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 in 2017: Hack Reality
「哪件數碼產品最能代表 2017 年?」
我本想從這個問題切入,來總結 2017 年的數字生活。
我把自己在 2017 年買的全部數碼產品列了一個清單,卻沒有從中得到一個明確且唯一的答案。
是 iPhone X 嗎?是 Nintendo Switch 嗎?縱觀 2017 這一整年,優秀、甚至是偉大的產品很多,但你很難從一款產品中,得以窺見整個 2017。
擴增世界
我不認為 iPhone X 是我心中的 2017 年度產品,但它毫無疑問是 2017 年科技界最耀眼的明星。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是這麼寫的:
iPhone X 真正所關乎的、引領的,從來就不是什麼「全面屏風潮」,而是「making the physical object disappear into the experience」這件事。蘋果所定下的未來 10 年的目標,是讓體驗與現實之間的邊界最終消失。
從全面屏出發,iPhone X 讓內容流向了屏幕與現實之間的邊界。Face ID 讓你越來越能夠忽略手機這個「物體」的存在,沉浸於內容。而蘋果所目及的,還有處於更遠方的 AR。我們與 iPhone 的交互不再局限於點按和滑動,所面向的設備也變得更豐富,而不是僅限於 iPhone 本身。
Jason Snell 在 iPhone 十周年的文章上是這樣寫的:「在有 iPhone 之前,『離線』是生活的默認狀態,iPhone 的問世,將連接變成了我們生活的默認狀態。」。
10 年之後,不只是連接變成了默認狀態,更重要的事情還包括,數字內容已經和現實混合在一起,成為了現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互聯網終究不再是一個架設在伺服器上,只有由一塊塊屏幕才能通往的世界。其藉由各種設備,已經滲入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數字御金
移動支付的概念早就不新鮮了。但 2017 年的變化在於,移動支付終於從「可選項」,變成了「默認狀態」。這不是什麼需要「主動努力」去做到的事,當商家紛紛掛出一張張收款二維碼,現金花光也不去銀行取錢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事。
歷經全年,我在國內使用現金的次數一共不超過 5 次,其中兩次是坐長沙的磁懸浮往來於高鐵站和機場,一次是在加油站,三次都是最終向路人求助才獲得了現金。
我不覺得這是什麼值得自豪的事情,因為我並不覺得「不需要隨身帶現金」這件事,對我的生活產生了什麼本質的改變,我仍然每天帶錢包(裡面裝著身份證、信用卡和星巴克的會員卡),反而偶爾因為網路信號的問題導致掃碼付款的操作陷入僵局。
支持 Apple Pay 的地方越來越多,包括我所處的四線城市,家裡附近的燒烤店也可以免密支付,但麻煩的仍然是和服務員進行溝通交涉的過程。技術上的先進,仍然被概念、思維上的落後死死地禁錮著。
很多人都不止一次地提過國人把「移動支付」當成「壯陽葯」這個觀點。但我覺得,技術要進步,這或許是必經之路。就像當年西方國家曾經也把放射線照射當作時髦與潮流一樣。
在當下這個技術悲觀主義盛行的年代,把技術當作「潮流」、「時髦」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iPhone X 也並不像幾年前一樣成為人們所追捧的技術符號。在這樣的時代中,移動支付,以及所謂「無現金社會」這一概念的蓬勃生長,我願意接受它。
虛擬相談
如果說一兩年前我還對「voice-first」這一理念毫不買賬,認為 Amazon Echo 是一個缺乏實用性的產品。2017 年之後,我徹底開始相信,語音助手會成為未來數字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iPhone X 變大、變重,並且時常被「粘」在無線充電板上的屬性,讓我開始越來越不願意拿起 iPhone。我用 Siri 控制打開 App、用 Siri 查單詞、用 Siri 控制音樂、用 Siri 編輯播放列表、用 Siri 搜索、用 Siri 撥幾個常用聯繫人的電話……
我完全不認為語音助手的存在,會讓基於按鈕的交互消失,更不會讓屏幕消失。語音交互是一種賦能,讓你可以跳出屏幕,在煮麵的時候設一個定時器;讓你可以跳出雙手,在換衣服的時候可以順便問一下天氣如何。
儘管我日常吐槽 Siri 如何如何智障,很多時候無法完成我的指令。但必須要承認的是,在 2017 年的新設備上,Siri 已經變得比原來好用太多了。從之前的「讓人沒有興趣去用它」,慢慢過渡到了「可用」的狀態。
而 iPhone X 所設下的未來十年「讓體驗流入現實」的夢想,無疑也通過 Siri 朝前又多邁了一步。
時計生活
2017 年我把自己的蘋果設備基本全線升級了一遍。在升級更新後,體驗產生了最大變化的產品,是 Apple Watch。
Jason Snell 說 Apple Watch Series 3 是「The start of something big」,我 100% 同意這個觀點。相比 Series 1,Series 3 有了「接近完全體的 Siri」、「可用的消息回復」、「可用的地圖導航」、「支持你幾乎 24h 戴著它的續航和充電」(每天洗澡的時候充 1 小時電即可)。
運動的時候我用它記錄數據以及聽歌,抬手就可以叫出 Siri,半夜上廁所或者喝水也是用它來充當手電筒。每天早晨醒來之後我不再找 iPhone,而是直接抬手在 Apple Watch 上看時間和通知。通過 Apple Watch 進行運動管理的這半年裡,我減掉了 15-20 公斤的體重。
我們常常說技術如何能改變生活,Apple Watch 對我生活的改變顯而易見。它比 iPhone 更親密,以至於「終日隨身」。
從剛發布時的不屑一顧,到將其定義為「恰好有一些殘廢功能的裝飾品」並自己也買了一塊,Apple Watch 的存在,越來越不可或缺,越來越成為我眾多習慣性行為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
產品戒斷
2017 年,我停用了微博,也不再用微信進行私人的聯繫,把自己的私人社交生活完全搬到了 Twitter、Telegram 和 iMessage。
當數字生活不再是單純的數字生活,而與現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的時候,決定用或不用一款互聯網產品也就變成了 life-hacking,也變成了關乎你心理甚至生理上是否能保持強健的關鍵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停用微博是一次自省,如何在自己「無聊」的時候控制住自己想要看那些垃圾內容的慾望。最終的過程並不像我想像的那麼困難,就像停用百度而將 Google 改為默認選項一樣,你需要的只不過是讓自己 24/7/365 處於科學上網的狀態,Twitter 本身就是更好的產品,刪掉微博 App 以及在書籤中去掉微博網頁之後的一個月,我就徹底做到了停用微博。
但微信相對就要困難很多,其是聯繫起社交關係網的工具以及支付和收錢的工具。想要停用絕非我一個人的問題。我一點點嘗試著讓關係最好的十幾個朋友換到了 Telegram 或 iMessage。
戒除微信跟想像中差不多困難,但我所自豪的是,我核心的朋友圈子,核心的精神世界,已經完全移出了微信。每周使用微信的時間已經低於 1 個小時。這是可貴的進步。
遊戲人生
2017 年,自 Switch 開始,到 iPhone X 而終。但在寫這篇技術總結里,我把 iPhone X 放到了文章的開頭,而 Switch 丟到了文章的末尾。
原因很簡單,iPhone X 開創了未來,其與過去的 iPhone 徹底告別,啟動了其下一個 10 年。而 Switch 則收拾了過去,令我在探索中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回顧了這一屬於「前現代」的樂趣。
遊戲使我喜悅,遊戲使我感動,遊戲使我在 cyberspace 中也能擁有一個繽紛的「現實」。Switch 的「掌機、主機二合一」設計在放出之初讓我覺得難以立足。但當我在高鐵飛機上、咖啡館和快餐店裡玩著《荒野之息》和《奧德賽》的時候,我又覺得它實在是奇蹟般的存在。
最後
2017 開年的時候,我買了《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嗯,就是蘋果那本賣 200 美元的產品畫冊。
翻著翻著,我突然發覺,這本書或許有意無意間,划出了一道界限。在這之前,數碼產品的物理存在是非常重要的,being an object 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需要了解這樣一款款產品的物理存在,才能通過這一個個小小的「入口」,鑽入數字世界、賽博空間。
但在這線的另一邊,則是我們即將步入的未來,各種信息越來越主動地流出設備,入侵到現實中。「連接」是默認狀態、「被記錄」、「被注釋」是默認狀態,設備的物理屬性漸漸消失,內容成為了毫無疑問的主角。
如果說「數字生活」曾經是「生活」的子集,是「生活」的一部分。現在它正在一點點膨脹、填充滿整個生活。
而如何以認真的態度「搞」好自己的「數字生活」、「搞」好自己的「現實」,是我們每一個人需要努力去做好的事。Life-hacking 不易,若是能有篤定的覺悟、堅信的道路,那便是最珍貴的寶物了。
推薦閱讀:
※致「泛科技播客」的聽眾們
※【深度】新技術革命已然成熟,超國家行為體開始崛起
※和矽谷大佬的定製學校Altschool親密接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變速器殼體optistruct優化分析
TAG: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