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 PE 都有哪些主要差異?國內 PE 急功近利的投資狀態將來是否有所改變?國內 PE 的發展前景如何?

pe 最重要的基礎其一對行業的深入分析,深刻見解,其二對公司的翔實考察。我相信國內外pe公司在這兩點上應該不會太大差別。

很好奇國內外的pe公司主要的差異有哪些呢?投資策略?

同時我感覺國內的pe有些急功近利的風氣,pe越來越vc化,因為搶著早點進入,而且投資的時候主要是資金參與,不太參與管理呀什麼的,喜歡儘早推上市 或者其他方式好收回成本 瓜分利潤,不知道各位怎麼看待這種風氣?覺得以後這種趨勢會有所改變嗎?

第三個問題,國內pe現在喜歡投資移動互聯網,tmt,醫療行業,由此想引出各位對國內pe的發展前景的看法?


不論中外PE的任務就是募投管退,我梳理了一下思路,也從這四個方面來比較吧。

一、募:境外基金比境內基金有更好的募資環境。

境外有更好的投資者教育,境外投資者更加清楚自己在投的是什麼資產,獲得什麼水平的收益,可能會遭受的損失,對投資期限的容忍度更高。而國內投資者對流動性、安全性和收益是既要又要也要的關係,2年以上的投資品除了保險根本賣不動,加上監管目前對銀行凈值型產品的管理有更加厲害的趨勢,導致長期股權投資資金來源非常有限。所以境外基金經理在募資是可能會有更多類型的資金可選,包括不同成本不同期限。所以國內PE的急功近利並不完全是基金經理的責任,畢竟對於基金而言募是全部工作的源頭。

二、投:同樣管理規模下,境外基金比境內基金更願意長期投資。

因為可選擇的資金類型更多,境外PE能夠安靜地完成長線投資,哪怕是一些中等規模的基金。近兩年參與交易中,WMF在去年賣出之前KKR持有了差不多8年(記不清了~應該是很久),而WMF在KKR持有之前已經是一家非常成熟的公司了,同樣的例子還有近期德國的幾家成熟的啤酒廠最終買方也是管理規模在二十億歐元左右的本地中型PE,在中國很難看到成熟產業被PE收購,改造的案例,因為大家都想這IPO或者被裝入上市公司,中國的PE財務投資的比例比較大,可以說絕大多數中國PE都是希望圍著上市公司轉的,或者代持或者跟投或者pre-ipo,18個月內基本上走光了。

三、管:境外基金更願意控股

大家看的億萬裡面有幾個案例就是AXE基金惡意收購,獲得董事會控制權,通過改造公司再賣掉公司獲利,今年的新加坡GLP收購的幾大買方團也都是由私募基金主導。中資背景的純財務基金願意站出來拿下一家公司,換管理層,做好再賣掉的案例不多。中資PE更喜歡做上市公司的資本金的補充,平層也好,夾層也好,跟著產業投資者是是中國PE基金的主要投資形式,但這種形式也導致PE對被投資人的控制力非常有限,很容易出現投出去就看命,投資期間「管」的能力很弱,基本上就剩下定期算凈值了。

雖然總根子還是在募資上,我認為可能還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我國除少數發達區域之外的投資環境導致人生地不熟的基金財務投資人很容易入各種類型的坑,另外我國不是特別發達的職業經理人文化也導致基金控制公司之後一時半會不容易找到合適的管理層。這些原因導致了PE缺乏管的意願和管的能力。

四、退:境外渠道多境內估值高

IPO是PE退出的重要渠道,境內外IPO的特點這裡我就不做贅述,從PE獲得境內的Pre-IPO份額的方式就能看出,我國拿到Pre-IPO就相當於送錢了。

最近幾年一些外資基金背景的中國大佬紛紛出來單幹,這些到大佬把外資基金的行為方式帶到中國,相信隨著中國金融業的不斷優勝劣汰,投資者教育不斷完善,也會湧現出一批幫助企業長期發展的私募基金。


pe的行事是根據投資者的喜好來的,所以你說的所有問題都是真實的,但這一切都是中國投資者的心態的外象。

中國投資者喜歡醫療.tmt等行業,pe就投這些行業,這是一種浮躁的心態,跟中國在國外暴發戶式的購物是一樣的,中國的投資者沒有經過幾輪的周期波動是不會沉澱下來。

現在跟投資者不說預期收益30-100,他就沒興趣,他不能理解巴菲特才20%的收益就是股神。


主要差異在於是否有23倍p/e的差異


首先這種急功近利的狀態肯定是會改變的,因為現在養老基金、社保基金這種長線資金已經開始入駐PE行業,而且地方政府對此的扶持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上海浦東新區,有錢就是任性,配個500萬、1000萬什麼的。然後我覺得中國乃至世界都會開始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樣的工業革命沒有錢的支持怎麼可能。PE前些年在深圳算是發展的比較火,現在有些公司把陣地轉移到北京、上海。想想就痛心,本人打算去深圳工作的人兒啊,推薦你看一本書吧 我的PE觀,資深創業投資人陳瑋的。。。。,在噹噹網上有電子書賣,特價。本人知道的就這麼多了,儘力了啊!


謝邀。我的核心觀點是:如果你是真把投資看作長期的事業,甭管外資內資,realized IRR最重要。都是做金融的,別老談啥高大上、理想、情懷。Money talks never lies.

愛摳數的外資大fund在大陸業績都一般,接地氣的外資fund善於利用主觀能動影響市場的都不錯。PE和P/E從來都是創造的,show some balls if you hold the gut.


曾經供職過海外一家專做基建和地產類項目的基金,所以根據一點有限的個人經驗來來分享一下淺見。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國內外PE有什麼主要差異。

根據個人經驗,如果特指成熟類資產的話,一般來說海外的PE可能會更由投資策略和風險控制來驅動,投資的每一個步驟都有嚴格的程序來規範。

比如說,募資後,首先會根據投資策略、風險回報目標等,來做一個詳細的portfolio plan,其中會有很多明確的投資限制,比如說單一年度投資額度上下限、單一國家的投資額度上下限等等。這個流程是根據之前的投資經驗外加各種量化手段進行的。

然後團隊會根據長期追蹤的各種數據發掘價值窪地,並在窪地中搜尋好的資產。但在資產本身確認沒有問題後,專門負責portfolio construction的團隊還會使用量化手段推測這個資產對整個portfolio的影響(這點跟二級的股票市場有點類似),看這項新資產對整個portfolio是會起到風險更為集中還是分散的作用等等,然後再為IC提供意見。

在這整個投資過程中,除了衝鋒在前的deal團隊外,公司內部還得有investment strategy, portfolio construction, risk等等若干個團隊來打配合戰,每一個團隊都有自己明確的工作內容,並且從自己的角度來提供見解,最後由IC綜合各種角度的觀點來做決定。而這一切的一切,又必須得遵循最開始指定的portfolio plan,以保證最終投出來的portfolio不走樣、能符合最初的構想和參數設定。

至於國內的PE,感覺更會以項目為導向,投與不投的決定會更大程度的取決於項目本身,其它的因素所起到的作用要相對小一些(並非絕對)。

再回答第二個問題,國內 PE 急功近利的投資狀態將來是否有所改變。

個人認為這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內LP群體的成熟狀況。

海外的LP大都是保險公司、養老金等大型金融機構,他們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投資期限長、專業程度高。

先說投資期限長,很多海外LP做8+2甚至10+2的期限都沒有問題,在一些定製賬戶里,他們甚至可以做到不設定退出期限,只要資產表現好他們就可以一直抓著。我之前見過的一個案例就是,客戶的訂製賬戶里有一個90年代末就購入的資產,資產表現一直優異,所以客戶就一直保留著,一直到2012年,這個資產由於增值過於迅猛超出了investment mandate里規定的單一資產最大exposure額度,才不得已出售了一部分股權,不過剩下的股權仍一直持有。

再說專業程度高,很多海外大型LP自己inhouse的團隊就已經十分強悍,很多還會聘用Mercer、Russell(就是之前中信要收購的那家)等專業機構來專門做dd。所以他們能夠接受和理解gp各種複雜的玩法,也能夠通過同樣複雜的評判標準來判斷gp真正的綜合能力。

而如上這兩點,在國內的LP的群體里還相對欠缺。如果LP只給通常只給GP三五年的時間,且無法專業的給GP能力公平公正的打分,那GP們也就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發展自己。

這就像楚王要是一直只愛細腰的話,那宮裡就永遠不會出現一大批健康的宮女。

最後回答第三個問題,國內 PE 的發展前景如何

這個問題其實很廣泛,不太好回答。個人感覺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還是LP的成熟度,第二是市場的公平度(你懂的)。如果兩者持續上升的話,那國內的PE應該會越來越接近海外的PE,反之,則會越來越有中國特色(非貶義)。


急功近利也是大環境逼的,錢熱、項目也熱,你去追求價值投資、長期回報,比不上人家追逐熱錢快進快出的出成績。兩三年內成績單出來,LP可能就會遠離你,所謂平心靜氣的基金也就活不下去了。

有能力活下去的才有資格談活的好壞。


推薦閱讀:

聽了別人說了那麼久理財,你為什麼依舊是個小白?
接招!美聯儲向你扔出了核武器!
半佛仙人 的 Live --想去銀行工作,你應提早知道的事
智能金融的發展路徑
社群營銷案例系列之二:金融行業

TAG:風險投資VC | 私募股權PE | 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 金融 | 金融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