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自己吃的是黃豆釀造的醬油?其實都是豆渣!

你知道嗎?現在市場上的大部分醬油其實是用豆渣做的。

這樣一瓶天天吃的醬油,你了解的並不多。如今,想買到一瓶稱心如意的醬油,變得不太容易。走進超市,形形色色的醬油名字令人眼花繚亂、無從下手。也許,你們也有這樣的苦惱吧。所以今天,我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到底應該怎麼挑醬油。

01

一斤大豆只能出產一斤醬油

要想學會挑醬油,就必須先了解醬油是怎麼來的。它,其實是中國人發明的,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西周時,人們有用鹽腌制鮮肉的習慣,後來,他們無意中發現,鮮肉剁碎經過腌制發酵後產生的汁液,味道十分鮮美,這就是醬油的鼻祖。

那個時候,醬油是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美味。一份簡簡單單的醬油拌飯,放在當年可是御膳。直到東漢,醬油才進入千家萬戶。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釀造醬油的食材發生了改變,從肉變成了黃豆。

▲ 醬油製作原料的變化

傳統做醬油的方法,在清代食譜《調鼎集》中有很詳細的敘述。

▲《調鼎集》原文

按傳統古法釀造的醬油,在最優良的工藝下,一斤大豆只能出產一斤醬油。

▲ 醬油的製作流程

這種方法是利用自然氣溫變化的規律,講究「春曲、夏醬、秋油」,需要3個月甚至更長的釀製時間。《調鼎集》中提到:「做醬油愈陳愈好,有留至十年者極佳」。所以釀製時間越久,醬油就會擁有更加豐富的層次感。

但是現在這種天然發酵的技術已經使用得非常少了,隨著科技的發展,更多廠家採用的是工業化的製作。那麼,現代化生產醬油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從生產方法來看,主要分為釀造醬油和配製醬油。

▲ 釀造醬油和配製醬油的生產方法不同

釀造醬油是以大豆/或脫脂大豆、小麥和/或麩皮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製成的。而配製醬油是在純釀造醬油中,添加鹽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食品添加劑等勾兌而成的液體調味品。釀造醬油在營養成分、安全性方面都好於配製醬油。

而在釀造醬油中,根據釀造工藝,又可以分為低鹽固態發酵醬油和高鹽稀態發酵醬油。聽起來是不是很高深,但其實很簡單,一個是快速發酵,一個是長時間發酵。相比低鹽的,高鹽稀態醬油因為經過長時間發酵品質更好,風味更佳。

▲ 低鹽固態和高鹽稀態醬油的不同主要是釀造工藝

02

醬油的秘密,都在配料表裡

通過對醬油製作過程的了解,我們現在已經有了幾個基本的判斷,比如釀造醬油比配製醬油要更好,高鹽稀態發酵醬油比低鹽固態發酵醬油要更好

這兩點,國家有規定必須要在商品標籤上註明。所以第一步,直接把標註配製醬油和低鹽固態的pass掉。

然而,你以為這樣就可以了嗎?To young too simple!我找了市場上金標生抽、草菇老抽、特級醬油、紅燒醬油、海鮮醬油等7款大家常買的醬油,發現它們全都符合以上兩個標準。

▲ 以草菇醬油和紅燒醬油為例,都是高鹽稀態

這些醬油好像每種都有自己特色:紅燒肉用這種、海鮮用那種...... 作為一個吃貨,難道要把所有的都抱回家?這樣想,你就又落入商家的陷阱了。

買醬油最重要的就是四個字:看配料表,所有的秘密都藏在裡面。在配料表面前,無論是哪裡的「妖魔鬼怪」,都統統現形。

我把這7款醬油的配料表全都列了出來:

▲ 不同醬油的配料表一覽

這樣看是不是清楚多了?別看這些醬油名字各不相同,但配料並無多大差別。說好的釀造醬油,除了常見的水、黃豆、小麥、食用鹽之外,還是加了各種添加劑,有沒有感覺被欺騙了?

這些添加劑的名字看起來特別複雜,我簡單翻譯一下:

谷氨酸鈉=味精

焦糖色=著色劑

苯甲酸鈉、山梨酸鉀=防腐劑

5』-肌苷酸二鈉、5』-鳥苷酸二鈉=增味劑

三氯蔗糖、安賽蜜、甘草酸三鉀=甜味劑

這時候,再去看這些特色醬油的配料表,是不是明白多了。所謂的紅燒醬油就是多加了焦糖色▼

草菇老抽則是加了乾貝(實際上還是靠添加劑調味)▼

味極鮮醬油是多加了些增味劑和甜味劑。最唬人的大概就是蒸魚豉油了,看了配料表你就會發現,水、大豆、小麥粉、食鹽、白砂糖,再加一堆添加劑,就是普通的醬油。(豉油是醬油在兩廣一帶說法,至於為什麼加蒸魚,就是種商家營銷手段)▼

下次買醬油,可以無視那些前綴啦,直接翻開配料表查看。基本上名字越是天花亂墜,用的添加劑就越多。配料越簡單,說明醬油的品質越純正。雖然添加劑是國家允許的,但在有選擇的情況下,當然還是選沒有添加劑的啦。

▲ 純釀造醬油的配料表更乾淨

除了添加劑以外,配料表上還剩水、黃豆、小麥、食用鹽等原料,你以為這些總沒什麼差了吧?又錯!挑選醬油,記得一定要看用了什麼大豆。觀察不同醬油配料表裡的大豆種類,主要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一、黃豆和脫脂大豆混合用▼

二、只用脫脂大豆▼

三、只用黃豆▼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前兩種情況遠遠高於第三種。(因為中國目前的法律規定不能用轉基因大豆生產食品,所以其實醬油配料表的「非轉基因」這四個字並無多大意義。)

黃豆就是完整的大豆,而脫脂大豆則是文章開頭提到的豆渣,實際上用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豆粕。因為豆粕指的是大豆提取豆油後得到的一種副產品,而豆渣指的是製作豆漿時剩下的渣滓。簡單來說,豆渣是被取走了蛋白質,豆粕是被取走了油。

因為豆粕的價格比大豆便宜,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而且發酵後的氨基酸氮含量相對較高,所以很多醬油廠商都會選擇用豆粕作為原料。但用完整大豆釀製的醬油,由於有油脂的存在,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其風味物質,一般來說更香、口感更加醇厚。

這是數據無法衡量的,廠商們也最容易「作弊」。所以在挑選醬油時,想獲得風味更好的醬油,優先選擇原料中只用黃豆的醬油

在醬油的標籤上,除了配料表,你還會看到兩個重要信息:質量等級和氨基酸態氮含量,這些又代表什麼?

質量等級是根據每100ml醬油中,氨基酸態氮含量決定的。因為醬油在釀造過程中會產生氨基酸態氮,氨基酸態氮含量越高,則醬油品質越高,鮮味也就會越濃。根據這個指標,醬油可以分為不同的等級:

▲ 氨基酸態氮含量越高,醬油等級也越高

因此,想要讓食物越鮮,可以買等級越高的醬油。

然而這個世界總是充滿了套路,因為氨基酸態氮含量是可以隨著谷氨酸鈉的增加而提高的,有些廠商為了提高等級,會加大量的谷氨酸鈉進去。所以在挑選高等級的醬油時,一定要看配料中有沒有添加谷氨酸鈉。如果有,那麼這個等級,也就失去了參考的意義。

最後,在醬油的標籤上,你還會看到佐餐、烹調的字樣,這個主要是根據衛生指標分的,佐餐醬油可以直接放入涼拌菜或者蘸著食用,烹調醬油必須通過烹調加熱才可以食用。買醬油的時候,注意一下就好了。

▲ 只用於烹調的醬油

▲ 佐餐、烹調皆可的醬油

除了常見的黃豆醬油,市場上還有黑豆醬油、魚露、醬油膏等。黑豆醬油比普通的醬油要清甜甘醇一些,比如煲仔飯就常用黑豆醬油。

▲ 黑豆醬油

魚露常出現在廣東、福建和東南亞地區的菜中,但因為太腥了,所以常常被用來和其他料一起混合使用,比如製作成沙茶醬。

▲ 魚露

至於台灣的醬油膏,是在生抽的基礎上加上糯米而製作而成的,可以直接作為蘸醬。

▲ 醬油膏

雖然這些醬油風味有些不太一樣,但挑選方法萬變不離其宗。以黑豆醬油為例,同樣要選原料簡單、沒有添加劑的醬油,而且是完整的黑豆而不是脫脂後的。

03

日本醬油真的比中國醬油更好嗎?

醬油從中國傳到日本,是唐朝的事。畢竟那時候是大唐盛世嘛,兩地僧人往來頻繁,就把中國的醬油釀造技術在日本發揚光大。

和中國醬油不同,日本醬油的種類非常多,最常規的是分為五個種類:濃口醬油、淡口醬油、溜醬油、再發酵醬油和白醬油,從製作方法、顏色口味到搭配都有不同。

▲ 日本不同種類醬油的區別

那為什麼現在大家似乎都覺得日本醬油比中國醬油更好呢?其實,這是有理可據的。簡單說,無非是日本人更有匠心、更講究。

原料選取上,日本醬油遵循中國的傳統做法,用大豆(或脫脂大豆)、小麥(或麩皮),稍有不同的是,日本用的小麥會經過焙炒,產生包括麥芽酚在內的香氣成分,為醬油最後的風味增色。

生產方式上,日本同樣分為釀造醬油和配製醬油,按他們的說法為本釀造醬油和混合釀造醬油、混合醬油。但日本85%以上的醬油都是採用本釀造的方式製作的,需要的釀造時間長,風味複雜且細膩。而在中國,釀造醬油只佔總產量的40%。

另外在釀造過程中,日本醬油的釀造周期普遍比較長,一般在6個月以上,而且不會添加其他添加劑。而中國的醬油大多數走捷徑,原料不純、釀造時間縮水到只有1-2個月,甚至直接在後期加鹽、味精等添加劑進去。

可以說,日本醬油受歡迎,主要還是因為中國醬油行業廠商製作不用心,導致消費者對中國醬油失去信任造成的。作為廚房裡不起眼的調味料,中國工廠為了用低價搶佔市場,對醬油越來越「偷工減料」。不過,中國也並非沒有好的醬油產品,比如廈門的古龍天成醬油就出產著天然釀造的古法手工醬油。

▲ 古龍曬場

古龍在廈門至今保留著一個全世界最大的醬油曬場,堅持用天然傳統的方法釀造。釀造醬油的缸都是浸潤幾十年醬油的老缸,這樣的醬油多了一分醇厚鮮香,入口即是天然的古早味。

袁枚在《隨園食單·須知單》中說烹調食物除了主要的食材,作料的選用也會影響菜肴。作為我們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挑一瓶好醬油,更是重中之重。無論世界怎麼發展,技術如何進步,我們還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品嘗到最本真的美味。

之後24季將推出更多有關美好生活的實用貼,請持續關注哦!


推薦閱讀:

生活一塌糊塗的時候,就想回清邁喝咖啡
「小蔥日食記」——一品豆腐湯:這才是豆腐嘴美味的吃法!
【美食】吃也可以很高雅!那些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書籍
兩種食材做出地道老北京小吃 | 極簡烘焙廚房
誰沒有在晚上吃過泡麵呢

TAG:酱油 | 美食 | 调味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