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字乾貨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書聖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contents

?《蘭亭》由來

? 書法造詣

? 文學造詣

? 版本選擇

01《蘭亭》由來

三月初三,是個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叫上巳節,親朋好友們到水邊嬉遊,以消除不祥,叫「修禊」。

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時任右將軍、會稽內史的王羲之,同謝安、孫綽、支遁等朋友及子弟等四十二個人,在山陰蘭亭舉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文人雅集。他們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十分開心。當有三十幾篇詩作出現的時候,就有人提議要把這些詩作彙集起來,準備出一篇詩集,眾人聽了都很贊成。出詩集當然就要寫一篇序文,誰來寫?

大家想來想去就說王內史還是您老來吧,您是書法大家,非您莫屬了。王羲之見推辭不掉,就借著酒興,帶著幾分醉意一揮而就,草擬了一篇序文,就是《蘭亭序》,王羲之當時一氣呵成草擬的一份草稿,不是正式的序文稿,所以上面有刪減和插入字。

據唐代何延之《蘭亭記》記載,王羲之寫這個時候已是半醒半醉的狀態,寫的時候有如神助。等到自己酒醒後,害怕喝多了影響狀態,又重寫了「數十百本」,堆了滿滿一筐,發現還是原版最好,只好算了,就這麼著吧。

所以有些同學會有些疑問,一篇書法作品中怎麼會有這麼多塗塗改改的地方?這就跟我們說到的這是王羲之酒後「草稿」有關係。

比如開頭一句 「歲在癸丑」 中的 「癸」 字寫得很扁,似乎是後來加的。「有崇山峻領」,「崇山」是漏掉了後補的,沒有地方,不得不寫在旁邊。

「囙寄所託」的「囙」,這是「因」的異體字,覆蓋在了「外」上。

「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向之」之下覆蓋了「於今」二字。

「豈不痛哉」。「痛」字似乎覆蓋了「它」字。

「悲夫」上面塗抹了兩個字, 有說是「良可」,也有說是「足可」等,「夫」字,看出是蓋住了「也」字。

「有感於斯文」,其中「文」字,是由「作」字改寫。

這都是塗抹的痕迹。可以看出,王羲之也跟我們差不多,寫文章老是不小心寫錯一點,塗塗改改,勾勾畫畫。從這些改動痕迹,今天的我們不難想像王羲之當時在現場,眉頭一皺、嘴角一抿,刷刷刷改稿子的情形。

02 書法造詣

一、《蘭亭序》筆法精妙,表現在:

1.起筆、行筆、收筆三段均作精細處理,無絲毫懈怠,具有成熟行書的相當範式。所以作為行書教學的範本,《蘭亭序》歷來具有特殊的意義。只是其過於精熟的牽絲映帶、嫵媚的體勢若取法不當的話容易滑向流俗一面罷了,但對於訓練筆性的靈活度還是有其正面意義的。

2.用筆靈活多變。中鋒、側鋒交替使用,藏露結合,運筆過程跌宕起伏,開合較大,線形多變。"曲線"在《蘭亭序》中作為一種基本筆法不可忽視,"作品的用筆方法直接決定風格的大致導向。"《蘭亭序》的用筆上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筆畫的跳蕩,另一個是線形的多變。因此,強調提按動作的明確性與準確性,成為臨摹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標誌,平拖與直畫是絕對與之南轅北轍的。"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確地道出用筆上力度節奏(跳蕩起伏)及"曲線"(不可平拖與直鋪)在臨摹中實乃佔據重中之重的地位。

3.筆勢上處處隱含無窮的生機活力。在臨寫時要注意除了顧及線條完整性刻畫的同時,還要聯想到筆勢的走向,使其活而不死。

二、《蘭亭序》在結構上貌似平正,實際在細微之處卻極盡變化之能事,更加強調欹側取勢,不求對稱的形式美而強調揖讓的內在呼應,不求均勻的穩定而強調對比的視覺衝擊,這是後世趙孟類類在取法上所忽略的地方,也恰恰反映出王羲之行書"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自由之神趣也。另外還有一些細節,如:

1.形體大小穿插。通篇看來字形都被有效控制在一個合適的"度"內,但又能在自然之中求變化、而這種變化講究的不是"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巨大反差,而是一切看似皆在不經意間,這需要筆墨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也需要超然的天賦和蕭散的個性,王羲之所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在此得以體現,黃庭堅《山谷論書》云:"右軍筆法如孟子道性善,莊周談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非復可以常理拒之。"

2.字法多變。同字異形在《蘭亭》中是其構字多樣化之一絕。世人常舉文中二十"之"字、七個"不"字、五個"懷"字、三個"盛"字之多樣造型,無一雷同。

《蘭亭序》中的「之」字

《蘭亭序》中的「之」字

三、《蘭亭序》在行氣章法上也開創了行書布局的新格局,對後世影響較大。

1.縱有行、橫無列,上齊下不齊的整體構成。這種布局依然是目前行書創作中取法之大多數。

2.行軸線的巧妙連貫。通過上下字之間的大小錯落、穿插、宇間距的疏密變化等要素的運用、使行氣流暢,字字成趣,包世臣《藝舟雙輯》謂:"《蘭亭序》神理在『似奇還正、若斷還連』八字。"在行行之也講究疏密的空間對比,此作前四行間距疏鬆,從第四行到第十六行稍緊,為過渡,從十六行到二十八行較為緊密,這種空間節奏的變化,也反映出作者在創作時的心理變化的狀態。通過這些構成使其整體布局顯得平正中有跌宕,整齊中有變化,渾然天成。

03 文學造詣

《蘭亭序》之偉大,不僅在於書,更在於文。在這篇文章里,人生的有限性,在自然之數的無窮面前,極其渺小。歡會的至樂,卻導向了樂極生悲的莫大悲涼。

文章的開頭,是很開心的。「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天氣好,空氣好,一場春遊多快樂。

然而筆鋒一轉,「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可是快樂得幾時!王羲之也泛起了春愁,人生苦短,多麼痛的領悟。

最後,「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王羲之想不開,真的想不開。對於東晉士人來說,老莊玄學屬於居家旅行、社交開會必備學問,然而讀了這麼多遍,莊子《齊物論》的境界,王羲之終究達不到。

王羲之笑著笑著就哭了。

他不能超然,壽命有限的苦澀洶湧而來。這一篇文章,也由此超越了一篇流水賬,導向一場哲學維度的苦悶。繁花落儘是枯枝,極樂之後是至悲。一紙《蘭亭序》的苦悶,人類上下數千載,找不到答案。正因為提出了這個命題,人生易朽,《蘭亭序》不朽。

04 版本選擇

首推墨跡版,為什麼呢,大家看一下下圖的對比就知道了,墨跡中的小細節,筆意之間連帶都能看的十分清楚,但是石刻版因為本身自有的劣勢,有很多我們需要學習到的字中神韻都不見了,許多筆法都是石刻表現不出來的。想看《蘭亭》石刻版本可以看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臨本《定武本》,在這篇文章中就不給大家詳細說啦,我們只看墨跡本。

千百年來,《蘭亭序》被書法界奉為「中華第一書」,有多個版本在世間流傳,最受推崇的是《馮本》。《馮本》為唐代內府栩書官馮承素摹寫,因其卷引首處鈐有「神龍」二字的左半小印,後世又稱其為「神龍本」,因使用「雙鉤」摹法,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蘭亭真跡者。這也是一般學書法的同學們的首選。

蘭亭序馮承素摹本

《虞本》為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所臨,因卷中有元天曆內府藏印,亦稱「天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傳,直接魏晉風韻,與王羲之書法意韻極為接近,用筆渾厚,點畫沉遂。

蘭亭序虞世南臨本

《褚本》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所臨,因卷後有米芾題詩,故亦稱「米芾詩題本」。此冊臨本筆力輕健,點畫溫潤,血脈流暢,風身灑落,深得蘭亭神韻。

蘭亭序褚遂良臨本

當然給大家臨寫建議就是選擇馮承素摹本啦。

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先找到蘭亭序的放大本,因為字一小,很多細節容易被忽略掉。我當時就是先學放大版,大概巴掌大的字,然後把每個筆劃細節放大練好之後又才進入原大本~


推薦閱讀:

王羲之的愛子,謝安眼中的才俊,卻慘遭妻子嫌棄?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平時寫楷書多還是寫草書多?
什麼是捻管法?
單從書法角度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是否過譽了?
王羲之喪亂帖最後兩個字頓首為什麼這樣寫?

TAG:王羲之 | 书法 | 行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