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因消息傳播慢而導致的烏龍事件或有意思的事情有哪些?

中國歷史,世界歷史都可以。詳細一點的~

之前曉松奇談里講過滑鐵盧戰役英國國民只能通過小道消息知道前線戰況,出現了很多趣事。但是都記不清楚了。真是非常感興趣這類的歷史故事。


三更:本文看下來可能太沉重,在本文最後部分來個喜劇色彩的一本道吧~

以下原回答:

瀉藥,岳飛在紹興十年被坑慘了。

通常宣傳都是「12道金牌催促退兵」,這是真的。(有時候容易和13道金牌記混,一個出自史料,一個是說岳全傳)

可問題在於,老九在發出退兵命令之後,過了幾天看到新的戰鬥報告之後(郾城、潁昌等地的報告發自7月4日-5日)又後悔了。他發現前線的整體局勢非常好,非常非常好,兀朮在郾城、潁昌這個突出部的坑裡已經跌得起不來了,是個搞兀朮菊花的好機會。

於是,他派楊沂中率禁衛部隊出宿州,響應岳飛的攻勢,並兩次發急令,撤銷之前的班師命令,要岳飛等到楊沂中抵達前線後,再對下一步的行動做決定。

「右勘會已降指揮,楊沂忠除淮北宣撫副使,於今月二十五日起發;劉錡除淮北宣撫判官。三省樞密院同奉聖旨:「札與岳飛照會」。今札送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岳飛少保。」

這道命令是宋高宗7月16日看到4-5日發出的戰報之後做出的決定,該命令要求楊沂中在25日(命令發出後9日)出發。

可問題在於,等撤銷的命令十天之後送到岳飛手裡的時候,岳飛已按7月17日的指令(該指令可能發自7月10日,或者更早)布置了撤退,主力部隊已丟掉輜重,撤離戰鬥位置,回到了戰役最初的出發點。其中,淮寧府的新負責人趙秉淵是7月24日到任的,並與史貴李山等一起擊退了進攻淮寧府的金軍。可見,在7月16日的撤銷命令至少十天之後抵達岳飛手裡的時候,即7月26日,岳飛主力已丟掉輜重,撤回蔡州甚至信陽軍,完全回到了戰役出發點。岳飛本人可能已經率輕騎取道淮西去臨安了。

難怪岳飛感慨,「「所得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會編卷209

果然,岳飛一退,楊沂中狗屁事情都幹不了。他先是聽信金軍的謠言,以為金軍兵力在宿州西北的柳子鎮,結果派兵去撲了空。後來又聽信了金軍的謠言,以為金軍已包抄了他的後路,威脅他的作戰線。於是趕緊丟掉輜重,細軟跑咯~~至於宿州的人民群眾嘛,那就慘了。因為他們歡迎過宋軍,所以自然是被屠得滿城是血。

咱家說過,靖康到建炎,建炎到紹興,執掌政權的極少有正常人。正常人看這段歷史,看到國家民族會這麼慘,而且是執掌權柄的漢奸和不是漢奸的傻逼把人民群眾往死里整的那種慘,會得抑鬱症的,真的。

唯一的亮點,真的就是岳飛了。看看岳飛在紹興年間一次又一次突出兩湖區域向西向北逐條打開了通路,打通了關中和京湖戰區的幾乎所有道路,最後在紹興十年從三關路一涌而出,在郾城、潁昌、淮寧府做了一個口袋,掐住兀朮死打。

任何一個有良知、良心,對國家和民族有著自然的愛的人,如何不會心動遐想一番呢?

設若自順昌北上,直逼歸德,那天下的局勢可就真不一樣了啊!

西京洛陽(王貴部收復)、東京開封(圍困中)、南京歸德、北京大名(河北忠義軍馬收復),這可都是牢牢抓在手裡了!

當年關聖還沒有奪取樊城,就已經是「中原震動」了。看看這個地圖,這僅僅是中原震動么?

想了一下,這個圖還是撤了。這個圖是第二版,還有細節錯誤,容易誤人子弟。其次,這個圖還需要修改到符合印刷的標準,還需要和美工多溝通。

為彌補大家的遺憾,上一個手繪圖吧~

為彌補大家,咱家來談談軍事上的分進合擊的問題。事實上,分進合擊這種戰役組織方式並不神秘,在古代也不超前,只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軍事技術的發展,而越發精密起來。

先是發展出作戰線的概念,然後又根據戰役組織中的內外線不同的效率,發展出攻擊停止線、攻擊調整區域這些組織辦法,無線電的發明導致了對更大範圍的戰役組織進行指揮更便利了,更發展出大量的作戰指揮理論工具,例如對戰線不同形勢和雙方的交叉角度進行處理的辦法,斜線如何拉直,直線如何拉斜。當然,咱們這裡不用太深入,因為如果要深談下去的話,就必須來學習了解參謀作業的具體流程和具體的野戰條令了,而這不是一開始就完備了的。我們先談清楚停止線也可以了。

攻擊停止線概念是近代之後發展出來的作戰指揮工具。在外線對內線發動進攻的時候,為避免敵人跳出內線轉為外線,必須在作戰時間上進行統一,規定不同部隊的作戰時間和實際停止的地域。在各部分抵達利害轉換線之後,方可發動聯合進攻。而在此時機之前,各路作戰集團要一直逼迫敵人不能從我多路進攻的間隙中突破。

我們常說的「齊頭並進」,其實就是攻擊停止線概念實際運用的表現。到一定時間,必須停留在一定地域(可以有彈性範圍)不得超過。等大家都走到一定的地域了,就可以靈活發揮了,這個地區即為利害轉換線/區域。過了這個區域,敵人的彈性活動地區就很小了,可逼迫敵人與我決戰。

作為近代以來逐步發展成熟的作戰指揮方法,是必須有大量的參謀作業作為基礎的,同時還要使用通信手段來保障。但是在古典時代,沒有通信的時候,要執行這種指揮方法,就靠戰前命令了。

在史料中常常看到的「失期必斬」、"以逗留得罪」的記載,就是要通過事後控制的方法,來保證不同部隊的指揮官在規定時間要走到規定位置(區域)。如該指揮官在後一個階段還逗留在前一個階段的位置,那就是暴露一個大空檔,會給在內線活動的對手提供一個打通外線的機會。所以古代的軍法中對「失期」和「逗留」的處理特別嚴苛,動則斬人,根本原因就在這裡。因為這是要彌補通信太落後的沒辦法的辦法。

同時,為避免敵人的偵查,作戰發起方還可以在戰役組織上採取不定期出發的辦法,劃定不同的作戰停止線,最後在利害轉換線(區)里調整時差。這些作戰指揮的方法,都是刺激並最終導致參謀指揮體系出現,以及總參謀部或類似總參謀部的組織實體出現的原因。古代人在軍事上,懂得的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很多。

但是,本題中所提到的由於消息傳遞慢而導致的很多烏龍,有很多都發生在軍事領域,就是因為在作戰行動中,最重要的就是時間。因為時間直接決定了作戰的各個部分在空間上的關係,它是與空間互相轉換的。如何用時間換空間,再用空間換時間,是優秀軍事家的看家本領,具體到個人,就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岳飛在紹興十年的作戰中就很典型,(作者省略XXXX字)。

當時金軍最大的敗筆還不是與岳飛的河南攻略進行的對抗,而是他們背上開封這個包袱之後,不能也不願跳出外線。假如他們從歸德方向跳出外線的話,可以利用宋軍張俊部的懦弱,插入從淮西到荊湖的間隙,自從三關路之外直逼長江,威脅南宋政權的中心地區。如此,則岳飛的作戰就會全部落空,他最重要的戰略基地鄂州就會暴露在金軍的攻勢前,岳飛能做的就是迅速南撤。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假如我們對敵人的攻勢,是一個縱深比較大的地域內實施的戰略進攻。我軍的出發點,距離終點攻擊目標比較長,而我軍又因為各種原因,不能佔據這個地幅的不同面。這時候,怎麼辦呢?

這時候的處理方法與五路伐夏就完全不同了,五路伐夏的作戰地幅縱深短,幅度長,戰線寬廣,按照經典理論,最終的作戰線匯合角度不能超過90度(這是有原因的)。

大縱深地幅的攻略作戰,就不能考慮不同作戰線的一次匯合問題,而必須要考慮多次匯合多次展開的問題,也就是說,在戰役組織上,作為幾個戰役來處理,其關鍵就在於,設置多個匯合點。。。。。。

抓住這個匯合點,就抓住了分析問題的關鍵,也抓住了思路。這個問題咱家在這裡就不展開了,因為涉及到大量的兵力轉用的技巧,你們不給錢,咱家會給你們上這堂課咩?做夢~!哼~!

問:拿戰時期那種各軍沿一條路的各平行道路推進的分進合擊屬於什麼?

答:這種運動方式的本質還是向心行動。只是這個「心」,不一定是一個具體的作戰地域或者城市了。與古典時代不同,分進合擊的關鍵是合擊,戰役的最後階段要能形成諸路集結的會戰。本質上還是向心攻擊,只是拿破崙通常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在古典時代,一般還是以對固定目標的向心攻擊為主的。例如薩爾滸之戰就是如此。相比之下,顯然拿破崙的水平明顯高出幾個檔次來了。

倒是岳飛在收復襄漢六郡的時候,頗有點拿破崙的神采。他和張憲分兵,一個出橫林路,一個直搗鄧州。他的兵力少,所以把李成引誘出到城市的接近地來和他對峙,結果讓張憲從鄧州西北方向切入戰場,兩路會師逼李成會戰,然後戰而勝之。

薩爾滸分兵不是迫不得已。事實上,從戰役組織中就可以看出來了,各個部隊的不同出發時間(理論)和出發位置是對應的。這明顯不是迫不得已的做法,而是有組織有計劃的安排。

只是杜松等將領,並沒有全部按照計劃執行,在戰役的進程中冒進的冒進(一開始就不按計劃來,這明顯是故意的。),滯後的滯後,結果就成了篩子。

軍事上,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是最大的優勢。杜松其實有機會成功,他確實抓住了界凡城內後金兵力薄弱的空檔,如果他當時一口氣拿下了界凡城,那之後的戰役發展局勢就很難說了。應該說他還是一位有實際軍事經驗的軍事工作者。

但為什麼又說他有勇無謀呢?既然一擊不中,那麼就應該果斷放棄進攻,迅速與主力會師組織防禦,而不是死盯著界凡城不放當然,就和高粱河一樣,如果還差一口氣就能逆轉形勢,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放棄,而願意繼續賭一把。所以,杜松也好,宋太宗也好,都只能說是有豐富軍事經驗的軍事工作者,而不能說是一個軍事家。

宋太祖和岳飛這種知進退有節奏的,才算是軍事家。

不過,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還是新型通訊工具的使用。例如,在老毛奇的時代,在精確的鐵路時刻表和電報的輔助下,普魯士軍擁有了在預定時間在預選戰場中從不同通路集結部隊的能力。當老毛奇從望遠鏡中看到各部隊在預定時間出現在戰場上的時候,他曾這麼說過:

「陛下不僅僅贏得了這場戰役,甚至已經贏得了這場戰爭。」

拿破崙式戰爭的這一頁,終於翻過去了。

這個話題到這裡告一段落,也許有些沉重,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點歷史娛樂性質的吧,如果大家還有興趣,咱家以後有空再更一個新故事,另一個由於消息傳播慢而導致的軍事災難。

以下娛樂向:

《岳破侖戰記》

作者:經略幽燕我童貫

深夜,篝火旁的主將仔細地看著地圖,手裡還攥著一把用來充當算籌的稻草,身後是成排的傳令軍官。

他一邊看著地圖,一邊把稻草在地上擺來擺去,隨後又陷入沉思。

片刻之後,他抬起泛了血絲的眼睛說到:

「傳令!」

一排傳令軍官走上前來。

「敵人在太平州附近的力量非常薄弱,他們主力不在這裡。當面的少數部隊將不得不獨立對抗我們的全力圍攻,他們的隊伍顯然不是以能經受住我們幾個時辰的圍攻的方式組織起來的,結果會毫無疑問。命令你們加緊進攻,如果明日上午,最遲不超過明日下午能夠得手,留下輔助部隊,主力要迅速往東向我們靠近,你們的側翼會有掩護。把執行情況向我彙報!」

三個軍官點頭之後退去,下一排軍官走上前來.

"和州的情況非常好,你們的調動竟然讓敵人無所覺察,這種軍事藝術不能不認為是太卓越了。命令輔助部隊就地轉入防禦,保持位置,清掃殘敵。主要力量要迅速向東靠攏我們,把執行情況向我彙報!「

又一排軍官走上前來,主將的語速則越來越快。

「建康方面遭遇的是敵人的主力,你們必須馬上後撤,向右翼靠攏。你們的兵力還沒有完全暴露,敵人對你們的判斷還不會很准,但時間是有限的。你們保持少量的接觸,不要遲於明天夜裡抵達目的地。你們的任務將非常繁重危險,希望你們保持住曾讓你們獲得過如許榮譽和成就的那種果然、堅毅和信心的那些東西。把執行情況向我彙報!」

「命令我們的左翼將所有兵力展開,戰略方向擺在建康,他們的前方會有掩護,必須不遲於後天上午抵達。告訴他們,我將不遲於後天下午抵達。把執行情況向我彙報!」

「對所有部隊的士兵傳達如下口頭命令:戰士們,你們從來沒有表現過這樣的勇氣,這樣的頑強意志和熱切心情,你們充滿了睥睨所有敵人的情感,即使在這樣困難的局面下,你們也沒有放棄過努力。去告訴你們遇見的每一個居民,告訴他們,我們在鄂州聽見了他們痛苦的哀嚎,我們深切的了解他們要向金人復仇的願望。現在我們來了,來和他們聯合在一起,把竊據在臨安的那頭只知道對敵退讓的肥豬給趕出去,為他們的命運討還一個公道!」

「戰士們,團結在你們的旗幟周圍,我們的軍旗將從一座門樓又飛向另一座門樓,一直飛到臨安,飛到東京,飛到幽州,那時候你們可以光榮的展示你們的傷痕,可以誇耀你們的成就,你們將成為人民的救星,在晚年你們就可以驕傲的對任何人講:『是我,把侵略者和叛逆在國土上沾染的膻腥給洗凈了!』」

「報告!有位軍官想見您!」

「怎麼回事?」

「報告,我們的營隊迷路了。」

「番號?」

「強勇第七指揮。」

主將眯了眯眼,說道:

「你們的軍今天在三十五里外的江寧鎮宿營,那裡是我們的前鋒。你們晚上可能趕不到。你明天下午直接到牛頭山一帶歸隊,那是你們的新宿營地。傳令官,帶他們去休息。」

在一切安頓下來之後,主將才坐下來,僕人上前給他披上一條毛毯,主將還在喃喃自語:

「一定要加速進軍,有必要的話可以丟掉輜重。篡位者從臨安出來了,這是機會。」

隨後,他就這麼伴著篝火沉沉睡去了。

~~~~~~~~~~~~~~~~~~~~~~~~~~~~~~~~~~~~~~~~~~~~~~~~~~~

臨安小報的消息一日一變,以下是部分標題:

第一天:《湯陰怪物在池州上岸,張俊太尉率軍鎮壓,不日捷報即來》

第二天:《太尉張俊不敵殺人魔鬼,魔王正向太平州進軍》

第三天:《篡位者佔領舒州,楊存中太尉布防建康,誓要建成東方斯大林格勒》

第四天:《岳將軍佔領建康》

第五天:《岳飛先生接近臨安》

第六天:《號外~!韓世忠太尉星夜率部反正!盜撮!》

第七天:《皇帝陛下將於今日凱旋永遠忠誠於他的行在臨安府》


1938年11月13日發生的長沙文夕大火,長沙譯電員少打一個字以及城內大量謠傳,把日軍抵達新牆河(實際離長沙130公里)的消息當成距長沙僅3公里的新河,城中又意外起火,燒到天心閣,陰差陽錯下啟動了事前預備的焚城計劃,由於放火部隊消息傳達不暢,跟風點火最後被迫棄城

照片攝影人不明,可能取自美國外教高德華

最終長沙兩千年之積累,毀於一旦


澳門 - 「天主聖名之城,無比忠貞」

葡屬澳門時期,澳門葡人常常自豪敘述澳門在西班牙吞併葡萄牙的六十年里,堅持懸掛葡萄牙國旗,而獲得 「天主聖名之城,無比忠貞」的王室封號。而澳門議會,也因此獲得了"忠貞議會"的稱號。即使今日,在澳門民政總署,鎏金的葡文依舊敘述這這段過往的榮譽。而這段歷史,也是有一點點不為人知的故事。

(圖片來源:Memory Macau 故城.回憶)

(其實也不算是烏龍了)

自彼葡人1553年租住澳門半島以來,澳門迅速的成為了葡萄牙帝國遠東貿易鏈中最為重要以及堅固的東方堡壘。其時,澳門半島作為葡萄牙租住的中國地方,其主權一直是屬於明朝並由香山縣令節制,葡人每年象徵性支付500兩白銀作為地租銀。明朝政府和租澳葡人在十六世紀保持著一種事實上的相輔相成的互利關係;得益與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紀的遠東貿易網路,明朝政府也樂得藉助澳門的葡人,打開一扇對世界的窗口。(除去平常所熟悉的弗朗機炮,嘉靖年間,澳門葡萄牙人曾幫助明朝剿滅潮州水兵嘩變,並獲得免抽貨稅一年的優待。明天啟年間,朝廷一時還想過僱傭澳門葡萄牙人以抵禦滿洲侵略)

而且在1580年,葡萄牙阿維什王室最後成員、國王恩里克一世去世,鄰國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則伺機窺視葡萄牙王位。同年六月,腓力二世宣稱擁有葡萄牙王位的繼承權,並下令阿爾瓦公爵帶兵進佔里斯本。此後六十年,葡萄牙與西班牙成為腓力二世統治下的共主聯邦;而西班牙帝國的國旗則飄揚在包括所有葡萄牙海外殖民地在內的幾乎整個新世界。

而在澳葡人,經過數十年經營,在1583年成立了首個葡人自治機構 - 澳門議事會。此時的澳門,法律上仍然是每年按時向大明朝廷支付地租銀的葡萄牙租住地。明朝政府並不承認任何除葡萄牙外的任何歐洲國家佔用澳門。(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明朝政府是否知悉葡萄牙已被西班牙吞併的消息。不過考慮到明朝對越南胡朝的態度,以及至嘉慶年間清人尚且不能分清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區別,彼時的明朝很可能不會承認西班牙對葡萄牙的并吞。)由於明朝政府的態度和在澳葡人的堅持,澳門得以在葡萄牙為西班牙所吞併的六十年里,堅持懸掛葡萄牙國旗。

終於在葡萄牙光復後,澳門議事會派出代表前往里斯本覲見葡王約翰四世(Jo?o IV),同時述說在澳葡人於六十年來的堅持。約翰四世大為感動,賜予澳門議事會「無比忠貞」(N?o há outra mais leal)的稱號。自此,澳門議事會獲得葡萄牙帝國最為榮耀的稱號之一 忠貞議會 (Leal Senado)。而澳門,在氣候葡人所管轄的數百年里,也自豪的以 「天主聖名之城,無比忠貞」 自居。 (Cidade do Santo Nome de Deus de Macau, N?o Há Outra Mais Leal)

References:

Deng, S. (2012). 澳門世界遺產 (O patrimo?nio mundial de Macau).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Gao, S., Feng, B. (2003). 中日對外經濟政策比較史綱: 以封建末期貿易政策為中心.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He, W. (2011). 澳門: 賭城以外的文化內涵. 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北京,十九日崇禎自縊於煤山。二十日到二十一日,崇禎自殺的消息已在北京城內傳開。此時的江南地區沒有捲入大規模的戰亂,崇禎自殺的衝擊波如何一步步的在江南從模糊的流言蜚語到現實的過程是一個關於明末信息傳播有意思的事件。

若在和平時期,邸報(古代的報紙)上的內容,順著大運河大約一個月就可以從北京到達江南。當然這是正規的消息渠道,在戰亂時期邸報是無法正常發行傳播的,江南地區的邸報從三月份就沒有發行了。

小道消息的流傳速度當然要快於正規報紙的速度,北京失陷、崇禎自殺的消息在四月初的江南就開始含糊不清的流傳了。不過江南民間得知確切消息是在四月末五月初,甚至更晚。史可法在四月初一發布的《勤王討賊檄文》中,仍以「當今天子」來號召勤王,由此推測,皇帝自殺的確切消息還未傳到南京。四月初二的時候,吳江的賽會還異常的富麗堂皇,太倉嘉定地區的官紳仍然興緻勃勃地看完五月端午的賽龍舟,端午節之後,才得知這一消息。北京陷落的消息由浙江傳至福建地區,五月初二到福州,二十七日到漳浦,不過這已不是江南地區了。

南京留守諸臣從四月絡繹不斷逃自北京的人中得到了皇帝自殺的確報,「甲申四月,京報絕月余,留都疑沮。十三日,有中人夜至內府雲,京師三月十七日失守。」南京諸臣「北耗未確,逡巡未決」,一直到四月二十六日,才不顧反對意見,擁立福王。但是這一消息並未馬上傳向民間。五月四日,由監國福王發布哀詔,至此,北京的凶耗才通過民間的流傳在江南社會傳播開來。哀詔發布後,各地人心不安,在江陰縣還發生了打砸搶燒事件,「四月三十日夜,始得凶聞。市井不逞之徒,乘機生亂,三五成群,各鎮搶掠焚劫,殺人如草」。

由於無法確證流言真偽,人們「信疑相半」的狀況持續了近一個月的時間。三月十九日北京事變的確報在四月末才到傳到江南,與和平時期相比已經晚了十餘天。這當然是因為北方地區的社會混亂有關,送信的人腳步受到阻礙;主要靠北京來的逃難者的口述;塘報(軍事情報的報紙,此時的內容也多來自民間的傳說,閱讀對象是指定的官員,受眾極小)同時也與南京管理對信息傳播的消極態度有關,民間已經廣泛流傳關於北京事變的消息,官僚的反應卻很遲鈍。當確信崇禎自盡的消息後,四月二十八日到五月五日短短几天之內,事變的確信傳到江南各處的,相當迅速而徹底。

——岸本美緒《崇禎十七年的江南社會與關於北京的信息》清史研究1999年第二期

身處這樣一個信息化社會,全球新聞我們基本上都可以同步了解,對那時候的信息傳播如此緩慢和低效沒有太大的切身感受。整理完之後,發現這個故事其實算不上很有意思,時代在變遷,我們對於流言蜚語半信半疑和對社會動亂的恐懼的心態依然沒有變,充斥的新聞也是真真假假,更需要我們有甄別能力,才能夠獲得真實的信息。


哥倫布遠航時帶了一封給元朝皇帝的信,然而元朝覆滅是1368年,哥倫布是1492年出發的……


7.23動車事故新聞發布會算一個吧。因為飛機晚點等一系列原因,鐵道部為王勇平準備的發言材料在新聞發布會召開時已經過時,而且沒人通知王勇平現場發生了哪些變化。很多情況王勇平都是下了飛機臨進新聞發布會會場才被告知,結果就是在新聞發布會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多次答非所問,「高鐵體」一夜成名。


不知道淝水之戰算不算。

大軍後退一段距離,讓對面的部隊登錄。擺開了打。。

結果後軍以為前軍敗了。都落荒而逃。


文夕大火,一字之差,焚盡八荒。

千年長沙,百世積澱,可憐一炬。

長沙,一座千年締造的繁華古都因一場文夕大火而付之一炬,使長沙同廣島、長崎、斯大林格勒一起成為二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

正如顧清明所說:「千年締造,毀於一旦」,如此可惜、可嘆。

日本人還未到家門口,「焦土政策」已悄然進行。燒的是長沙的城,死的是長沙的人。這亂世凶年,一將無能,累及三軍。

剛才是羌人天堂,轉瞬即煉獄無常。

剛才是笑語相歡,轉瞬成陰陽相斷。

時光荏苒,又是一世。

恰好我最近也在長沙。每天打牌梭粉,彈琴喝酒,頗有感觸。

酒吧賣唱出來,已是凌晨,看著解放西路來來往往的高跟鞋,和哥們討論著姑娘們的大腿,鶯鶯燕燕,風情無限。

解放西路的夜色,

太平街坡子街的小吃,

橘子洲的煙花,

還有河西大學城的美女

一直是這麼熙熙攘攘…

一把文夕大火併沒有燒滅湖南人的精神,整座城市給我並不是太多的歷史悲愴。只有在這座城市的深處,才能找到些許沉重。

長沙是一座娛樂至死的城市。

可是

嶽麓書院七毀七建立。

湖南大學被炸22次。

這都是真的。

我覺得歷史應該被銘記。

或許千百年後,

大廈將傾,狂瀾即至。街上行人,聲色匆匆,雲淡風輕。


承請。

這個不知真假,但已經成為典故了,就說一說吧:

印加效應。

南美洲的印加帝國,大部分領土都在險要的安第斯山脈之上,整個疆域呈長條形。美洲大陸除了羊駝之外沒有任何家畜,而羊駝既不能騎乘、不能拉車又跑得不快;而且,印加人除金銀以外沒有任何金屬工具。他們憑藉極簡陋的技術,在崇山峻岭間修築了連接帝國各地的道路,遇到懸崖還要用繩索架設弔橋。

印加人也沒有文字,只有用以記賬的結繩記事法。所有信息,都要靠信使們在山路和弔橋上飛奔著來傳遞。

【以上為史實,以下不確定真實性】

據說,印加人事無巨細,都要請示皇帝的最高指令。因此西班牙人騎著馬入侵時,他們總忙著向皇帝跑去傳信,在皇帝下令前不敢擅自行動,結果往往消息未到,已被西班牙人全滅。(雖然本來就打不過……)


日本戰國名將北條綱成,每戰膠著時都身先士卒舉著地黃八幡旗騎馬沖入敵營,大呼我軍勝利,己方以為真的勝利了,士氣刷刷的漲,對方以為自己前軍敗了,頭上打白旗,旁邊觀戰的浪人武士,狩武者,牆頭草們也一哄而上幫北條家作戰搶戰利品。


日本轟炸珍珠港,發的通牒因為翻譯問題,炸完以後才發過去,山本五十六表示一臉懵逼


北魏期間有一年,高昌國國王馬儒派司馬王體玄到北魏進貢,請求北魏派兵迎接,讓高昌國舉國遷到內地。這是一件利於國家的好事,北魏自然答應,派明威將軍韓安保率軍去迎接,並劃定了位置給高昌國國民居住。到了約好的時間,馬儒派出的嚮導到達約定見面地點,卻沒見到韓安保。那時候沒電話沒手機,沒法掌握對方動向,左等不來右等不來,也只好推測事情有變,嚮導一行就只好回高昌了。

  事實上,韓安保只是遲到了。他們到的時候,馬儒嚮導們剛走。韓安保左找右找,沒有找見高昌軍,也只好推測對方誠意不夠,就返回了內地。

  事情一拖,果然生變。過了幾天,高昌國王馬儒打算再派軍去找韓安保,軍隊離開高昌一百六十里,城中不願東遷的居民發生暴動,亂民殺了馬儒,擁立了另一個國王,並馬上向別的國家稱臣。得到消息後,使命未達的韓安保只好回國,而馬儒派出去找韓安保的那支隊伍,也都只好在北魏流亡了。通訊不便,多容易出事啊!

欲了解更多歷史八卦,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首推法國大革命:真信息傳不過來,謠言傳的比啥都快。

「網球場宣誓」後,國王迅速做出讓步,答應按照革命者的要求,效仿英國把王室權力置於第三等級議會之下。然而人民在廣泛得知國王答應讓步之前,開始有謠言說國王不僅沒讓步,而且要開始屠殺革命者了,偷偷告訴你,國王是性變態喔!於是人民群情激憤,衝破巴士底獄,釋放了7個之多的囚犯。


●「10比1」,笑掉牙!

(第4屆世界盃 1950年 巴西)

本屆世界盃前,英格蘭足協認為,只要派隊參賽冠軍就非他們莫屬。但他們與美國比賽時,卻意外地以0比1輸了。消息傳到英國,後方媒體的編輯不敢相信這一結果,自作主張地認為,英格蘭的比分少寫了一個「1」,於是發布了英格蘭10比1大勝的消息,成為世界新聞史上的一大笑話。美國人則以這場比賽為題材,拍成了一部電影,名為《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比賽》,用以歌頌創造奇蹟的美國球員。


當然是偉大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

----------------------------------------

已經有一位作者 @崔揚也 對這個案子的大致過程作了說明,不過在下還想增加一些內容進去。嚴格來說,這個事件雖然確實因為「消息傳播慢」而引起,但是並非一個「烏龍」事件或者「有意思」的事件。這件事情非常嚴肅、棘手,並且意義重大。

一,我們介紹一下人物。

人物1--約翰亞當斯:美國第二人總統,任期1797.3-1801.3;華盛頓的副總統1789-1797;聯邦黨人;胖子;建立了白宮,並且把首都從費城遷到華盛頓;與開國元勛富蘭克林不和、與同黨人漢密爾頓有隙。

人物2--托馬斯傑斐遜:美國第三任總統;華盛頓的國務卿1789-1793,於1793年辭職,並且建立了民主共和黨;亞當斯時期的副總統,1797-1781;與漢密爾頓水火不容;任內從法國買來了路易斯安那。

(背景1:美國初期的總統和副總統選舉混在一起,得票多為總統,次多為副總統。所以華盛頓、亞當斯、傑斐遜的當選都是這種情況。此外,亞當斯和傑斐遜之間的競爭發生在1800年。這一年的選舉中,傑斐遜勝,亞當斯敗。)

(背景2:美國的黨派紛爭的開端,就從華盛頓卸任後開始。說的就是你倆-傑斐遜和漢密爾頓。彼時,國會裡聯邦黨人佔據絕對優勢。)

人物3--約翰馬歇爾:亞當斯的支持者;政見與聯邦黨人相近,支持建立強大的聯邦政府;弗吉尼亞人,傑斐遜的老鄉;1800年7月接受任命成為亞當斯的國務卿;1801年2月接受委任成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第四任,但同時國務卿的職位任然保留,只是不領國務卿這一份工資;也就是說,從2月4日國務卿任職至3月3日解職這一個月期間,兼任兩個職務;任首席大法官超過30年。

(背景3:美國的憲法非常精鍊,沒有對「對憲法和法律的解釋」作出規定,原則是三權分立,三權中司法最弱,現實中法院也最弱,政府在憲法下成立。)

(背景4:可以看出,最初的政治形勢下,顯然無法執行明晰的權力分立,黨派立場顯著的馬歇爾能夠兼任行政和司法職務就是明證,能夠再被委任為大法官的原因,自然是聯邦黨人的國會同意了聯邦黨人的總統提出的對聯邦黨人的提名。這種行為令作為副總統和民主共和黨人的傑斐遜十分不爽。)

人物4--詹姆斯麥迪遜:傑斐遜當選總統後,成為國務卿,傑斐遜的右臂;傑斐遜後成為第四任總統1809-1817;前一任國務卿是亞當斯任命的只當了不足一年的馬歇爾,繼任者對於前一任自然是不屑的。

人物5--威廉馬伯里:一位華盛頓特區有政治追求的商人。

二,我們了解一下事件。

(背景5:美國在1800年的總統競選,是黨爭的開端,在這期間,聯邦黨內部發生了分裂,漢密爾頓跟亞當斯之間不對付。最終傑斐遜勝利。勝負揭開的時間是1800年底。總統交接的時間是1801年3月3日晚12點。聯邦黨人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兩個月。)

在這種情況下,聯邦黨人控制的國會做了幾件事情:

1801年2月13日通過了《1801年司法條例》(「the Judiciary act of 1801」),該條例將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法定人數從六名減為五名,以防止出現判決僵持的局面。但實際上,由於這項規定將從任何一位現職大法官退休或病故後才開始正式生效,所以其目的之一顯然是想減少傑弗遜總統提名民主共和黨人出任大法官的機會。同時,它還將聯邦巡迴法院由根據《1789年司法條例》(「the Judiciary act of 1789」)規定的三個增至六個,由此增加了16個聯邦巡迴法官的職位。這樣,即將下台的「跛鴨總統」亞當斯在卸任之前可以藉機安排更多的聯邦黨人進入聯邦司法部門。兩個星期之後,聯邦黨人控制的國會又通過了《哥倫比亞特區組織法》(「the Organic act for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正式建立首都華盛頓特區市,並授權亞當斯總統任命特區內42名治安法官(Justice of the peace),任期5年。1801年3月2日,亞當斯總統提名清一色的聯邦黨人出任治安法官,威廉·馬伯里身列任命名單之中。第二天,即亞當斯總統卸任的當天(1801年3月3日)夜裡,即將換屆的參議院匆匆忙忙地批准了對42位治安法官的任命。後人把這批法官挖苦為午夜法官(midnight judges又譯星夜法官)。(本段引自馬伯里訴麥迪遜案)

問題就在這裡出現了。新任命的42人中的大多數都拿到了委任狀,而有一些卻沒有拿到。這些人自然都是聯邦黨信任的人。

原因是這樣的,兼任兩個職務又恰逢卸任交接的國務卿馬歇爾太忙了,參議院批准後的幾個小時里,他給這些委任書蓋了玉璽,因為忙著跟麥迪遜交接,所以有一些沒能及時發出去。至於沒有發出去的是多少份,有的說是12份,有的說是17份,暫未細查。

其中一份就是發給馬伯里的。

到了3月4號,傑斐遜上台,發現他曾經深惡痛絕的聯邦黨人還留了這麼一個尾巴,立即指令麥迪遜:扣下這些委任狀,把它們扔進歷史的垃圾堆。同時,馬歇爾卸任國務卿,專心當大法官。注意,他倆是老鄉。

馬伯里是冤枉的。沒有招誰惹誰,到手的官位飛了。於是開始上訴,他直接訴到了最高法院馬歇爾這裡。他的要求是:獲得委任狀;他上訴的依據是:《1789年司法條例》第13條,這一條規定,最高法院具有受理針對美國官員的排他管轄權,可以針對美國政府官員下達強制令;他要告的人,是國務卿麥迪遜。

作為新掌權的大吏,麥迪遜一方冷淡對待,差人寫信表示,此為政治爭端,與司法無涉,對於馬歇爾發出的要求解釋的信函也置若罔聞。

弱小的最高法院和馬歇爾,面對行政權的高傲、曾經黨爭對手的不屑,無計可施。馬歇爾心裡想,要是按照1789年這個條例發一份強制令給他,他也不會執行,等於自打嘴巴;但是,我自己蓋了章的委任狀,流著淚也要給人發出去。

馬歇爾陷入了沉思。

半個月後,他拿出了解決辦法。他以回答三個問題的方式,闡釋了自己的觀點:

甲--馬伯里的權利是否收到了侵害?肯定。他說,這些委任狀一經簽字蓋章,就生效了,不可撤銷;麥迪遜的扣押是一種侵權行為。

乙--一項權利受到侵犯,政府是否應提供救濟?肯定。他說,作為法治政府而非人治政府,法律應該為受到侵害的權利提供救濟。

丙--是否應該由最高法院給麥迪遜發出強制令?否定。

…根據《1789年司法法》第13條的規定,法院有權對任何行政官員發出強制令。按照馬伯里的請求,最高法院也就應當發強制令。馬歇爾認為,如果按照這一規定向麥迪遜發出強制令,則違反了美國憲法的規定。美國憲法第三條規定:「對於涉及大使、其他公使和領事的一切案件,以一州為當事人的案件,最高法院有初審管轄權。對於前述一切其他案件,最高法院有關於法律與事實的上訴官轄權。」馬歇爾認為,馬伯里的法律請求顯屬憲法所指的「其他案件」,也就是說,最高法院對此種案件只有上訴管轄權,沒有初審管轄權。馬歇爾說,由最高法院直接下達強制令,命令國務卿送達委任狀給馬伯里,等於行使了初審管轄權。言外之意,馬伯里只能找麥迪遜要委任狀,不應直接找最高法院。(本段引自憲法學案例分析:馬伯里訴麥迪遜案)

也就是說,1--馬伯里應該獲得官位,2--但是你告狀的地方錯了,我們最高法院管不著這件事,3--告狀的依據也不對,因為跟憲法抵觸了,違憲了。駁回。

馬伯里後來沒有再申訴,可能是嫌太麻煩吧。

三,我們看一下這件事的影響。

判例法傳統下,這個案子影響久遠。馬歇爾在這個案件中,申明了以下原則:

1--憲法至上,與之相抵觸的立法無效,違憲的法律不是法律。

2--評判國會立法是否違憲而失效的權力,在我最高法院,而不是你國會。

很明顯,這樣的判決是對國會和總統的沉重一擊。而同時,弱小的司法權自此獲得了尚方寶劍:違憲審查權。也可以稱為「最終立法權」。要知道,憲法沒有對這個作出規定,是最高法院自己為自己爭得的。

有了這個以後,它才真正的成了與行政、立法相制衡的權力之一。行政和立法才不敢繼續狂妄造次。有觀點認為,如果說華盛頓締造了美國,那麼馬歇爾締造了美國的制度。

四,我們作一些評析。

馬歇爾的判決其實有問題,而且還不少。

首先,自相矛盾,如果你認為最高法院對此案沒有管轄權(即他回答的第三個問題),那麼,你也無權回答前兩個問題;

其次,如果你認為最高法院可以糾正國會的立法錯誤,那麼,豈不是將最高法院置於國會之上?而這,與美國三權平等和分立的原則相悖;

再次,法律是由人民的代表制定的,代言民意,制定法律的機關卻不能解釋法律,荒唐;

再再次,憲法中沒有對法院在這方面事務中的權力作出規定,法院依照憲法成立,那麼,你主張的這一權力從何而來?

再再再次,你的這一權力有無限度?是否任何級別的法院隨時可以對公共事務及立法行使這一權力?

最後,就是最高法院審查立法的資格問題,你最高法院並無民意基礎,我國會才有,判斷我的立法違憲,就是判斷民意違憲。好大的膽子。

五,我們看一些其他的東西。

1--限權。建立一個完美的政治制度是我們永恆的追求,其中的核心,就是對權力的限制,而只有以權力限制權力、分立和制衡,才能消除暴政的危險。

2--妥協。政治需要妥協,此案中,如果掌管軍隊的總統把槍帶進法庭,如果批准大法官任命的國會彈劾大法官,那麼憲政危機會持續不斷,三權制度將風雨飄搖。不能妥協,傷害的是所有人。而最後,最高法院在這起案件後,也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再次行使違憲審查權。

3--對憲法和法律的信奉。這個案件樹立的法院乃至司法的權威,在隨後的兩百年里,儘管黨派鬥爭愈演愈烈,但是分歧的各方都能尊重最高法院的意見。要知道,大法官是由總統(黨派人物)提名+國會同意+不經民選+終身任職的。


我覺得馬拉松應該算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