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值?可能真的不重要!2017德國建築獲獎項目盤點(上)
(首發於我的同名公眾號)
時光飛逝,17年好像一直被設定成了兩倍速播放速率,一轉眼已經過去好幾天了。現在同事們之間的話題已經是18年4月初的復活節假期了。在大家開始討論19年甚至20年之前(比如本來是12年完工,現在還在趕工期,預計20年投入使用的柏林BER新機場,有時間寫一下),在這裡,我想花一點時間回顧一下。
顯然,在這個一年四季可能只要一身乾淨合身的都市款黑色衝鋒衣就能夠出入大多數場合,並且毫不違和的國度,建築也不會只靠顏值就能夠立足的。真的是這樣么?讓我們看看剛過去這一年德國建築的獲獎項目:Deutscher Architekturpreis 2017(德國建築獎)
自1971年以來每兩年頒發一次,2011年開始德國環境和建設部下屬的建設局加入,正式成為德國官方的一個獎項。2017年的獲獎項目是Schmuttertal-Gymnasium Diedorf (施姆特塔高中)建築師是Hermann Kaufmann ZT 和 Florian Nagler Architekten第一眼看上去很像是工廠建築:規整的形體和開窗,外表皮的木板被統一刷成了工業灰,內部還是以溫暖的原木色和白色為主。不過說實話,我真是覺得肅穆得有點同情那裡的學生。
但是,在材料上算得上是毫不吝惜:外牆是32厘米的礦物質人造棉保溫隔熱材料,屋頂更是厚達36厘米,三層玻璃,熱回收率高達73%的新風系統,再加上屋頂上的太陽能板,使得製造的能源超過了消耗的能源。負能耗正是這個試點項目的重點之一。
理想狀態下,在德國零下的冬天,坐滿學生的教室里完全不用開暖氣也能達到適宜的溫度。關鍵詞:住宅建築,大師致敬,經濟適用建築
向大師致敬的住宅建築。第一眼看上去也是很普通,但是結合周圍環境就會恍然大悟。街對面就是Siedlung Schillerpark (席勒公園住宅群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8年指定的世界文化遺產--柏林現代住宅 裡面的六個住宅群落之一 (關於這個文化遺產的文章已經在我的寫作計劃中)關鍵詞:住宅建築,被動型節能建築,公社型住宅
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Nachhaltiges Bauen (DGNB)德國可持續發展建築組織,一個致力於制定和推廣綠色可持續發展建築標準的組織,把今年的獎項頒發給了一個公社型住宅群。在德國,公社型住宅是排在出租住宅和私有住宅後面的第三大住宅類型。公社成員可以通過租金的形式終身使用住宅,同時又是管理組織公社的一份子。公社住宅中的公共設施是一大特色,比如兒童遊戲房,來訪客人暫住的房間或者各種花園和溫室等等。
一般得到這個綠色可持續發展建築獎的建築,都會有一些材料和技術上的標配,比如低能耗(被動房是起步標準,還有零能耗和負能耗),太陽能,熱回收新風系統,自然光的充分利用,綠色可持續建築材料等等,這次DGNB第一次把(新型的)可持續的住宅形式也加了進來,這是在視秩序為繩命的德國第一次有人嘗試把不是材料也不是技術的非硬性指標加入進來,想要搞事情啊這是。。。這個公社住宅裡面最大的特色是三分之一是一種新型的集束型住宅,可以理解成一種擴大了私有空間的集體公寓。 下圖中,除了每個私人部分(藍色)裡面的小廚房,還有公共空間(黃色)的大廚房和大陽台(綠色)。個人感覺下圖中的公共空間部分的自然採光不是很充足,不過,可以想像,大面積的牆上一定貼滿了各種打掃衛生,值日,和購物清單的表格。。。
最後,做個廣告,也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 趙德住, 不定期寫一些關於建築和關於德國的文章。
謝謝
推薦閱讀:
※德國的聖誕獎金是怎麼發放的
※德國為什麼要自廢武功?地球知識局
※在德國,感受汽車文化是種怎樣的體驗?
※神似法國,看起來圓滿但暗藏危機的德國大選
※兩萬公里歐洲:我是怎樣看待恐怖襲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