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碎片化時代下的深度工作方式

第一次嘗試用限時閱讀的方式,快速閱讀一本書。

今天用2個番茄鍾讀完《深度工作》,再用2個番茄鍾寫完輸出。共計一千七百餘字。

這是一本出版於2017年的新書,作者卡爾·紐波特。

整體讀完之後,感覺本書非常適合跳讀、略讀,以及帶著目的閱讀。不適合逐字閱讀。

本書主要回答了兩個問題:為什麼你需要深度工作?如何進行深度工作?

1.

首先,深度工作是什麼?

讀完之後我對深度工作的理解是:在心流(FLOW)狀態下進行工作,讓認知、效率、專註度提升到極限。

在時間、信息碎片化,專註度下降的現在,這是一種非常稀缺且寶貴的能力。

作者說:在數字鴻溝不斷擴大的當下,兩種核心能力是關鍵:

1. 迅速掌握複雜工具的能力

2. 在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都達到精英層次的能力。

而這兩種核心能力的實現,都依賴於深度工作的能力,也就是本書的主題。

但關於深度工作的生物學基礎,作者還是引用的2009年出版的《一萬小時天才小時理論》中提到的神經學內容。我並沒有看到非常前沿的理論基礎,有點小遺憾。

2.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深度工作呢?

如你所知,忙碌代表生產能力的說法已經過時。我自己經常聽到這樣的話(相信你也聽過不少):我不想聽你加班到了幾點,我只看你的結果。

為了更快得到質量更高的工作結果,我們需要深度工作。

你知道的,意志力也是一種有限資源,所以深度工作應該被當成習慣來培養。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4種深度工作模式,其中1種相對來說適應我們這種正常人——節奏哲學:即在每天的工作中,安排固定的深度工作時間,或者開闢專門的深度工作空間。

舉個例子:每天下午3~5點是我注意力最高的時段,在這2小時內,我不處理郵件、不打電話、不參加會議,專門用來處理優先度最高的艱難工作。如做調研、寫稿、寫策劃等。這段時間只屬於我,我不被任何人、信息所打擾。

我目前的工作相對比較機動,所以固定的深度工作時間比較困難,代替的方法是:只要有空,即開啟一個番茄鍾(25分鐘),在這25分鐘內專註完成我的工作,不聊微信,不逛網頁。

另外,這裡「專門的深度工作空間」不僅僅指的是無人打擾的辦公室、書房,還可以是固定的辦公桌物品擺置方式。

對我這種依賴電腦工作的人來說,專門的深度工作空間還可以是:經過整理的、清空的電腦桌面和回收站。

還有1種模式可以通過有意識鍛煉獲得——記者哲學:即隨時隨地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比如有人可以做到在茶餘飯後15分鐘的時間內,進入深度工作狀態,寫500字稿件。

這個相對來說比較困難,可以慢慢嘗試看看。

書里提供了4個深度工作的原則,我簡單列舉於此供參考:

原則1:集中精力,關注點放在極端重要的事情上

原則2:衡量自己的成功程度,抓住關鍵的指標(如深度工作的時間、可被統計的工作成果等)

原則3:統計指標

原則4:定時回顧、總結

關於深度工作,書里還有一些類似於概念糾正、重點強調的內容。略作整理,如下:

1. 深度工作不等於獨自工作,工作者需要一定程度的協作。

對於這個觀點,我的理解是:當你有了自己的深度想法/創意,與別人進行連接和協作,會得到更多有價值的想法/創意;而如果你沒有想法/創意,和別人進行連接,只會聽到很多不同的想法,猶豫不決、一團亂麻。

2. 不要忽視休息

休息能夠提高洞察力,恢復能量(畢竟深度工作是一項非常耗能的工作),還能夠幫助發現不重要的工作。

3. 如果你休息的時候,習慣於抱著手機打發時間,那就需要注意了

在排隊、等待的時候,不要用手機打發時間。碎片的時間你可以用來休息、觀察、或者冥想。你需要有意識地主動使用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讓你的注意力被漫天的信息奪走了。如何鍛煉自己有意識使用注意力的能力呢?你可以試試記錄每天的時間都用於何處,哪些時間被用於深度工作,哪些被不知不覺浪費掉了。

我自己的統計結果表明,我每天大約只能有1~2小時左右的時間用於深度工作,2~4小時時間用於處理事務性工作,還有大約6~8小時時間被浪費掉。

了解這些之後,書里列舉了有兩個可以立刻去做的深度工作方式,可供嘗試。

Try 1:試試高強度工作:用少於預估時間,做一件高優先度的工作。比如說:平時需要3小時寫完的文章,用1小時完成。這種情況下,注意力會更加集中,不去關注在這句話是否優美這樣不是非常優先的問題上。 再比如,我這次用2個鐘讀完一本書,也是一次高強度工作的嘗試。

Try 2:有成果的冥思:在身體勞作、心智空閑的時候,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定義明確的專業難題上。比如說在開車、跑步、做家務的時候構思下一篇文章的結構、打磨一份策劃方案。

3.

最後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

我們很容易掌握一些外在的東西,如:吃、穿、住、行。但對於自己內在的掌握,如注意力、意志力、體力的掌握還是不夠。

《深度工作》這本書為我打開了內在認知的一扇門:關注並主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在工作中認識自己,進而挑戰自己的極限,也許是除了物質回報外,工作能帶來的另一個精神樂趣吧。

推薦閱讀:

三體金句⑦
奇幻《電子夢》能超越神作《黑鏡》第4季嗎
比《那些古怪又令人憂心的問題》更古怪又令人憂心的書評 | 章魚讀書群七月作品
也談讀書
這個杜甫有點疼

TAG:阅读 | 碎片化信息 | 深度工作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