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青蛙》:溫暖又傷感的代際寓言

《旅行青蛙》:溫暖又傷感的代際寓言

文 | 悟恩 圖 | 網路

寓言

遊戲《旅行青蛙》火了。

玩起來很簡單。

你養了一個青蛙兒子。

青蛙兒子愛旅行。

他走的時候不會告訴你,悄無聲息,說走就走。只是偶爾心血來潮,會在路上給你寄來一張簡單的明信片。

回來時,可能給你帶一些旅行地的土特產,或者什麼也沒有。

在家時,也不會與你交流。只是悶聲不響地待在房間,默默地做自己的事。

你呢?

你是旁觀者。

能做的,就是時不時查看一下小青蛙的房間、後院,並為他收割三葉草。

這些三葉草很有用,可以用來換食物,換護身符,換各種各樣、雜七雜八的道具……

以便有一天,當他要出發時,你可以把它們裝入他的行囊,或者把它們放桌上,讓他隨心地打包,捎上。

還有,他在外旅行的時候,你可能得隔三差五接待過來串門的、他的狐朋狗友,而且來時還有可能兩手空空。

……

有人說,這遊戲很佛系。

其實豈止佛系。在我看來,《旅行青蛙》更像是一則溫暖又傷感的寓言。

1.溫暖

溫暖,是一雙眼睛注視著一個背影;是一個人為另一個人默默無聞地付出;是一個人為另一個人預備遠行;是另一個人偶爾郵寄回來的土特產和明信片。

而傷感,則是孤獨,還有離別。

2.孤獨

小青蛙的孤獨很無奈,因為很多時候,孤獨就是成長的代價。

現代社會宛如一個大池塘。

要在大池塘里暢遊,有時候就不得不讓自己成為獨處的青蛙——沉潛是需要獨處的,沉潛過後,才有出發的能量。

於是,只能一個人出門,一個人回家,一個人忙活,一個人為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做準備並不斷奔赴,而周遭

——璀璨霓虹的內里,不過是堅硬冰冷的水泥森林;

——行程表上被填得滿滿當當的時間與待辦事項,也偶爾淪為孤獨與寂寞的緩解劑;

……

更有現代社會講究的邊界感,給人的孤獨感與寂寞感加碼

——少了鄰里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迎來送往,多了回家就關上門的老死不相往來;

——哪怕是旅行,「轉角遇見愛」的概率也未必比「倏忽而至的空虛、寂寥」來得高;

……

既要有獨自完成任務的自立與強大,又要與別人保持距離。這樣一來,孤獨就成為自然而然的狀態了。

同樣是孤獨,《青蛙旅行》里玩家的孤獨,更令人唏噓嘆惋。

可以為小青蛙收拾房間,靜靜地看著他吃飯,穿衣,忙碌,卻不能與他對話;

可以為小青蛙整理行裝,鞍前馬後,任勞任怨,卻自始至終,不能與小青蛙同行。

被漠視,被忽視,被無視……

這種孤單,更難以消解。

《旅行青蛙》里呈現的孤獨,何嘗不是現實社會的折射?

英國甚至還有個「孤獨委員會」。

該委員會是英國前工黨議員喬?考克斯在2016年遇刺前設立的。而喬?考克斯本人,就一直致力於解決英國民眾的孤獨問題。

這個「委員會」還出過報告,說6600萬英國人中有900萬人常常感到孤獨

按照這樣的比例,咱們國家的人口基數更大,人口流動的激烈程度較之英國應該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感到孤獨的人,或許更多。

對太多人來說,孤獨是現代生活的悲哀現實。

這話是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說的。

我想,這話放在咱們這裡,同樣適用。

3.離別

孟郊的《遊子吟》,我們從小學就會背了。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孩子與父母,從一開始就走上了離別之路。

孩子入幼兒園之前的三四年,已是與父母最親近的時光。

但隨著TA入園時說出口的那一聲「再見」,與父母就開始漸行漸遠。

之後,孩子有了同學,有了朋友,有了他們的世界……無論是物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距離,則更像橡皮筋一樣無限延長。

是的,孩子總有一天要收拾行囊,而你,或親力親為,或打打下手,但終歸要與孩子道別,且習慣

——目送TA或戰戰兢兢或躊躇滿志地披甲,仗劍,成長,蛻變。直到某一天,把TA託付給另一個人:他的妻子,或她的先生。

你呢?欣慰,倒退,漸離漸遠,直到化為一縷煙,或一抔土。

父母於孩子,歸根結底只是目送TA離開的那一雙眼睛。

有一句話說,只有孩子才害怕離別,大人都計劃重逢。其實,這「計劃」,也總有「身不由己」的時候。

這很令人傷感,但卻是事實

——父母與孩子,就是這一代與下一代之間,不斷說出口的再見。

所以,不必糾結,不必掙扎,且行且珍惜罷。

而《旅行青蛙》的火爆出現在春節前夕,或許也在提醒一些與家人聚少離多、久未歸家的遊子:不要辜負親人的牽腸掛肚,可以的話,回家過年。

畢竟遊戲再火,熱度再高,也總有消減的時候。惟有親人的牽掛不分時地,且有著比遊戲,更真實的溫度。

我是悟恩(公號kokyo98),祝好。

推薦閱讀:

《黎明殺機》製作人專訪:恐怖遊戲也可以大眾化
遊戲行業的100種死法(二十三)
獸人永不為奴!但是可以賣萌……
【四月新番熱啟動】Rick真回來啦!不騙你,我立字據!<附資源>

TAG:旅かえる旅行青蛙 | 游戏 | 手机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