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回憶錄|與羅浮宮的3次極速約會
我既不是藝術科班出身,也沒有從事相關工作。一直憑直覺喜歡著藝術。
最初入迷是看藝術史和圖片心馳神往,我對這個事業真正產生興趣,並覺愛得太遲的一刻,發生在羅浮宮中。我心中的世界博物館第一梯隊是:故宮、羅浮宮、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奧賽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荷蘭國立博物館,期待冬宮。
有幸去過三次羅浮宮,但都時間不足,不知何年才能細細品嘗透徹。但認知成長的記憶碎片對我很珍貴,想跟你們分享。
第 1 次
那是周三下午,羅浮宮逢周三周五晚上9點45分關門,是人最少的時候。
外面,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入口名不虛傳。因《達芬奇密碼》一時風靡,我對裡面的倒金字塔更有興趣(不劇透):夕陽之下,它折射出詭異的彩虹。攝於2010年6月2日,17:59
入口附近就是希臘和羅馬雕像群,剛剛從義大利過去的我尚能自持。
直到見到《米洛的維納斯》,我知道自己完蛋了。這不是人間應該有的體驗,她太美了,書里印的什麼啊?差得太遠。經典變立體也不是首次體驗,但此刻震撼我無法解釋。我的吃土也要去現場的人生從此開啟。米洛的維納斯 攝於2010/6/2,18:06
羅浮宮有專門為遊覽「三大流量擔當」而設的路線,甚至用紙張張貼(見下圖的詭異露出),以疏導那些只為看這三件作品而來的人們。
很奇怪,《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名聲遠不如另外兩作。她佔據了最好的位置,魚貫進入大廳的人,看到她的巍然聳立,或是被驚到,或是如朝聖。作為凡人是無法抵擋的。
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 攝於2010/6/2,18:45
兩位女神的位置都很好找。但在大畫廊里一下找到蒙娜麗莎還不容易。
順著人潮,終於在 6X9 米的羅浮宮最大畫作 The Wedding Feast at Cana 對面,我看到了她。真小啊。
高77厘米,寬53厘米,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就這麼小。
蒙娜麗莎,攝於2010/6/2, 18:59
聽過很多「蒙娜麗莎」不外如是,又小、又多人拍照的言論。
降低了期待值的我。竟然又被感動了?可惡。被最頂尖的傑作以形式、故事,再加上現場體驗擊倒,完敗的我。
但為什麼不是每一個走完這條路線的人都這樣?帶著這個問題,我繼續向上走。《藝術的對話》提到,即使是羅浮宮,樓上展館也人跡罕至,明明也是頂級作品。而V&A,如果陶瓷展室發生兇殺案,恐怕要過幾天才會被發現——這真是我看過最精闢的評論。第一次逛羅浮宮的最後時刻,我在樓上狂奔,很難為這個U型的巨型怪物設定路線。從黎塞留館的一端去到德農的一端,簡直遠到天荒地老。
第 2 次
竟時隔4年。此時盧浮宮用了任天堂NDS作為導覽器。然而家裡有齊任天堂全主機和掌機的我,遺憾覺得不好用!對方向感差的我不如紙質好用,低頭浪費的時間還不少。
捉緊找第二階梯的名作們。例如達芬奇的《岩間聖母》。兩年後在英國國家藝廊還能見到他的孿生作品——盧浮宮和國家藝廊還在爭誰的比較正宗。
《岩間聖母》,攝於2014/9/25 15:15
在長藝廊發現 Arcimboldo 蔬菜人的四季,一見鍾情。回來後發現Arashi發行了Digitalian,封面正是參考此創意。
Arcimboldo|超現實!他竟然同時是Dalí和Arashi的菜
Arcimboldo 的 四季,攝於2014/9/25 15:15
日本人真的很喜歡羅浮宮。第一代在羅浮宮上層跑起來的就是日本人。
除了我團,良心日劇《彼得的葬禮》中也出現了羅浮宮Top 20作品——拉圖爾的《方片A的作弊者》。除了善寫人物在燭光中的光明與黑暗,拉圖爾對人內心的黑暗描繪也是一絕。
拉圖爾 | 一邊滴蠟,一邊來找茬
《方片A的作弊者》 攝於2014/9/25 17:03
達維特這幅拿破崙經常被剖析幕後故事。首當其衝的是中野京子的書。那麼,過於深究藝術背後實在的故事,是否遠離了藝術形式的本意?
《拿破崙一世與約瑟芬皇后加冕禮》攝於2014/9/25 15:43
這圖能看出這畫有多大,以及它的面前永遠都有人圍觀和講解。畢竟主角是法國國民偶像。
達維特還畫了馬拉之死、蘇格拉底之死、拿破崙穿越阿爾卑斯,而我只喜歡拉瓦錫。說到底,我也是挑內容的?下面這幅,一度擔起了各八卦藝術公眾號的流量。手抖拍歪了,補張官網圖局部。
《加布莉埃爾?德斯特蕾和姐妹維拉公爵夫人》
Odysseus returns Chryseis to Her Father,攝於2014/9/25 16:10
洛蘭的作品!他的作品太適合這裡了!當時沒來及看好基友普桑和迷弟透納有沒有陪伴左右。如無,就不及英國國家畫廊了。
Lorrain|Excusez-moi?你這畫是不是欠我一個水印
Ingres Le Bain turc,攝於2014/9/25 15:51
10年,不識安格爾的我,拍下照片。14年還是不識他的法文名字,拍下照片。人無法逃離自己的品味。
法國很驕傲,畫作名牌連英文都沒。羅浮宮沒有中文導覽器也是被吐槽多年無改善。除了安格爾,還有一個鳥的照片在10年14年同時出現,它是最法國的哥特式裝飾藝術的開始,一直佇立在二樓門口,提醒我後面要開始狂奔鳥。
斑岩瓶:《蘇傑爾之鷹》,攝於2014/9/25 16:32
從展廳窗戶往空無人一人的中庭看,彷彿穿越到200年前的法國王室。
攝於2014/9/25 15:00
第 3 次
本以為這次能再深入。但因只是出差的周日同事有興趣去見識一下,就火速進去了一次。當然,只夠看三大件了。
同事竟和希臘羅馬雕塑們自拍合照,嗨爆。
攝於2016/6/19, 15:08
以前都沒發現這個地方有那麼多人自拍。
攝於2016/6/19, 14:41
新的蒙娜麗莎周邊太魔性了,停不下來。
上回被大肶咬爛的 Andy Warhol 風維納斯+勝利女神冰箱貼還在,立馬補!
那天,玻璃金字塔的一面還被貼上牆紙,現場還以為遮陽的。回來看案例新聞,發現了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從正面看——這是藝術家JR讓玻璃金字塔消失的作品。
後記:本文最初構思於同是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希望借個人的經歷,去思考經驗如何影響藝術觀點。我尋找各種被淘汰的媒介中的照片,並加上目前的知識,希望找到記憶碎片中看不見的聯繫。
推薦閱讀:
※了不起的蘇小姐 的 Live —— 在當代藝術中重新認識空間
※每周資訊| 你們知道國內藝術市場哪些作品最值錢嗎?
※本人剛學小提琴,但是上次不小心把弦弄壞了,讓問問大家換弦需要注意什麼?
※星球 · 文化 | 「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