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媒源:知識付費仍然是趨勢,優質內容是關鍵

在不久之前,我曾經寫過一篇知識付費是下一波自媒體的紅利的文章,並且已經有不少企業早就入局參與知識付費。

後來和朋友聊天提到邏輯思維的知識付費形式,咪蒙隨後入局知識付費,很多企業有這方面打算的,又覺得已經晚了。

但是,我想說,現在互聯網的信息爆炸,用戶對有用的知識的需求會越來越多,知識付費仍然是趨勢,只不過,企業的玩法會升級。

那麼,未來的知識付費會是什麼樣的呢?

1. 精品內容+知識付費

對於多數人,知識付費其實是一次掃盲:知識付費產品將各種原理打碎嚼爛後,送到用戶的嘴邊,可以幫用戶解解饑渴;同時對於少數要追求卓越的人,要在金字塔上躍遷的人,碎片化知識是能夠深化、理解的第一步。

當下的知識付費,很多時候只是披著知識外衣的粉絲經濟。「60天讓你成為專家」、「30天成為英語達人」等,還會附贈導師點評和社群互動,進了社群還能積攢人脈,簡直買一送三。

這類功利性的知識付費內容,必然會在用戶學習了一段時間後產生負面的反饋,並且不容易持久。

我個人認為:硬知識的內容是不適合知識付費。

所謂硬知識就是我們在課堂上學到的各種學科知識和原理,知識付費作為一種輔助更合適,需要結合其他形式的學習一起,才能獲得更多的認知。

而軟知識,就是幫助綜合能力和內在素質的提升的知識,比較適合通過知識付費來獲得,比如通識類的知識。

所以,需要從內容出發,找到更多更好的主講人,並且適合用知識付費來體現的知識,才是最根本的。

未來的知識付費必然要回歸其真正的價值,或成為學習的一種輔助手段,或提供更多適合利用知識付費形式來表達的知識內容。

2. AI+知識付費

我們做自媒體的是親眼看著互聯網的技術不斷發展壯大,用戶也不停地被推著「長大」。

想想十幾年前的BBS,就是大家互相溝通交流的地方;到後來變成了博客、2009年左右的微博興起、再到後來的微信朋友圈。

有沒有發現:都是圍繞著用戶的社交需求展開,只是不同技術的實現形式不同而已。

相同的道理髮生在知識付費產品身上,從在線閱讀-在線教育-知識付費,未來技術會給予更多的想像空間。

比如,是否有可能以後大家購買了知識付費產品後,就可以直接組成社群模擬課堂學習,或者是利用AR、全息投影手段和老師進行線上一對一的溝通,甚至是用戶的反饋可以直接影響老師的課程設置。

又或者,知識付費和AI人工智慧結合:未來的每個人的知識體系都會被保存在雲端,用戶需要學習時,就可以調用雲端數據,個性化匹配自己的知識付費內容;根據個人的能力和學習目標設定課程,在你完成了一個知識付費產品過程中,不斷監控數據(包括使用行為和使用反饋等);完成了知識付費課程後,結合課程進行考試,並根據成績反饋應該重新學習哪些內容,或者是進一步學習什麼內容。同時,這些數據會同步到用戶的雲端數據中,可以運用到其他場景。

3. 服務+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的真正價值是要給到用戶有價值的信息,以及能夠傳遞這些價值信息的傳授者,用戶永遠都是為專業買單,如何圍繞著這些傳授者充分挖掘知識付費服務。

傳授者單一地向用戶去輸送信息的行為,很難達成持續地深入的交流和溝通——這也就是為什麼知識付費產品復購率低的原因。

當用戶發現自己需要更多、更深入的學習時,就會發現:知識付費產品是不足夠的,無法讓用戶完成深度學習。

所以必須從賣產品演變成賣服務:產品是單一的,而服務是多方位的。

讓用戶不只是買了一個產品就結束了知識付費的環節,還可以通過直播、互動、社群、線上線下結合等新方式進行學習;知識付費產品的運營也不能僅僅用某一種運營手段來運營。

在形成知識付費的習慣後,用戶會慢慢地沉澱並變成知識付費社群。而知識社群的導向,可以是電商、可以是線下活動,或者是廣告變現,但收益最高的變現一定是培訓,與後向的社群價值。

因為知識付費維度太單一了,而且沒有黏性,又是非標準品,因此一定會向著標準化程度高的行業發展,未來或催生集出版和教育培訓為一體的知識服務行業。

同時,有社群就會有社交,這些之間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聯繫,還可能產生一群社群的後向生意。

總體來數,知識付費,有更多可能。我認為知識付費是有前景的。

真正的知識值得付費。正如有著悠久歷史的出版業和教育業,在互聯網時代,依舊能夠依附在技術之上,有新的改革和創新。而現在的數字閱讀和在線教育其實也是知識付費的一種方式。


推薦閱讀:

還按照內容付費的老套路看「豆瓣時間」,你就太天真了
我體驗了美國的「天價」知識付費,它和國內究竟有何不同?
為什麼互聯網的免費模式忽然主推內容付費了?
知識網紅陳春花:一個斜杠女青年的傳奇人生
【認真想】知識免費時代下的知識付費產品

TAG:知识付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