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優質的思想可能是免費的嗎?

三元閉包的趨勢

忘了是何時聽說「陽志平」這個名字,似是一兩年前,或兩三年前,或更久。

知道他為《超越智商》、《機器人叛亂》、《刻意練習》、《智力是什麼》、《心流》這五本書寫了序言或導讀。雖從未謀面,卻從文字中留下了好印象。

畢竟,我喜歡的書,他也在推薦。可以想像,我們倆的書架上,擺了許多相同的書。

後來,復旦大學的李曉煦博士寫了本名為《三生有幸》的書,其中也有陽志平的推薦序。我聽說李曉煦也很喜歡丹尼特(Daniel Dennett),於是便關注了他。而他又與陽志平是君子之交,那三元閉包的趨勢就愈發明顯了。

就在昨天(2018年1月7日),一位小夥伴希望我列出認真想的書單,於是我開始用寫作軟體列書單。後突然醒悟,為何不用豆瓣來列書單呢?

正要列Intuition Pumps and Other Tools for Thinking這本書時,察覺此書被包含在了一個叫「開智正典:心智升級百本經典導讀」的書單里。點開以後,又是陽志平和他的朋友們所收集的書單,其中不少書都在我的書架上。

如此,我決定仔細讀一讀其個人博客(yangzhiping.com)上的文章,認真了解一下其人其事。

打開博客後,我很驚訝,他寫的文章如此之多,我一時不知從何開始。簡略瀏覽過後,其中的「工作談」是一本尚未正式出版的系列文章,那就從這開始吧。

《工作談》:可惜無法列在認真想的推薦讀物里

讀完《工作談》後,惋惜感湧上心口。這本書竟無法列在認真想的推薦讀物里。

不是它不好,而是它很好。作者如能儘快優化完成,相信讀者們定會從中獲益匪淺。

我有些強迫行為,列表格時希望追求奇怪的「整齊」。有些學員英文不佳,那我就將英文書統一刪去。有些書不再加印,那買不到的書也統一刪去。網上一些好文章因為不是書,雖然很想列入進來,但也會狠心刪去。

刪去《工作談》很可惜,於是寫此文向大家推薦。

該書是一位閱讀量巨大的心理學人和企業家,為青蔥學子和職場新人們,寫的一本小書。它想要回答的問題是,「如何成為一位優秀的人才?」

「如何成為一位優秀的人才?」這個問題很大,妄圖回答大問題的人,大多有一種哲學家氣質。

我做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妄圖回答的問題是「如何正確地思考問題?」這個宏大的問題。也就是說,我也有一種哲學病。

得了哲學病的人,如果不願意腳踏實地干實事,多半就會變成無病呻吟之徒。想要避免淪為空談者,就要成為實幹家,將大問題拆解成一個又一個小問題,然後慢慢回答。

陽志平是這樣拆解他提出的大問題的:

1.要區分好思想和壞思想。

1.1.好思想有理據支撐。

1.2.好思想抽象程度更高。

1.3.好思想由信息品味高的人產出。

2.要預判自己與他人的行為模式。

2.1.了解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

2.2.了解智力、理性思考能力等重要的變數。

2.3.了解大五人格、依戀類型、動機理論、隱喻理論、群體規範等知識點。

3.要把握機會。

3.1.要得貴人相助,且要學會區分真貴人和假貴人。

3.2.信任一兩位你身邊的師友,向他學習,讓自己變得有深度。

3.3.重視弱關係,尋找更多可能的機會,並試著成為他人的貴人。

4.要學會成為英才。

4.1.維持簡單的生活,追求心中的理想。

4.2.提高自己的智力,可參見《出類拔萃的IQ:一門可習得智力的新興科學 》。

4.3.擴大自己的人生格局。

5.要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

5.1.提高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5.2.明確學什麼,怎麼學,堅持輸出學習成果。

5.3.抓取知識源頭,建立知識體系。

5.4.學習高難度的知識,並將其內化為本能。

5.5.主題式學習,增強學習的系統性。

好像是2017年2月份,有人主動向我推薦了陽志平。那時我忙著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沒空了解他人。

如今已是2018年1月份,一系列機緣巧合下,我開始了解陽志平。讀完他的《工作談》之後,已甚是喜歡。

他的許多內容,都是用另一種方式,說出了我的課程里的部分思想,甚至還有很多我的課程里所沒有的思想。雖然我們有彼此衝突的說法,但不妨礙我喜歡這本《工作談》。

《出類拔萃的IQ:一門可習得智力的新興科學 》這本書他也有推薦,而我高中時就讀過此書,當時推薦給他人,卻慘遭無視。看到喜歡的東西也有他人喜歡,有種親切的熟悉感。

三人行必有我師。陽志平有許多值得我見賢思齊的地方。

他的文筆比我好,比我更擅長講故事。講故事的重要性不比講道理要低,畢竟大家都愛聽故事,道理則太幹了,理解起來費勁。

如果他列在各種書單里的書都讀過,那閱讀量真是驚人。我自以為閱讀量已經甩開均值許多個標準差,沒想到他比我讀書還要多。在他開的書單里,我又找到了幾本感興趣的,趕緊上亞馬遜買了下來。

最重要的是,陽志平比我多了很多人生經驗,他所親知(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的東西,我大多需要靠推知(Knowledge by Description)。親知帶著情緒的烙印,刻骨銘心。推知則被邏輯所裹挾著,身不由己。

與他相比,我的運氣可能更好,出生得更晚,更早地享受到了這個物質豐富且文化繁榮的互聯網時代的福利。

題外話:如何正確地思考問題?

插入一段題外話。人與人之間的喜歡,往往基於相似。我看到陽志平拆解大問題的方式與我很相似,於是也變得愈發欣賞此人。

為了回答「如何正確地思考問題?」這個問題,我也是將其拆解成下面八個部分:

1.信息大爆炸時代的生存指南

1.1.理解信息素養是什麼。

1.2.明白信息評價的原則。

1.3.掌握信息搜索的方法。

2.學會如何學習

2.1.理解學習的本質是什麼。

2.2.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2.3.輸出自己的學習成果。

3.認識你自己

3.1.認識人類的共性。

3.2.認識自己身上的群體共性和群際差異。

3.3.回答人生的意義這個大問題。

4.人類的思維方式

4.1.知道神經科學基礎知識和認知雙系統理論。

4.2.知道常見的認知偏差。

4.3.了解認知語言學。

4.4.了解模因理論和文化演化。

4.5.了解認知行為療法。

5.正確地講道理

5.1.掌握形式邏輯的知識。

5.2.掌握非形式邏輯的知識。

5.3.掌握圖爾敏模型。

6.詭辯的技藝

6.1.理解人類為什麼不講道理。

6.2.理解新修辭學。

6.3.掌握邏輯謬誤理論。

7.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

7.1.了解科學史和當代科學現狀。

7.2.了解科學哲學。

7.3.掌握科學研究方法。

8.哲學分析的思維方法

8.1.了解哲學史和當代哲學現狀。

8.2.掌握概念分析方法。

8.3.理解許多思維通用概念。

8.4.了解一些思想實驗(直覺泵)。

附錄:我的哲學英雄(丹尼爾·丹尼特)

除了上面8個仍在不斷修改中的課程模塊之外,我還計劃加入批判理論(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內容,只是目前能力太弱,無法在這兩個領域中自信地思考複雜問題。而且,我還在考慮加入麥肯錫方法這個模塊,聽說職場人士都很喜歡這個思維工具。最終結果,請以實際公布時為準。

中國可能興起第三種文化嗎?

言歸正傳。陽志平是第三種文化的骨灰粉絲。他可能很希望能讓中國也興起第三種文化,而這可能嗎?

先讓我解釋一下何謂第三種文化。

文科生文化是一種文化,這些人喜歡讀文學作品和歷史作品,他們往往心憂天下,喜歡大談特談價值判斷。然而,這些人的科學素養往往較低,想要讓社會變得更美好,但無能為力。這群人有熱情,但不懂經濟學,盲目干預自由市場,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理工科生文化是第二種文化,這些人的科學素養較高,但往往不太關心普世價值判斷,更關心事實判斷。這些人偏向於腳踏實地,喜歡完成一件又一件小事情,而且不太喜歡搶佔公共媒體資源,不關心話語權的爭奪。這群人多是悶聲發大財者,沒有救世情懷。

第三種文化,是一種科學主義文化,就是讓文科生都靠邊站,讓科學家們扛起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兩桿大旗。文人們的唯一作用就是提供娛樂和美學享受,讓科學指導我們過好自己的一生,塑造更美好的社會。

也就是說,第三種文化要求科學家和實幹家們主動發聲,與文人們爭奪話語權。

或者,第三種文化要求科學家和實幹家們學一些人文學科的東西,也要求人文學科的學人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可能會興起第三種文化嗎?

答案很顯然,中國早就興起第三種文化了,只是它的名字不叫第三種文化。在中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都寫在了中學義務教育課本里,絕大多數高中生在文理分科時已經選擇了理科。高等教育入學率也在不斷變高。各類宗教在中國都不流行,無神論依然是主流。

在中國,科學主義不是第三種文化,它就是主流文化。

中國只有反智主義文化和科學主義文化這兩種文化,前者由於頭頂著一個貶義詞標籤,不大可能流行的。

和陽志平一樣,我也是一個科學主義者。我希望看到的中國主流的科學主義文化更加主流,反智主義者的數量進一步減少。

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我們的發展方向並不需要改變,只要進一步提高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普及率即可。中國已經走在了一條正確的路上,只要不被他人誘拐,那就可以變得足夠強大。

然而,教育的發展可能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封鎖優質信息的既得利益者。這群人或許會認為,最優質的信息一定要付出最昂貴的代價才能獲得。這些人認為,中國正走向知識付費時代,絕大部分低收入者無法享受優質教育資源,而中產階級以上的人,將因馬太效應而與底層人進一步拉開差距。

有人認為,第三種文化,或者說科學主義文化,終將是小範圍的精英文化,必然不可能推而廣之。

但我不認可這點,我相信,中國當下的知識付費時代是短暫的,它將在幾年內逝去。

知識付費時代終將逝去

「知識付費產品」是個新詞,在我辭職創業之前,就以教育行業的記者身份,寫過相關分析文章。

在那篇文章中,我認為知識付費市場不會興起。後來的市場發展打了我的臉,此類產品越來越火,人們確實很願意花錢聽或者看別人講知識類內容。

得到、豆瓣時間、網易雲課堂、喜馬拉雅FM、分答、在行、知乎Live等產品,都算是廣義的知識付費產品。

我當時的分析,歸納起來有下面這幾點:

1.網路上有海量優質信息,圖書館裡也有海量優質信息,這些信息幾乎可以免費獲取,為何還要付費購買?

2.有人會認為,他人演繹且詮釋過後的信息,會比我們自己去吸收,更容易理解。但是,我們怎麼能確定他人的詮釋是正確的呢?

3.知識付費產品的目標用戶是大學生或職場人士。大學生自己可以利用學校資源,或者網路上的免費MOOC資源。職場人士有自己的直屬領導帶著進步,為何還需要知識付費產品?

總結起來,我的潛台詞是說:知識付費產品對我來說沒有用,那麼對別人來說也沒有用。

很顯然,我犯的錯誤就是高估了自己的代表性。別人不是我,別人獲取知識的習慣和我不同,別人的消費習慣也和我不一樣。

我是一個過於自信的人,絕不會輕易地相信他人詮釋過的二手信息,除非是世界頂級專家。而他人可能對自己有著更符合實際的判斷,更願意虛心學習知識付費產品中的內容。而我實在是太固執了。

但是,我依然認為知識付費產品不可能一直火下去。因為網民們的信息素養水平會慢慢提高。大家在互聯網上搜索優質免費信息的能力會越來越強,為何還需要付費購買知識產品呢?

最終,只會有這幾類知識付費產品留存下來:

1.紙質書、電子書、有聲書等傳統書籍雜誌。出版社是提供此類商品的機構。

2.昂貴的個性化諮詢和教育服務。諮詢公司和培訓公司就是提供此類服務的機構。

3.價格相對便宜的規模化教育服務。學校就是提供此類服務的機構。

之所以如此認為,理由如下:

1.知識給我們帶來的功能只有三個。1.知識類信息本身的娛樂作用。2.知識類信息能增強我們的能力。3.獲取知識能讓別人知道我們增強了能力。第一種作用可以通過趣味性科普內容體現,第二種作用則是系統性的教育課程,第三種作用則要通過類似考試等途徑實現。未來所有的知識付費類產品,都需要從這三個角度切入,才能給用戶帶來價值。免費或低價內容走科普路線,高價內容走教育路線。考試組織一般會和教育組織分開,互相獨立。

2.產出知識需要消耗世界上最頂級的頭腦以年為單位的時間。蒯因的《語詞和對象》寫了7年時間。目前的知識付費產品內容更新太快,無法確保提供的知識一定是最優質且最新的。

3.互聯網加速了優質信息的傳播,贏家通吃的現象愈發明顯。大家現在對學習方法類知識付費產品很感興趣,想藉此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假設有一位世界頂級的專家,為普通人寫了一本通俗易懂且深入淺出的學習方法類書籍,既權威又全面還很容易懂,那我們還要看別人講的學習方法嗎?事實上,這樣的書籍已經有很多了。我在優化「學會如何學習」這個課程模塊時,內心的煩惱不是找不到優質信息,而是優質信息太多,一時半會看不完。這樣的世界頂級專家不只是一位,而是一大群。在信息時代,最頂尖的專家所產出的信息能以極低的成本送達所有人。現在之所以還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最頂尖的專家忙著做科研,忙著讓其他頂尖專家認同自己,沒空關心普通人的想法,沒有精力致力於教育事業。

4.互聯網上的信息愈發魚龍混雜,信息消費者對信息素養(信息評價+信息搜索)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這兩類知識內容的需求在不斷提升。像我這樣從事批判性思維教育的組織和個人會越來越多。到那個時候,人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判斷某個信息是否是垃圾信息。可以在短時間內搜索到自己想要的優質信息。人們將有能力直接找到並慢慢理解第一手信息,繞過知識付費產品這種二手信息中介。

5.未來只有兩類信息提供服務將成為主流。一類是輕服務的最新資訊,主要是由記者或專欄作家以及專職評論員提供的免費或付費的新聞雜誌。第二類是重服務的教育課程,需要提供水平測試、教師答疑、一對一手把手指導、作業批改、同學社交、考試認證等傳統教育機構所能實現的功能。

所以,我預測,在可預見的將來(大概二三十年內),類似可汗學院這樣的組織將結合混合式學習,給中學教育帶來一場革命。中國也會出現一家類似可汗學院這樣的非營利性互聯網教育公司,其產出的內容可以針對性的提高學生們的高考成績。它可能由政府或公益基金出資,由廣大用戶捐款。目前最大的障礙不是技術上的,也不是沒有相應的師資,而是它損害了既得利益集團(學校+課外補習機構)的利益。可汗學院之於教育行業,就像免費殺毒軟體之於收費殺毒軟體,一旦出現第一個行業攪局者,那就一定會引起整個行業的大洗牌。

結合MOOC的混合式學習將給大學教育帶來巨變。以高等數學這樣的課程為例,假設中國最頂尖的高數教授團隊,為ABC三類不同的高數課程,分別錄製最精緻的教學視頻。那麼所有高校並不需要再自行開設高數課,只需要開設高數習題課就行了。我2013年時就這麼說,到2018年時,已經有許多高校在選修課上是這麼做的。在2033年之前,我相信許多高校會在必修課上也這麼做。

如果我的預測沒錯,那麼幾十年內的這場互聯網+教育革命,將打破信息壁壘。所有刻意製造信息不對稱的既得利益者,都將開始轉變。有些人會害怕,有些人則會將自己的資源投入到促進這場革命中來。我已經看到了一些組織和個人在這麼做了,不一一例舉了。

沒記錯的話,我是2009年才意識到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那時才發現,原來圖書館裡有著世界上最優質的免費思想。然而,圖書館存在了幾千年,它沒有給教育帶來革命。原因在於,圖書館裡的書是死的,不會主動告訴讀者哪些書值得讀,哪些書不值得讀。不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人,也無法分辨出哪些書值得讀,哪些書不值得讀。

但是,人是活的,人可以通過互聯網等渠道,主動告訴大家哪些信息是優質的,哪些信息不是優質的。甚至,人還可以主動向他人傳播批判性思維能力,讓大家自己也具備分辨信息質量優劣的能力。

說一些顯得有點自負的話。我雖然還有很多進步空間,但也算是個批判性思維能力很強的人了。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幾個月內,1對1地複製出另一個自己。目前,我正在想辦法把這些課程內容整理成體系化且數字化的教育資源,這些內容公布在互聯網上之後,人們可以免費獲取。雖然達不到1對1教學的效果,但也能相當程度地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到時候,大家就有能力分辨信息質量的優劣,主動獲取並理解複雜的第一手信息。那時,大家的意見都不需要再被別人所「領袖」,每個人已經具備相當程度的獨立思考能力。互聯網上的垃圾信息,或者自己頭腦內的垃圾信息,將不再成為阻礙自己做出明智決策的障礙。

我相信自己可能的錯誤,僅僅是時間估計上的。幾個月內做不到,1年應該可以。1年如果不行,2年總該可以了。

數字化的優質教育資源,其複製的邊際成本為0。最窮的人,對這些優質教育資源,也是觸手可及。每個人只需要有一台智能手機,下載相應的app,只需要有一台電腦,登陸相應的網站,就可以獲得世界頂級優質教育內容。

到那時,阻礙我們獲得世界上最優質思想的障礙,不是經濟上的貧窮,而是下面這4個原因:

1.不懂英語。

2.不懂數學。

3.不愛學習。

4.不具備信息素養。

而我之所以認為這個過程要花幾十年的時間,就是因為上面這4個條件,還有很多人不具備。

誰可能成為中國的布羅克曼?

Edge(edge.org)是第三種文化的代表,它是一個在線雜誌,號稱聚集了全世界最聰明的大腦,希望從他們中發酵出最有智慧的問題,和最有智慧的答案。

Edge採用的內容生產機制是邀請制,門檻特別高。Edge的內容產出形態主要是免費的在線雜誌和收費但價格低廉的書。

在中國,如果有哪家圖書出版行業的公司能塑造中國版Edge,那可能會是中信出版集團、湛廬文化、機械工業出版社這三家之一。其實,其他出版社只要動作快,也很好做,尤其是商務印書館和各家大學的出版社,都是響亮的招牌。

Edge做的僅僅是資源整合,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而資源整合就是要搶佔先機,大牛們選擇的平台,只會是存在其他大牛的平台。所以,只需要抓到第一批大牛,後續就靠滾雪球了。也就是說,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公司,也能做出中國版Edge,只是看它們有沒有意願而已。

事在人為。沒有約翰·布洛克曼(John Brockman),就不會有Edge。想成為中國的布洛克曼,只有兩個條件:

1.要有能看出最優質內容的眼光。

2.要讓出版商和讀者相信你有看出最優質內容的眼光。

滿足或者可能滿足這兩個條件的人,有很多。萬聖書園的劉蘇里、混沌大學的李善友、果殼網的姬十三、得道的羅振宇、開智學堂的陽志平,等等,數不勝數。

這些人都有自己能力上的特色,也都有自己獨特的意願。我不是先知,不知道未來誰會真正做出中國的Edge,誰將要成為中國的布羅克曼。

但我知道,陽志平有這個可能。

在還未給大家公布的「信息大爆炸時代的生存指南」這個課程模塊中,我類比信息和食物,區分出信息營養和信息味道這兩種相互獨立的判斷。

高營養的信息可能味同嚼蠟,比如數理邏輯,數理統計。這些知識就如同思維的工具,能讓我們變得更聰明,更擅長思考各種各樣的問題。然而,安裝這些思維工具的過程,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非常痛苦和辛苦。痛苦是因為有些人對反智主義情有獨鍾,不願意接受冰冷的科學世界觀。辛苦是因為數學很難學。

Edge,或者第三種文化,或者科學主義文化,要做的事情很明確。就是讓高營養價值的信息,變得如同巧克力一樣美味。甚至變得如同毒品一樣美味。

讓大家有一天能像讀色情小說一樣,如饑似渴地讀高等數學、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等知識內容,這可能嗎?

有可能。但是陽志平活不到那一天,我也活不到那一天。最優質的高等教育想要普及給地球上的所有人,沒有100年,不太可能。

不過,如果陽志平真的如他自己所說,是一個堅持終身學習,從而讓自己實際上變得更厲害,而不只是看起來很厲害,那我相信他可以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縮短那100年的期限。

在這裡,我不是要為陽志平背書。他作為一名企業家和作家,已經比我為教育事業做出了多得多的貢獻。從來都沒有貢獻少者為貢獻多者背書。

而且,朝夕相處者,也都要日久才能見人心。文章是一個人主動寫好以後展示給讀者的。讀者看到的東西,只是作者刻意想讓讀者看到的。想要矇騙讀者,非常簡單。我只是讀過他的一些文章,並不了解他的所有思想,更沒有體驗過他所創辦的教育公司中的產品。

只是,我希望像他這樣的人,越多越好。文化多樣性的來源,需要許多像他這樣,堅持終身學習,熱衷於輸出優質信息的人。

正是文化多樣性,讓我們人類如此強大,擁有知識的力量,成為了地球的主人。

思考三式:提防那些輸出三觀和思維方法論的人

順便說一句,大家也只是看到我寫的文章,沒有和我朝夕相處。大家並不真的了解我,萬一我給大家輸出的信息,都是垃圾信息,那該怎麼辦呢?

前面提到,我對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信心,對自己的1對1教學能力也有信心。事實上,我完全可能是過度自信。我的腦袋裡可能有大量垃圾信息阻礙我做出優質判斷。實際上,我也曾經發現過自己的判斷十分糟糕,甚至愚蠢。也許再過一段時間,我就會認為自己現在的判斷是糟糕的、愚蠢的。

我從來不會輕易相信他人提供的整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法論。可惜的是,現在自己偏偏要扮演自己討厭的角色,自己也成了輸出整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法論的人。

大家遇到了像我和陽志平以及其他號稱能給出一站式解決問題解決方案的人,一定要用最苛刻的標準去對待,千萬不要輕易聽信這種人說的結論,更不要輕易花錢去購買這樣的人所產出的產品。

我自己就是一個最懷疑自己想法的人,幾乎每天都要拷問自己,看哪裡考慮得不夠周全,不夠深入。現在,讓我給大家介紹一個拷問輸出三觀和思維方法論的人的好方法。

李天命給出的思考三式很適合用來拷問我這種人。大家可以在《哲道行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的第144到146頁查看詳細內容,現簡述如下:

1.釐清式:X是什麼意思?

2.辨理式:X有什麼理據?

3.開拓式:關於X,還有什麼值得考慮的可能性?

上面這個思考三式就是簡單實用的思維的利劍。比我寫的《思維的利劍》要簡潔得多。也就是說,大家一定要追問:

1.本文中出現了的哪些關鍵概念,它們究竟是什麼意思?它們的定義足夠清晰嗎?它們是真知灼見還是故弄玄虛?

2.本文中給出的結論,它們的理據是什麼?這些論證究竟是強詞奪理還是有理有據?它們可能犯了哪些邏輯謬誤?

3.本文所討論的議題,除了我在文中給出的這套說辭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值得考慮的可能性?作者有哪些局限性,導致他遺漏了哪些細節或大局?其他人針對這個議題,是怎麼說的?

另外,我在課程緒論中還提到,要想打斷那些信口開河者的滔滔不絕,只需要簡單問一句:「參考文獻方便給一下嗎?」。真正做足了準備功夫的人,會興高采烈地告訴你哪些文獻是重要的參考資料。而假裝自己很厲害的人,則會顧左右而言他。

科學思想是一種傳染病

每個講歷史故事的人,都有自己的春秋筆法。

每個預測未來的人,也都有自己的坐井觀天。

平日里,我不會說出自己對未來幾十年內的預測,而是喜歡談一百年後的可能性。那時我們都死了,就算我說錯了,大家也都不知道。

在「認識你自己」這個還未公布的課程模塊中,我已經簡述了人類六百萬年來的歷史,而且談了談未來幾十年內的可能性。那段文字大家還沒看到,但我很樂觀。

然而,我總是戴著一副有色眼鏡看這個世界,一個鏡片是認知科學,另一個鏡片是分析哲學。我知道,自己對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理解,還太淺了。最優秀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都不敢預測未來,而我卻如此大言不慚,對近未來做出了非常樂觀的估計。

為了讓大家提防我的局限性。我必須把自己還不成熟的想法提前告訴大家,這樣大家就知道我得出這些思想的前提是什麼,如果這些前提是不可靠的,那後續的推論也可能不可靠。不過,大家也不要犯否定前件的謬誤。

下面就開始表演:

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之所以成為最聰明的頭腦,並不是依靠天賦異稟的才能,而是靠運氣。

沒有牛頓,也會有別人創造出經典力學。沒有達爾文,也會有別人提出自然選擇理論。沒有愛因斯坦,也會有別人提出相對論。

社會的發展,靠的不是天才,而是超大規模試錯。成為天才需要極高的智力和知識水平。但成為人才只需要合格的智力和運氣。運氣好的人,剛好被天才所輸出的優質思想感染。運氣差的人,則被其他垃圾思想所感染。

思想競爭、文化選擇、適者生存。而我相信,在自由市場條件下,最優質的思想,能夠在文化選擇中複製開來。

思想是一種傳染病。在某個特定的時空區域下,傳染能力最強的那種傳染病,就是那個時空區域下的人類所以為的真理。

科學主義是當下這個時空最強的傳染病,凡是被這種傳染病所感染的人類,其思考能力都將大大提升。

這種感染是不分貧富貴賤,一視同仁的。哪怕你再窮,只要你學過經濟學,就能擁有像經濟學家一樣分析問題的能力。反過來說,哪怕你再窮,只要經濟學思想感染了你,你就能擁有像經濟學家一樣分析問題的能力。當然,不同的經濟學家依然有高下之分,不過這不重要。從0到1是一大步,從1到100隻是一小步。

對於個人成就來說,環境因素比個人因素重要得多。本文讀者中也許有不少自命不凡的人,但你們想想,如果他人也站在你這個位置,是否能做到跟你不分伯仲?你今天自命不凡的資本,多大程度上靠的是環境和運氣?

我還沒有做出什麼成就來,就已經知道,絕大部分讓我對自己產生自信的因素,都來自環境和運氣。

所以說,不是人類在操縱思想,而是思想在操縱人類。人類沒有物理學意義上的自由意志,在這個意義上說,所有人都是身不由己的。

這是模因理論和文化演化,以後有時間再細說。現在來看我受到了哪些思想的控制。這樣,大家就知道我的局限性在哪裡。順便一提,我遇到的朋友,大多很喜歡自我反思。當我有什麼問題想徵求他們的建議時,他們一開頭也會說清楚,自己的考慮有什麼依據,自己可能有哪些局限性。

從思想上看,影響了我的人有很多,沒法一一列舉,但從蒯因開始吧。

1908年的美國,Willard Quine出生,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於2000年去世。

思想操縱著Quine,給出了一條哲學和科學聯手前進的道路。我的哲學英雄Dennett,也正是受到了他老師Quine的影響,才選擇了腳踩哲學和科學這兩條船的跨界做法。

他們的思想也都像傳染病一樣感染了我。或者說,思想控制他們寫出了無數論文和著作,通過這些信息載體,我被感染了。

在我看來,Quine提出了那個關鍵的問題:像人類這種能力如此有限的生物,怎麼可能發明科學這麼偉大的思想?(參見《從刺激到科學》)

而Dennett則給出了這個問題關鍵回答:人類並沒有發明科學思想,是科學思想感染了人類。(參見From bacteria to bach and back)

然而,這個答案本身也只是一種思想,如何讓這種思想以極低的成本感染所有人呢?

答案就是互聯網。從1990年開始計算,我們邁進互聯網時代,不過28年而已。互聯網已經改變了我們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未來,互聯網將繼續改變人類學習和教育的方式,最優質的思想,將通過互聯網迅速感染我們。

當然,也有無數垃圾思想試圖感染我們。但這也不重要,因為「信息素養」、「批判性思維能力」、「通識教育」等優質思想,也在迅速感染我們。當我們掌握了最基本的信息評價標準和信息搜索能力後,就能啟動自己頭腦中的批判性思維繫統,去粗取精式吸收那些最優質的思想。

如果我的這些前提假設沒有錯的話。那麼阻礙優質思想傳染給我們的,有兩種情況:

1.有聰明人在惡意製造垃圾信息並試圖感染我們。

2.有蠢人在善意地傳播垃圾信息並試圖感染我們。

但我相信,以上兩種情況將越來越少,原因也是因為人類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將越來越強,我們對垃圾信息的抵抗力也將越來越強。

為什麼人類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將越來越強呢?

因為,像我這種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人,越來越多。

以前我不在這個行業里,不知道同行們的情況。現在身處廣義的批判性思維教育行業,才發現和我有著同樣想法的人,比比皆是。只是大家選擇了不同的路徑,而且也不一定會把這套思維方法叫作「批判性思維」這個冷門且不好聽的名字。

名字不同,但這套思維方法的內核都是類似的。都如Stephen Bookfield所歸納的那樣,大概落在了分析哲學與邏輯學;科學研究方法(科學哲學);實用主義(經濟學與商學);心理分析(心理學);批判理論(社會學)這五個內容板塊中。

我們受到了批判性思維這種思想的感染,現在會身不由己地將其傳播給大家。而我也堅信,優質的思想內容一定會戰勝垃圾信息。那些教授學生們經濟學原理課的老師,也許並不認為自己在教批判性思維。但在我看來,經濟學原理課同時就是批判性思維課。統計學方法課也是批判性思維課。邏輯學導論課也算是批判性思維課。甚至,麥肯錫方法也算是批判性思維。

換言之,一套理性的思維方法論,不需要叫同一個名字,它本身作為一種優質的科學思想,就像一種傳染病一樣,會慢慢感染所有頭腦。先是感染高瞻遠矚者,再感染實用主義者,最後是保守主義者。

之前將可汗學院類比成免費殺毒軟體,但這可能會給大家造成一個錯誤的印象,誤以為優質教育信息的傳播,可以像免費殺毒軟體的傳播一樣,迅速普及。但這實際上不可能。從互聯網上下載一個免費殺毒軟體安裝到我們的電腦里,只需要幾秒鐘或幾分鐘。但是從互聯網上下載一整套理性思考軟體安裝到我們的人腦里,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或更久。

所以,我預計100年內,這套理性思考軟體,不管它是叫批判性思維還是叫別的什麼名字,一定會普及開來,安裝到每個人的人腦里。我和我的同行們,無論是見過面的,還是沒見過面的,都會致力於縮短這個百年時限。哪怕有的同行不願意,也會被我這種攪局者逼著願意。

之前寫了篇文章,名為《稀缺心態是雙贏格局最大的敵人》。我提到,互聯網一定會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靠信息壁壘建立起來的競爭優勢一定會被迅速打破。信息處理能力才是核心競爭力。沒有想到居然會有人反對文中的觀點,依然堅持相信自己頭腦中的信息居然是自己最核心的競爭力,堅持不肯分享自己頭腦中的信息。

對於那些反對者,我可以給出這樣的承諾:如果你也想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那我頭腦中的信息可以全都免費告訴你,我書架上的書全都可以免費借閱,我電腦里的論文可以打包發給你。但我相信自己依然能比你做得更好。哪怕是所有人都參加的開卷考試,我依然相信自己可以在正態分布下獲得高分。你要是有本事,就來打我的臉吧。

我和我的同行們都相信,未來一定是個互利共贏的時代,頭腦中的信息,絕非見不得人的機密。信息處理能力,或者叫理性思考能力,或者叫批判性思維能力,或者叫複雜問題解決能力,不管叫什麼,能力絕對比信息更重要。

為了世界上最優質思想的免費傳播,為了思維能力的進步,共勉。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經濟危機來了,怎麼辦?
思想者的孤獨與勇氣——評傳記電影《漢娜·阿倫特》
帕斯卡爾:我們終將孤獨地死去
誰讓你搞思想,活該發不了財--我讀經典系列之《君主論》
笑吧哭吧,眼淚是上天賜予的禮物

TAG:思想 | 思维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