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哭一會就好?知道真相的話,你一定追悔莫及

總是有人私信問我:『萌媽,孩子一哭就抱,會把孩子慣壞嗎?』

『為什麼一哭就抱會把孩子寵壞呢?』

『他們都說,孩子哭,讓他哭一會就好。一哭就抱,以後帶孩子太麻煩了。』

原來是這樣!

這應該又是那種反親密育兒流派的『訓練派』觀點了。

他們總是怕父母對孩子太好,把孩子慣壞,強調少抱、少哄,號召解放父母,聽起來多麼地誘人!

最著名的不外乎是這一流派的嬰兒睡眠訓練法(睡眠訓練有很多種,並非每種都是此類)其核心原理就是:

讓孩子意識到哭也沒用,最終學會自主入睡

是的,孩子不哭了,會自己入睡了——那是因為他們知道,哭也沒有用,因為他們必須自己照顧好自己,所謂的永遠愛他們的父母、溫暖的家庭——不存在的。

有用嗎?有用!

但是,你不怕嗎?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想問,這有什麼好怕的?

嬰兒自主入睡,父母輕鬆,難道不是兩全其美的事嗎?

不會說話的嬰兒,只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或者是生理需求(餓了、困了、尿布濕了、拉大便了),或者是心理需求(單純想抱抱)。

對哭聲的忽略,就是對他們的需求的否定,無法讓他們感受到愛與支持。

在國內,打孩子被認為是『家法』,甚至前陣子有媽媽因為孩子丟了手機將其毒打致死,且這樣的事早已不是第一例。

相比之下,在國內,父母對孩子的忽視,根本就不算事兒。

但是,在美國,忽視和虐待一樣,都被認為是父母的失職。

在美國學習育兒課程的時候,老師特意提到了羅馬尼亞孤兒院事件。

為了提高人口數量、增強國力,1966年羅馬尼亞庫廢除了以前關於個人可以自由流產的法律,實施了禁止墮胎的政策。在這項政策實施一年之後,羅馬尼亞的嬰兒出生率就翻了一番。

接踵而來的是,無力養育孩子的媽媽們,將很多剛出生的孩子送到了孤兒院。但是,爆滿的孤兒院完全無法承接如此之多數量的嬰兒。數千名兒童在這些孤兒院長大,能獲得食物和水,卻不能與人接觸。他們哭泣時,沒有人安撫,沒有人擁抱。

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一些慈善及研究機構從這些孤兒中隨機挑選的68個孩子被送到溫馨的寄養家庭,還有68個隨機選出的孩子,令人心碎地被留在孤兒院。這就是隨機對照實驗「布加勒斯特早期療育計劃」(Bucharest Early Intervention Project)。

研究人員發現,仍然留在孤兒院的孩子大腦活躍程度遠遠落後於正常的同齡孩子,腦灰白質體積小得多,部分大腦組織也已萎縮。在身體成長方面,這些孩子中只有3%到10%的人與他們同齡段孩子的體型是相當的。此外,他們在運動發育方面同樣也嚴重受損。兩歲以後的孤兒,即使已經進入充滿關愛的寄養家庭,其智商依然只停留在70左右,不再增長

雖然這是一個非常極端的實驗,現實中也很難出現這樣的忽視。

但是,實驗的結果卻證明了:

需求總是被忽視的孩子,其大腦發育將落後於同齡人;如果這種忽視持續到2歲以後,那麼他們的大腦發育水平永遠也不如正常孩子。

換句話說,你的忽視對孩子大腦發育的傷害,是不可逆轉、無法補救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國,將忽視也視為虐待的一種。

所以我們常說,在處理孩子遇到的問題時,記得三部曲:

  1. 肯定孩子的情緒
  2. 冷靜下來;
  3. 去解決問題。

孩子所最需要的三個字

不是『給我錢』;

而是『我愛你』。

多一些愛和擁抱,孩子會長得更好。

世間險惡,旅途茫茫。

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能照亮他們前進的路途。

孩子會成長起來的。

隨著身體的發育成長,他們最終能學會自主入睡,最終能學會用手勢和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

在此之前,對待孩子的哭聲,多一點耐心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一味容忍孩子的哭,或者以哭作為要挾,來達到自己的需求。慢慢講道理,慢慢說事實,慢慢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但是,無論何時,當孩子哭泣時,不要因為他哭就忽略他,甚至去揍他

首先,去接受他的情緒,也讓他去認識和接受自己的情緒。

這是培養孩子『情商』的第一課——知道並接受自己的情緒。

人,本來就有自己的情緒。

這不是錯。

人,也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慾望。

這也不是錯。

下次,當孩子哭的時候,首先抱抱他。

結果可能很不一樣。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丟失柯基狗狗Lion被教育人員何某撿到,待狗主人和警察趕到卻將柯基從6樓摔下導致狗腦出血死亡?
如何看待豫章書院?
女生喜歡被虐待怎麼辦?

TAG:儿童教育 | 睡眠训练 | 虐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