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看看你自己,像不像那隻青蛙

你看那個人,他好像一隻青蛙

最近 一隻「佛系」小青蛙,刷爆了整個朋友圈,一隻自己吃飯,自己看書,自己旅行......任何火爆符號的背後,都是對人性弱點的把握

你看那個人,他好像一隻青蛙。。。。。。他(她)自己做飯、自己吃飯、上班時候埋頭苦幹、下班時候直接回答家,看著空無一人的房間,坐在床上發獃。或許他有(她)愛好,比如看書,比如玩手機,但是好像他(她)並不喜歡和「人」交流。

你看看看自己,好像一隻青蛙

有一隻來自「二次元」的萌萌噠青蛙,愛答不理地跟你作個伴,時不時地給你寄張明信片;你也許幫它打包一下行李,也許啥也不幹,只用看著手機發發獃,好像也挺好的?起碼,它讓你知道你並非徹底的孤獨,世上還有一隻青蛙與你有聯繫——雖然它是虛擬的。

難道這隻青蛙不是你嗎?

手機里存了很多人的聯繫方式,但是午夜裡卻獨自發獃,因為你翻遍手機,卻不知道要聯繫誰。記得你生日,堅持給你發信息的好像只有10086.......

難道這隻青蛙不是你嗎?

深夜裡痛哭,起床後卻整理微笑;獨處時落淚,卻在人群中融入熱鬧

難道這隻青蛙不是你嗎?

看起來高冷獨立,實際上只是沒人解你心意,與其熱臉貼了冷屁股,不如安安靜靜自己

難道這隻青蛙不是你嗎?

別人看起來你按部就班,沒有波瀾,實際上內心苦悶與掙扎,只有你自己知道

難道這隻青蛙不是你嗎?

異地獨自奮鬥,同事只能溝通工作,朋友只能喧囂喜樂,而真正能依靠的父母或者愛人,你只能報喜不報憂

難道這隻青蛙不是你嗎?

我國「空巢青年」總數超過2000萬,也有說是5000萬的,現實數據可能更多。 與其掙扎,不如放下。年輕人紛紛皈依「佛系」了。萬事不關心,連戀愛、結婚都懶得花力氣,有也好,沒有也行。根據近日發布的數據,2017年江蘇人的初婚年齡推遲到了34.2歲。但是,就算結婚了也未必會自然進入「生娃」流程。在全面放開「二孩」的背景下,中國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為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了整整63萬。而「二孩」比例高於「一孩」的現實說明,年輕人的生育意願已不如生育過的中年人。

與其交給未知,不如安享孤獨;所謂的不合適,不過是不想被辜負

難道這隻青蛙不是你嗎?

多少次內心波瀾起伏,但是別人問起,你卻總是說「我很好」,電話一掛,卻瞬間淚崩.......

這隻青蛙難道不是對無數個「空巢青年」的自我投射嗎,認同感和歸屬感讓你不由自主的被裹挾進來……孤獨、疏離、佛系,有時候都是對無力擺脫的困境的逃避。

你與你的親人、友人、熟人、同時代人一起穿過歲月,你看見他們在你的周圍成長和衰老。可是,你自己依然是在孤獨中成長和衰老的,你的每一個生命年代僅僅屬於你,你必須獨自承擔歲月在你的心靈上和身體上的刻痕。

美國心理學家Janae Weinhold在他所著的關於依賴無能的書中指出,這個人群對於依靠別人這件事是心懷恐懼的。他們乍看之下可能是強大、自信,甚至是很成功的,但在內心他們其實脆弱不安,雖然害怕,卻又隱隱渴望著親密。

如果這個人群中存在一句共通的咒語,那一定是「我不需要任何人」——對別人這樣說的同時,也在內心這樣告訴自己。

行為上,他們會儘可能地迴避對他人的需要,尋求幫助可能會感受到強烈的羞恥和尷尬,甚至還會因此厭惡自己。這種依賴也包括情感上的,比如在自己非常難過、孤單的時候也不願意告訴身邊的人,尋求慰藉與關懷。

與依賴別人相比,他們相對更能接受被別人依賴。但比起這樣,他們更希望別人也不要依靠自己。年輕人中盛行的「戀愛獨立」,難道不是這個道理?

因為,依賴無能者往往對「依賴」這件事本身抱有負面的評價,認為「自己的事就該自己做」。他們不喜愛、也不擅長應付來自他人的依賴。

於是,在人際交往中,他們有「逃避人際交換「的傾向。也就是說,最好你是你,我是我。對他們而言,似乎只有避免你來我往的付出,才能獲得「孤島般的獨立」。

羅曼·羅蘭說,「力量,在孤獨中默默生長,成熟。」

高爾基說,「一個人越是不同凡俗就越偉大,也越孤獨。」

紀伯倫說,「生活是孤獨海洋中的一個島嶼。假如沒有這孤獨,你就不會是你,我也不會是我。」

孤獨如煙、如酒、如詩、如禪,又如多年的老友。「每個夜晚來臨的時候,孤獨總在我左右。」其實,孤獨何止是在夜晚,孤獨何止是在獨坐。喧囂中,熱鬧時,不論何時何地它都存於你的心裡,藏在你的靈魂。

十級孤獨-你修鍊到了哪一級?

面對孤獨,你有哪些好的處理方式?

歡迎留言


推薦閱讀:

真正的高情商,就是不讓人感到尷尬
洞察力:從比喻句談起,人最應該擁有的一種能力
Scalers:情商只關乎對自己負責,與讓你舒服與否,沒有半毛錢關係
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你我雖然心有猛虎,卻是囚徒!

TAG:旅かえる旅行青蛙 | 孤独 | 情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