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讀書生活
謝謝來看。2017年我們送走了許多學者和作家,馮其庸、周有光、黃易、錢穀融、林奕含、余光中、范伯群、楊潔......他們或是年事已高,或是風華正茂,嘆惋的同時,我似乎感到老一輩經歷過的生活在漸漸退去,而我們這代年輕人正在迎接新的時代。年底各大護膚美妝博主在總結自己的年度愛用,豆瓣許多友鄰在總結觀影報告、讀書報告、音樂報告,我總是興沖沖的點開,看大家今年用的什麼護膚品和彩妝是我可以種草的,大家讀的什麼書里也是我喜歡的方向,結果就是為自己種下一片草原.但沒有錢和時間拔草.....我除了讀書確實也沒什麼別的愛好,就從今年讀的書里挑出來十本和大家分享,入選的都是小說,也都是以前寫過的文章精選出來的,稍微修改了下,偷個小懶。另外12月準備期末考試,什麼書也沒看,這個月的讀書筆記沒辦法寫呢。封面是交大圖書館文學書庫一隅。
2017年開始寫青埂峰這個專欄,以讀書為生活,學習 @三尺 哥哥φ(≧ω≦*)?堅持每月一更,總結一個月來的讀書生活,一年來寫了六萬多字的讀書筆記,積少成多。寫文章對我來說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很羨慕別人下筆千言,我總是細細的推敲,查閱很多相關的資料才動筆,生怕我淺薄的觀點貽笑大方。真的沒想到自己可以堅持下來,這對我的受益太大了,一點簡短的評論能夠記錄當時的感想,日後翻起有助於我回憶書的內容。非常謝謝來看的朋友們,我一直覺得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寫專欄以來收到很多評論,還有一些知友的私信,和大家交流非常開心。今年大約讀了一百本書吧,沒有細數,這個數字比較滿意,坦白說,我是有數目崇拜的,大學三年來積累了一點閱讀量,但閱讀量當然是沒有上限的,多多益善,越是求知,越是感到自己無知。今年的課表排的不是很滿,有讀書的時間,去年太累了,其實學校什麼都好,只有上課和考試很討厭,2018年大三下學期,專業課又多,還要準備考研,註定是艱難的一年,很遺憾的告訴大家,因為學業,18年的專欄無法保證每月更新了,但我不會停止讀書。
蘭陵笑笑生 《金瓶梅》金瓶和紅樓一樣適合反覆品味,因為部頭太大,通讀需要很久,所以平時也是偶爾翻一下,今年讀了不少金瓶解讀的書,最喜歡的是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非常喜歡田曉菲的解讀,以前讀到李瓶兒對西門慶說「你就是醫奴的葯一般,一經你手,叫奴沒日沒夜只是想你。」就感到非常像張愛玲《傾城之戀》中范柳原對白流蘇「他說她的綠色玻璃雨衣像一隻瓶,又注了一句,藥瓶,她以為他在那裡諷嘲她的孱弱,然而他又附耳加了一句你是醫我的葯。」田曉菲在文中亦指出這兩段的相似。以及田曉菲談論到繡像本在描寫金蓮勾引西門慶的七次低頭,非常有女人的妖嬈之態,我數了下金蓮的低頭有十次之多,女人低頭的風情是非常吸引人的,徐志摩寫「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譯莎巨匠朱生豪初見宋清如時為佳人填詞「不需耳鬢常廝伴,一笑低頭意已傾。」年輕的少女和成熟的少婦在嬌羞時常常會低頭,這種若有若無的柔弱特別能引起憐惜,繡像本的作者極會把握這點,可見定是在風月場中混跡日久。
另外格非《雪隱鷺鷥》、孫述宇《平凡人的宗教劇》(田曉菲亦是鍾愛孫君的解讀,我感到很驚喜)、侯文詠《沒有神的所在》,還有寧宗一和黃霖的研究比較正統,也可一觀。
明清小說分很多類型,單從明代來說有四大類型,神魔小說的代表作品是西遊,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是三國,英雄傳奇小說的代表是水滸,世情小說的代表則是金瓶,這四部小說也被並稱為四大奇書,是同類型中最為出色的作品,其他作品遠遠無法與其比肩。四種類型的小說基本代表了明代小說的風貌,之後到清代出現了紅樓、儒林這樣優秀的小說,又被世人稱為六大奇書。西遊、三國、水滸在成書過程中已經有民間多年的廣泛流傳,由後來的作者刪改潤色完成,比如三國的歷史故事在唐宋時期已經為人熟知,後來又有說話、講史、宋元話本、戲劇之類的民間市井文學傳播,這些小說都是世代累積完成的,而金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文人獨創的小說,從水滸的武松打虎衍生而來,潘金蓮、西門慶、武松、武大郎等人物的性格特點與水滸中非常不同,在此之前沒有任何的雛形,整個故事完全是蘭陵笑笑生自己獨創。
迅哥兒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精闢的指出了世情小說的特點:描摹世態,見其炎涼。金瓶以白描手法寫西門家的盛衰凋零,晚明社會的風俗人情,世情,世態俗情,金瓶事無巨細的描寫生活,聚焦於市民世界的生活動態,不像三國寫帝王將相,水滸寫英雄人物,西遊寫神仙靈怪,而是寫俗人、最平凡的人。之前的小說也幾乎都以男性為主角,女性在故事中只是一個點綴,主要使命是推進故事發展,比如三國中的貂蟬,水滸中的閻婆惜等人物,根本沒有自己的靈魂。還有人物的塑造非常類型化,好人壞人太過絕對,沒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迅哥兒批評三國,狀劉備長厚而似偽,諸葛多智而近妖。金瓶注重心理活動的刻畫,主要筆墨都在描寫一群複雜性格的女性,潘金蓮的風騷嬌俏,李瓶兒的溫和求全,春梅的自矜驕傲,吳月娘的愚蠢優柔,孟玉樓的寬厚隱忍,包括李桂姐鄭愛香等等妓女的貪財奴顏,一顰一笑躍然紙上,每一個形象無不有血有肉,呼之欲出,古典小說自金瓶開始逐漸從類型化人物到性格化人物的過渡,金瓶還比較粗糙,到紅樓終於臻於精絕。
其次談一下金瓶的藝術性。西遊和水滸的結構都是線性的,單線發展,每個章節可以獨立來看,金瓶則是更為成熟的網狀結構,從宏觀上看金瓶以西門慶一家的榮衰為主線,主線上每一個點可能穿插著無數的情節線索,花子虛暴斃西門慶接替花家家財、應伯爵的幫閑、認蔡御史為義父、梳籠李桂姐等等情節都是從主線延伸而來,針腳綿密,情節有松有馳,每過十回就是一個小高潮,織就密密麻麻的一張故事情節發展網。金瓶前後照應,伏線千里,舉兩個例子,金蓮幼時被賣進王招宣府,後來西門慶與其通姦的貴太太恰是金蓮當時的主家婆;金蓮在葡萄酒和西門慶白日宣淫所丟失的紅繡鞋,又引出小鐵棍撿鞋,陳敬濟騙鞋,秋菊找到已死的宋蕙蓮的鞋,照應前文宋蕙蓮和西門慶在藏雪塢苟合之事,導致秋菊被打一系列事件,又為後文秋菊懷恨在心告發陳敬濟和金蓮偷情,使得金蓮被逐出家門作鋪墊,可謂一瀉如注,一環套一環,煞是好看。
孫述宇《平凡人的宗教劇》寫的很好,他說到金瓶的同情和悲憫。
《金瓶梅》之所以了不起,是作者嘲諷儘管嘲諷,但並不因之失去同情心,而且對人生始終有很尊重的態度。
金瓶中所提示的苦讀者若看得真切時,便會覺得自尊心、勇氣以及什麼英雄氣概都不著邊際,唯一有意義的德只是慈悲。我們讀畢金瓶的心境卻是比較凈化了的,怨憤不平固然沒有,輕佻的優越感大抵也不會多,有的是那種看到了人生盡頭的難過,而且多少有些什麼話也不想說。
我讀罷金瓶感覺很壓抑,我感到書中每一個人都十分苦悶,苦悶到窒息,窒息到最終註定的毀滅。
受陽明心學和李贄童心說等一些思潮的影響,晚明崇尚思想解放,肯定人慾,追求自由享樂,人們以狎妓享樂為傲,金瓶露骨的性描寫則是時代下的產物,袁宏道是當時一個詩文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公安派提出性靈說,提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張揚個性,這位文學領袖盛讚《金瓶梅》從何得來,伏枕略觀,雲霞滿紙,勝於枚乘《七發》多矣。
金瓶的語言俚俗,使用了大量方言,非常口語化,讀起來十分有趣,比如這一段,潘金蓮本來就極善口舌,讀來有如連珠炮,十分生動,絕妙寫出了瓶兒的委屈傷心,金蓮的惡毒挖苦,雖然情境人物大不相同,卻還是讓我不由自主想起紅樓中小紅對阿鳳利索的答話。
賊淫婦!我只說你日頭常響午,卻怎的今日也有錯了了時節?你斑鳩跌了蛋——也嘴答谷兒了。春凳折了靠背兒——沒的椅了。王婆子賣了磨——推不的了。老鴇子死了粉頭——沒指望了。卻怎的也和我一般!
金瓶把筆鋒對準社會的陰暗面,主角西門慶是淫棍,最後精盡人亡而死,金、瓶、梅三位女性也是淫婦的代表,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晚明社會,她們都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淫樂,遵從自己的身體慾望。笑笑生專為摹丑,寫出一個時代的墮落,一個社會的病態,淋漓的暴露了晚明社會的黑暗絕望,
太祖曾經對幹部推薦《金瓶梅》,說金瓶是寫了明朝真正的歷史。大到整個社會變遷,小到人物的掙扎生存,金瓶寫的是一群追逐名利的俗人,從金瓶成書到如今五百多年,像西門慶、應伯爵、常峙節、白賁光、蔡御史這樣的人物,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能說沒有,鄭振鐸說《金瓶梅》的社會並不是僵死的,《金瓶梅》的人物們是至今還活躍於人間的,《金瓶梅》的時代,是至今還頑強的在生存著。令人不得不警醒,正色看這我們現在仍然還在生活的世界。金瓶恰似一面鏡子,讀金瓶心生慈悲和同情,就是因為我們在鏡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呀。
最後聊一下金瓶對後來作品的影響。清代小說受到金瓶這個老祖宗的影響,開創了世情小說的先河,清代小說大多也是文人獨創,寫世人的日常生活,世俗人情,其中最優秀的當然是紅樓了,紅樓的出現將古典小說推向一個巔峰,紅樓也是網狀結構,同樣寫家族興衰,金瓶寫色,紅樓寫情,紅樓的語言雅緻,格調更高,另外還有《醒世姻緣傳》、《儒林外史》的諷刺和四大譴責小說等等都可以看到對金瓶的承襲。像《玉嬌梨》的主角是白紅玉、盧夢梨,《平山冷燕》的主角是平如衡、山黛、冷絳雪和燕白頷,模仿金瓶取主角之名串成,獨有一番意境解釋,周汝昌曾經也談到金瓶和紅樓的發展聯繫,說紅樓若是取一個金瓶式的名字該叫《玉釵雲》。金瓶使用大量方言,恐怕後來的《海上花列傳》對此也有借鑒。
金瓶越讀到結尾越不忍再讀,笑笑生寫人性,寫死亡,寫西門家的勾心鬥角,寫妓女和恩客的利益交換,寫盡炎涼世態,人間涼薄,我想笑笑生一定是個極通達的人,才能寄意於時俗,寫成這一部憤世悲慨的奇書。
李漁 《十二樓》非常非常有趣的短篇小說集,李漁是明末清初頗有成就的小說家,戲劇家,從說話藝術這種民間文學的興起,產生了說話人講話時所用的話本,到宋元話本小說,再到明代馮夢龍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這樣的擬話本小說,李漁的《十二樓》《連城璧》是繼馮凌之後又一重要的代表作品,《十二樓》又名《覺世明言十二樓》,從書名上就可以看出是承襲三言而來。他主張娛樂至上,小說追求奇巧,重情節輕人物,所以李漁小說特點是引人入勝,但李漁創作的人物形象沒有長久的生命力,只是一個很模糊的臉譜。《十二樓》的每一個短篇故事都和一座樓有關,故因此得名。小說中很多人物都可以看見一個小小的李漁投影,李漁遊戲人生的心態在小說中得到很大體現,妻妾之樂,枕席之歡,可以看出李漁是很贊成多妻享樂,比如珍生同時娶了玉娟和錦雲,瞿佶娶了嫻嫻小姐,嫻嫻小姐身邊的丫頭自然也成了瞿佶玩弄的對象,醜男子闕里候娶了三位美貌才女,裴七郎在原配夫人死後娶了韋小姐和伶俐智慧的丫頭能紅。妒婦的形象也幾乎都是丑角,比如淳于氏和醋大王,當妒婦變得溫婉賢淑,向男權社會妥協時,整個故事結局則是皆大歡喜,夫妻和諧其樂融融,反之妾陳氏嫉妒正妻,最終凄慘而死,這樣看來,李漁所欣賞的女性形象是以能紅為代表,聰明溫順,尤其能為夫家排憂解難,又能和正室的小姐和睦相處共侍一夫,李漁筆下對能紅有頗多讚美,相比之下李漁對妒婦的醜化不免有些過於苛責,要求女性不能有嫉妒之心且為丈夫獻上美妾享樂的觀點在現在看來難免令人不適。此外從莫漁翁、顧呆叟等隱士形象聯想到,李漁生活在明末清初的跌宕時局,中原大地烽煙四起,戰火頻仍民不聊生,作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子民,他應當很渴望生活的穩定和天下的和平,可以看出他的田園歸隱的隱士生活的嚮往。
小說中每一篇的開頭都是道德說教,說來說去不過是什麼因果報應教化世人,乏味極了,不過其中也傳達了李漁許多有趣的為人處世之道,印象最深的是玉娟珍生的那一篇,李漁說道「與婦人調笑,不問她肯不肯,但看她笑不笑,只消朱唇一啟,便是好音。」從一個女孩子的角度看來真是,太有道理了……笠翁真是情場箇中高手,現在的男生何必還看什麼撩妹專欄,我建議泥萌都來看看笠翁導師的人生經驗,學習學習。
此外再多說幾句,《夏宜樓》中嫻嫻小姐潔身自好,瞿佶也算是個風流才子,否則也不會連續幾次都考中功名,瞿佶一心想找個美貌佳人與自己相配,於是拿著望遠鏡在城中人家窺伺,一日看到嫻嫻小姐所教習讀書寫字的婢女們撲入荷池洗澡,得窺一群美婢玉體,後來屬意嫻嫻小姐,一心想娶其為妻。嫻嫻小姐以為愛慕自己的如意郎君是個神仙,豈知那郎君之所以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不是因為他神通廣大,而是因為手裡的望遠鏡。後來瞿佶得償所願,終於迎娶嫻嫻小姐,婚後坦誠一切,文末說「他這一家之人,只有嫻嫻小姐的尊軀,直到做親之後才能暢覽;其餘那些女伴,都是當年現體之人,不須解帶寬裳,盡可窮其底里。吉人瞞著小姐與她背後調情,說著下身的事,一毫不錯。那些女伴都替他上個徽號,叫 做「賊眼官人」。既已出乖露醜,少不得把「靈犀一點」託付與他。吉人既占花王,又收盡了群芳眾艷,當初刻意求親也就為此,不是單羨牡丹,置水面荷花於不問也。 」看似皆大歡喜,可嫻嫻小姐最初想要嫁的那個無所不能的俊秀才子,真的是眼前這個耍弄投機取巧的手段,並且淫樂自己婢女的瞿佶嗎?不禁思之當嫻嫻小姐最終識出瞿佶的真實嘴臉,婚後生活是否還會遂心,是否會後悔自己當初一心為了嫁他甚至哄騙父親的少女痴心,真是可悲可嘆。
葉廣芩 《狀元媒》讀過葉廣芩好幾部小說,都是特別特別特別好看的小說,看我這麼強調,一定要去看看啊。第一次讀《採桑子》簡直驚艷,文學性和可讀性兼顧,《狀元媒》和《採桑子》的故事略有重疊,我特別喜歡《採桑子》中大格格的故事,但如果只挑一本,我會推薦給你《狀元媒》。這是她家族題材小說的集大成者,有自傳的色彩,文學家經過藝術加工後虛虛實實,展現了從清末到當下,一個世紀以來貴族旗人,也有老北京小人物的命運畫卷。小說由十一個故事組成,彼此獨立,其中的人物又相互聯繫,每一個章節的註腳是一出京劇,主人公和金家有著這樣那樣或多或少的聯繫,戲文本身意義映襯著人物的命運。同樣的京味小說,老舍寫北京底層人物的悲慘命運,構建出他的市民世界,而葉廣芩的皇親身份,葉赫那拉家族的生活經歷使得她的關注點集中在旗人的沒落,寫貴族裡的小人物。葉廣芩筆下的幽默十分溫情,而老舍的幽默是絕妙的諷刺藝術。這京味小說缺了誰也不完整。
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路遙在《平凡的世界》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中談到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批評了許多當代作家盲目追求現代主義新潮手法以至於拋棄了本民族的品格。他用馬爾克斯的兩大著作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一個成熟的作家永遠不會「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他們用任何手法都可能寫出傑出的篇章。當我反覆閱讀哥倫比亞當代偉大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著名的《百年孤獨》的時候。緊接著便又讀到了他用純粹古典式傳統現實主義手法寫成的新作《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是對我們最好的啟發。」
從小說題目可以看出其主題,霍亂意味著大規模的死亡,愛情和死亡共同建構了這部偉大的愛情小說,和《百年孤獨》所使用的魔幻手法截然不同,拋棄了魔幻現實主義和各種技巧寫成的《霍亂》絕對不是一種倒退,看似瑣碎而又狹窄的愛情主題,傳統的現實主義描寫,反而更深刻的表現了馬爾克斯對複雜人性的理解,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從此書可以看出標準的馬爾克斯式愛情觀,如果說《百年孤獨》表現了拉丁美洲的孤獨,那麼《霍亂》則表現了拉丁美洲的孤獨愛情。馬爾克斯本人表示這是他最得意的一部作品,小說中每一段文字都是靜靜流淌的一幅畫面,隨時都可以定格為永恆,我想我真的很喜愛這部小說,它帶給我的震撼讓我始料未及。
小說開始便敘述了烏爾比諾醫生的死亡,此時烏爾比諾醫生、阿里薩和他們兩個一生摯愛的花冠女神費爾明娜均已七老八十,步入暮年,馬爾克斯從死亡開始鋪展這段長達半個多世紀動人心魄的愛情故事。阿里薩在他的一生中對女神的追求小心翼翼,生怕唐突佳人,讓她感到絲毫不適,她生活幸福時遠遠觀望她的微笑驕傲,她丈夫去世又適時出現在她身邊安慰,希望能再續前緣。阿里薩的愛熾烈而又克制,相比之下烏爾比諾醫生的默默陪伴平靜如水,雖然偶有波瀾,但還是顯得寡淡無味,這是兩種毫不相同表達愛的方式,阿里薩愛她,烏爾比諾也愛她。費爾明娜把少女時衝動的初戀給了同樣血氣方剛的少年阿里薩,又在之後的漫漫人生里,和烏爾比諾一起安穩幸福的度過,他們兩個的結合是一段足以讓任何人殷羨的完美婚姻,她愛阿里薩,她也愛過烏爾比諾,但對烏爾比諾的感情更多的是她習慣了他的存在,是一種長年相伴以至於刻上骨髓的世俗親情。
費爾明娜和阿里薩長達三年甜蜜又坎坷的電報通信,最終宣告這段感情的破裂的理由卻讓人難以理解,甚至有些哭笑不得,僅僅是因為費爾明娜單方面固執的認為,眼前這個男子擊碎了她長久以來的對愛情的幻想,他不是自己想像中的樣子,她覺得自己以前是在「自欺欺人」。你看,愛情有時候就是這麼沒有道理,它不允許阿里薩做任何的辯護,花冠王后一票否定掉他的愛情,判決了他一生的萬劫不復。費爾明娜執拗的抽身而去,讓一切都沒有發生過,可是這真的是一切都沒有發生過嗎?她可以輕鬆的放下過去選擇其他的愛侶,阿里薩在失去費爾明娜的愛之後大病一場,表現出的病症與霍亂極其相似,愛情的死亡和生命的死亡在這裡是等價的,正是因為要再次得到費爾明娜的愛才讓他重新有活下去的動力,從此他開始了五十一年的漫長等待,才能夠和心中的花冠女神再說一次話,在對愛情的期盼中他獲得了新生。
阿里薩在決定守候費爾明娜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這一等就是五十一年,甚至一生也不會等到她回頭再看自己一眼,但他還是毫不猶豫的選擇守護,好比人在不知道終點時的長途跋涉是最辛苦的,翻山越水,一步一步的向前,直到再也堅持不下去,絕望淹沒自己,也不知道哪裡是個頭,還不如直接告訴你永遠也走不到了,反而來的要痛快利落。在費爾明娜和阿里薩生命快要終結的時候,烏爾比諾的死讓兩人的愛情出現轉機,五十一年九個月零四天的痴妄等待喚起了半個世紀之前愛情的回憶,愛情的美妙重新在兩個老人心中生長,升溫,明明已經日薄西山,卻因為愛情的重新眷顧賦予他們生命的活力。即使世界將要毀滅,病痛使得死亡的威脅日日懸於頭頂,那又如何,只要我們彼此相愛,愛情的力量可以支撐著我們去面對生活中的任何殘酷考驗。跨越年老與年少,疾病和離別,生和死,愛情的存在仍然是有意義的,它值得每一個人去追求和擁有,這不能不讓人為之動容。
白先勇 《台北人》收錄了十四個短篇,按往常的習慣,我以為是選取了其中的一篇代表作品作為集子的名字,實際上不是,台北人就是整部集子的統稱。這裡的「台北人」是一個群像,她們有一個共同點,是建國以後由於種種原因從大陸來到台灣,並在這裡落地紮根的一批人。這和白先勇的家族淵源有關,白先勇是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的兒子,在建國以後舉家遷往台灣,這樣的生活經歷使得他筆下的人物有一種滄桑興亡之感,正如扉頁所題的《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白先勇的作品有一種凄艷之美,旨在表達人生變幻無常,大名鼎鼎的《遊園驚夢》也收錄在集子里,我特別鍾愛這篇,可以看出白先勇古典文學造詣深厚,在紅樓里曹公曾用《牡丹亭》來伏黛玉之死,白先勇則用他的方式來闡釋「驚夢」,誰說竇公館不是大觀園呢,亦或是太虛幻境,虛虛幻幻,真真假假,想起寶玉入太虛幻境時看到的聯子「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白先勇和曹公同樣用戲文來影射人物命運,南京的錢夫人之於今日台北的竇夫人,月月紅之於天辣椒,鄭參謀之於程參謀,命運恰好構成一個迴環,很像兩面正對的鏡子,映出重重疊疊的幻影。白先勇融西方意識流於中國古典傳統,在錢夫人的回憶里,反覆出現冤孽、錢將軍的參謀、錢將軍的老五、瞎子師娘的長錯了一根骨頭、榮華富貴、只活過一次、姐姐到底不賞妹子的臉,和《遊園驚夢》的戲曲唱起,究竟是夢境還是現實,戲裡還是戲外,錢夫人模糊了意識,眼前的程參謀彬彬君子,溫柔體貼,一聲夫人帶她入夢,然而最終只歸為一句——啞掉了,因為錢夫人藍田玉——只活過那一次,和鄭彥青交歡的一次。
肖洛霍夫 《靜靜的頓河》好大一個部頭,四冊一百五十萬字,因為《白鹿原》讀的,陳忠實反覆提到過俄國文學對自己的影響,尤其是《靜靜的頓河》,讀了以後才感受到,其實阿克西妮亞和葛利高里的愛情,很像黑娃和田小娥,說不定正是脫胎於此。由於蘇聯特殊的誕生和解體,重大的政治問題註定了俄國的社會歷史和我國不同,俄國小說一般都篇幅宏大,反映社會人民大眾的全景生活,擁有自己獨特的史詩品格。《靜靜的頓河》把紅軍、白軍和匪軍,哥薩克人和俄羅斯人這些激烈的階級鬥爭和群體衝突,一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哥薩克叛亂等等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融合在人與人的矛盾關係中,表現出頓河哥薩克民族命運深刻的變遷,全書最動人的是阿克西妮亞和娜塔莉亞之死,還有我很偏愛的間諜和安娜的愛戀。阿克西妮亞性感熱烈,是極其美貌誘人的哥薩克女人,她是女性之美的典型,她對葛利高里飛蛾撲火的愛情使得她一次又一次背叛自己的家庭和丈夫,被人唾棄,但只要有葛利高里的愛,一切代價都顯得微不足道,她和葛利高里在一起時已經是已婚之婦,阿克西妮亞逃離冷漠的家庭和葛利高里私奔,就算所有人指責她是蕩婦,她從不以自己為恥,反而更加熱烈的愛葛利高里。聯想起她少女時被禽獸般的父親強姦,失去了處女之身,結婚後又受到司捷潘的虐待的不幸經歷,最終她在流彈中受傷身亡,是葛利高里的愛情給了她新生,又加速了她的毀滅。娜塔莉亞是我最最心疼的一個女人,她溫柔美麗,善良勇敢,她本可以生活的無憂無慮,但當她愛上葛利高里並嫁給她的時候,就註定她命運的悲劇,你永遠無法感動一個不愛你的人,葛利高里在娜塔莉亞死後表現出的難過,更多的是對孩子的責任心,對自己妻子的愧疚,至於說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憐惜的感情,可能會有那麼一點點。娜塔莉亞愛葛利高里到放棄尊嚴,甚至為他自殺,她的愛情深沉而悲愴,面對葛利高里的不忠,她謾罵、指責,但毫無用處,當娜塔莉亞徹底絕望的時候,此時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肚子還懷了一個新的生命,一個妻子,一個母親的忍耐已經達到了極限,她選擇用殘酷的墮胎來表達自己沉默的反抗,她一生委曲求全,連死都死的這麼安靜,那個老婆子用鐵鉤子把她的子宮全弄壞啦,流出的血那麼多,濕透了一個又一個床褥,中午她就死了。娜塔莉亞雖然在暴風雨中憤懣的詛咒過葛利高里,但當臨死的時候,還是穿上了第一次見葛利高里時的裙子,告訴兒子替自己吻他。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洛麗塔》中亨伯特的自我剖白,用在娜塔莉亞身上似乎很合適,「你是不是相當、相當肯定——唔,當然不是明天,也不是後天,而是——唔——將來某一天,隨便哪一天,你不會來跟我一起生活?只要你能給我這樣一點微小的希望,我就要創造一個全新的上帝,並用響徹雲霄的呼喊向他表示感謝。」
嚴歌苓 《陸犯焉識》身邊有同學經常問我有什麼書推薦,《陸犯焉識》絕對是我必提的,我讀過嚴歌苓五部小說,這是最喜歡的一本,嚴歌苓吧,我感覺,從《扶桑》起我越來越對她審美疲勞,寫的故事無一例外都很動人,把握人物內心的感情非常精準,但就是讓人覺得隔著一層,不痛快。上次有朋友說嚴歌苓是一個精密的小說輸出程序,我覺得很合適。《陸犯焉識》很感人。嚴歌苓向來擅長描寫女性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陸犯焉識》卻一反常態,著眼於一位在政局變動中從世家公子到荒漠囚犯的男性知識分子。嚴歌苓不愧是好萊塢職業編劇,小說切換敘事時間自如,在陸焉識勞改逃亡的過程中逐漸展開他前半段的人生,很像電影的手法,讀一部小說好像看了一部電影。陸焉識這個名字很值得玩味一下,焉識焉識,焉是哪裡,識是認識,合起來就是哪裡認識,如何識得。青年的陸焉識囿於婚姻和事業的困境,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同樣留學回來的方鴻漸,兩人在不同角度上同樣表現了知識分子的生存圍城。婉喻是恩娘硬塞給他的,他渴望自由,從來沒有把婉喻當作自己的知己,在當囚徒的二十多年裡才一點一點的意識到,婉喻是他一生的珍寶,從前擁有的時候卻沒有珍惜,失去後想再見一面只能冒著生命危險逃亡,陸焉識對婉喻感情的轉變很像《小姨多鶴》中二孩對多鶴。婉喻身上有所有舊式女子的優點,她溫柔、美艷、安靜、堅貞、孝順、相夫教子、永遠為陸焉識著想,一生都用來愛陸焉識,等待陸焉識,電影末尾兩個老人一坐一立久久在大雪紛飛的車站門口等候的身影,十分動人。說到電影,再比較一下電影的改編,只是選取了原著結尾的一點點內容,重點線索是陸焉識逃亡歸來,和文革後平反歸來,正因如此張藝謀給電影取名為《歸來》,砍掉了小說中美國留學歸來和戰後出軌歸來,陸焉識浪子的形象也沒有體現,沒有上海背景的支撐,也難以看出一個安靜柔軟的美人婉喻形象。電影可以看成是一段忘年戀吧,很動人,但缺少小說所要表現的複雜人性,電影更偏於表現家庭溫情,淡化了小說中時代對陸家的摧毀,我還是比較喜歡小說。
馮驥才 《一百個人的十年》這是一部紀實文學,記錄了文革期間一百個普通中國人的心靈經歷,他們來自於各行各業,身份不等,有農民,有工人,有知識分子,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命運呈現出普通人眼中的文革,是真正社會大眾的感受。馮驥才的記錄完全依靠口述事實,沒有任何的誇張和渲染,然而字字泣血,我依然被書中的慘劇所震驚,讀的過程中一遍遍感慨,太慘了,真是太慘了,言語似乎太過蒼白,但我實在無法表達出我的感受。我觸及到了歷史煙雲下這個滅絕人性的時代殘留的荒誕和暴力,印象最為深刻的有兩個故事,第一個也是全書第一個故事,一個語文老師給孩子們講了一個毛主席遇險的革命故事,有人認為是他瞎編的故意醜化毛主席,文革期間判了八年牢,上面說只要找得到這個故事的出處就可以判他無罪,他的妻子大字不識,看見所有的紙片都要撿起來請人看看是不是那個能救自己丈夫命的故事,後來家裡堆積如山的爛紙片堆起了大火,燒死了妻子和孩子,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樑上竟然掉下了一個奇蹟,竟然真的記載著這個故事,出獄後家也沒了。第二個是一個女醫生親手殺了自己的父親來解脫他,隨後要殺母親,然後自殺未果,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絕望才能讓女兒操起收割父親生命的屠刀,她手裡本應拿著是救贖病人的手術刀啊,從此她一生都陷進自責和煎熬,但在當時的環境下,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這不能說是嚴格意義上的小說,這部書雖然是作者根據口述記錄的,但十分暢讀直白,真誠動人,往往一兩句簡單的話語,就能使讀者陷入沉思,這也許就是現實主義的魅力,生活本身比小說家的想像更為殘酷震撼。
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這部小說在2006年斬獲諾獎,小說採用了多個敘事角度,我的名字叫紅,紅作為主體僅僅出現了一次,我想紅應該是代表安拉的顏色。帕慕克在其中融入了廣闊的文化內涵,包括但不限於神秘的伊斯蘭細密畫技法,十六世紀末燦爛而古老的土耳其社會內容,以及曲折的謀殺和動人的愛情,對傳統和現代的叩問。在故事發生的十六世紀末,正是奧斯曼帝國走向衰落的過程,地理位置上橫跨歐亞大陸的土耳其,直到現在依然面臨著東方和西方的抉擇,是堅守傳統還是走向現代?堅守傳統,就像書中的奧斯曼大師,以犧牲自我風格為代價,明明知道伊斯蘭細密畫法已經在西方先進的法蘭克透視畫法下處於下風,仍然不肯做出改變;走向現代,就如同主張法蘭克畫法的姨父,面對西方先進繪畫文明的衝擊,高貴而優越的認同感使得他們很難接受擁有如此燦爛文化的土耳其人竟然要屈身於西方。在這兩者之間游移不定的,則是痛苦的殺人兇手橄欖,一方面他要求自己不能背叛安拉,一方面作為一個畫師對繪畫的執著探求竟然對著鏡子畫自己的肖像,他在自己的矛盾衝突中終於走向極端,那就是毀掉背叛傳統的高雅畫師和姨父大人。生於東西方交流橋樑的帕慕克給的解釋為,從來都不存在東方和西方的絕對對立,有了東方,西方的存在才會有意義,反之亦然,如果沒有東方,那麼作為參照物的西方也就失去它的價值,東西方是相對存在的,文化的交融可以展現出它最為美好的可能性。小說很吸引我的是古老神秘的細密畫,貫穿始終霍斯陸和席琳的愛情故事非常美,當席琳打開百葉窗的那一刻,樓下是她英俊瀟洒的愛人霍斯陸,這一對墜入情網的戀人的絕世凝眸定格在圖畫上,被歷代畫家和詩人持續謳歌。
菲茨傑拉德 《了不起的蓋茨比》當我翻開書的第一頁,菲茨傑拉德這樣寫道「每當你想批評別人的時候,要記住,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勢。」看到這句話,我的眼淚刷地就掉了下來。在我不長的二十年的人生里,很多時間都是被別人或善意或惡意嘲笑批評的,諸如「這麼簡單你都不會」「你怎麼這麼笨」「你是不是理解力有問題」「豬院狗院的學校」「跟你說話咋就這費勁」這些話我聽過很多次,對我傷害非常大,有些人甚至粗暴的把笨、理解力差、反應慢歸於「懶」,我無力去反駁,其實我很羨慕這樣的人,能這樣說證明你根本不了解像我這種笨蛋的困境,換句話說,你很幸運是個聰明人。和我相距一個世紀的菲茨傑拉德就這樣給了我安慰,當我看到這句話淚流滿面的時候,他已經化作塵土,不會知道我的存在,真的謝謝你呀,你這麼偉大,這麼有才華,還這麼溫柔,照顧了一個素不相識女孩微不足道的感受,我要是生於二十世紀的美國,一定不可救藥的愛上他。我忽然感受到了文學的魅力,它不會隨著時間淡去,反而更加歷久彌新,給我力量。
生於世紀之交的菲茨傑拉德,可惜四十四歲便英年早逝,和他筆下的蓋茨比一樣令人嘆惋。他的作品表現了特定時期美國作家們的精神導向,即「迷惘的一代」,這個名詞來自於美國女作家斯泰因給同為迷惘作家的代表人物海明威的作品《太陽照常升起》所寫的題詞。這些作家為什麼而迷惘?答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殘酷戰爭對青年們的身體摧毀和精神危機。問世於1925年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主要表現的是「美國夢」的幻滅,對未來充滿夢想的底層青年蓋茨比,即使後來機緣巧合之下獲得了一大筆財富躋身上流社會,面對女神黛西仍然小心翼翼,自慚形穢。他把一生的思念寄托在黛西身上,他用一生的時間來懷念她,請想像這樣一幅畫面,夜幕低垂,月光隱沒,海浪嗚咽,看似平靜的海面之下洶湧澎湃著他壓抑了許多年無法表達的情愛,他願意伸開雙臂隔著海灣來擁抱黛西門前的一盞微弱的綠燈,只為用自己的方式靠近她,那是他畢生追求的一點希望光芒。但令人心碎的是,蓋茨比所傾心相愛的黛西,實際上卻是一個淺薄庸俗的女人,除了華麗的外表之外只余腦袋空空,沒有什麼可取之處,蓋茨比眼中的黛西不過是一個虛幻的泡影,蓋茨比對這樣一個女人的執著守候甚至為她甘願送死,這是蓋茨比的偉大,也是他的悲劇。
我印象深刻的是,「黛西說話的時候,那位軍官就一直看著她,每個女孩都會希望有人用這樣的眼神注視著自己。」是的,沒有女孩不會希望有蓋茨比一般的人像蓋茨比愛黛西這樣愛自己,沒有女孩不會希望有蓋茨比一般的人用如此溫柔的眼神注視自己,即使不能在一起,霸佔他的愛也非常滿足女孩的成就感,或者說,是和黛西一樣的虛榮心。
祝大家新年快樂哦~比心!↓這是長安月下。
推薦閱讀:
※2017-2_門木_大雜燴
※關於這個故事
※7月優秀筆記_門木_《大師與瑪格麗特》
※《空間感》:對空間麻木是一種心智的缺失
※卡爾維諾:14條定義經典書籍
TAG: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