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澄海人總是說自己是澄海的,而不是說他是汕頭的?

在廣袤的潮汕地區,有一個地方的人對自己的是哪裡人會很在乎,那就是澄海人。經常碰到很多同學同事在介紹自己的時候說自己是澄海人,而不是說自己是汕頭人。大家能解釋一下這個現象嗎?


試著回答一下,要從潮汕地區說起,古稱 「潮州」是潮汕古代的行政名詞,即「潮州府」,潮州府下轄八個小城,古代人口少的城叫邑所以叫 「潮州八邑」又稱「潮州八陽」,「潮州八陽」分別為:海陽(潮安)、潮陽、揭陽、蓮陽(澄海)、洪陽(普寧)、饒陽(饒平)、葵陽(惠來)、新陽(豐順),這八個地方有的從秦漢時期就有了比如揭陽,然而汕頭才是1921年設的市,汕頭市是由潮陽的一部分跟蓮陽的一部分組成的。不管什麼時期,不管叫什麼名字這八個地方往大里說都叫潮汕,有很多方面都是有共同點的,往小里說每個地方之間有自己的特色風俗方言都是有小小的差異的,潮陽人也是挺不覺得自己是汕頭人的,但我們都是潮汕人沒問題!


一個父親的兒子長大了,突然有一天兒子分家分了出去,再過些日子,上頭要求父親管兒子叫「爹」。2003年兒子還從父親的手頭上挖走了兩個鎮——外砂和新溪。這關係有點像佛山和南海。

都是潮汕人,也沒計較太多,在外有時說自己是汕頭人,更多時候說自己是潮州人。澄海人的口音潮州人更接近,文化上認同潮州多一些,政治經濟上又隸屬汕頭,

人格又分裂了~~~


作為一個澄海人,不請自來。

如果是從行政劃分上,確實澄海現在是汕頭的一個區。

偏偏我們的認同感不是行政劃分,而是口音。

以前有句話,叫:潮州九縣,縣縣有語,獨獨阮潮陽無語。這句話雖然是潮陽人自誇的,但也能說明基本的情況。

九縣分別是:海陽,揭陽,潮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豐順,大埔。九個縣都有自己的口音,也能大概以此劃分,說你是哪哪的人。直到現在依然是用這樣劃分的。

然後你注意到了嗎?九縣裡沒有汕頭。彼時的汕頭,是澄海管轄的地方。後來,汕頭被列成通商口岸,再後來,跟澄海分治,再後來,更是牛x哄哄的管轄潮州府地區,是為汕頭專區。

經過這麼多年,汕頭總算出人頭地,風光無比。然而卻不能迴避一個問題:歷史短…

而澄海,在原先的九縣上面就榜上有名,也擁有自己獨特的口音,更是汕頭的母縣。從歸屬感上來說,澄海,肯定比汕頭親。

當然你要說不服也行╮(╯▽╰)╭


在我學校澄海跟汕頭分開的 澄海跟潮州一起的

我小學胸章還是澄海市某某小學


因為我們之前是澄海市,而且澄海話跟汕頭話不一樣,生活作風也跟汕頭人不一樣


我想是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個是03年澄海才撤市設區,以前和汕頭在行政上本來就是分開的。

二是澄海和汕頭市區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等上都有所差異。

但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汕頭作為經濟特區沒發展起來,別大家戲稱為「特困區」。

汕頭交通發展得不好,汕頭市區與澄海、潮陽潮南都是割裂開來的,並沒有讓人能感覺到是在一個市裡的感覺。

經濟上澄海在汕頭各區裡面也算是比較好,汕頭市區就業也是一般般,所以澄海區和汕頭區的就業人口流動也沒有那麼明顯。

總之,汕頭還是一個很分裂的狀態,希望汕頭能真正像特區一樣,有一天能讓人說起汕頭還有那麼一點歸屬感而不是有點嫌棄。


我覺得是歸屬感吧


汕頭市裡的人還停留在以前倒賣批發,走私做假,偷稅騙稅那種賺錢很容易的夢裡,年輕的人就吃父親的老本,過著小市民的生活,一輛白沙,兩副身穿,自我感覺良好,這是對大部分汕頭市區後生人最好的描釋。工業不如周邊這點可以理解,畢竟市區的定位不是工業。填海搞什麼東部經濟帶,只是增加市區的面積,對經濟沒什麼實質性的帶動作用。做老大的不行,小弟們不服,你說人家會說我是某某人的弟嗎?肯定報自己的姓名,同理潮陽,潮南的人在外面也不會說自己是汕頭人,也是說潮陽人


以前澄海是一個縣 後來又變成了澄海市 最後才變成區 所以我們習慣說自己是澄海的 因為以前本來就是和汕頭同樣級別


因為 在我讀小學十幾年前的時候澄海是不屬於汕頭的 它本是一個獨立的小城市 後來被汕頭拿去歸為己管 所以很多澄海人習慣說自己是澄海人 我也經常說自己是澄海人 沒有別的意思 習慣而已 有一定的家鄉情節在裡面


因為我們本來就是澄海人


我們惠來人也不愛說我們是揭陽的


推薦閱讀:

佛跳牆這道福州名菜體現了福州和福州人的什麼特色?
怎麼看待南洋華人。?
南方人在北方上大學是怎樣體驗?
你們怎麼看待淮安人的自豪感?
誰可以給我介紹下息縣!具體是經濟和文化方面的!?

TAG:地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