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登翁修堪布:有時候逃開也是一種慈悲和智慧
佛法里,沒有任何消極負面的東西,要是想用最簡明扼要的辭彙,來總結佛法的精髓,唯有智慧和慈悲二者,而這二者之間,又相輔相成相互作用,是一不是二,離開了慈悲的智慧,不能稱其為真智慧,離開了智慧的慈悲,也只能說是假慈悲。
很多人因不理解,佛教修行者的某些行為,而始終徘徊在寺院廟宇之外,始終無法與真實的自己融為一體,他們永遠無法碰觸到真理的哪怕一角,這種因缺乏福德的猶疑是一種極大的障礙,這些人總是會誤解,佛教徒的種種行為,接受不了諸如,出家修行、茹素念佛等現象,他們看到很多皈依後的居士,會刻意的迴避各種聚會或娛樂的活動,還有一些他們看到的修行人,與世無爭看上去像個傻子,別人怎麼對他都沒脾氣,甚至刻意規避惡緣,暗地裡還儘可能的給予對方幫助。
對於競爭壓力如此之大的現代社會,這種人的存在幾乎就是奇葩,有多少人又會看懂並認同呢,又有多少人願意追隨並效法呢,然而這些看上去的另類行為,卻包含著真正通透的智慧與慈悲,就比如說與世無爭的傻子,他們之所以會刻意規避惡緣,因為他們以智慧觀察到了,事情的緣起與註定會產生的結果,與其等到不好的結果發生彼此尷尬,何不在因緣未被引動之前便有效規避呢,這種智慧的觀察你能說是一種消極嗎。
再談背後默默給予惡緣方的,最適合他們善巧幫助,又是一種慈悲的體現,表面上看上去是捨棄了對方,但是內心當中對其的保護卻是至始至終的,規避是不想讓對方緣嚴厲對境造業,而幫助則是義不容辭的大乘修行人的胸懷,因為如果你們緣分不好,你與惡緣兩兩相對時,無論如何做也都無法真正幫到他,反而會令其產生巨大的煩惱,整個過程,看上去很難讓人理解嗎,不難,你之所以不理解,那是因為你看不透,這其中包含的慈悲與智慧。
包括規避聚會等吃喝娛樂活動,這就要談到因果輪迴的深廣真諦了,當你具備了應有的智慧,現量觀看到輪迴的實相,你還會去吃那些你過去世的父母兒女嗎,不可能的,除非你沒有人性,因此但凡有智慧有慈悲的人,是絕對會善巧迴避各種殺業熾盛的因緣的。
說到念佛持咒等必要的聞思修行,那更是有學問的,隨著科學越來越發達,更多的科學家,通過種種高科技的實驗,證實了很多佛陀在幾千年前所宣說的真理,如宇宙實相、空間維度,物質不滅、無我空性等等,佛經中早已記載宣說的內容,現代科學家才剛剛證實其真實可信,這些不謀而合的巧合,實際上正是佛陀智慧的最有力證明,而佛陀所教導我們的八萬四千法門,又是法法對治眾生相對應的煩惱,這些相關的對治方法有的科學可以解釋,有的就算是當今時代科技如此發達,也無法解釋其中的奧妙和真諦。
就好比大悲水就是能治病,日本科學家也於早年間,做過知名的水的實驗,再比如心經里所描述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現代科學家也有相應的實驗證明,那些文殊心咒開智慧,藥師心咒主療疾,大白傘蓋心咒回遮口業,財神心咒助財運等等,還有不計其數的,可操作性的功課儀軌及修法,佛法兼備世出世間的一切安樂之法,世間的安樂固然人人重視,出世間的解脫,則是具理性者更加關注的問題,出世間的成佛之法,也是有次第修學的嚴格要求,這裡面的層層學問,更是凡夫俗子所無法窺其一斑的,必須經名師指點,方可如理如法的開展實踐修學。
這些都絲毫不了解的人,又依據什麼來懷疑佛法呢,又憑什麼來對佛教及佛教徒品頭論足呢,說到出家梵行更是胸懷天下的菩薩行,絕非世人所想像和以為的逃避,而是肩負了更廣大崇高的使命,在日日行持自利利他之偉大事業,什麼都不了解就選擇棄權,是對自己及不負責的行為,對於智者,有時候逃開是一種智慧和慈悲的彰顯,對於凡夫,選擇不知情的逃避,也是一種自己打自己臉的迷信,不走入佛法的浩瀚海洋,你永遠也不會領悟,什麼是真正的智慧與慈悲。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斯賓諾莎這句「自由的人絕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稻盛和夫的《活法》:「極認真」的熱情
※根宋上師:活在別人眼裡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