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3年615位諮詢者:那些成功的人都有點「不走尋常路」

文|趙曉璃

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寫在前面的話:

歷時3年,總共615位諮詢者,113份現狀反饋。

當我試圖整理出成功者成功背後的規律,我發現在目前分析的範圍內並沒有一些所謂的範式和標準,相反,每個人的經歷就像萬花筒里的世界那般千奇百怪,當然,這裡面也能提煉出一些經驗和方法。

寫下此篇,是希望有緣看到此篇文章的你,不論自省還是審視他人,都能收穫一些別樣的啟發。

一、最刺激的職業規劃:找到發力點,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傳統職業規劃的套路,一般是先定兩個點:一是你的職業起點,二是你的職業目標;然後再探尋到達的方式和路徑。

然而不論是職業起點還是職業目標的尋找,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例如在職業起點方面,理論和現實總是存在尷尬的差距。

很多職業規劃師喜歡運用職業測評的結果,這樣做是很省事,也不需要和諮詢者做長時間的溝通,但這樣的效果又如何呢?

比如,當一個人通過測評發現自己適合從事心理學方面的工作,問題在於,如果這個人沒有意願或者沒有相關證書學歷或者能力不足根本找不到這樣的工作,那麼又到底去向何方呢?

從我這裡接觸的諮詢者來看,有一部分就是二次迷茫者:即諮詢者在其他機構做過職業測評,諮詢師往往根據測評結果提供職業建議,結果落地時由於各種偏差無法實現,只會加劇迷茫,更糟糕的是,調整這些諮詢者的認知需要大量的時間,整個諮詢過程較首次諮詢者更難推進。

要知道,即便情況看似相同的兩個人,也會因為境遇、個人特質等各種因素呈現出不同的職業曲線,如何找到這個人的核心發力點,才是規劃工作的重中之重。

當然,找到個人核心發力點這件事在操作層面上對諮詢者本人的個性和特質有一定的要求,通常說來,一個人獨立性越強、個性越鮮明,在諮詢師的引導下,往往越容易找到這個發力點,從而走出一條不同尋常的路。

諮詢者小婧(化名)系某985高校哲學系的畢業生,興趣廣泛精力充沛,家人給她的職業規劃是考研深造走學術道路。

大四那一年,小婧決定瞞著家人前來諮詢,為了湊足諮詢費,她做了一次嘗試:她開始在一些網站上發表連載小說,果然吸引來很多人的注意和追捧,於是她一不做二不休,更新到第五章的時候,後面開始嘗試做付費閱讀,小說總章節15章,剩下的10章打包閱讀價20元/人。

她的運作模式是,讓有付費意願的讀者加自己的QQ,告訴對方付費方式,收款後將這些人拉進一個群里,將更新的小說章節發群里供大家閱讀。

小婧剛開始定的目標並不高,能收20人就很開心了,沒想到後來的結果超過她的預期,最終付費人數高達50人,不僅解決了諮詢費的問題,而且給她增加了極大的自信。

事實上,具備小婧這種特質的年輕人,未來的能量不可估量。

因為在她的身上,我發現了幾個難能可貴的思維特質:

1、從未想過逃避。

遇到困難(例如沒有收入的她需要解決諮詢費用的問題)不去抱怨,而是積極想辦法應對(付費閱讀方式),最終超乎預期解決了困難;

2、對人或事抱有極大的熱情和好奇心。

例如她之所以報考哲學系,就是因為對人很感興趣,她很想知道到底是什麼驅使人們面對同樣的境遇會做出截然不同的決定的;

3、敢於嘗試且具有成功體驗。

例如寫小說這件事情,就是小婧利用自己所琢磨出來的規律進行探索,沒想到結果出奇的好。

因此,對於這類人的職業規劃,實際上是要找到核心發力點。

在小婧積極的配合下,我們終於發現,原來,不論是小婧學哲學還是寫小說,抑或是她提及的銷售領域,其實都離不開一樣東西,人性。

有了這個重大發現之後,小婧豁然開朗,她終於重新認識了自己,原來,自己對人性一種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和渴望,例如,她非常想搞清楚促使人們做決定的心理機制是什麼,等等。

因此,對小婧而言,不論今後從事什麼職業,只要能把握住修鍊自己對人性的把握能力這個大方向就可以了,再結合具體的機遇,而不是上來就鎖死一個所謂的「職業方向」。

距離小婧的諮詢過去兩年多了,近期我們收到了小婧的近況反饋,原來,在諮詢過後,小婧做了很多嘗試,最終結合自己喜歡時尚的特點,成功應聘到了一家時尚品牌公司,從編輯文案做到了今天的運營主管,業餘時間小婧正在積極備考心理學的在職研究生。

「曉璃老師,一開始我覺得自己對很多不同的東西都會感興趣,但始終沒找到主線,所以無比迷茫。和你諮詢後終於明確了主線,我一直在嘗試將自己的興趣以一種積極的方式融合到工作中去,把不同的點串聯起來,未來再考慮如何將這些碎片完美地組合在一起。」 小婧說。

二、強大的終極秘笈:喜歡挑戰,不舒服才是舒適區

Alisa是一家企業的高管,之前我約她做過一次職業訪談。

Alisa給人的感覺永遠活力四射、不知疲倦,從一名青澀的畢業生做到一家公司的高管,Alisa用了八年時間,在訪談中,當被問及是什麼成就了她的職業生涯時,Alisa沉思了一會兒說:「如果非要說出一個最重要的東西,我覺得大概就是兩個字,挑戰。」

Alisa是客服出身,由於好評一片回購率高很快被領導發現提拔為銷售;在銷售期間又擅長分析,對公司回款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有建設性的方案;後又被調至財務中心做相關數據分析,獲得公司下至車間上到財務總監的一致好評,寫得出的一手漂亮的工作報告也能挽起袖子下倉庫盤存。

Alisa這幾年的業餘時間排的滿滿當當,她喜歡挑戰,對商業運作很感興趣,總想辦法搞明白裡面的規律。

她業餘時間報班學財務,經常抱著一本厚厚的管理學書籍就能度過一個周末;她愛好廣泛,喜歡擊劍和冥想。

「我這人有個特點,就喜歡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我感覺這很刺激;同時我從來不認為自己的職業選擇會出錯。因為即便一條在外人眼裡看起來錯誤的道路,我也會想辦法汲取裡面的經驗教訓。」

「我喜歡折騰,」Alisa說:「我允許自己折騰,如果有更好的主意或機會,也不排除未來自己創業當老闆。」

我問Alisa:「我很好奇你有沒有經歷過低谷期,你難道就沒有想過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嗎?」

Alisa笑著回答說:「比起想要得到的工作,我更關心正在從事的工作。」

「會不會被其他人認為沒有理想或鬥志呢?」我問。

「我理解的雄心壯志」,Alisa回答道:「就是不斷去刷新自己的成功記錄,這樣別人才能看好你、器重你。」

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在和Alisa揮手告別的時刻,我突然想到了這句話。

三、我聽到的最好的職業建議,就是「不論做什麼,都要專心致志並引以為豪」

我想起了自己那一段職業迷茫期。

那是在我32歲那一年,我在一家製造企業做財務經理正好滿五年,如父母所期盼的那樣,我終於過上了外人眼裡所謂「美好的生活」。

可是我並不快樂。

我每天早晨賴在被窩裡不想起床,一睜眼就知道今天要做什麼,上班等下班,下了班之後回家根本不想說話,賴在沙發里懶得動。

年幼的兒子過來找我陪他玩,可我總是因為心情不好朝他發火,發完火後又特別後悔。

我突然意識到,儘管我的收入和地位很光鮮,可感受不到意義。

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

曾幾何時,我和多數人的觀點一樣主張「生活工作要平衡」,然而到頭來,我卻為此倍感心力交瘁:每天上班戴著面具,穿梭於各部門的格子間,斡旋於各個利益集團之間,下了班回家一點力氣也沒有。

這時候我才意識到,這種「身心割裂」的狀態實際上是在消耗自我,工作與生活無法相互滋養,更像是一種功利性的「相互利用」關係。

我利用這份工作獲取想要的物質回報,原打算讓生活變得更好,可終究我發現,它似乎讓我的心情越來越差,我把工作和生活界定的如此清晰,壓根就是因為,這份工作對我而言更像是「理論上的好工作」,卻不是「發自內心認可的好工作」。

我把工作與生活對立開來:工作彷彿是為了他人,是不喜歡的事情;生活是為了自己,是樂意做的事情。

這種對立必然造成內心的割裂,最終的結果就是「工作也不開心,生活也不快樂」。

那段迷茫的日子裡,我喜歡跑到朋友Judy家聊天散心。

Judy做的點心特別好吃。

Judy的父親經營一家甜品店,上學的時候,Judy總是利用假期去父親的店裡打工幫忙,而Judy畢業後找的第一份工作也非常令人羨慕,在海量的面試者中脫穎而出,去了一家知名外企。

「Judy」,有一天我忍不住問道:「我很好奇當時面試官問了你哪些問題?你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Judy說:「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他們問我有沒有什麼工作經歷,我就說在父親甜品店打工,基本上每個周末都會去,然後周一返校上課。」

「哦?這聽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啊。」我說。

「嗯,是啊,我也沒覺得有什麼特別,直到有一天,我的主管和我閑聊說起這事兒,他說Judy你知道嗎?你當時談及在父親店裡打工的自豪神情打動了我們。」Judy說:「後來主管和我說起我才知道,原來,他們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比起能力,應聘者的心態更重要。人們往往對工作抱持兩種心態,一是受害者心態,二是贏家心態。」

Judy告訴我,面對同樣的工作,有人認為自己承受了莫大的委屈做出了巨大的犧牲,這個人就是「受害者心態」;有人則認為這是正確的事情,所以即便遭受了委屈做出了犧牲,也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

「這兩者具有本質差別。」Judy說:「越是不錯的公司,就越希望招到關注當下的後者,而不是這山望著那山高、總覺得整個世界都欠自己的前者。」

我細細揣摩Judy的話,反思到我自己身上,漸漸發現了我的問題恰恰就出在這種「受害者心態」上。

曾幾何時,我和父母的關係很對立,我一度認為,是他們讓我選擇了一個我不喜歡的會計專業 ,從此,我的道路就似乎充滿了坎坷與艱辛。

可事實卻是,沒有人逼著我學這個專業做這個職業,甚至我的父母也一再強調,他們從來都是建議,並沒有替我做主的意思。

原來我一直是有選擇的權利呀:我可以選擇換一份職業,我也可以選擇繼續做下去;我可以選擇心懷怨氣地做下去,我也可以選擇輕鬆釋然地做下去。

如果我行使了人生選擇權,根本就輪不到由其他人來決定我的人生,不是嗎?

當我認識到選擇權的時候,我頭一次感受到原來我是自由的。

於是,32歲那一年,我結合我想要追尋的意義、我渴望的生活方式、我喜歡的行為模式等,做了第一次職業轉型,慢慢地走到了今天。

這就是我聽到的最好的職業建議,沒錯,這個建議聽起來是那樣平淡無奇,那就是「不管你的選擇是什麼,請記得專心致志做好它並引以為豪。」

四、人生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請保持開放和警覺

正如普雷里維尤農工大學的校長 Ruth Simmons 給學生提的一條建議那樣:「永遠都不應該認為誰可以預測什麼樣的經歷能教會你最有價值的東西,或者教會你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你必須在每一個轉折點上都能夠對機會保持足夠的開放和警覺,這樣你才有可能學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

讓我們再次回顧下這篇文章的四個重要觀點吧:

1、對於個性鮮明、夠獨立夠果敢的個體而言,不要早早地給自己鎖定職業方向,而是找到核心發力點,再結合具體的機遇和環境,將這個發力點無限拓展,連點成線,最終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2、對舒適區的界定是區分高手和普通人的本質差異:普通人將舒適區等同於舒服區,被「擁有」的錯覺牽制,不敢有所改變,所以越過越不如意;高手喜歡挑戰,對他們而言,不舒服才是真正的「舒適區」,反而能出奇制勝;

3、一旦你開始行使自己的人生選擇權,很多怨念和干擾自然就會漸漸消失,你的生活會漸漸呈現出本來的安詳與美好;

4、永遠不要試圖預測未來,不論怎樣的選擇,記得全力以赴做好它並引以為豪。

以上。

感謝您的時間。

PS:新年重磅福利

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我寫了185篇關於職場及個人成長類的文章,共計573435字,算上配圖,夠出一本800頁的中長篇小說了。

為了給朋友們省下搜文章浪費掉的時間,我把今年的職場基本款重新整理了一遍,從中挑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供你重溫與閱讀,算是給各位朋友一份新年厚禮。

獲取方式如下:

作者簡介:趙曉璃,職場作家、職業生涯諮詢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LinkedIn領英中國專欄作者。著有《怕麻煩才是你最大的障礙》、《請停止無效的努力》;2017年新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三個月銷量破五萬冊。自媒體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 @趙曉璃 。


推薦閱讀:

不良資產行業相關的問答(職業方面Ⅱ)
醫藥銷售行業的現狀如何?發展前景如何?
「未來3-5年」問題?(數字營銷2017職業雞湯系列)
婚禮策劃這個行業有前途嗎?
衰落行業陷阱:巨頭壟斷之時,即為裁員來臨之日

TAG:职业规划 | 职业选择 | 职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