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維-07-自我型的產品經理

同理心之對自己的挖掘:自律型還是自我型的人。

本節課也是同理心學習的最後一節,前面講了四大情緒:愉悅、爽、憤怒、恐懼,緊接著是潛意識、角色化以及帶來的集體人格。這些都是我們站在用乎的對立面,對用戶的觀察。雖然我們也能以此走進自己內心的最深處,但對於一個要做產品的人,情緒的把握,對潛意識角色化的認知顯然是你擁有了產品思維,有了專業的思考框架,但是你適不適合做一個產品經理,或者說,能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就要單獨拿出來對自己作一番深度的解讀。

所以梁寧老師說,這節課我們講講,怎麼觀察自己。看看具有什麼天賦的人,最適合做產品經理。

在這節課復盤之前,講一個小事情,這是關於自己的。

前幾天關於潛意識和角色化的復盤讓我非常吃力,之前有提到過,原因是老師的課已經是壓縮過的,精華中精華,包括案例,我都不想去掉,但既然自己內化,就不能照抄,要保證這些知識點真正地在我的大腦里,與原有的知識架構進行了重組,所以文章有了從最早的提煉觀點-拓展,這種規規矩矩的樣子到了像梁寧老師一樣,用一個講課人的方式,口語化表達這樣一個過程的轉變,畢竟我喜歡這樣的輸出。昨晚感覺最後有些力不從心,可能是像角色化那篇提到的,學習的過程就是被角色的過程,是收斂自我的過程。今天白天就在想我可不可用思維導圖,再次轉變下內化的方式,畢竟那是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思維導圖,一個高效學習者必備的技能。

就在我在紙上開始用思維導圖復盤這節課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提煉關鍵字的能力沒有我一直以為的那麼高,都是一段話一段話貼上去。整個整理起來非常費勁。為此我還去搜了思維導圖的技巧,準備重新來一次。

當我第二次準備提煉關鍵詞的時候,看著第一次整理的亂七八糟的內容,頂頭的那句話:

做產品經理的人善於感知,能在已經有結論的地方建立新觀點。

而做其他管理地人更善於邏輯推理和總結歸納。

我差點笑出聲音,我竟然在用思維導圖,我在用它做什麼?總結歸納一個大神級的產品思維課程,而梁寧老師她不是其他管理者,她是善於感知的,她的文章架構就是發散的,文章本身就沒有那麼強的邏輯推理,本身就不是對前輩的研究歸納總結,我卻在培養自己成為一個產品經理的路上,要去做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不會太擅長的事情。就像這堂課最後一個問題:如果你要是問「那我自律的人還是自我的人?」的時候,你就是一個偏自律的人。

現在我也明白,為什麼我復盤起來會覺得很難,我沒有專註:觀察和發散,而是一邊發散一邊總想著歸納總結,這是相互牽制的力量。

鑒於這種情況,會在結束時對所有的內容進行思維導圖的總結,但是每一個點的發散,我也遵循著發散的思維內化吸收。

這堂課就是通過對自我和自律的深度解讀,讓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更加明確,先上一句話定個調調:

自我的人長期關注的就是自己,所以必然自私。

自律的人,長期關注的是外部的邊界和規則,所以這類人有克己奉公的精神。

看到這兩句話是什麼感覺?嗯,教育是馴化,是便於管理,是人類對未來的美好願景。(哭死狀)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不可能是絕對的自我型或者自律型的人。只是在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偏向於哪一個方面而已。

有一個被大家熟知的概念:左右腦。

把善於觀察、發散的思維叫做右腦思維(這不就是自我型的)。

把善於邏輯和歸納的思維叫做左腦思維(這不就是自律型的)。

左右腦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東西,大腦並沒有這樣一個明確的區分,只是一個概念。但觀察、發散的思維和邏輯歸納的思維的確是相互制約的,此消彼長,就這麼稱呼也沒關係,要不也得起另外一個名。

梁寧老師是通過她自己學習繪畫的一本書來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左右腦思維。

這本書名:《五天學會繪畫》

這本書中,作者認為,之所以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動手做精細動作的能力越來越強,但繪畫能力卻一直停留在9歲左右的原因就是:大約從9歲開始,我們大部分時間都被學校的系統教育佔用,學校的教育一般只開發左腦,訓練我們的判斷、邏輯、效率等能力。所以,這些在不斷的重複中變成了潛意識,所以我們的整個認知都在被左腦主導,而右腦從未被重複性地訓練過。左腦指導我們:把握要點,快速概括。

《五天學會繪畫》就從繪畫入手,來活躍下右腦思維,在左腦的絕對權威下,撕開個角。怎麼做?

繞開左腦

我們的左腦怎麼指導我們畫畫的?看到什麼畫什麼,要畫什麼就去畫什麼,把主題畫出來,豐富細節。

《五天》會怎麼教我們繞開左腦呢?那必須得跟我們已經熟知的方式不一樣。

開始畫畫的時候,我們去畫背景和主體之間的邊界線,你會發現這些邊界線是共享的,你如果把一個場景中的所有邊界線都畫出來了,各個線連接起來,就是不同的主體。細節也不會遺漏,不需要特意填充。

所以,在我們面對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時,你的思考,就是左腦的啟動器,這時候,我們之前在學校所受的訓練,那些已經在潛意識裡面的:知識、效率、時間觀念等,就突突地冒出來了。這個時候,我們必將不會全面深刻看到問題的本質,我們的得出的解決方法就是「效率最高」的方法。

所以用《五天》的理論來推論:

左腦思維的人:邏輯推理能力強,時間觀念強,感受力差。

右腦思維的人就與上相反。

感受力差,就不會敏感和情緒化,整個人就體現為情緒穩定,甚至刻板。更容易根據規則調試自己,更自律更容易自綠化。

而感受力強的人,就比較容易在別人已經有結論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新觀察,並且不喜歡已有的邏輯。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能激情地表達自己,具有人格魅力,時間觀念差。在自己看來是自我,別人看來就是自私。

創造力是自我的延伸

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創造力要求對自我有極深的體察和釋放,而控制力是社會化的產物,是對別人的體諒與遷就。

人長期關注什麼,就會認為什麼最重要。這也就是開篇定調調的那句話:

自我的人長期關注自己,所以必然自私。

自律的人,長期關注的是外部的邊界和規則,所以這類人有克己奉公的精神。

通俗一點講:

自我的人更關注我喜歡什麼。

自律的人更關注什麼是對的。

所以我們應該都懂了,為什麼現在社會的風氣是鼓勵大家更關注自己的愛恨情仇,想起那句火了多少年的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也許是創造力不足,創新被嚴重壓制後,自然的反彈,這也就順帶說清楚了,為什麼網上時不時爆出來老人每人扶啊,這種新聞,除了被訛詐之外,這跟長久以來我們都推崇的「個性化」建設應該有關係,也是個此消彼長的關係。

老師最後又做了兩個方面的延伸:女性產品經理為什麼少?自己該怎麼正確認識自己。

女性的集體人格,決定了她們更難走出長久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帶來的角色化設定。她無法更自我,往往都是犧牲自己去成全男性的角色。

所以我們到底是擁有那種性格,又該不該釋放另一種性格。

那就花時間,找到你自己的愉悅和恐懼。

靠愉悅驅動的人,往往自我。

靠恐懼驅動的人,往往自律。

這很好理解,而這兩種性格,都會催生非常優秀和成功的人。

到這裡,我也想起自己迷茫的抉擇過程,有了第一次的試錯之後,我就發現自己喜歡做什麼事情,在職業選擇中顯得非常重要,所以在遇見這門課之前,2017年總結的文章里,我就已經在把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喜歡的事情,一一羅列,以此期望找到方向。

遇見這門課更是讓我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所以,第一模塊——同理心 ,就講完了。老師總結了這麼幾個點:

  • 我們內在的愉悅、恐懼、潛意識與集體人格,共同形成了我們自己。
  • 當你要認識一個人,或者要做一個產品時,你要思考自己到底要在哪個層面下功夫?
  • 你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內心 ,看到自己的愉悅與恐懼,看到自己的天分,看到用戶的愉悅與恐懼,了解他們的潛意識和集體人格,不要觸發他們的防禦。

這就是我們的起點。


推薦閱讀:

我們都活在自己造的夢裡, 說說認知框架
我不是宇宙的統治者,我沒法要求全世界都按照我的來
玩轉你的獵頭「產品」!
我被驚悚短片《態度娃娃》治癒了

TAG:自我认知 | 产品经理 | 产品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