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鮑鵬山的《風流去》? ?


一、

每隔一段時間,我都要遇到一兩個讓我推薦讀物的人。說實話,對於這件事,有時候真的很慚愧。一是我不了解看書人的基礎,所以我不認為自己可以在讀書方面可以指導別人,二是害怕將一個人過分往人文學科引導,會影響到別人在金融財經和自然科學領域賺更多錢的選擇機會。

這是一個全民寫作的時代。

有很多人在寫作,在講故事。

我常常可以聽見哪個哪個大神月過四稿、五稿。

我很羨慕,但學不會。

還有一些沒有泄秀命格的人,不寫作,讀書只轉化成生活的智慧。

聽他們談的內容,你可以知道,他們在閱讀微博、微信文章、長微博,長微信文章。

幾年前喜歡過的大神,再過幾年看,文字很粗糙,觀點陳舊,沒有和讀者一起成長。

知乎上有個關於湖南電視台的回答,寫得頗有些耐人尋味:

去年,我還曾經聽過湖南電視教父魏文彬,在一個私人聚會上,對著老部下們痛心疾首地表示:要多做有文化品位的紀錄片。幾位在位的總監點頭稱是。現任衛視台長張華立曾經說過:電視就是有文化的人做給沒文化的人看的東西。 如果電影還有藝術電影的話,那電視在全世界範圍,本來就是一個惡俗集中的地方。

電視就是面向大眾的。大眾本來就是愚蠢、冷漠、自私,喜歡窺私和盲從的。全世界都是這個規律。連HBO這樣號稱製作精良的電視台,不一樣在《冰與火之歌》里每集都要讓女演員脫光光?當然電視圈還是有高雅嚴肅的節目的。譬如說新聞60分等等老牌美帝新聞節目。還有一些美劇也拍的相當不錯。但在美國這兩種節目基本井水不犯河水。你聽你的交響樂,我聽我的鳳凰傳奇嘛!不用統計我都知道,鳳凰傳奇和交響樂哪個市場份額更大。

後來,台領導引進電視劇就形成一個慣例了。如果哪部劇,邊看邊罵,拍著桌子罵腦殘,恨不得把電腦都砸了扔出去。這部劇一定要引進!一定會紅!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出名很重要。

二、

有一個朋友提醒我,不可以這樣寫,你怎麼像做學問似的?你怎麼像寫論文似的?

這樣的讀者不愛看。

最開始學著寫網文的時候,編輯罵我「第一天出來混啊,不知道路數。」後來看了一下榜上的紅文,漸漸知道,沒有人看的作品是沒有價值的。

有那麼一兩個人,看了我寫的,也覺得還不錯,跑來問我讀書方法。

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比一些人多讀了幾本書,這並不歸功於任何方法,而僅僅因為我感興趣的領域無利可圖。

假如有利可圖的話,無數既聰明又有毅力的人都會比我讀書多很多的。

我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當我不明白一個東西時,我像渴望金錢和名利一樣渴望追根溯源的把這件事弄懂。

看多了,然後就慢慢明白了有些套路。

這個「圈子」,是工業流水線生產的。

我常常說,我只看那種一輩子只出了一兩本書的作者們的作品,積累多了,太累。也沒有必要。生命是有限的。曹雪芹寫《紅樓夢》的時候,批閱十載,增刪數次,應該不止的吧。

我寫了兩周微信公眾號,就很頭疼。

才輸出了三萬多字,已經開始覺難受了。

我此前大約讀了二十幾年書。

有一天看見新聞報道說,日本人每年要讀300本書。

我和朋友不服氣,拿了一年的時間實驗,大約一周4-5本,遇到艱澀的可能3本左右,一年下來,我大概讀完了120本,他大約讀完了140多本。

我覺得很蹊蹺,苦悶了很久。直到某天我弟弟提醒我「也許是漫畫」。

這才有點恍然大悟。

三、

很多很多人,覺得「我喜歡的」就等於好的。

我有時候很想糾正他們,一個東西好不好,和我看不看得懂,我看不看得下去,這中間有時候不能完全劃等號。

文科也需要一些專業的,有邏輯的,循序漸進的科學方法。它不僅僅是「我認為」。它也應該是很多聰明人的心血結晶。上來就啃硬骨頭,啃不動很正常。

有很多書,需要基礎,才能看懂。

有很多書,只是契合了當時的時代環境,它的知識特性無法持續無法恆久。

外國不少高校的老師,第一天上課時就會告訴學生們這些知識。

我在我朋友的文章里看到過一句話:

你讀書讀了那麼久,難道什麼樣的文章是好文章,還要讀者和編輯來告訴你嗎?

每一個有氣節,有報負的中國文人,骨子裡都是想出名的。不但要名顯天下,最好能名垂青史。

我非常贊同一句話: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學使命。

以後的以後,若是有人看到我們這個時代,他會怎麼想呢?

我想,每個真正熱愛讀書,讀進去書的人,一定都思考過關於中國文化出路的問題。

上一周的精英日課里,萬維鋼老師和熊逸大大辯論過一個問題,傳統文化,它到底有什麼用?

熊逸是這樣回答的:中國傳統總是實用主義的,即便時到如今,人們熱衷於理解哲學或貌似哲學的心靈雞湯,出發點也總是希望對當下有益:或用以平衡心態,或用以強大心志。這是一種U盤式的拿來主義:只有即插即用才是好的。這種閱讀風氣不免令人懷疑:我們究竟比那些晚清遺老進步了多少?

其實,那些認為傳統文化沒有實用價值的人,恰恰就是最不了解傳統文化的人。

所謂的精英思維,實用價值,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之後才會閃光的東西,需要以脆弱的理性抗拒強悍的本能,這很辛苦,能堅持下來的人註定不會很多。

一個人的智力、文化、見識越高,意見統一的可能性就越低,對抱團的需求也越低。

可能他能迎合讀者的地方就越少。

熊逸大大曾經說過幾個反問句:不要怪我的書出版後不好看,寫我真的想寫的,你們出版社能出嗎?即使能出版,有人會買嗎?不能受到讀者歡迎,出版社難道不會虧本嗎?

作者與讀者之間,割裂得如此厲害,卻又如此無奈。

歷史,每一個人物每一段歷史每一個時刻,都是我們成為一個文化共同體的基礎,既往開來堅持正義的風骨,雖萬千人吾往矣的勇氣,悲天憫人的情懷是我們民族的根祗。

是這些人組成了歷史,也是他們,讓我們傷感,讓我們振作,讓我們戰鬥,讓我們成功。

三千年來浪淘盡,一聲嘆息風流去。

聖人的淚灑盡了。帶著他的雄心去了。如蠟燭最後一次耀眼地跳,熄滅了。天地間,一片黑暗。但,也就是從那一刻起,他不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千秋萬代。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作者不願,過往的風流難道什麼都沒留下嗎?細數過往的風流人物的思想韻事,上至春秋,下至南北朝。

這是翻案,卻勝似翻案,因為它更細緻;這是故事,卻又勝似故事,因為這是真實的事情。

我看見,每一行文字中都有一個不屈的靈魂,在自己的過去中糾結、掙扎、翻滾,最後由鮑老一點點剝絲抽繭,還原出一個最為真實的人物,亡魂歡呼著,歸入天堂。

我感到一種死而未絕的相思與柔情,死而未絕的憐憫,與死而不停的絮絮之口,訴說著一些遙遠遙遠而不相關的故事。

讀鮑鵬山的《風流去》,我感受到的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精神上的高貴和苦悶。「怎樣生活」是一個亘古不變的話題。

關於「生」的探索,在魏晉時期陷入了一個怪圈。生則腐骨,死也腐骨,那為何而生?

儒家那一套「修身齊家」的追求在魏晉風骨人物的困頓面前無處逃遁。門閥等級森嚴,入仕無望,這讓知識分子只可能窮而獨善其身。他們生,則面臨政治上的嚴逼,另一方面又天性懼怕死亡。這便成了他們「向死而生」的生活怪圈。所以才會有阮籍之哭,這是無處宣洩胸中塊壘之哭,是窮途末路之哭,是生死都無望的哀嚎。

這是曾經引領我進入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一本絕佳的科普讀物之一,作者以他的深情和寂寞,辨析文理,從人的角度讀理解經典方面,更像是憂患者的審視和反思,由遠及近的展示了一場中國上下五千年來繁華又寂寥的人文風景。

PS:本文引用部分:

1、《風流去》孔子篇。

2、豆瓣《風流去》書評。

3、知乎童夢計劃李鐵關於湖南電視台的回答。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採薇的書女屋

http://weixin.qq.com/r/hDr44A3EB1B4rUmD92_W (二維碼自動識別)


高中讀的,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講,觀點足夠新穎,讀起來蕩氣迴腸,一個字爽。

但讀過很多書後,又發現其實他有的觀點很偏激,片面。

總的來說作為散文相當不錯了。


情懷和態度是有的 立場似乎有些偏激 這也許正是他與梁衡不同的地方 他真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說的酣暢淋漓


有態度 有情懷


鮑子罵人絕對是高手,嘻笑怒罵,酣暢淋漓,至於見識水平,不過爾爾


偏激,不客觀。能當散文讀,不過當真你就sb了。沒有歷史大局觀,瞎bb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廢話詩」?
如何評價穆旦的人跟詩呢?
寫在人生邊上你們看後都有什麼理解?

TAG:文學 | 文學評論 | 文學鑒賞 | 風流去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