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遇話非遺(七)|拋開《紅樓夢》,看另一個曹雪芹
說起曹雪芹,必然聯想到《紅樓夢》,談到《紅樓夢》,不得不說曹雪芹。其實,曹雪芹留給後世的不僅僅一本《紅樓夢》,還有他的「風箏」。
曹雪芹手稿《廢藝齋集稿》第二卷《南鷂北鳶考工志》系統地記載了風箏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繪畫要領,即扎、糊、繪、放「四藝」。孔祥澤將其抄錄並保存下來,經過常年細緻研究和臨摹複製,其製作的風箏自成一體。為尊重曹氏功績,孔先生將這派風箏稱為「曹氏風箏」。
「曹氏風箏」做工細膩、用料考究、繪製精美、題材廣泛、種類繁多,放飛富有情趣,其中擬人化的扎燕尤其凸顯北京特色,是一門融民間文化、南北扎制技術精華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具有觀賞性、科學性、娛樂性、健身性,更是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在歷史、文化、藝術、民俗等方面有重要價值。「曹氏風箏」共有43種扎糊方法,21首扎制歌訣,極具詩情畫意和濃郁的京城文化特色。2006年,曹氏風箏工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製作風箏的四個步驟,即扎、糊、繪、放,有著不同的環節、要領和注意事項。
扎
扎骨架是風箏起飛的基礎和關鍵,一個風箏的好壞首先要看骨架的選料。扎骨架細分為劈、刮、烤、扎四道工序。
劈:將竹子按照粗細要求劈好。
刮:將劈好的竹子刮乾淨並刮到所需的厚度。
烤:讓竹子均勻受熱,用力使其彎曲變形,彎成風箏所需造型後不要鬆手,待冷卻之後竹子就會形成所需的造型。
【歌訣曰:「汗不去透形必還」,意思是說加熱的時候要把竹子的油烤出來,這樣涼了之後才不會容易變形。】
扎:將不同部位的竹條組裝起來,扎制時兩邊骨架的長短、薄厚、軟硬以及受風、泄風的面積都要對稱。
【歌訣曰:「中正平直」】
扎制的時候要在可能的範圍內減輕自重,要有相當的強度。無論竹子是否用火烤制,都要保持均等的彈性。
風箏製作時選准牽引點也是關鍵,牽引點選擇得准,風箏受風平衡,放飛時就不會打旋、搖擺,容易直飛上天。
糊
在骨架外面粘糊上燕子的翅膀。為了準確粘貼,在糊軟翅時要用線牽著膀梢,糊好後才能剪斷,而且要把畫面翻過去平放在桌子上,然後把塗勻膠的骨架放在畫面上,平整地粘好。
【歌訣曰:「保持保穩全靠紙不松」。】
糊紙的工作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糊也是決定起放成敗的關鍵。風箏糊好後都要自然、平整、隨形,不能鬆懈,不能凹凸不平、皺巴巴的。糊軟翅時尤其要注意,竹子的長短、薄厚以及畫面大小和畫麵糊完後的鬆緊程度。
繪
在糊好的沙燕表面繪製吉祥圖案。
曹氏風箏繪畫運用的是意匠手法,採取諧音取意和擬人化方式,要點是「繁而不煩,艷而不厭」。為保證風箏的放飛,在繪畫的時候要把握好艷麗色彩和色彩濃厚的度。如果畫面過厚會影響風箏泄風,導致放飛效果不好。
風箏上的圖案,往往表達不同的吉祥寓意。像肥燕的《蛺蝶尋訪》風箏用蝙蝠組成的是桃花,在畫半瘦燕的時候組成的是菊花。因為團案的不同,用的顏色也不一樣。畫老鷹、鳳凰、人物等模擬風箏的時候,往往運用強烈的色彩對比,突出主題。
放
放飛是檢驗風箏好壞的標準,而且放起來後從畫面看要有一定的遠觀效果,在空中要有一定的情趣。
曹氏風箏講究情趣,要神形兼備,不光造型要像,放起來也要有動態。
說了這麼多,你是不是也想親手試著製作一個呢?
我是參遇君,傳播,分享傳統文化,聊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