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有哪些習俗屬於貧窮年代的烙印?
從小爸媽就教我們去親戚家吃飯,哪些是'看菜',就是只能看不能吃的菜,一般都是魚肉葷腥。記得以前爸爸講,爺爺有一年在家待客,準備了一條魚,來得七八個親戚,誰都沒有吃,我爸戳了一筷子,晚上就挨了打,因為戳了一筷子晚上就沒法上桌了,家裡又沒有好菜,沒法招待客人。往常一條魚至少能待客一兩天,結果這回只待了一頓飯。不過我稍微大點,就沒這個傳統了。有時候你去親戚家,看到好菜不吃,親戚還會擠兌你,難道當我這是看菜不成?
看蘇聯俄羅斯片時,經常能看到有酒鬼喝一大口伏特加下去,然後拿起一塊什麼東西聞聞。
這個動作是幹什麼的呢?喝烈酒時嘴裡最好含點什麼東西,最佳選擇是油膩重口的油炸類腌菜以及肉類,或者大口吸入什麼味道重的東西的味道。如果嘴裡沒東西,胃裡的酒氣上涌會很不舒服。
為了驗證一下這個說法,我剛剛空口灌了一杯伏特加,我先緩緩。。。但是吃酒的如果只有一杯酒錢,即便是一碟茴香豆的錢都拿不出來,那就要找點什麼聞聞了。我去找了找有哪些替代品,替代品包括且不限於黑麵包、火腿、釘子、很久沒洗的袖口和帽子,以及老婆的頭髮。至於現在。。。這個做法變得有點莫名其妙的變成一種習俗了。借用一下 @陳澍 在紙牌屋第三季截的圖。韓國的部隊鍋
我父母那一代人見面打招呼第一句話總是:「吃了嗎?」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晚飯時間不要去別人家串門,以免讓人以為是來蹭飯的。
想到再補充
老北京人喜歡吃的豆汁兒(必須要加兒化音)與麻豆腐,是典型的貧窮年代的產物。
這還要從另一種食品說起:粉絲。其中用綠豆製作的粉絲顏色亮白、口感細膩順滑且不易斷,質量最為上佳。粉絲製作過程中,需要把綠豆泡水碾壓成漿。經過一系列工序之後,其中的澱粉被析出製作粉絲,但還剩下很多邊角料,老北京人捨不得扔。其中剩下的汁水發酵後就成了豆汁兒,剩下的粘稠的部分就製成了麻豆腐,加羊油炒制,風味獨特。
還有其他比較典型的北京小吃,比如炸灌腸、鹵煮、炒肝兒等,大多以雜糧和動物內臟作為原料而製成的。這些小吃都是起源於平民,用的食材要比細糧精肉便宜。
因為北京的首都地位,這些食物逐漸進入大眾視野,跟下層百姓食物的標籤再也沒有關係。很多人來北京都會嘗嘗,當然也有很多人接受不了它們的味道。
但無論如何,這些所謂打著貧窮年代烙印民俗與飲食,都是先輩們在有限的條件下,苦中做樂,為改善生活而做的最大努力。
看見部隊鍋想起來,有些地方的特色小吃外地人嘗了就愛上,有些則是難以下咽。因為甭管現在吹的多好,就是以前窮吃不到好肉好菜,拿點下腳料折騰。。。其實任何習俗都有背後的經濟學原理,歸根結底多半是窮。農村人說話聲音大,這是因為在田間幹活,中間一隔就是幾十米,又沒有手機,必須大聲喊叫才能聽見,所以有「通訊基本靠吼」這個段子。移動聯通下鄉推廣手機,廣告詞都是一邊種田一邊打。過年吃飯女人不上桌,因為物資貧乏菜不夠吃的,有些地區甚至會留一兩道菜不吃當門面,客人也不會下筷子。反觀現在,吃年夜飯都是大包桌,還講究女人不上桌的地方越來越少。婚喪嫁娶隨份子,這就是自發的眾籌,因為那時窮,單個人家負擔不起儀式所需的費用。農村娶老婆要天價彩禮,這就是重男輕女,女方把女兒賣給男方,以後就嫁雞隨雞,跟著男方過日子了。
我老家過年的時候有個迎祖送祖的習慣,除夕下午去墓地迎接祖先,然後初五送祖。畢竟以前都是種地的農民,過年的時候屬於冬歇期「貓冬」,有時間折騰。現在就改成初三送祖了,因為大家都有生意有工作,很忙,過年在家呆不了幾天。
習慣拿思想道德問題作為物質問題的借口。
面對半小時才來一輛的公交車,爭相擠上車,有老幼沒擠上去,定有人批判這是素質問題。
面對嚴峻的就業前景和階級固化,慢慢學會看開看淡,定有報著急批評這是不求上進混吃等死。
彷彿那個吃大鍋飯的年代裡私藏一袋充饑的糧食,被認定思想覺悟有問題。
曾經我們窮的沒辦法,又改變不了什麼,只好拿萬能的思想道德問題去解釋。這個思想烙印伴隨我們走到今天,也應當完蛋了。必須給我考公務員,否則打斷你的腿。
女人不上桌。老少爺們喝酒吃菜的時候老婆女兒還有老娘一人端一碗白菜、面丸子、粉皮一起煮的熬菜在廚房吃。 使勁生孩子,多個孩子就多個勞力。 個人經歷,可能有地域和時代限制。十年前冀魯豫交界農村基本都是這樣,現在有改觀。
怎麼沒人說隨份子呢
老家坐標北京以北200公里,京北壩上地區。
1,熬豬油
在我們老家,到現在還有一種習俗,過年殺豬的時候,要熬豬油。
殺完豬以後,把內臟中的所有脂肪剔到一起, (經評論區朋友提醒,是指豬板油和肥膘)上鍋熬制,熬好以後,把油渣濾出,趁豬油滾熱的時候放入少許花椒大料,少許鹽。放花椒大料是為了去腥氣,放鹽是為了能夠長時間儲存。倒入罐子中冷卻凝固保存,放豬油的罐子一般都長這樣嬸兒。
至於油渣呢?當然是做成酸菜餡餃子了,,,,想想要流口水了。2333
這罐子豬油就是未來一年炒菜時的食用油,也是一年中難得一見的葷腥。每次炒菜,用小勺挖出一小塊豬油放在熱鍋里融化加熱,作為食用油的替代品。雖然現在超市裡各種食用油玲琅滿目,但還是覺得豬油炒出的菜特別香。
2,鋦缸鋦瓦
老家以前有一種職業叫」鋦匠「。走街串巷行走在十里八鄉,使用的工具是一種手搖鑽和」鋦子「還有一種我不知道什麼成分的膠水。
每當鋦匠進村,會聽到他們的吆喝聲」鋦缸鋦瓦鋦大瓮(輕讀一聲)鋦住尿鱉子不漏湯「聲音抑揚頓挫特別好聽。這個時候,鄉親們家裡有壞掉的鍋碗瓢盆的就會拿出來修復。鋦匠會先看,如果能夠修復,才會給你修,先把創面的雜質處理乾淨,在創面兩側打眼,抹膠水。然後把」鋦子「用小錘敲入打好的眼內。最後要裝水看修復結果。修復好的罐子如圖。
中間的那排像小魚一樣的東東就是」鋦子「。這樣修復完成的罐子還能用好久。去年回老家的時候,在奶奶家的西屋裡還看到一個這樣的罈子。
3,千層底布鞋
千層底布鞋現在在許多地方還能買到,作為一種懷舊和舒適的手工布鞋,受到許多老年人的喜愛。可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每一個家庭主婦幾乎都是做這種布鞋的高手。
這種布鞋一般都是用廢布的邊角料製成。刷一層漿糊,貼一層布,到需要的厚度以後,晾乾,裁剪成鞋面,鞋面最外面蒙一層黑色絨布面料。鞋底呢?需要好多層合併到一起,然後上下蒙白棉布,中間的那幾層邊上也要蒙上白棉布。用錐子和麻繩一針一線密密縫製。最後和鞋面縫在一起。
這種布鞋做成後要用濕布擰到半干,塞入鞋內撐一到兩天,否則沒法穿進去的,太硬了。
小時候,每次媽媽給我做這種布鞋,都要特意做小一號,說是不讓我的腳長太大,因為那樣浪費布料,,,導致我的腳趾全部往裡勾著。哈哈。其實,這種鞋會穿很久,並且,越穿越大的。
整個初中以前,都是穿著媽媽做的這種布鞋,摸魚,掏鳥窩,爬樹摘榆錢兒,挖雪洞,滑冰車,,,丈量過家鄉的每一寸土地,也承載了童年美好的記憶。
圖片來源於百度
吃完米飯碗里加點開水當湯...肚子里缺油時代的烙印
河南人
勸酒。。。太窮,酒是好東西。。
別人來家做客吃飯了,不讓對方喝多,那叫失禮!那叫小氣!!河南人實在啊!現在基本上見不到這樣的事了!
誰也不喝多,最好!!補充一條,八十年代看過一個新聞,說是前一年,全國白酒銷售量,河南省第一。。。下一條,河南省白酒銷售量,開封市第一。。。當時就震驚了。。。回老家考公務員,哪怕專業不對口,考不上也要找關係上。
習慣算不算。
小時候家裡窮,吃不起肉,父母把肉讓給我吃。碗裡面那幾塊肉就一直放到飯都吃完了在吃。現在吃飯也是呀! 看到碗里有好吃的,總會留到最後在吃。看到很多人都說那句打招呼的話「吃了嗎?」
其實我小時候,村裡人不這麼說,都問:「喝粥了沒?」因為窮,只有午飯有乾糧,早晚都是喝粥。坐標河北,環京貧困帶。北京人吃飯,河北人喝粥。- 洗衣服用洗衣機,是一種懶惰、沒用的表現。
曾經有人,對我說過這樣的話:幾件衣服手洗都不會,讀書讀傻了吧。
也有人覺得,洗衣機浪費電。
- 電燈能多晚開就多晚開,儘管已經天色灰暗、影響正常的生活
為了省點電和錢
"為了公家財產而犧牲自己":
劉文學為保護集體的辣椒,張高謙為保護集體的羊羔,何運剛為保護集體的牛草,他們與犯罪分子作鬥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賴寧為撲滅森林大火,保住國家財產而光榮犧牲,草原英雄小姐妹,龍梅、玉榮為了保護集體羊群勇敢地與暴風雪作鬥爭,使集體財產免遭損失。
還有,
遇見人,喜歡問: 吃了么?
上大學之前:你要敢談戀愛打斷你的狗腿!
上大學之後:你看別人都帶回來過年了,你看看你!
大學畢業:要是在老家村裡,你這個年齡的都有幾個娃了!
呵呵遙控器要用塑料殼子包起來,電視不看的時候要用罩子罩起來
同理,還有,手機一定要貼膜,要加手機殼(僅限功能機時代)
當然,還有新車買來要貼膜,要封釉,要加座椅套,要做各種美容養護,要用無水防凍液,要三天兩頭洗節氣門和油路等等
哦對了,還有,出國就拚命買買買,因為比國內便宜那麼百八十塊的,結果把旅行活生生變成了代購和人肉搬運工,這和在國內逛一次打折特狠的奧特萊斯沒啥區別。當然還有覺得國外月亮圓的,國外的都是好貨,結果回家一看made in china推薦閱讀:
※地壇廟會 一方攝記No.1mDbQ
※和壯族人交流有哪些忌諱?
※脫衣舞為什麼會從歐美酒吧里跳到中國的葬禮上?|浪潮工作室
※酉陽雜俎·『鬧婚』起源與演變
TAG: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