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需求泛濫的當下,如何利用儀式感拯救我們的品牌價值?
「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面對問題,我們總喜歡提出看起來很酷的方法,但事實卻並不知道它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以及如何應用。」
營銷中的「儀式感」就是這樣。
很多企業為了提升品牌的附加價值,都會試圖塑造儀式感:
「配上舒緩的音樂、附贈精美的禮品,甚至是增加使用產品的步驟......」
總之,這些看起來能夠提升儀式感的方法,都要去嘗試一遍。
當然了,沒人能夠否認「儀式感」的確能夠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畢竟它也是屬於心理價值的一種。
但是,當我們在說起儀式感的時候,我們是否真的知道儀式感究竟是什麼?
什麼是儀式感?
「婚禮慶典、開學典禮、升國旗、過年放煙花......」,提到儀式感,我們大腦中首先會想起這些場景。
再進一步細想,我們也能找到生活中存在很多有儀式感的細節:
吃早餐這件事,你可以在地鐵匆忙的啃包子解決;也可以在充滿陽光的早晨,鋪上你最愛的紅色桌布,放著音樂,親手為自己煎一份雞蛋。
辦公累了,你可以簡單的沖一杯速溶咖啡;也可以花上十幾分鐘為自己做一杯現磨卡布
......
毫無疑問,這些生活的細節,似乎都在提升我們完成某件任務時的「儀式感」。
於是,「它更像一種重視生活的態度、像一種價值觀......」成了我們對「儀式感」的流行看法。
但奇怪的是,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什麼場景很有儀式感,卻沒人真正說清楚儀式感究竟是什麼?以及該如何塑造?」
畢竟,從一種現象背後洞察方法,並用以解決真實的問題,才是最有價值的事情。
直到我從一個心理學的概念上找到了答案:
「自我知覺理論」認為:人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行為來判斷態度。簡而言之,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的態度會被行為影響。
比如說,朋友送你一部黑色手機,即使你並不真的喜歡這種顏色,但當你把手機握在手裡時,這種「已經擁有它」的行為,會讓你的大腦認為:其實黑色也還不錯。
古老的聖經學者早就意識到了這種心理,於是,他們總是勸告牧師不要堅持「人們必須先有信仰,再去祈禱」這件事。而是讓他們先去祈禱,之後就會有信仰。
同樣,很多傳銷組織就經常利用這種心理,每天固定時間舉行例會,並要求人們必須配有一定節奏感的鼓掌,試圖通過人們行為上的認同,獲取心理認同。
了解了「自我知覺」理論之後,我們會發現,其實任何的儀式感,都是在被某種特定的場景或行為影響之後產生的。
比如,在升國旗的場景下,唱國歌、敬禮的行為,讓我們在短時間內迅速的產生「團結、愛國」的心理狀態;
舉行婚禮時,鞠躬及宣誓的行為,讓我們瞬間對愛情產生了崇高的信仰......
而不同的儀式感,則需要通過不同的場景或行為來觸發產生。這也就意味著,「儀式感」的本質,其實是一種「自我狀態的轉換」:
忙碌的工作日之後,我們需要一個精美的早餐讓自己享受周末放空的狀態;
一整天的會議結束,我們需要一杯現磨咖啡讓自己回到休憩的狀態
......
這些「儀式」,就是幫助我們轉換狀態的觸點。
所以,星巴克最大的價值,不是咖啡的口味,也不是店內的體驗,而是這個品牌本身已經成為了一種「觸點」:
當我們走進星巴克的一瞬間,整個人能夠迅速被喚起一種休憩的狀態。
這種近乎於儀式感的體驗,才是星巴克品牌最核心的價值。
既然明白了儀式感的本質意義,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在產品中塑造呢?
一般來說,有兩種方法:
1.通過特定行為宣告狀態的改變
2.通過特定場景宣告狀態的改變
1.通過特定行為宣告狀態的改變
看過《蒂凡尼的早餐》的人,應該都對這樣的場景記憶深刻:早晨,霍莉會穿著小禮服,戴著珠寶,在蒂凡尼精美的櫥窗前,慢慢地將早餐吃完。
這些行為,都會在潛意識裡暗示自己的大腦:接下來,我要開始享受另一種狀態。
同樣,「唱國歌、敬禮、宣誓」等等行為,都是在通過特定的行為宣告狀態改變。
除此之外,小米路由器工程版也是一個充滿儀式感的產品。
當我們打開這個精緻的木盒子時,會看到一個組裝指南和一副白手套,這就是儀式感的觸點。帶上手套,就相當於在暗示自己:接下來我將開始動手DIY一款全新的產品。
僅僅是一個細節的增添,卻可以極大的提升用戶使用產品時的參與感。
前段時間,我參與策劃的一款產品「掛耳咖啡」也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當我在思考這款產品的營銷訴求時,基於產品本身的屬性遲遲找不到很好的洞察。
後來,結合消費者的使用場景以及用戶調研,我發現了這樣的洞察:人們之所以更願意購買掛耳咖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這是一種儀式感介於速溶和現磨咖啡之間的產品」。
也就是說,雖然速溶咖啡更加方便,但是口感和使用體驗會嚴重影響人們喝咖啡時的儀式感訴求。但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和條件享受現磨,於是掛耳咖啡成了最好的選擇:
每次品嘗掛耳咖啡,你都要緩緩地撕開包裝,準備迎接咖啡粉濃郁的香味。
然後,當你將粉包掛在杯口,拿起手沖杯沖泡時,又會看到每一粒咖啡粉瞬間轉化為一滴滴濃郁的咖啡液。
59秒過後,你將會嘗到來自瓜地馬拉的味道。
這些使用掛耳咖啡時特定的行為,共同的幫助消費者從忙碌的工作中,瞬間轉換到一種休憩的狀態。
所以,塑造產品的儀式感,可以通過特定行為幫助消費者宣告狀態的改變:
「我想讓消費者轉換到怎樣的狀態?」
「當他們做了哪些行為,就會產生這種狀態?」
「產品如何設計,才能讓消費者做出這些行為?」
2.通過特定場景宣告狀態的改變
童話《小王子》中,有一段關於儀式感的經典對白:
狐狸說:「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時間來。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
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
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儀式是什麼? 」小王子問道。
「這也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 」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
......
其實,在不同的場景下,我們都是另一個自己。而儀式,則是幫助我們成為另一個自己的場景觸點。
就像是我在前面提到的,星巴克最核心的價值,不是咖啡的口味,也不是店內的空間體驗,而是基於種種場景為消費者帶來的「狀態的改變」。
同樣,「國旗、婚禮的布景、畢業典禮的學士服」都是通過特定場景塑造儀式感的典型案例。
有些o2o到家服務商,在提供按摩服務的時候,會自帶香薰蠟燭和地毯,同樣也是通過對場景的改變,塑造儀式感。
同樣,很多優秀的品牌,都在試圖讓自己的產品成為消費者某種場景下的儀式。
比如,2012年春節前夕,百事可樂就攜手古天樂、張國立、周迅、羅志祥、張韶涵等巨星,圍繞「把樂帶回家」這一主題製作了一部時長七分鐘的微電影。
在這一則具有超大明星陣容的廣告大片中,從頭到尾沒有一句針對產品的直白宣傳,有的只是溫馨的畫面與感人的對白,將產品與「親情」、「父愛」、「團圓」等美好的詞語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並呈現出人們此刻幸福、溫暖的心理狀態。
讓「百事可樂」成為過年儀式感的「觸點」。
所以,塑造產品的儀式感,可以通過特定場景幫助消費者宣告狀態的改變:
「我想讓消費者轉換到怎樣的狀態?」
「當他們處於怎樣的場景,就會產生這種狀態?」
「場景如何設計,才能儘可能的與我的品牌進行關聯?」
結語
用戶的需求從來不止於產品所能提供的使用價值,很多時候,產品帶給消費者的無形體驗會顯得更加重要。
尤其是在如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愈發凸顯的狀態下,消費者對儀式感的訴求會變的更加多元。
但塑造儀式感的方式決不僅僅止於以上幾點,如過你有好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
---------------------------------------------
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nick說」,獲取更多商業洞察
推薦閱讀:
餓了么更換slogan的背後,我們還能洞察些什麼?三種方法,讓創意更有意義多了一種維度,你所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推薦閱讀:
※新鴻基、九龍倉、太古、凱德等7個外資集團的多條產品線
※一年半過去了,做商業地產的你,那些職業病就沒有變嗎?
※你見過的最奇特的賴賬手法是怎樣的?
※超越了毒品大亨的雷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