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戰爭天堂》

是2016年俄羅斯拍攝的二戰時期的影片。

故事圍繞著三個人物展開。分別是法國警察朱爾斯、俄國女囚奧爾加、德國軍官赫爾穆特。

朱爾斯是維希政權下的一個警察局長。一個普通的法國人,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可愛的兒子。如果沒有戰爭,他也就是坐在辦公桌前,維持治安,審閱文件,無聊卻安定。然而戰爭改變了他的生活,也改變了他的行為,由一個正常的人慢慢向野獸靠近。德國人的佔領,一面殘害著正直的人們,一面用納粹的理論熏黑著這些走狗的靈魂。他討厭德國人,卻又不得不對他們唯唯諾諾,幫助德國人去抓捕猶太人。他可以一邊聽著對犯人的拷打聲,一邊安排秘書去為自己買馬戲團的演出票。不動聲色,從容鎮定。和他們的傀儡領袖貝當一樣,用彬彬有禮的舉止來掩蓋他猥瑣的心靈。

奧爾加是定居在法國的俄國貴族女性,並不是猶太人。因為掩護兩個猶太孩子逃跑而被捕。在集中營里吃盡了苦頭,使她忘記了貴族的尊嚴,變得麻木了,看淡了死亡,只是像狗一樣活著。當赫爾穆特打算幫助她逃脫集中營時,她心裡曾經又燃起了生的希望。而在最後時刻,為了那兩個猶太孩子,她內心中的善良的讓她毅然選擇了死亡。尤為感傷的是,她在隨眾人平靜的走向毒氣室時,在一邊的牆上冷靜的刻下了自己的名字」OAR「,之後,她向外面的藍天投去最後深情的一瞥。讓我們在那個地獄中仍然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芒。也為了讓後人不要忘卻這曾經有過的野蠻屠殺,不要忘記無辜的生靈。

德國軍官赫爾穆特,貴族出身。算是這個影片中性格最複雜的人物了。他在大學專攻斯拉夫語,喜歡俄國文學,喜歡契科夫。他的祖上曾經立下顯赫的軍功,他也自豪於自己的貴族身份。在自報家門的時候,特彆強調了他姓名中代表貴族的的那個「馮」字。同樣是戰爭改變了他的生活。他懷著不甘平庸重塑家族輝煌的想法投筆從戎,正是在軍中的生活中,赫爾穆特逐步接受了納粹的思想。在德國,納粹黨早先只是個不起眼的小黨,代表了底層一幫混混的利益。這個黨的混亂的指導思想並不為貴族階層所接受。在德國的主流社會中,所希望的是使自己的這個一戰戰敗的國家再次成為一個強國。納粹黨就是利用了人們這種心理,並逐步把希特勒的生存空間和種族主義理論滲入到人們的思想中。在這之前,赫爾穆特對逝去的貴族生活有著深深的留戀,對納粹黨的排猶舉動也有疑問。他還親自解救了僕人中的猶太人,雖然很勉強。在這之後,在愈演愈烈的瘋狂的滅絕猶太人的行動中,他狠斗私字一閃念,堅信納粹和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拯救德國。追隨希特勒就可以建設一個德國天堂。特別是在受到希姆萊的接見後。希姆萊安撫他說:「我們的軍隊中有藥劑師、屠夫、麵包師,我們也需要貴族。社會等級不重要,雅利安純血統才重要。我們已經認可了你接班人的身份。」這番表述讓赫爾穆特受寵若驚。更堅定了他的信念。在以後的經歷中,他遇到的一些事也曾讓他有過動搖和反思,如聽說契科夫的前未婚妻因為是猶太人而進了毒氣室;偶然在集中營里巧遇自己曾經的戀人奧爾加;以及看到集中營里發生的那些暴行和醜聞。但最終他對未來天堂的企盼都戰勝了這些內心中的善良和人性。他直到死,都這樣堅信:「我心懷希望,我甘願赴死,一個殘忍又偉大的年代,將不可避免的來到我們的星球,需要我們為之打好基礎。即使我們要進地獄。讓別人去享受吧,但請保佑德國天堂。它太完美了,人類還沒準備好接受完美。」

他在這種虛幻的圖畫中死去。而他曾經的大學同學則對赫爾穆特這樣評價他心中的德國天堂:「你認為如果你的契科夫知道,當今世界成了這幅樣子,他會怎麼說?他什麼都不會說。你真的相信你的天堂是所有人的嗎?相信我們都是平等的嗎?真是荒謬。」

影片中有幾個細節值得玩味。

在集中營艱苦的勞作中,一個婦女凍餓而死,一旁的人似乎在等待著這一刻,沒有悲傷沒有哀悼,而是立即搶上前去,扒掉她的鞋子和襪子以及一切可用的物件。人到了這種境地,已經無力去宣洩感情了,剩下的只有求生的慾望,甚至「求生」也只是一種奢望,誰都不知道下一刻,他自己是否也會同樣倒下。

赫爾穆特在遇到自己奧爾加後,打算救她逃離集中營,安排好了一切,並為奧爾加辦好了護照。他之所以做這些,並不是對自己信念的懷疑,而僅僅是因為奧爾加是自己曾經的戀人,同時在奧爾加身上,他隱隱寄託著對自己過去生活的一絲留戀。

影片中有一個場景,赫爾穆特和奧爾加一起看電影,拍攝的是他們曾經在一起的聚會。在一所別墅的高牆上,一起看風景一起歡笑一起喝酒。看到這些,他們都陷入了對往事的懷念,但他們的感受也有很大的不同。赫爾穆特開懷的笑著,在他,即感受到以往的美好,又企盼著未來更美好的德國天堂。而奧爾加則木然又悲傷的回想著那些經歷過的往事,對自己的前景是那麼的絕望那麼的無助。

看完了這部影片,使我想起了幾年前看過的另一部電影《辛德勒名單》中的一個情節。兩個德國兵在驅趕猶太人的過程中,來到一個空無一人的房間,主人已經被這群士兵押往了集中營,房間里的唱機仍然在放著音樂,於是兩人駐足聆聽,並有了爭論:「莫扎特?」「不,貝多芬。」這段情節與現在這部影片一樣,向我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一個產生了歌德貝多芬的國度,為什麼產生了那樣令人髮指的暴行?一個崇尚思辨富于思考進入現代文明的民族,為什麼會將六百萬無辜的人送進毒氣室?

人類誕生後的歲月里,一直在跌跌撞撞的前進著。人類所有的進步,都是人性的進步。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在不斷豐富著自己的知識,這知識是用來認識自己改造世界的。而不是用來充當邪惡的遮羞布。任何違背人性的行為,不論它有多麼華麗的包裝,無論它將這種邪惡描繪出多麼絢麗的圖畫,終將被人們所唾棄。

影片由著名的俄國導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執導,黑白片。也許是只有這個樣式才能體現那種冷酷的現實吧。大量的鏡頭是安排了三個重要角色的陳述。這並不是他們的內心獨白,而是他們死後,穿著同樣的麻布衣服,面對的終極審判。這種影片結構很新穎也很冒險。實際上,並沒有因此割裂了影片的情節,反而給觀眾更強烈的震撼。按照導演的思路,鏡頭只是在一個客觀的角度上,沒有褒貶的去拍攝真實。可我們也能感受到俄羅斯民族性格中的那種憂鬱、冷峻和堅毅。

本人評分:8.0。

推薦閱讀:

TAG: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