》卷四所載的著名偈子:「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藏密鼓吹的「賢劫千佛都調伏不了我們,只有上師能攝受調伏我們啊!」則有上師在,賢劫千佛不必出世了,顯然是違背經典的。如《華嚴經》「佛不思議法品第二十八之一」說:「一切諸佛,悉能應化一切眾生,令其歡喜。」

上師對於眾生的恩德,絕無能超過佛者,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說:「善男子等應諦聽,如來所說四恩者, 佛寶之恩最為上!為度眾生髮大心, 三僧企邪大劫中,具修百千諸苦行; 功德圓滿遍法界,十地究竟證三身;法身體遍諸眾生,萬德凝然性常住。」

佛是三界最最貴者,天上天下無有人能超過佛者,故佛又名「至尊」,如何以三界最尊貴的身份,卻要禮敬破壞佛法的藏密喇嘛。

藏密不僅編造了佛教所沒有的四皈依,還編造了「五皈依」「六皈依」「七皈依」,如「七皈依」是指:皈依金剛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本尊、皈依空行、皈依護法,這就是七皈依。七皈依中的「空行」,是指「空行母」,一般是指上師的妻子,或者是和上師共修男女雙修法的女性,也就是說不僅要皈依上師,而且還要皈依上師的妻子、明妃。在藏密裡面,七皈依才是完整的皈依。其實藏密中,不管是幾皈依,如諾那師徒所說「歸根結底,最終階段就是一皈依———只有皈依上師而已!」

儘管佛教也不否認皈依師父的重要性,不否認善知識的重要性,但是絕不會以為師父、善知識的地位高於佛,即便是弟子這樣認為,師父絕對不會接受的。再者,如果確實需要四皈依,那麼佛陀為什麼不制定四皈依,難道以佛陀的智慧,還比不上密宗的上師?因此,西藏密宗的四皈依,第一先要皈依上師,將上師凌駕於三寶之上,古時有把藏密直接稱為「上師教」者!

由此可見,上師不能代替三寶,上師只是個師父,是修學佛法依止的老師而已,上師個人也是屬於僧團中的一員。作為親教師、阿闍梨我們應該恭敬尊重,而不能將上師凌駕於三寶之上。


我也疑惑,此事事關重大,搞不好就學外道了

藏傳佛教的"三皈依"(其實是四皈依)及修習

藏傳佛教的三皈依及修習

夏壩活佛講授

南無古汝貝 (皈依上師)

南無布達亞 (皈依佛)

南無達摩亞 (皈依法)

南無桑嘎亞 (皈依僧)

一.修前準備

今天我給大家講一講受三皈依和修三皈依的方法。這個受三皈依和修三皈依起到什麼作用呢?本來對佛教再虔誠的人在受三皈依之前還不能算是佛門弟子,只能算是虔誠的人。只有受了三皈依後才能算是真正的佛門弟子。受三皈依後修學佛法還須要有一個正確的目的,這直接影響著我們修學佛法的效果和成果。這個目的是什麼呢?首先,決不能是為了今生種種瑣事,因為這些事太小了,而佛法太大了。其實只要依佛法處事,依佛法修鍊,

首先講皈依佛寶。佛是什麼呢?.....

第二,皈依法寶。法寶梵文叫「達摩」。......

第三,皈依僧寶。為什麼皈依僧寶?儘管顯密教理如此偉大、難得,可是釋迦牟尼佛2900年前就圓寂了。如果沒有一代又一代的上師,誰能把這個法這麼圓滿地傳到今天呢?這些高僧大德不但自己修鍊,而且傳給後一代,他們對我們真是恩重如山。所以我們今天能得到這樣殊勝的法完全歸功於他們。

為什麼在這之前還要加上皈依上師呢?因為上師是你一生說法之師。任何一門學問都得需要老師。就是漢語拼音a、o、e 都得需要老師教你,更何況是佛法殊勝的理論。這種理論的深厚哲理,如果沒有老師不可能學會,也不知道從何下手。儘管你看了很多書,也無從知道從哪裡下手。因此,上師是非常關鍵的。如果拿輪船做比喻,船長就是上師。只有有了船長,才能把你帶到目的地。所以,要皈依上師,皈依佛寶,皈依法寶,皈依僧寶。

二.觀修分四

(一)

南無古汝貝 (皈依上師)

首先觀想在自己的印堂前虛空上側,有釋迦牟尼佛或宗喀巴大師。觀想釋迦牟尼佛更好。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釋迦牟尼佛作為佛寶。然後在釋迦牟尼佛前面的一個小檯子上面有八萬四千法門的經書代表法寶。兩邊的弟子作為僧寶。上師和佛寶合為一體。在密宗中,你必須把上師看成是釋迦牟尼佛,否則你是不會成就的。上師是如來釋迦牟尼佛為了度化我等後世眾生化為世俗人而顯現的。上師就是如來佛,如來佛就是上師。心裡這麼想著,然後就開始念「南無古汝貝,南無古汝貝……」。

三. 受三皈依戒

這樣每天觀想一小時、半小時或二十分鐘,不僅今生能夠消除你的疾病、災難、魔障,而且也能消除自私、執著、貪嗔痴慢等一切缺點,使內心越來越完美。內心的完美可以直接影響外在的完美。由於外在的完美而使所做的事變得完美、偉大而順利。但我想你們當中有些人可能沒有受過三皈依戒,沒有受過傳承,修鍊就變成了盜法。所以我現在傳一傳三皈依戒,從今以後就可以修三皈依了。曾受過三皈依的,今天得到三皈依戒之後,如果犯過其中某戒,今天可以得到恢復。如果沒有犯過,功德可得以增長。但我這裡傳歸傳,佛教中講要聞思修。聞就是我給你們傳,你們學。思就是天天要進行思考。修是得到了好的效果,還要繼續修鍊。因此一定要達到聞思修這三個過程。

好。我現在給你們傳三皈依戒。受戒時要觀想眼前的師傅不是一個凡夫之人,而是真正的釋迦牟尼佛。因為我代表釋迦牟尼佛才能給你們傳三皈依或四皈依戒。否則,我無資格給你們傳法。因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法,而是佛法。首先解釋一下字的意思。「南無古汝貝……」是古印度梵語。2900年釋迦牟尼佛就是用這種語言傳的佛法。所以我用這種語言可能比藏文、漢文的加持力要大一些吧。「南無」是「頂禮、皈依」。「 古汝」是「上師」。「貝」是「一切」。連起來就是「皈依一切上師」。「南無布達亞」,「布達亞」是「佛陀」。「亞」是「皈依的對象」, 連起來就是「皈依佛陀」。 「南無達摩亞」 「達摩」就是「法」,連起來就是「皈依法」。 「南無桑嘎亞」, 「桑嘎」是「高僧大德或聖僧」。 連起來就是「皈依聖僧」。聖僧就是得到了聲聞見道以上,菩薩道見道以上。也就是菩薩道五道中見道以上的高僧。一邊想著一心一意皈依上師,皈依佛寶,歸依法寶和皈依僧寶,一邊跟我念「南無古汝貝,南無布達亞,南無達摩亞,南無桑嘎亞」。念第二遍時心裡要更加深入地信仰、皈依。(二遍從略)。念第三遍時還要更加深入地信仰、皈依。(三遍從略)。最後心裡要想「噢,我終於入了釋迦牟尼佛的法門,成了佛門弟子。這樣想著,讓心裡升起歡喜心。

好,這樣你們已經受了三皈依戒。寂天菩薩說:「今天我有了無邊無際的福報,終於得到了圓滿人身。還遇到了智慧、慈悲、德能的如來聖法,而且還遇上了真正的上師而成了真正的佛門弟子。那麼我們從今以後決不違背佛的教誨。以佛的方法去修鍊。無論行住作卧,受戒的功德會日益增長。


關於「四皈依」利弊的思考

我們今天之所以能有幸聽聞佛法,飲水思源,這個源頭是什麼?如果沒有這些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如果沒有他們真修實證,翻譯傳播,弘法利生,把佛法代代相傳,我們現在有可能看到這些經典、學到這些法門嗎?不可能,所以這些承前啟後的出家師父是很了不起的,不管大乘小乘都很了不起,他們代表的是佛和法的住世,所以我們要恭敬讚歎,要供養頂禮,頂禮他們所代表的簡樸、慈悲和正念的智慧解脫之道。

講到這裡想起另外一個問題,現在全世界都很流行崇拜上師,藏密修法的人首先要念皈依上師,然後才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變成了四皈依。藏密為什麼要比正常佛教多出一個皈依?其實皈依上師也就是皈依僧,為什麼要把它單列出來呢?

據我了解,這個四皈依的說法,本來只是一種攝受眾生的方便設計,它針對的是我們一般人普遍都有的依賴心理,通過對外在上師的極度信任,通過對外在上師的皈命臣服,上師可以比較容易地引導弟子回歸自性,回到這裡(指心),進而找到自己內在的真理、內在的上師。那些真正的金剛上師、具德上師,他們往往會很善巧地利用這份信心,去幫助弟子破除我執,粉碎無明,真正的好上師一定是這樣的,一定會這樣!

但是那些似是而非的假上師就不見得了,假上師只會利用你的迷信和貪慾,引導你成為他的粉絲,他會大搞個人崇拜,樹立偶像權威,進而騙財騙色,這個也是一定的。這裡面的區分,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很微妙,所以作為修行者,大家最好要有一顆冷靜的心,要有一種明辨的智慧,要懂得依佛依法來甄別。

不是有那麼一句老話嗎,叫做「方便出下流」,這個其實是古德的經驗之談。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個人認為,這個有關四皈依的方便設計,祖師大德的良苦用心,更多地已經變成了一種被人扭曲濫用的邪謬手段,可謂是流蔽叢生,禍患無窮。其實按照佛陀的教言,嚴格來講,這個四寶、四皈依的說法,本身就是很多此一舉的,並不值得提倡,因為它可以被人錯用、被人鑽空子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而在法理上,它也有很多難以自圓其說的破綻。

比如有些上師經常說,尊貴的上師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總集,是佛菩薩的具體化現,很難得,所以我們要信心依止,要珍惜,絕對不能有任何的懷疑,對吧?這句話里包含的密意奧理,本來是沒有錯的,但問題是,這句話如果被別有用心的人拿來作為四皈依成立的理由,藉此愚弄、控制信眾,「邪人用正法」,那漏洞毛病就會出來了。

因為上師如果真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總集,那麼,他毫無疑問就是佛了,既然是佛,那又何必從三寶中單列出來呢?十方三世每一位佛陀,他們都可以說是諸佛的總集,一佛即是一切佛,但十方諸佛並沒有因此就把自己單列出來啊?如果你們說這是因為佛陀已經不在了,而正法的命脈需要靠那些所謂的金剛上師來弘傳,為了凸顯他們的重要性,同時也是為了加強信眾弟子的信心,所以西藏的文化傳統才特別把他們單列出來,列於三寶之前,變成了四寶。如果你這樣說,那我告訴你,這種說法也是經不起推敲的。

在我們漢傳佛教綿延至今的幾千年里,歷朝歷代不知道出了多少高僧大德,這些高僧大德就算為佛教做出了再大的貢獻,再有名,他們也絕對不會為了凸顯自己的重要性,而把自己凌駕於三寶之上的!膽敢這樣做的人實際上是犯了大我慢,這個因果很嚴重!據我觀察,這個四皈依的發明,說白了,目前看來它所能起到的作用、最大作用只有一個,那就是暗示眾生:上師要比三寶殊勝,而密宗要比顯宗殊勝!這種說法起到的最大作用就在這裡,它會讓某些眾生生起最大程度的取捨分別心,有很多人就是這樣迷進去的。我的觀察告訴我,這裡面似乎還隱隱涉及到了一個所謂的漢藏文化之爭,文化對抗的問題,所以事情很複雜。

其實原來的密宗,真正的密宗——唐密,雖然他們也號稱殊勝,號稱無上,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就把上師阿闍黎單列出來置於三寶之上,所以四寶四皈依的說法完全是藏密的強調發明,嚴格來講是很有問題的。這種攪混水的「創造性」發明,在藏密體系里還有不少,他們也不管這樣做是不是違背了佛陀的教言,會不會誤導眾生。在我看來,藏密的某些大德有時候是很有點無所不用其極的,頗有點兒不擇手段,這也是我對藏傳密宗既感冒又不感冒,既佩服又不佩服的地方。

在法義上,四皈依不盡如法的道理其實是很簡單的,如果上師是佛,你已經完全實證到了佛果的境界,那你肯定是不會把自己單列出來的,因為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他們從來就沒有說過什麼四寶、四皈依,十方諸佛只講三寶、三皈依,沒有哪一個講過四皈依,沒有這個詞!這是第一。第二,如果你不是佛,那你就是僧了,你既然是僧,那你又何必把自己單列出來呢?而且,不管你是不是僧,你都不應該、也沒有資格把自己置於佛陀三寶之上!這是原則問題,也是看一個人有沒有自知之明的衡量標尺。

歷史上那些真正開悟的大德,為了幫助眾生破除迷執,有時候或許會呵佛罵祖,但他們絕對沒有哪一個會多此一舉把自己放置在三寶之前,並形成規矩的,因為完全沒有必要,明白嗎?這種說法和做法,好處不多,壞處不少,蔽大於利,它往往只會造成盲目崇拜的流弊,其中誤導眾生、可以被人歪曲利用的地方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所以歷史上那些真正開悟的大德,他們根本就不會多此一舉去搞什麼四皈依,至於佛菩薩那就更不用說了,他們更加不會去干這種多餘的事!

恐怕,也只有那些著了五十陰魔的修行者,或者是五十陰魔境界里的妖魔鬼怪才敢如此大言不慚地吹牛,把自己置於佛陀和三寶之上。像那個什麼輪子功的李某某,不就吹牛說自己是宇宙第一佛嗎?說什麼所有的佛都在他之下,這種白痴一般的論調在某種程度上,和四皈依的理路真是何其相似!這個問題我希望大家能夠慎思明辨,依佛依法不依人,自己去搞清楚,師父說的到底是對是錯,三皈依和四皈依兩種做法,哪種更正確、更保險,你們自己去判斷。

如果說四皈依的發明是可以的、允許的,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師心自用,整個「五聖諦」或「九正道」出來?把四聖諦搞成「五聖諦」,把八正道搞成「九正道」,我也可以找出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支持,你們信不信?所以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很扯談的,這是對佛陀、對導師的不尊重,說得嚴重點,這是對佛法、對三寶的破壞!純屬多事!禪宗祖師講「離經一字,允為魔說」,這句話很有道理,所以有關四皈依的說法和做法,這個原來的方便設計現在我認為必須要遮止,不能讓它再泛濫了。

希望大家明白一點,關於佛法的基本框架,我們後人是沒有資格去搞什麼創新的,你就是十地菩薩也不行,這是大原則!事實上真正的十地菩薩也不會那樣干。如果修行連這點自知之明都沒有的話,那我勸你也不要來學佛了,你自己創立一個宗教就好,又何必到佛教里來添什麼亂呢?所以學佛千萬要慎重,不要自做聰明地搞什麼發明創造,這是我的一點忠告。

——摘自大虛法師?《指月真髓——《維摩詰經》講記》


不請自來

佛弟子們只有三皈依,四皈依是藏傳特有。你要說如法否,當然是要分別看問題。

應以何身得度及現何身說法,而且,僧人是佛法的傳播人,傳導人。視師如佛從理論上是合理的。

理論上合理,但實際上有且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上師真的是佛菩薩化身嗎?上師真的是佛菩薩化身嗎?上師真的是佛菩薩化身嗎?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三遍!三遍!

索達吉堪布舉過忽必烈和八思巴的例子,忽必烈觀察八思巴是否值得依止,用了四年時間,然後八思巴又用了四年時間觀察忽必烈是否合適作為弟子。

好吧,忽必烈是一國之君,能立足於一國首領,其才能、見識、眼光智慧都是頂級的,以那樣的人觀察都要四年,那我們這些末法時代的普通凡人,智慧應該是不如忽必烈的,是否應該用六到八年的時間來觀察呢?

好,索達吉又有個狗牙變佛牙的例子,有個老婦人要兒子去帶個佛的舍利過來,兒子老不記得,後來媽媽生氣了。兒子有天回來記得這事情,看到路邊死了條狗,就把狗牙拿了一根,回家說這是佛牙。然後老媽媽就供奉這個狗牙,之後呢,這個狗牙跟佛牙一樣生出了舍利,還發光。

我用了這兩個例子。現在出結論,假如你帶了根尺子,跟著一個上師身邊,時刻觀察他,看是否有不如法的地方,如果有疑惑就直接問,是不是真的做的不合理,別人是如何如何的。那麼一直比較下來,過了幾年,發現他真的沒有不如法,是真的上師,那麼視師如佛,四皈依是如法的。

假如你讀了幾本大師的書,上了幾天課,然後覺得這位大師真了不起,就皈依上師了,之後呢,就如狗牙變佛牙,這個上師就越來越圓滿,越來越偉光正,偶爾有些不如法的地方,你會認為這是密意,而且為他辯解,認為那些提不同意見的是惡魔。這種顯然就是不如法的,說嚴重直白點,邪教們就是這麼拉人頭的。比如法X功,全能神等。

我沒有指代任何人,也沒說任何宗教。由此產生的任何聯想本人都不負責。我也不匿。


這個四皈依主要多了個皈依上師,這個情況我從客觀條件說下為什麼西藏會出現這個。流坑


推薦閱讀:

這部神奇的電影用機器人描繪了觀音和釋迦牟尼日常生活
萬物丟失了各種條件就不存在了,故萬物是空的,但萬物無法丟失各種條件,」萬事萬物都是空的「也就不成立了?
據說嚴格信奉可蘭經的伊斯蘭教徒更容易成為恐怖襲擊者,是這種宗教信仰本身的問題嗎?
在《我的名字叫可汗》和《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里都出現了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衝突的來龍去脈是什麼?
穆斯林如何看待古蘭經里的這些文字呢?

TAG:佛教 | 宗教 | 藏傳佛教 | 喇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