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量占近九成,揭開中國第一大進口農產品真相!

大豆絕對是和中國糧食安全密切相關的糧食品種之一

這是「一見財經」第59篇原創文章

幾乎所有人都去超市買過食用油,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國超過80%的食用油(大豆油)都是用進口大豆壓榨的。

除了食用油,大豆還用於豆製品的製作。榨油剩下的豆粕,是飼料基本的原料,被養殖業廣泛使用。

所以,毫不誇張的說,除了大米、小麥、玉米,大豆絕對是和中國糧食安全密切相關的糧食品種之一。

01

下面四張圖全面展現了中國大豆產業目前的現狀。

上圖是2016年中國十大進口貨物,按照金額計算,大豆在所有品種中位列第六,在農產品中位列第一,高於醫藥品進口金額。

所以,說大豆是中國第一大進口農產品沒有任何問題,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為何要進口這麼多大豆呢?

表面原因是中國的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連年下降。

從上圖可以看出,從2009年開始,中國大豆播種面積連年銳減,到2014年已經銳減到680萬公頃,近兩年才開始回升。

近十年的大豆產量最高峰出現在2008年,當年達到1554萬噸,最低谷出現在2015年,只有1100萬噸,銳減了大約30%。

大豆播種量和產量減少了,但國內需求並沒有減少,所以中國的大豆就主要依賴進口了。

上圖是近十年中國大豆進口量,從2007年每年進口3082萬噸到2016年每年8391萬噸,進口量翻了2.7倍。

另外,單從2016年看,大豆進口量為8391萬噸,自產量為1300萬噸,總量為9691萬噸,進口量佔了86.6%。

02

上文提到,大豆的用途主要為油用和食用兩個方面,由於國家轉基因管理政策,進口大豆不允許進入食用領域,因此,大部分進口大豆用於榨油。

根據國家食品安全相關政策,豆油必須以包裝油的形式銷售,原料大豆為轉基因大豆的,包裝上要明確註明為轉基因。

榨油剩下的固體叫做豆粕,是飼料基本的原料,被養殖業廣泛使用。

大豆需求量這麼大,為什麼國內不種植呢?

首先我們來算一筆賬:

根據黑龍江農業信息網2017年10月19日消息,大豆新品種「黑農84」畝產280公斤,而黑龍江省的實際平均畝產為130公斤。

假如全部不允許進口大豆,按280公斤畝產計算,9000萬噸一年的大豆大約需要3.6億畝耕地。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國到2015年共有耕地20.25億畝,到2017年稻穀種植面積約4.5億畝,小麥種植面積約3.6億畝。

也就是說,我們國產大豆替代進口大豆的部分(這還不算目前實際在種的)需要佔全國耕地接近18%,和小麥相同。

所以,在中國要種出這麼多大豆僅土地就難以滿足。

於是,我們主要從美國、巴西等國進口大豆,美國目前大豆年產量1.15億噸,巴西目前大豆年產量1.08億噸,全球南北半兩個大豆主產區供應中國。

中國大量進口大豆一方面是因為國內無法滿足需求,更重要的原因是國外大豆不管是產量還是出油率都高於國產大豆。

以前,中國東北是大豆的主產區,但是在外來大豆的衝擊下,現在播種面積越來越少,主要就是進口大豆的優勢明顯。

據行業人士稱,進口轉基因大豆相較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出油率一般都能高出3-5個百分點。

大豆出油率每高出一個百分點,加工一噸大豆的收益就能夠增加150元。2017年我國大豆進口量9000萬噸,自己可一算這個收益。

不過,要是食用的話,東北的非轉基因大豆,在蛋白含量和口感上,都要比進口轉基因大豆更好。

但現實是,大豆產業的主要生力軍是壓榨業,也就是說這個產業最大的大豆消耗者,不是愛吃大豆的人,而是壓榨企業。人家才不在乎口感呢,出油率高就行了。

進口大豆除了質量更好(出油量)外,還有一個就是成本優勢。

全球主要大豆出口國就是美國、巴西和阿根廷。這三個國家的大豆生產又都被四大國際糧商控制。

PS:國際四大糧商指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簡稱ABCD。

這些糧商從種子研發培育,到農場種植,再到化肥農藥、港口倉儲、船隊運輸、後續加工,直到期貨市場,控制了整條產業鏈。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四大糧商完全掌握了國際大豆的定價權。

此外,三國豆農在種植環節也擁有規模優勢。國內大多是散戶種植,平均種植面積一般只有幾畝,三國豆農的平均種植面積高達2000畝,高度機械化。

這也導致美洲的大豆,通過浩瀚的太平洋運到中國,價格比國產大豆還要便宜一百多塊錢。

03

其實,中國大豆現在嚴重依賴進口,還有一個隱藏的「秘密」!

中國大豆種植行業的淪陷是在2005-2006年,而最直接的導火索則是2004年的大豆戰爭。

2003年國內大豆產量不足1000萬噸,進口量也只有2500萬噸,但是壓榨產能已經高達7000萬噸。也即是說,大豆壓榨行業有一半的產能是閑置的。

當時,國內豆商組團跑到美國掃貨,西方市場大肆炒作中國的大豆購買力,導致4月CBOT期貨市場上大豆價格翻著跟頭往上爬,中國企業不得不高位接盤。

後來,等到榨油企業高位吃進了大規模的大豆期貨後,大豆價格迅速回落,直接腰斬。中國油商還沒接到貨呢,就已經面臨巨額虧損甚至破產了。

那一次期貨價格暴漲,直接激發了中國豆農的積極性。但由於很多上游企業從國外吃進了很多大豆,手裡攥著天價大豆庫存愁白了頭,下游豆農卻發現大豆價格早已暴跌,無人收購。

於是,四大糧商此時趁虛而入,配合當年中國的招商引資政策,紛紛控股或參股中國的主要榨油企業。到2006年下半年,大豆壓榨市場基本已經被四大國際糧商吃干抹凈了。

此後,四大糧商開始不計成本地向中國傾銷廉價大豆,中國豆農基本被逼上絕路,紛紛轉行。

當中國大豆種植行業全面萎縮之後,四大糧商遊說美國政府維持甚至增加針對大豆的農業補貼,以低廉的價格收購大豆。

另一方面,由於四大糧商基本上控制著整條產業鏈,掌握定價權,以高價出售大豆;同時藉助對國內大豆加工企業的股權控制,迫使中國企業高價進口美國大豆,享受暴利。

去年9月份,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錫文在第三屆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發表演講,呼籲重振中國大豆產業。

他說,中國是世界大豆的原產地,上世紀的時候,中國大豆無論產量、出口量,長期位居世界第一。現在今非昔比,農民不願意種,很重要的原因是大豆產量低。

他算了一筆賬,2010年國內大豆畝平均產量是254斤,其他年份都沒有達到過250斤/畝,即使在政府定價的時候,對於大豆給出的目標價格是2.4元一斤,一畝地產250斤,毛收入也就是600元左右。

目前,在東北地區正常情況下,玉米一畝地產量不低於千斤很正常,種一畝玉米的毛收入就七八百元,所以,農民選擇種什麼不種什麼就很清楚了。

農民不願意種大豆是因為效益低,效益低是因為我國大豆科技進步太慢,進步慢是因為整個行業已經淪陷。

| 一見財經(ID:yijiancaijing)原創,轉載須授權

推薦閱讀:

到2018年,中國將吃掉4800億元的進口食品
為什麼國內沒有正規的天然貓糧代理 是政策不允許進口嗎?
進口世界最好米粉二段有股哈喇子味,吃著有點酸味,是米國米粉正常味道嗎?
如何用互聯網思維開一家進口啤酒的實體店?

TAG:大豆 | 进口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