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之父獨家解讀 |【重磅】還原工業4.0
對話人:林雪萍,作為「中德10+10高級別經濟學家圓桌會議」的中方代表之一,2017年在柏林參加慶祝中德建交45周年,對德國工業4.0之父、德國國家科學和工程院院長Heinnin Kagermann先生做過面對面的交流。本文曾經發表在《環球新工業》雜誌上,內容有增減。
工業4.0的前世
工業4.0源自德國對2008年金融危機的一個應激式反應,當時整個歐洲大陸都在尋找改善經濟的機會。對於德國而言,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德國必須形成更加柔性與靈活的生產鏈條,堅定不移地轉向大規模定製以適應動態的外部環節。
而整個世界正好能夠感受和預見到數字轉型對製造環境的巨大影響,這就是工業4.0撲面而來。前三次工業革命浪潮分別是機械化、電氣化和IT技術。而現在是第二波數字化浪潮,大大拓展了人們感知、理解、執行和學習的能力,從而醞釀著第四次工業革命。
德國工業4.0也是通過幾個階段而不斷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德國國家科學和工程院(acatech)發展和完善了「工業4.0」這個概念。隨後,科學界、工業界的聯合體與政治家一起,向聯邦政府建議在幾個特定的領域培育數字化。
最終德國政府非常認同這個描述,並且將工業4.0從一個戰略項目,最終確立為國家級的工業4.0平台(第二個工業4.0平台)。通過聯合產學研政各家力量,協調各種國家戰略,也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戰略對接,並形成專業的知識交換平台。
工業4.0是一個德國提出來的概念,不同國家面臨同樣的數字化大潮可以採用不同的名字和內涵。因此,所有的國家都能夠相互學習,但每一個國家都需要去發展適合自己經濟結構和需求的概念。
工業4.0的潛力
工業4.0有著各種巨大的可能,比如,它可以使得單件生產成為可能,充分滿足個別用戶的定製需求。在工業4.0的世界,商業環境和工藝流程的動態結合,這使得即使在最後一刻需求發生變化的時候,生產仍然成為可能。與此同時,在整個供應鏈上,當個別供應商出現問題的時候,整個工廠仍然可以保持充分的柔性。
而終端用戶也呈現出連接的狀態,其巨大的透明性,可以貫穿整個製造流程之中,這使得商業決策可以大大優化。這就會產生許多不同的價值和全新的商業模式——尤其對於中小企業和新創公司,它們很容易在全流程的價值服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工業4.0還致力於解決資源短缺、能源效率低下、城市生產和人口變化所帶來的挑戰。由於工業4.0可以在整個價值鏈上優化資源效率,它可以充分考慮到人口變化和社會因素,從而形成有效的組織。而作為工業價值鏈上重要的一環——智能服務,作為相輔相成的補充概念,可以使得製造業的環節,更加廣泛地向外延伸。
未來世界的形式是CPS
在未來,各種設備、庫房和產線都以賽博物理系統CPS的形式出現,形成一個全球化的網路。
在製造環境中,這些CPS系統包含了智能機器、自動化倉儲、自適應產線等。它們自主交換信息,實現各自獨立的自動執行和控制,使得生產、工藝、物料和供應鏈,可以在全生命周期內得到系統性地優化。
根據德國國家科學和工程院(acatech)的定義,賽博物理系統CPS正在成為未來全球化網路世界的一部分。在這裡,產品、設備和零部件都通過各種不同功能的嵌入式系統和軟體,進行交互。藉助於感測器強大的感知力量,這些系統可以處理物理世界產生的數據,並將其轉化為基於網路的服務。反過來,這些數據將通過執行器反作用在物理系統上。通過這個CPS系統,物理實體與數字空間緊密結合,從而形成一個由物聯網、數據中心和務聯網所組成的世界。
CPS可以看成是工業4.0的起點。在CPS的世界上,數字孿生(digital twins)可以被創建、執行和交互。數字孿生是實體系統、流程或者產品在CPS的數字映射,並且隨著實際運行時間而逐漸發展。工業4.0中的所有對象,都包含一個資產管理殼,可以對應一個數字孿生。而當數字孿生發生變化時,潛在風險和缺陷就會被檢測、識別,從而實現早期修復。此外,真實系統的實際運行規律,也會被進行虛擬化處理,實現預先檢查,甚至整個生產流程都可以在基於雲的物聯網平台上進行模擬。許多企業先行的實踐者,已經接受了這個概念並在項目中使用。
實施工業4.0的兩大法寶
如何能夠高度抽象地統一不同企業、組織的共同行動?這就是需要建立一個頂層框架。德國工業4.0的頂層設計,就是工業4.0參考框架RAMI。這是一個三維模型,它定義了「層、流、級」三個維度,分別是生產層(Layers)、生命周期價值流、系統層級(Levels)。而在每一個維度上,都有相應的技術指南和標準。
根據相對應的虛擬數字映射和技術功能描述,與RAMI相呼應的還有一個重要的支撐概念:「管理殼」。 「管理殼」可以是一個或多個生產組件,但必須能夠跟RAMI所定義的三個維度上的要素之一相呼應,並且需要滿足相關技術標準。藉助於管理殼,確定設備資產的數據、功能和安全需求就變得非常容易,無需重複定義,而且可以確保相互連接。因此,管理殼和RAMI都是實施工業4.0的重要保障。
2017年10月20日在法蘭克福開展的「管理殼日」是工業4.0平台走向工作標準化的一個重要步驟。
此外,RAMI是國際間進行合作、形成相互映射的參考架構的基礎。目前跟工業互聯網聯盟的架構IIRA已經開始合作,與其他國家如中國和日本也有交流合作。
顛覆性的平台經濟
工業4.0與平台經濟密切相關,最重要的關聯點就是智能工廠。在智能工廠中,整個生產流程和供應鏈都是虛擬的,而且高度柔性化,最極端的批量為1件產品。而這些都是由單獨的個人訂單所驅動。在智能工廠可以廣泛地生產智能產品,後者是高度互聯的物理實體、設備和機器,從而產生大量的數據。通過有意義的分析、解讀、連接和補充,這些數據可以重新定義,成為「智能數據」。
基於這一點,企業不僅僅可以有效地控制、維護和提升智能產品,而且可以生成知識,從而作為「智能服務」的基礎。實際上,智能服務是全新的、定製化的服務,並且基於數據驅動的商務模式,從而提供了更多商業化的機會。
要提供智能服務,所有的機器、設施和工廠都必須通過數字化平台連接到物聯網上,而這個數字化平台就會逐漸演化成一個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有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即插即用」。通過數字服務平台,一個公司的服務就可以模塊化,與第三方的各種服務平台有機結合,共同對外來滿足用戶的各種實時需求。
在平台經濟或者服務驅動的商業模式下,一家一家的提供商和其產品就不再是重點。所有的重心都轉移到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上。從工業生產的實例來看,一個壓縮機不再是出售空壓機,而是將「提供壓縮空氣」當作一種服務。這就打破了既有的商業模式,代表了一種新的範式轉換。高品質的產品供應商,將轉向基於產品服務系統或者智能服務系統。
中小企業的挑戰
乍看起來,中小企業可以更好更快地實施工業4.0,因為他們對於業務的理解往往更加清晰,便於實施。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對於中小企業,因為他們往往缺少足夠的領導力、優秀的僱員和良好的財務結構,來識別急需優化的領域,以及實施路徑。
要實現從產品銷售到「服務為基礎」的商業模式,要向將其增值的價值鏈部分進行數字化,中小企業都面臨巨大的挑戰。為此,德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的資助項目,來提高中小企業對工業4.0的認識,並且確保他們能跟專業人才相銜接。
有很多方法可以推動工業4.0的實現。每家公司都可以採用不同方法、不同工具來實施。德國國家科學和工程院今年發布了一個工業4.0成熟度指數,將成熟度視為一個六級層級的模型。
與此同時,《工業4.0成熟度指數》將企業結構分解為資源、信息系統、文化和組織結構四個結構領域。每一結構領域都包含兩個指導原則和必要能力。這些能力用於實現各個發展等級,並為製造型企業向敏捷型組織的轉型提供基礎。
該模型在一些中小企業,例如德國的Harting公司,已經實際得到了驗證。
數字化需要全社會介入
數字化不能被認為只是精英的事情:整個社會都需要介入。在德國,業界已經聯合起來形成一個 「工作4.0」的工作組;在韓國,政府則致力於成為「世界上最數字化的社會」;日本也發布了「社會5.0」概念。每一種業務都需要重新考慮工作地點、流程、組織領導風格。對每一個國家,這都是一個極具挑戰的開始,需要工業界、官員和科學家一起來努力。我們需要在一個全新的教育理念下,建立領先的數字化能力,讓有能力的專家用得其所,從而真正能夠推動一個全新的製造範式。
本文由Kagermann先生獨家授權《知識自動化》發布。
作 者
Henning Kagermann:德國國家科學和工程院(acatech)院長,德國「工業4.0」三位發起人之一,被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部、聯邦教研部任命為「工業4.0」平台全球代表和顧問。
對話人
林雪萍:北京聯訊動力諮詢有限公司 南山工業書院創始人。
若對您有所啟發和幫助,請關注並留言讓我們知道,這是我們最大的樂趣和成就!
推薦閱讀:
※工業 4.0 下,我們的未來何去何從?
※中國製造2025會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嗎?
※第四次科技革命就是機器人取代人類?
※國際和國內有哪些柔性製造系統(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的優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