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源:中國新媒體發展趨勢報告,未來該走向何方

最近,大家都在看一份調研了9萬用戶,長達68頁的報告——2017中國新媒體趨勢報告。

這份乾貨滿滿的報告究竟講了什麼?

報告內容講述了智能時代的新內容革命,智能化技術進入內容行業,帶來了各環節的全面升級。

智能時代重新定義了生產、分發、與消費三者之間的關係構建了全新的內容生態。

這是一場正在發生的新內容革命。

內容生產:三重門

新技術打開智能化生產「三重門」:

(1)數據分析技術打開精確新聞生產之門;

(2)AI技術打開自動內容生產之門;

(3)物聯網技術打開「萬物皆媒」之門。

用演算法尋求「落點」:

(1)到達落點提高匹配能力;

(2)心理落點優化傳播動力;

(3)關聯落點提升內容張力。

「個性化」+「社交化」:

(1)個性化內容平台與,社交化平台融合;

(2)個性分發與社交分發融合——帶來智能分發和粉絲分發相結合的「智能社交」。

剛剛提到的這些概念,很多人應該是一頭霧水,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給大家總結了報告的最有價值的信息。

一、用戶到底去哪兒了

漲粉可能是所有新媒體人最為頭疼的一個問題,很多大號的粉絲開始出現負增長的狀況,而大部分小號的增長則是不溫不火。

你會發現,廣點的投放效果不如以前,投放帶來的粉絲增長效果下降,所以新媒體的用戶都到底去哪兒了?

這份報告顯示:會搶紅包的老年人和3歲就會用ipad的兒童,低幼和白髮群體需求的崛起,才是全新的用戶機會。

收聽廣播的用戶,在所有內容的整體滲透率里,雖然還不足10%,但最近一年增長了367%,成為最大的黑馬,這個場景的用戶機會還很大。

用戶閱讀場景的變換也很有意思,在家裡的床上和餐廳等的比例最大,包括在衛生間的比例都有高達22.3%。

二、新媒體受眾究竟喜歡看什麼

上百個甚至更多公眾號關注的背後,是大部分人已經基本不會主動點開公眾號去看內容了。

在用戶閱讀新聞和資訊的過程中,反而是新聞評論和用戶的互動內容有著巨大的關注量。超過70%的人經常會有意識地瀏覽頁面評論。

你要問什麼內容吸引人,帶有互動性的評論絕對是新的流量增長地。

如何激活、管理好用戶的評論,直接影響到內容型產品的活躍度,一個公眾號也好,一個內容聚合平台也好。

用戶為什麼會主動去看評論,報告顯示,除了幫助判斷新聞本身的對錯和價值,單純只是喜歡看其他人的調侃和吐槽是55.1%的人的訴求。

其實也不難理解,看看支付寶的評論風格就知道了,看用戶評論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像微博的留言區往往是流量最大的地方。

最讓新媒體人失望的信息,其實是2017年有超過2/3的用戶關注的自媒體賬號數量不再增加,其中1/4還有所下降。

350萬活躍的新媒體賬戶,瓜分著越來愈飽和的流量,而且近30%的用戶比上一年減少了分享自媒體文章。

新媒體人明顯的感覺到,之前一個用戶轉髮帶來的閱讀量還有30-50,而目前平均已經只有10-20了。

另一方面,在內容本身,除了最流行的情感、雞湯、職場類的內容,深度和全面的內容也在回歸,由於內容生產者的爆發,信息的爆炸,深度獨家的內容的獲取難度越來越大。

優質內容的回歸成了一個必然的趨勢。

三、什麼形式的內容更受歡迎

報告顯示,通過電視和視頻網站類的視頻內容平台獲取資訊的需求增長迅速,這一方面的潛力還有待釋放。

視頻內容的短形態成為主流,這也是2017年短視頻成為風口的原因和實際的體現。

抖音短視頻和火山小視頻這些現象級產品的誕生,並不是偶然。

過去一年,有75.5%的網民至少聽過一次網路音頻類的內容,這個比例遠遠高過我們的印象和預期。

知識付費異常火爆的今天,最火的形式其實就是音頻類產品,包括得到、喜馬拉雅在內的知識付費行業巨頭,均是以音頻切入的。

雖然消費音頻內容佔到整體的內容消費的比重不算大,但音頻覆蓋的場景卻是其他形式的內容所無法取代的。

四、新媒體怎麼說人話

這次的報告顯示,接近60%的用戶偏好幽默的、調侃的內容,而不是傳統的冷靜、認真的風格。

即使是對於傳統的新聞資訊,這一塊的訴求也非常高。

所以人民日報、支付寶的小編,動不動就搞事情不是沒有道理的。

神馬、童鞋、屌絲、語死早這樣的辭彙,並不是新一代95後和00後的專屬語言表達方式,即使在50歲以上的人群里,也有接近60%的人可以接受這種辭彙和內容。

新媒體的造詞能力真是強,一個時代有一代人的敘事方式和語言表達。

再過一段時間,可能今天90後的語音表達,就和我們現在看文言文一樣吧。

從剛才和大家一起分析的報告中,了解了我們的用戶畫像後,我們應該如何針對這一現象改善我們的內容輸出呢。

一、提高內容獲取的效率

根據報告數據,76.5%的網民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渠道是新聞類網站/app,51%來自社交應用,電視佔33.6%,而報紙雜誌只有11.9%。

互聯網、智能手機、各種移動終端的普及和超快的生活節奏改變了用戶的閱讀習慣,相比傳統媒體,移動客戶端更便捷、高效、易得和無時空限制性,方寸屏幕的海量信息隨時填充碎片化時間,得到一種充分利用時間的滿足感。

而過半的社交應用率也意味著社交網路的媒體屬性在增強,各種社交應用已不僅是溝通聯絡建立人際關係的工具,更成為獲取包含新聞資訊內容在內的各種信息的重要渠道,甚至可以說正在成為一種社會化媒體。

對新聞產品功能的需求中新聞推送功能是用戶最為看重的,佔51.5%,極大體現了效率訴求。

在使用手機瀏覽器作為看新聞主要渠道的用戶中,76.7%是由瀏覽器提供新聞推薦的信息流模式,而非目的性地主動搜索。

用戶資訊閱讀的弱目的性恰說明了輿論操作引導的空間很大,你看到的是有人想給你看到的。

因此,加強理性判斷、提高媒體素養是現代人的必備技能。

同時,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新聞報道中標題黨越來越多。對於內容提供者來說,如此才能在海量信息流中跳出抓住用戶眼球。

但報告數據顯示,一線城市用戶對標題黨的興趣要遠小於三四線城市,39.9%更偏好準確凝練的傳統式標題,而三四線城市用戶中34.5%對勵志雞湯式標題偏愛度最高。

懸念式標題整體上超過60%的用戶會選擇打開,但吸引力和學歷高低成負相關。

知識付費是被稱作2017年的一個風口。

信息爆炸和快速迭代背景下人人充滿學習焦慮,為了滿足用戶提高獲取知識效率的需求,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提供起知識篩選壓縮投喂的服務。

雖然知識付費尚未普及,但市場已然形成,不過類似於30分鐘讀完一本書,五節課教會你月薪30000的運營方法,得到的究竟是知識還是只是知道呢。

二、提高內容傳播的效率

眾媒時代,人人都是媒體。

傳播不再是單向、集中、自上而下,渠道變得多元,信源也更加豐富,隨時有零散的熱點爆發,傳播路徑相當廣泛,受眾更多覆蓋範圍更廣。

近幾年來自媒體kol呈井噴趨勢,不過伴隨的問題是,隨著越來越多良莠不齊的內容創作者下場,自媒體質量堪憂。

和去年相比,自媒體賬號的閱讀量、打開率下滑。

根據報告顯示,2017年超過三分之二用戶關注的自媒體賬號數量不再增加,75.4%的高學歷用戶對自媒體內容質量表達明確擔憂。

相比興趣和娛樂類的快感,用戶對內容價值的訴求又開始回歸。

優質內容稀缺,大量低俗、淺薄、二次轉載的內容讓用戶提不起興趣,而較難獲得的有深度的獨家內容、事件信息報道全面的內容則可以形成顯著差異化競爭。

另一個問題是,大多自媒體沒有傳統專業媒體的現場能力和一手信源,轉載消息和發布評論缺少對事實真實性的考察,只一味帶動情緒和立場,追求流量和眼球效應。

缺少了權威信用背書,新聞可信度大打折扣,75.3%的用戶表示看到過新聞反轉,感到驚詫。

未來,新媒體將如何變現

內容付費是時下最流行的新媒體變現玩法。

在此次報告的調研用戶里,有16.2%的用戶使用過內容付費的產品,雖然目前總的體量還不算大,但已經足夠養活首批探索的頭部新媒體人,這也同時說明了這一市場還有巨大的機會。

現在做內容付費的小夥伴,只要沉下心來打造產品,必定會有人願意買單,這是一個長期利好、緩慢增長的市場。

不過,內容付費和強IP的會員模式更適合頭部的新媒體,需要具備足夠的影響力。

內容電商則是逐漸成為了小型內容創作者的商業選擇。

一個50萬粉以上的公眾號,做到電商月流水破百萬已經是很正常的事情,更不要說一條這樣的頭部IP,每月的電商流水都破億了。

而傳統媒體的廣告玩法上,還有一個有趣的信息:

短視頻廣告的點擊體驗,首次超過了圖文廣告。

這樣看來,寫軟文推廣告怎麼都比不上3分鐘的短視頻來的好。

如果能夠降低短視頻的生產流程,在短視頻里插入廣告的規模會比圖文市場更大。

騰訊公司副總裁陳菊紅在發布會上總結說,用戶、內容、技術、商業,這四個領域是構成媒體新星球的核心要素。

她還總結了8大趨勢,其實我們接觸的每一次新媒體浪潮的興起,都是這些趨勢的具體體現。

不論是直播的興起、短視頻的爆發還是內容付費的逐漸成熟。

每一個人,每一家公司,未來能做多大,走多遠,對於新媒體的運用能力至關重要。


推薦閱讀:

3分鐘看懂當紅自媒體
馬東:好內容沒有秘密,本質上都是為解決這個問題!
新媒源楊飛:屢試不爽的過原創方法,學會你也可以批量生產原創號
今日頭條運營秘訣分享:讓你的文章閱讀量和收入都「飛」起來

TAG:自媒体营销 | 研究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