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哭哭,大人吼吼吼,這樣的生活你過夠了嗎?
刑子凱是年糕媽媽學院的講師,她在講課中發現,媽媽們通常都很焦慮,總是急於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然而,追求解題方法的媽媽們,都忽略了最重要的核心,是要懂得解題的思路。她今天就想和大家講講,育兒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你有沒發現,有了孩子之後,立即就被「養育專家」包圍了?家裡的老人、熱心的朋友、各種育兒書籍、微信公眾號、電視節目……好像都在給你育兒意見,而你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坦白講,我在早期也和大家一樣,問過類似問題:
「我的孩子總打人,怎麼辦?」
「為什麼這招在我家孩子這不好使?」
「我這樣對孩子錯了嗎?」
面對育兒焦慮,我們多希望有人手把手教我如何管教。其實,無論多少次執行、驗證多少次效果還是請多少個育兒專家來評價,如果少一樣東西,都沒用。
這樣東西是什麼呢?
——知吾子,方教子。
只有真正了解你的孩子,才能讀懂孩子的行為,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大家分享幾個日常生活中的故事。這些案例和經驗也都在年糕媽媽平台《正面管教課程》體現。
打破惡性循環
一日晚飯後,女兒好像和我說了什麼,但我忙著洗手給小兒子餵奶,沒反應過來,徑直向小兒子走過去。她突然衝過來,「我要打弟弟!」我一下子愣住了,火蹭一下冒上來,心想「弟弟沒惹你,你為什麼要打弟弟?」怒髮衝冠的我,剋制不住,「之前為二胎到來給老大做了那麼多心理建設算是白做了!」「怎麼還要打弟弟?」
一個惡性循環開始了,被怒火控制的大人和受傷的小孩開始了一場註定兩敗結局的戰役。這個場景大家都好熟悉吧?幾乎所有大人和小孩的互動都上演過上面的循環。
怎麼破這個循環呢?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孩子哪怕「壞」的行為,也隱藏好信念,會不有不一樣的結果?透過孩子行為,我突然明白她要的是什麼。她其實並不是真的想打弟弟,而是想要我的關注和愛。意識到這,我居然冷靜下來。
我問女兒,「你是不是想和媽媽說話?」
她委屈點點頭。
「對不起,媽媽剛才沒聽到,那我們一起約定說話的時間吧!」
我們按照約定說話後,看到女兒也情緒平穩,我問她「媽媽沒有聽到你跟我說話,是媽媽和你的事情,和弟弟有關係嗎?」女兒想了幾秒鐘,認真地說,「沒有。」自此,再也沒聽到女兒講過「我要打弟弟」。
為什麼孩子往往通過間接、甚至錯誤的方式來表達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需要呢?為什麼孩子不直接衝過來說,「媽媽我需要你的關注,我想要你的愛?」
想想我們自己,和老公吵架的時候,為什麼是摔門而去,而不是說「你這樣做讓我很生氣?」有時候,梳理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對大人來說都很困難,何況孩子。
相信哪怕小孩在犯錯的時候,也在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這是育兒的基礎。如果你從心底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再完美的育兒技能也是枉然,孩子會識破我們一板一眼的育兒技法背後並沒有認可他。
有時候,育兒方法的效果取決於我們是不是相信這一點:「你在犯錯,但我知道你是好孩子」。
摘掉有色眼鏡
我和老公的美國好朋友貝拉回國探親,我們邀請她到家裡小坐。老公還在加班,我從機場接到貝拉,直接回家了。那時候的女兒剛滿1歲。
我們推門,她看到我們愣了一下,隨即大哭不止,勸了一會也沒啥好轉。我一邊尷尬地跟貝拉解釋,一邊在心裡納悶,孩子平時很少怕生。過了一會,女兒情緒好起來,和貝拉玩的很好。
過一會兒,我和貝拉一起出門接老公回家,這次進門,女兒沒哭。
同樣是貝拉阿姨,兩次有什麼不一樣呢?
我突然反應過來,平常總是我和老公一起回家,女兒幾乎看到天天一起回來的兩張臉,其中一張換成了阿姨的臉。
我問「剛才是不是沒看到爸爸和媽媽,看到阿姨和媽媽,你害怕了?」她居然點頭。如果不是恰巧有兩次的對比,我很難想到,女兒並非俗稱的認生,而是對突然換了固定模式的恐懼。自此之後,我不敢由一個結論,推導出一個標籤,貼在孩子的身上。
所以,現在我要請你和我一起,換個角度來思考,你曾經給孩子做的那些判斷,背後都有什麼不一樣的故事,比如這些:
孩子認生、孩子愛打人、孩子不愛分享。
如果有一台攝像機,錄下三個生活事件,客觀的觀察後是什麼呢?
抽離出每件事情帶給我的情緒,客觀看事實,我才意識到我戴了一雙自己都沒有覺察的有色眼鏡,那麼急切下給孩子下不公正的判斷。
事實上,當我看清真相時,也自然知道了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沒有越管越難管的惡性循環,沒有大人罵、小孩哭的雞飛狗跳,看起來,讓人頭疼的育兒問題,是不是一點都不難了?
為人父母,最缺少的不是育兒方法和育兒知識,而恰恰是對自己孩子的客觀觀察、感同身受的了解。再強大的專家,只能講清楚育兒方法,卻無法真正了解這個孩子的成長環境和性格形成的原因。
只有父母數十年如一日陪伴孩子,和孩子有著血濃於水、割捨不斷的親子關係。因為這份愛和陪伴,註定了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決定了父母成長為最權威的育兒專家。
對自己孩子有效家教=育兒方法+對自己孩子的了解。
向外求的育兒方法,我們是可以藉助資源快速掌握。但是對自己的孩子了解,是需要長年累月的觀察和感同身受的了解。
知吾子,方教子。
推薦閱讀:
※一個佔地3600畝的營地,如何把教育事業做到了極致?
※你沒看錯,中國最著名小黃文作家正在聊育兒!
※系列兒童性侵害案的反思(一)
※孩子幾歲開始可以學習國際象棋?
※我的備課筆記,是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