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死,為什麼張雨生的名氣沒有張國榮、黃家駒的大?
瀉藥 但是我不想回答 我最討厭的一種對比就是腦殘式且粗暴且毫無尊重感的對比!
其實後兩者可以說是功成身退 而張雨生的巔峰剛剛開始
同樣是在玩知乎,為什麼有人提出來的問題智商和知識水平體現差別就這麼大?
張國榮黃家駒張雨生三位在生前個人價值的體現完全不一樣,你卻把關注點放在「同樣是死」上面,你真的好無知哦。
祖祖輩輩不都死了嗎,為啥有些人被記住了有些人早就湮滅在歷史的塵埃當中了,因為他們活著的時候價值不一樣,而不是死了價值才體現出來。
題主,建議你有意識地提高自己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面,比如多了解他們的藝術,不要再問這麼智商欠費的問題了。
還有,你的措辭體現出來的就是你因為無知的無禮。
--題主的想法可以理解,但用詞略顯不當,不免會被粉絲噴。(隨便寫下隻言片語,有待日後再補充更正。)
--這三位的歌都很喜歡,但後兩者的公眾認同和標籤定義相對統一,即有信仰和情懷的歌手,而張雨生的標籤和社會形象就太複雜甚至焦點模糊。他們基本同處一個時代,但80末90初大陸對珠三角經濟的示範作用抱有期待,而文化上對於香港十分偏好和崇拜,比如那時的錄像帶和VCD幾乎都是香港電影而很少台灣出品,卡式磁帶也是香港歌曲多於台灣。還有就是ZZ原因,92年兩岸會談前後,台灣歌手都被低調處理,比如張雨生在92年參加過北京電視台春晚(我的未來不是夢、我學會飛翔)和奧運會慶功晚會(奧林匹克風),但當年的央視春晚卻只能通過場外畫面的形式(心中常駐芳華)。加之他自己的ZZ認同比較複雜,比如《沒有煙抽的日子》是王某在獄中作詞,《他們》、《心底的中國》是表達父親一代人作為老兵的凄苦,所以他難免抱持一種若即若離的心態。
-- 從個人發展軌跡來看,他的自我定位是多元化、搖滾精神和不斷突破,因此不同時代的作品聽來彷彿是不同的歌者。大學時獲得歌唱大賽最佳主唱源於自己創立的metal kids樂隊,成名曲是一首廣告歌曲走的勵志路線(我的未來不是夢),當兵入伍前後是勵志與愛情風格的過渡,最熱賣的《大海》專輯讓大多數公眾認同定格於「高亢情歌」。經濟地位穩固後開始實驗風格到美國學作曲,希望重拾搖滾精神,但《帶我去月球》過於前衛和想像主義而不被市場接受。93-94年屬於市場低潮期卻是個人才華的井噴期,他在《後窗》展現古典文學功底,Indian summer night和《隨你》嘗試西洋音樂的融合,《傳言》體現對老莊哲學的認同,《動物的悲歌》和《我想把整片天空打開》表達對工業文明的悲觀前景,《這一年這一夜》暗含對人生終極命運的追尋。張對自己的唱功也精益求精,《口是心非》時的低音已經很自如和優美,該專輯後來獲得金曲獎,證明他自己希望突破所有的音樂界限,但市場和理想的背離也導致了他與歌迷之間的距離。
-- 95年張雨生暫別一線,嘗試舞台劇的歌曲創作和親自出演(吻我吧娜娜、天龍八部)、歌劇(獅子王),最重要的是作為製作人捧紅張惠妹和阿妹妹,97年重回歌壇發布《口是心非》再次切換到布魯斯音樂風格。他的音樂才華得到完全釋放,終於自如地遊走於市場和理想的界河,自己的作品玩理想,幫別人寫的歌走市場路線,可惜97年底辭世讓所有可能都成遺憾。相對而言,個人感覺張國榮和黃家駒的歌曲更符合歌迷大眾的普遍預期,容易形成一種logo而被銘記吧。
其實對於張雨生當年貌似有挺多誤解的,比如聲音不夠男子氣概,娘娘腔等等……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Guckksten河鉉雨的唱功?
※The Freewheelin' GBOYSWAG | 亂彈山對話鼓鼓
※中國新歌聲震撼回歸 那英姐黑紅造型霸氣登場
※譚詠麟的唱功在香港樂壇是個什麼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