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共和國首都Скоп?е爲什麼被翻譯成「斯科普里」?
馬其頓語發音[?sk?pj?](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0/Mk-Skopje.ogg)
如Ljudevit Zhou說的,這個翻譯來自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由於馬其頓從前是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一部分,國內對馬其頓地名的翻譯受到塞克語(事實上的南斯拉夫官方語言)很大影響。這同政治上語言強勢與否有關。
從語言本身的特點細究的話,還可以問:為什麼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里,這個地名會出現l這個音。這其實也很好解釋。馬其頓語Скоп?е里有個/j/,這個音在斯拉夫語中,一般會造成前面輔音的顎化,這種顎化的輔音叫「軟音」。但這個j,在塞克語里,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唇音p, b, v, m後出現j的話,中間會墊一個l,這是很規律的。比如塞克語里,貝爾格萊德是Beograd,想說形容詞「貝爾格萊德的」或名詞「貝爾格萊德人」要加一個-janin,而d是一個非顎化輔音,接了j會變成顎化輔音(軟音)?。因此,Beograd + -janin = Beogra?anin。這是非唇音的「正常」例子。而莫斯科是Moskva,想說莫斯科人的話,詞幹Moskov-的結尾是v,是前面說的唇音p, b, v, m之一,它再加上-janin就會導致l的出現,因此「莫斯科人」要說Moskovljanin。「斯科普里」的「里」也是這麼來的,因為塞克語里 p+j = plj,在把馬其頓語Skopje對應到塞克語中時,根據塞克語語音特點就成了Skoplje。
順帶一說,這種在唇音後墊一個l的現象在各種斯拉夫語中其實非常普遍。國人熟知的例子如俄語里的любить, люблю。很多俄語初學者會覺得這很不規則,但其實這絕不是孤例,而是斯拉夫語族一個古老而普遍的特徵。在古教會斯拉夫語中,/p/, /b/, /m/, /v/ + /j/ 就會變成 /p?/, /b?/, /m?/, /v?/,這個/?/也就是/l/的顎化音,書寫成西里爾字母是л或л上加一小彎。現代的各種斯拉夫語中,這個特徵或多或少得到了保留。
這是個好問題,很可能是因為這個地名在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中是Skoplje/Скоп?е。
推薦閱讀:
※翻譯理論:關聯理論,對等理論,歸化理論有什麼區別?
※有哪些不忍直視的電影譯名?
※時政類翻譯中的「小身板大能量」(附中國特色政治辭彙)
※我不想再跟你們講道理了
※有些槽還是不吐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