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歌的修辭手法主要有哪些?請舉例說明

求科普


想到哪寫到哪。

  1. 首先想到的是互文。

互文,也叫互辭 ,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互辭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來源自百度百科。

為什麼直接想到這個呢,是因為初中的時候被語文老師揪著耳朵說過很多次。

因為填空題老是做錯。

舉個栗子!

互文這種修辭古詩文裡面很多處都有體現。有的在單個句子中,有的在不同的句子中。

說幾個有名的吧。

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此處應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

應翻譯為:煙霧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月光籠罩著沙也籠罩著寒水。

東船西舫悄無言。(白居易《琵琶行》)

翻譯為:東西兩邊的船舫都悄然無聲。

這幾句都為單句中的互文。此外還有對句中的。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作者不詳

翻譯為「將士(將軍戰士)們從軍十年,經過千百次戰鬥,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

此外,該詩中還有大量的互文句。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這幾句均有互文使用。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將軍和都護(這裡代指全體人)的角弓都(僵硬)無法張開,鐵甲冷得無法穿上。

除卻單句和對句。隔句中也不乏互文的出現。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孟德《觀滄海》)

("日月之行「與"星漢燦爛"互文)

此外,還有排比的互文。指多個句子裡面出現互文的情況。

例如我們剛說到的。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就是排比互文的代表。

2,通感。

提到互文我們不能不講通感。

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簡單地說就是用一種感覺來描述另一種感覺。

最早提出通感這個詞的該是錢鍾書先生。

「尋常眼、耳、鼻三覺亦每通有無而忘彼此,所謂『感受之共產』;即如花,其入目之形色,觸鼻之氣息,均可以以音響以揣稱之。」

錢鍾書《通感》

最簡單不過「你笑的很甜」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裡面得到了最大的體現。

古詩文中的栗子。

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阿房宮賦》)

(這句有的說是比興,有的說是通感,我比較偏向後者。)

沒有爭議的,一時想不起來太多。

能想起的就是。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記起來真不容易,還好常常去看孤山島。

該句初看起來,令人費解。香有濃淡之分,而無陰暗之別。「暗香」由構詞來看,好似不合情理,但從通感手法來看,視覺的明暗可以溝通嗅覺的濃淡,這就不難理解。「暗香」其實是一種淡淡的香氣,是用來形容梅花香氣的清淡。梅枝橫斜,梅朵疏淡倒映在清澈的水中,與朦朧的月色交織,還有縷縷清香飄浮其間。

另外,王國維《人間詞話》有提到。宋祁《玉樓春》中的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單單從視覺感受來寫紅杏,還不能寫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於是就憑藉屬於聽覺感受的「鬧」字來表現。《人間詞話》里盛讚其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認為因用了一個「鬧」字,把紅杏蓬勃、爭相競放的春天境界予以充分表現。

這首詩我之前都沒讀過不能發表什麼意見。見諒。

3,比興

既然剛剛提到了比興,那麼我們就看看比興。

比興是古代詩歌的常用技巧。對此,宋代朱熹有比較準確的解釋。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通俗地講,「比」就是比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即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比」與「興」常常連用。

最正統的解釋該是,《文心雕龍·比興》:「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

簡單地說就是我先裝個逼然後嗨起來。

閑話少說我們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孔雀東南飛》我不知道作者是誰)

在這裡,詩人以孔雀向南飛去卻不願失偶分離來象徵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恩愛依戀。既有「比」,也有「興」,為全詩定下了一種纏綿悱惻的情調。

這個修辭方式的栗子可能都被我吃掉惹。

明天天亮了我查查書。

4。用典

對的我就是要把不怎麼知名的寫完趕緊睡覺去的心機碧池。

我這麼有心機的小婊砸長大後肯定會成為大魔王。。。。

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種修辭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為用典。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

其實我覺得用典跟現在的一幫子文青沒事幹就說安妮寶貝和郭小四的經典語錄也沒什麼差。。

okok。我們。

說道用典,就不能不說一個人。

辛棄療,阿不,辛棄疾。

雖然詞學大師龍榆生說:辛慣於抓一大堆的歷史故事,層層疊疊累積起來,好像彼此之間並無關聯.再憑著他那一腔豪氣和一支健筆,把散亂滿盤的珠子一個勁兒地貫穿起來,這是其它詞家難以做到的.

但我就是覺得他好裝逼啊怎麼辦。

偶多尅。我肯定是嫉妒。

不好意思我不轉移話題了。我們繼續。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不得不吐槽了,你們知道他有多愛用典嗎。

別人的一首詞一頁,他的。

兩頁。。還不夠。

話說借著燈光來了張自拍簡直捂臉羞羞羞。

咳咳。言歸正傳。

我們看他用了多少典故。

  1. 孫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曾建都京口。孫權(182年—252年),東吳大帝,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 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

  2. 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

  3. 「想當年」三句: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金戈,用金屬製成的長槍。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都是當時精良的軍事裝備。這裡指代精銳的部隊。

  4. 元嘉草草:元嘉是劉裕子劉義隆年號。草草:輕率。南朝宋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反而讓北魏主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

  5. 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七萬餘,於是「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積土為壇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禪,古時用這個方法慶祝勝利。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命王玄謨北伐,玄謨陳說北伐的策略,文帝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詞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興北伐」。

  6. 贏得倉皇北顧:即贏得倉皇與北顧。宋文帝劉義隆命王玄謨率師北伐,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擊敗,魏趁機大舉南侵,直抵揚州,嚇得宋文帝親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觀望形勢。贏得,剩得,落得。

  7. 四十三年:作者於宋高宗趙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從北方抗金南歸,至宋寧宗趙擴開禧元年(1205年),任鎮江知府登北固亭寫這首詞時,前後共四十三年。

  8. 烽火揚州路:指當年揚州地區,到處都是抗擊金兵南侵的戰火烽煙。路,宋朝時的行政區劃,揚州屬淮南東路。

  9. 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擊劉宋,兩個月的時間裡,兵鋒南下,五路遠征軍分道並進,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長江北岸。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祠。

  10. 神鴉:指在廟裡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整句話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時期,當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當作供奉神祇的地方,而不知道它過去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

  11. 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米飯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來報告趙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通假字,即屎)矣。」趙王以為廉頗已老,遂不用。

實在不知道怎麼吐槽我們下一個。

5。反覆

反覆,是天地會左腳的刺青,和右腳的清明組成反清復明四神合體就可以。。。

不好意思我中二病犯了。。

反覆,是根據表達需要,有意讓一個句子或詞語重複出現的修辭方法。

我小栗子萌萌噠。那個手肯定是toma!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李清照《聲聲慢》)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凄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就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瀰漫開來,久久不散,餘味無窮。

6。比喻。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是修辭學的辭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國古代稱為「比」、或者「譬(辟)。

這個我就不細說了。

舉個栗子。(圖都用完了QAQ)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7,誇張。

誇張,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誇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

我找到圖啦!~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8.借代。

借代,顧名思義便是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因此多數為名詞。使用時,必須考慮替代的正當性與通用性,盡量不要化簡為繁,並且要讓文義通順。並且,此時的借代一般是類似於以小見大,用小事物來反映大的局面或情況,使句子形象具體。通俗的說,借代是一種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借代是個比較有趣的修辭。

我們來細緻的分析一下。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晏殊《蝶戀花》)

句中的朱門,朱戶都指的是大戶人家。

這一類借代,使用特徵,標誌來指代整體。

類似的還有。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李白《將進酒》)

鐘鼓饌玉,代指榮華富貴。

還有就好像是。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以顏色指代物體。

還有呢,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以檣櫓代指戰船,這是以局部,代指整體。

亦或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秦觀《踏莎行》)

「尺素」,漢代用素絹寫信,通常為一尺,稱為「尺素」,後來成了書信的代稱。

這是以周邊相近的物體代指整體。

再有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

「吳鉤」:古代吳國所制彎形寶刀,後泛指刀劍。

這是以專有名詞代指一類食物。。。事物。。我餓了。

還有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 (曹操《短歌行》)

杜康這個人,也成了酒的代名詞。

最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戀花》)

「衣帶漸寬」是指人瘦了,是「人憔悴」的表現。以表現形式代指事物的發展。

9.設問

設問,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常用於表示強調作用。為了強調某部分內容,故意先提出問題,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正確的運用設問,能引人注意,啟發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突出某些內容,使文章起波瀾,有變化。

那感覺就像。

「狗蛋帥不帥?」「帥!」強調我很帥。

恩 不用強調我就很帥。這樣子。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歐陽修《蝶戀花》)

10。反問。

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重語氣的一種修辭手法。反問只問不答,人們可以從反問句中領會別人想要表達的意思。反問也叫激問、反詰、詰問。

王狗蛋難道不是個帥哥嗎?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憶江南》)

11.排比。

排比是一種修辭手法,利用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片語(主謂/動賓)或句子並排(三句或三句以上),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

古詩文中的排比有些難找。

不過難不倒我。。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文天祥《正氣歌》)

12,對仗。

對仗,中古時詩歌格律的表現之一。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稱為對仗。對仗主要包括詞語的互為對仗和句式的互為對仗兩個方面。對仗多用於駢文。 對仗又稱隊仗、排偶。它是把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使語句更具韻味,增加詞語表現力。對仗有如公府儀仗,兩兩相對。對仗與漢魏時代的駢偶文句密切相關,可以說是由駢偶發展而成的,對仗本身應該也是一種駢偶。

因為對仗的栗子太多了吃不完。

所以我決定獻醜惹。

四月湖靜重山新,合歡紅處梔香鄰。

鏡里畫舟撥弦亂,雲間鷹翼惹煙顰。

偶有蛙聲驚我夢,時來霞影染庭昏。

哪堪歲月難稍等,漫漫流光去不存。

13,比擬。

比擬就是把一個事物當作另外一個事物來描述、說明。 比擬的辭格是將人比作物、將物比做人,或將甲物化為乙物。運用這種辭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辭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寫得神形畢現,栩栩如生,抒發愛憎分明的感情。詩歌、小說、散文、寓言、童話等經常使用比擬的辭格。

舉個荔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 《海棠》)

13。

頂真。

頂針又稱頂真、聯珠或蟬聯(英文 anadiplosis),指用前一句結尾之字(或結尾之詞)作為後一句開頭之字(詞),使相鄰分句蟬聯。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對聯手法,也很能體現漢字的特色。

偶多尅我沒有圖惹。。。

偶多尅。

只能舉個海螺了。。

頂真這個,放在音樂里大家可能比較熟悉,叫做魚咬尾。

魚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結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個音相同的結構,也叫銜尾式、接龍式,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一種結構形式,也是音樂的一種創作手法,在我國很多的民歌中體現,比如著名的山東民歌(狗蛋老家)《沂蒙山小調》就很能體現這一種結構形式。

古詩詞裡面,我倒真的見得不多。

要麼簡單的用來暢通語氣,如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林嗣環《口技》)

要麼用來明晰聯繫,嚴密結構。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陶淵明《桃花源記》)

當然還有其他用法,一時想不起,歡迎補充。

2015-9-13 03:17

——————————————————————————————————————————

明天起來查查書再說吧。

反正寫再多,只要我正經寫東西都沒有贊。。


以前讀書的時候看到過相關的資料,我截圖放出來,希望對你有幫助,

這個是總結的比較全面的修辭手法啦

一語雙關的技巧在古詩詞中會用的比較多;


人間四月天

四月的暖風,收攏春天的芬芳

和每一個相遇的鼻孔分享

低沉的蟬鳴,在枝繁葉茂處

輕輕挑撥每一個耳膜

暖暖的陽光,是一把柔順的梳子

讓每一片慵懶的葉子伸個懶腰

蝶飛蜂舞的四月天,

生活是跳躍的動詞

讓每一個瞬間都不辜負細心的人兒


推薦閱讀:

蘇曼殊作品及其人如何評價?
豪氣歇·第四十六節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汪曾祺無疑是一個無法讓後人忽視的大家,是什麼原因造成汪曾祺一直被忽視被遮蔽?
愚小樹餐廳

TAG:文學 | 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